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城市 作者:喻言//卫生保 页数:591
内容概要
本书从世界文化典籍中精选了几百个重要的历史片段,深入加以剖析,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领域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活动对后代的影响。本书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广,不仅仅涉及历史,还广泛涉及哲学、军事、文学、艺术等领域,可使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黄朴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代表作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难得糊涂——中国三千年的政治智慧》等。 喻言,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现任教于广西工学院。主要著作有《青少年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全集》、《青少年不可不知的科普常识全集》。 卫生保,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任教于柳州铁一中学。曾获“柳州市个人先进教师”、“2008年度柳州市教师阅读年标兵”等称号。主要著作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三十六计谋略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尼罗河文明
第二章 两河流域文明
第三章 印度河文明
第四章 古希腊文明
第五章 古罗马文明
第六章 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文明与发展
第七章 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第八章 中世纪的欧洲
第九章 新航路的开避和文艺复兴
第十章 称霸海上的近代英国
第十一章 在革命中发展的近代法国
第十二章 近代美国的崛起
第十三章 近代徳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的发展
第十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工人运动
第十五章 近代亚非拉的觉醒
第十六章 近代科技撷英
第十七章 近代文化撷英
第十八章 帝国主义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的世界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十一章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科技
第二十二章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文化
第二十三章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二十四章 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科技成就
章节摘录
古巴比伦王国是公元前19世纪初期,由阿摩利人建立在两河流域的奴隶制王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王国内部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王国将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以及特权阶层——古巴比伦祭司。 古巴比伦王国是公元前19世纪由阿摩利人建立于两河流域的奴隶制王国。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王汉谟拉比先后征服两河流域的其他城邦,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中央集权王国,有着巩固的中央集权和有效的统治。 在古巴比伦王国统治之下的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将它们发扬光大,以至于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以前有着长足的进步和提高,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国王汉谟拉比之后,巴比伦王国逐渐由盛转衰,渐渐没落下去,直到公元前16世纪初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王国所吞灭。 古巴比伦王国的等级制度主要在希罗多德的旅行日记和《汉谟拉比法典》的记载中得到体现。等级制度是按照拥有权力的大小将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阿维鲁,是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上层是统治阶级即国王、贵族和大中小奴隶主,下层则是城内多数的受压迫的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第二等级是穆什根努,是指依附于古巴比伦王室的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者是原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包括部分小生产者。古巴比伦时代还存在与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纳贡人”,他的成分比较复杂。而穆什根努等级中有的可以上升为奴隶主,多数为下层的无公民权自由民。 第三等级为奴隶,是完全无权的人,完全是奴隶主的财产。除了王室拥有大量的奴隶之外,一般富裕的阿维鲁和穆什根努都拥有奴隶。男奴称为瓦尔都,女奴称为阿姆图。奴隶主要是战俘和从外地买入的奴隶,当时买卖奴隶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王国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拥有权。 另外古巴比伦王国还有拥有特权的最特殊的阶级即古巴比伦祭司。 古巴比伦祭司是神庙的侍奉人员,主要负责主持神庙的祭祀以及进行占卜等活动。由于在当时两河流域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庙里,所以美索不达米亚拥有为数众多的神庙和神庙的侍奉人员——祭司。祭司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拥有显赫的权势。 在古巴比伦王国,国王作为神的代言人,其权力必须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就是祭司,因此王权要受到祭司的限制。在普通人看来,国王如果不从祭司手中获得代表权力的权杖,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国王。 祭司控制和管理着神庙里难以数计的财富,拥有巨大的经济力量。祭司作为财富的管理者,他们经常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神庙的财产不断得到增加。而且祭司多出于名门望族,世代相袭,垄断着国家的思想,是国家少数的垄断文化知识的人,是古巴比伦社会中的特权阶级。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