出版时间:1985 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 作者:牙含章 页数:411
Tag标签:无
前言
华文出版社于2000年首版《西藏视点丛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为适应读者群,特别是藏学爱好者和工作者的需要,现在又对这套丛书进行再版。 丛书中的《达赖喇嘛传》、《班禅额尔德尼传》是西藏刚和平解放时就进藏工作的牙含章先生的力作,以元朝西藏正式纳入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以来的历史为经,以达赖、班禅两个世系历代活佛的主要活动为纬,织成了一幅西藏六百多年历史的画卷。这两本书作为早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西藏历史和社会,研究达赖、班禅世系发展的学术专著,曾对几代藏学研究者和涉藏实际工作者产生启蒙的作用,至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蔡志纯与黄颢合著的《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比较系统、扼要地介绍了活佛转世的由来及转世全过程、新转世活佛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央政府对转世活佛寻访认定的管理和对大活佛的册封等等。活佛及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有现象,对西藏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曾具有关键性影响,至今这种影响力仍不可忽视。无论是从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工作角度看,还是从藏学研究的角度看,活佛转世问题都是一个必须重视、必须搞懂的问题。赵志忠的《清王朝与西藏》将满学与藏学相结合,详细论述了清朝对西藏长达二百多年的有效治理,记述了清朝的西藏政策、这一时期西藏的重大事件以及达赖、班禅进京觐见皇帝等重大历史活动,不仅以丰富的史实说明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且也为今天涉藏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这四本书分别出自不同时期我国学者之手,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同时互相映衬,可以视为研究西藏的历史,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研究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基础性读物。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藏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高度重视藏学研究工作,促使藏学研究更加生机勃勃、繁荣兴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科院等一大批综合性专业研究机构、出版机构以及群众性的学术团体相继建立起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全国藏学科研人员逐年增长到3000多名,研究领域扩大,研究成果丰硕,基本形成了系统的学科框架,国际学术交流也日趋活跃。这些不仅使藏学在短短二十多年间成为我国学术界一门“显学”,也为藏学今后更大的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 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加强藏学研究与出版,对于人们从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层面上理解国家对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对于促进西藏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对于世界上更多的人正确认识西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藏学工作者如同他们的研究对象——西藏一样,都面临着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大好机遇。 现代意义的藏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早在17、18世纪,外国殖民势力觊觎西藏,从不同方向派遣人员进藏刺探情报,其中一些人也就开始研究西藏,以“藏学家”自居。为殖民主义服务是出不了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成果的,直到今天,国际上还有一些势力或挖空心思地歪曲历史,炮制所谓“西藏独立”的依据,或在民族、宗教、人权等领域以学术为幌子,攻击我们国家的西藏政策。这就使我国藏学研究域不能不成为学术领域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分裂的前沿,我国藏学工作者不能不直接面对维护民族利益的责任。多年来,我国的藏学工作者倾注大量心血,拿出了一大批兼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理论学术水平的成果,使国际藏学研究领域一扫阴霾,透出些许生气。但是战斗未有穷期,我们还要在已有基础上,深入研究,还西藏历史和文化的本来面目,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谬论,自觉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服务。这是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藏学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家作出了促进西藏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实现这一决策,需要藏学研究从各个领域予以理论和学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就为藏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藏学工作者要始终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把自己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同西藏各族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服务的能力。只有这样,藏学研究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到广阔的舞台。 藏学是一门富有民族(藏族)和地域(藏区)特色的学科,领域广阔,门类众多。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学科发展自身规律,藏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囿于狭小领域。时代到了今天,我们不能再接着画地为牢,不自觉地限制了自己的视野。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贴近社会的发展变化,关注藏族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从更广阔的角度研究西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研究西藏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吸收、运用国内外新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推进藏学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中国是藏学的故乡,有着取之不尽的藏学资源,新时代的新生活又为藏学提供了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藏学研究的领导和协调,统筹研究项目,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整体优势,使藏学在其故乡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内容概要
丛书是《达赖喇嘛传》、《班禅额尔德尼传》是西藏刚和平解放时就进藏工作的牙含章先生的力作,以元朝西藏正式纳入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以来的历史为经,以达赖、班禅两个世系历代活佛的主要活动为纬,织成了一幅西藏六百多年历史的画卷。这两本书作为早期自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西藏历史和社会,研究达赖、班禅世系发展的学术专著,曾对几代藏学研究者和涉藏实际工作者产生启蒙的作用,至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但是,编写《班禅额尔德尼传》不仅需要大量的藏文史料,还需要大量的汉文史料(包括已译成中文的外文史料)。为了收集与借阅这些资料,有许多同志帮了大忙,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吴丰培先生与柳升祺先生,把他们珍藏的手抄本,也借给作者使用 ,更丰富了这本书的内容。
作者简介
牙含章(1916—1989),甘肃临夏人。别名马尔沙,笔名章鲁、子元。1916年10月生于甘肃和政县。1936年在甘肃和西藏拉萨拉卜楞寺和拉隆哲蚌寺研究藏传佛教-喇嘛教及藏族历史。1938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藏学研究和民族宗教问题研究工作,曾任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四分局少数民族研究室副主任。建国后,任临夏专员公署专员、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51年护送十世班禅从青海回西藏。1952年任中共西藏工委委员兼秘书长。1958年后,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曾当选为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达赖喇嘛传》、《班禅额尔德尼传》、《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等。主编《中国无神论史》。
书籍目录
再版序言前言 序言 第一章 一世班禅、二世班禅与三世班禅 (一) 一世班禅克珠杰 (二) 二世班禅索南确朗 (三) 三世班禅罗桑丹珠 第二章 四世班禅罗桑曲结 (一) 十三岁出家,十四岁被认为安贡活佛 (二) 出任札什伦布寺第十六任池巴 (三) 噶玛噶举派与藏巴汗等三大势力迫害格鲁派 (四) 班禅、达赖第一次建立师徒关系 (五) 与五世达赖一起联合固始汗击败藏巴汗,建立了格鲁派地方政权 (六) 四世班禅、五世达赖与清朝中央政权建立隶属关系 (七) 四世班禅的历史功绩 第三章 五世班禅罗桑益喜 (一) 灵童的寻访与坐床受戒 (二) 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 (三) 为六世达赖剪发受戒 (四) 应召晋京陛见遭阻 (五) 第巴桑结嘉措与拉藏汗之争 (六) 康熙帝册封班禅名号 (七) 康熙帝平定准噶尔侵占西藏之乱 (八) 为七世达赖受戒 (九) 西藏地方政府内部争权夺利 (十) 五世班禅一生的贡献 第四章 六世班禅巴丹益喜 (一) 六世班禅坐床前后 (二)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被诛灭时之班禅六世 (三) 清乾隆帝册封六世班禅 (四) 六世班禅调解不丹与印度关系及西藏政权归属 (五) 六世班禅赴承德陛见乾隆皇帝 (六) 六世班禅在北京病逝 第五章 七世班禅丹白尼玛 (一) 七世班禅坐床前后 (二) 廓尔喀两次入侵西藏 (三) 清朝制定“二十九条钦定章程”及金瓶掣签制度 (四) 七世班禅与八、九、十、十一世达赖的关系 (五) 七世班禅两次受赐金册,奉旨摄政八个月 (六) 西藏人民开始反对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七) 七世班禅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六章 八世班禅丹白旺修 (一) 八世班禅短暂的一生 (二) 西藏僧俗大农奴主之间的斗争 (三) 英国加紧对西藏的侵略 第七章 九世班禅曲吉尼玛 (一) 九世班禅坐床受戒 (二) 积极参加两次抗英战争 (三) 十三世达赖被迫前往外蒙与九世班禅被迫赴印 (四) 十三世达赖入京朝觐 (五) 十三世达赖被迫逃亡印度,九世班禅拒绝暂摄藏事 (六) 入藏川军兵变与藏军包围拉萨 (七) 九世班禅欢迎十三世达赖回到拉萨 (八) 英帝干涉西藏地方内政,西姆拉会议及其前后 (九) 西藏地方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十) 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及其出走内地 (十一) 九世班禅在内地活动情况,国民政府与西藏的关系 (十二) 九世班禅受封 (十三) 九世班禅回藏被阻 (十四) 十三世达赖圆寂,热振出任摄政,贡被拉事件和龙厦事件 (十五) 九世班禅返藏继续受阻 (十六) 隐忧成疾,圆寂玉树 第八章 十世班禅确吉坚赞 (一) 灵童的寻访与坐床 (二) 吴忠信主持达赖十四坐床 (三) 美英公开支持西藏分离势力 (四) 热振被害与“驱汉事件” (五) 新华社发表关于西藏问题的社论 (六) 十世班禅致电毛泽东 (七) 西藏和平解放 附录一 明朝对西藏的治理与对帕竹政权的再认识 附录二 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与驻藏大臣概论
章节摘录
(一)一世班禅克珠杰 一世班禅①法名克珠杰·格勒巴桑,生于藏历第六饶迥木牛年(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四月初八日。出生地在后藏拉堆多雄地方的切卧村,父名贡噶扎西,母名卜真结木。克珠杰幼年时到萨迦寺出家,拜萨迦派的僧格坚赞为师,受了沙弥戒。十六岁时赴昂仁寺与蒲东却列南杰进行辩论,克珠杰获胜,于是“名噪一时”。随后又到萨迦寺,从吉尊热蓬娃学习密宗,从此粗通“显密诸要”。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当时宗喀巴已在西藏宗教界有了很高的声誉,克珠杰到前藏巴拉丰地方找到了宗喀巴。宗喀巴对克珠杰“讲说三藏”,“授大灌顶”;克珠杰也对宗喀巴“钦其渊博超世”,而后又返回后藏,住在娘朵江拉寺与江孜巴郭曲登寺,拜萨迦寺的高僧仁达娃②为师,受了比丘戒,“精学显密二宗”。 明永乐五年(1407年),克珠杰持仁达娃的介绍信到前藏,正式拜宗喀巴为师,从此成为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忠实信徒。 宗喀巴是安多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人。法名洛桑札巴。生于藏历第六饶迥的火鸡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十日。父名鲁布木格,母名香萨阿切。宗喀巴的父亲元末曾官达鲁花赤。 宗喀巴七岁在夏琼寺出家,从当地噶丹派大喇嘛顿珠仁钦学经,并受了沙弥戒。明洪武五年(1372年)16岁时,结伴去西藏学经,先在噶举直贡寺,后到聂塘的第瓦坚寺,主要是学习显宗的五论。这时西藏地方政权已由萨迦派之手落入噶举派帕木竹巴之手。宗喀巴到西藏的时期,正是噶举派帕竹政权的第三代第司札巴强曲执政时期,但是从宗教方面讲,萨迦派方面还出了一些大德高僧,最有名的要算仁达娃。当时宗喀巴刚二十岁,他在江孜地方的孜钦寺学经,恰在这时,仁达娃来到孜钦寺,宗喀巴就从仁达娃学《俱舍论》,建立了密切的师徒关系。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宗喀巴29岁时,在雅砻南结拉康拜粗池仁钦为师,受了比丘戒。从此以后,宗喀巴就有了为人讲经并收徒弟的资格。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宗喀巴35岁时,已收徒弟十三人,这是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第一步。这些弟子与宗喀巴到处宣传格鲁派教义,他们走到哪里,均得到当地宗本(帕竹政权的地方官,相当于内地的县长)的供养。说明当时的西藏统治阶级是扶植他们的创教活动的。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宗喀巴40岁时,他收的徒弟又增至三十余人,但据后来的记载看,最初宗喀巴收的三十余徒弟中,没有很出色的人物。
编辑推荐
《班禅额尔德尼传》和《达达喇嘛传》是同样性质的著作,即是采用传记体裁,论述西藏地区近六百多年历史的著作。它的上限起自元未明初,下限写到西藏和平解放,班禅返回札什伦布寺。为了扣住西藏历史,特别是和平解放以前的近现代史的脉搏,所以《班禅额尔德尼传》在编写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反帝爱国和从属关系这两个问题,作为贯穿这两《班禅额尔德尼传》的中心思想。《班禅额尔德尼传》比较系统地讲班禅世系。作者在写《达赖喇嘛传》和《班禅额尔德尼传》,都不是单纯为这两个世系立传,而是采用藏族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传记体裁,来论述西藏地区近六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作者写的这两《班禅额尔德尼传》都没有受“达赖”、“班禅”这两个世系的限制而是以西藏近六百多年的历史为经,以这两个世系为纬,织成一幅西藏近六百多年历史的画卷。 藏学是一门以西藏和整个藏民族为对象,研究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综合性科学,其研究领域涵盖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形态、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教育、民俗、藏医藏药及历算等诸多方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