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作者:郝士钊  页数:308  字数:30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风云际会的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众多,可没有人像曾国藩那样至今还被我们频频地关注。人们撰写他的传记,阐述他的著作,分析他的思想……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一个人能博得如此“身后名”,必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由于他生前播下了后人所需要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智慧。人们这样评价曾国藩:“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韩、欧,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毛泽东同志也十分推崇曾国藩,他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的处世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方圆出入,刚柔并济。我们了解了曾国藩在的人际方面的思想行为,也就差不多懂得了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明白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可以在一个人身上整合交融,成为实用的处世方法。人自身心理的矛盾,以及内心与现实生活的冲突,都被曾国藩利用方圆的手段予以解决,他本人也就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际学大家。与单纯著书立说宣传先哲思想的文人相比,更高出一筹的是,他“经世致用”,即在学习、工作中,在官场、战场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世方法,获得了成功。历史上有智慧的人很多,但要么离我们的时代遥远,传奇色彩重,要么其生活经历不丰富,留下的事迹少;而曾国藩离现代不算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信、日记和文章,还有朋友、同事的书信日记对他的记载。所以他的事迹非常丰富,并且有一定的真实性,加上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反作用,使得他不像诸葛亮那样,被送上神坛。他作为人而不是神的存在,也就与我们的精神距离很近,其做人、做事、做官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就更便于我们参照、学习和借鉴。曾国藩“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以至无所不至,无所不遍,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这是一种变通智慧。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干,听之任之,而是顺势而为,有效而为。人际方圆,即在识人用人上。须圆中有方,团结凝聚各类人才;在做事上不做无用之功,出入有无,从而达到无往不胜的化境。梁启超认为曾国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因困而知,因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这表明梁氏对曾国藩的方圆之功夫非常欣赏和肯定。本书用鲜活的故事和充满哲理的语言,集中展现曾国藩生前阐述最多的人际方圆智慧,以及在他身上体现最突出的处世“功夫”。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方法,间接地获得一些智慧;也可以通过本书对他的重要著作如《冰鉴》、《挺经》以及大量笔记和日记的介绍,触摸到曾国藩思想的精髓部分。

内容概要

本书用鲜活的故事和充满哲理的语言,集中展现曾国藩生前阐述最多的人际方圆智慧,以及在他身上体现最突出的处世“功夫”。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方法,间接地获得一些智慧;也可以通过本书对他的重要著作如《冰鉴》、《挺经》以及大量笔记和日记的介绍,触摸到曾国藩思想的精髓部分。

书籍目录

上篇 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处世打拼
 第一章 将相无种,豪杰无种
——只要能立志,做什么都可以成功
1.坚卓之志
2.独立之志
3.规模气象
4.强毅之气
5.日进无疆
 第二章 情韵趣味,生机盎然
——方法可以变,恒心不可以变
1.历久不衰
2.用志不分
3.无恒内耻
4.困知勉行
 第三章 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努力提高自己的识见能力
1.以识为主
2.先贵审力
3.器识为先
4.识量颇远
5.毋求近功
 第四章 忽主忽客,忽正忽奇
——变化中掌握做事的主动权
1.因时变通
2.宽利严礼
3.愚明柔强
4.能立能达
5.避长击短
 第五章 一龙一蛇,岂拘一格
——进退方圆,增大人生的格局
1.善退善进
2.人神同钦
3.豁达冲融
4.绰有余裕
5.善刀而藏
6.以迂为直
【国藩《挺经》】
中篇 以方圆隐忍的策略与人竞争
 第六章 勤奋之道,无价秘诀
——放下身段,才能更好地投入
1.以勤报君
2.勤可补拙
3.勤思善问
4.克勤小物
 第七章 仁者爱人,救人难中
——用仁爱之心拓展自己的进取之路
1.爱民 第一义
2.如待子弟
3.见谅于下
4.体恤之念
5.挺膺负责
6.留人余地
7.剀切劝导
 第八章 天缘遇之,人力求之
——用好了他人,必然成就自己
1.多选替手
2.不拘一格
3.在人不在器
4.不没其长
5.中兴得人
6.褒之若甘雨
7.以类相求
 第九章 坚忍待定,能硬能软
——忍辱负重是成功者必备特质
1.不负初心
2.隐忍于中
3.终日惕厉
4.忍是取势
5.打脱牙和血吞
6.小忍待定
7.浑含应之
 第十章 降低欲望,平淡求福
——避免受人伤害的自律方法
1.不妄取
2.守寒素
3.慎嗜欲
4.以廉服众
5.不蹈危机
【国藩《治心经》】
下篇 以低调圆融的姿态赢得人脉
 第十一章 省心缜密,见理皓明
——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1.养心静体
2.变化气质
3.宁静志远
4.静思默想
5.收啬生气
 第十二章 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与人交往需要以诚相待
1.血诚
2.笃守诚意
3.推诚守正
4.天道忌贰
5.以诚换诚
6.诚者不欺
 第十三章 人无众寡,——恭敬
——以平等的态度肯定人,用感恩的情怀敬重人
1.须重礼节
2.一于恭敬
3.恭敬不懈
4.敬人敬己
5.敬畏之心
6.礼以居敬
7.敬而远之
 第十四章 一言欺诈,终不可久
——把持住个人的言语行为
1.多言多败
2.临渊履薄
3.不栽荆棘
4.须择远大
5.疑信杂生
6.谨小忽大
 第十五章 知能容愚,博能容浅
——以开放的心态容纳接受他人
1.谦谨载福
2.和平虚明
3.力除傲气
4.胸次浩大
5.民胞物与
6.不能过谦
【国藩《论治学》】

章节摘录

上篇 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处世打拼第一章 将相无种,豪杰无种——只要能立志,做什么都可以成功1.坚卓之志曾国藩非常坚信这一点:做任何事,若能“立坚卓之志”,定会成功。他在家里排行老大,28岁那年,考上进士,从乡下来到京城工作。他的几个弟弟特别羡慕他,他写信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弟弟曾国潢嫌在家塾读书环境不好,想出外读书。曾国藩认为,人如果能立志发奋自立,那么在家塾里可以读书,即使在旷野的地方、热闹的场所也可以读书,即使是在砍柴负薪或放牧家猪的时候也可以读书;如果不能立志发奋自立,那么在家塾不能读书,即使是在清静的地方、神仙的境地也不能读书。最后他说:“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国藩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21岁那年,曾国藩经人引荐,到衡州府学学习过半年。一开始,训导师欧阳凝祉是很讨厌曾国藩这个门生的。因为曾国藩生长相不雅,一副难登大堂之相,按《麻衣神相》的说法,这种人将来不是无赖便是恶霸,绝难有什么成正果。另外,曾国藩生了一身皮癣,三天一刺痒,五天一出血,弄得与他在一起学习的人都烦。但很快,欧阳先生就喜欢上了曾国藩。他发现曾国藩不仅做人有礼有让,做事也明明白白,尤其是人小志大,实在了不起。透过外貌看到内在可贵的东西之后,欧阳先生自然就感到曾国藩身上更有一种魅力,于是教导他也就格外卖力,甚至产生将闺中长女玉英许配给曾国藩的想法。尽管他也知道曾国藩的那身皮癣实难根除,但为了女儿的前途,为了欧阳家族的书香兴旺,统统顾不得了。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外在条件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在因素。我们来看看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的不凡经历: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23岁,参加湖南院试,被取中,列第17名,排次属中上,人了县学。当时的湖南学政为岳镇南。道光十四年,湖南乡试,曾国藩考中,全省排名第36名,属中上位置。这一科钦命主考官为徐云瑞,副主考为许乃安,曾的房考官为张启庚。道光十八年正月,曾国藩赴京参加全国会试,得中,排名第38名,仍属中上。这一届会试钦派主考官、大总裁为大学士穆彰阿,副主考为朱士彦、吴文熔、廖鸿荃,曾的房考官是季芝昌。道光十八年四月,正大光明殿复试,曾获一等,殿试三甲第42名,属下等,得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这一路走来,或许还是为了博取功名,就像现在人们所说的,希望通过考试跳出“农门”。但曾国藩真正踏入社会,也就是说进入博弈圈打拼的时候,他才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树立更大的志向,建立更高的目标,终身为之奋斗。穆彰阿任军机大臣十几年,门生遍天下。他之所以喜欢曾国藩,乐意做一个汉人的靠山,或者有意把一个汉人拉到自己的势力圈子中,就是因为看中了曾国藩的志向。他说:“足下以三甲进翰苑,实不容易。老夫读足下诗文,以为足下勤实有过人之处,然天赋却只有中人之资。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并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志向、信念,且刻苦勤实的功夫。”曾国藩不像有的人,考上进士后,便扔掉四书五经之类的敲门砖,在官场混,行“厚黑”之学,而他却继续在先哲著作中,发掘对自己做事、工作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天,他重温《孟子》,一段内容让他获得了新的感受。《孟子》上写到,齐国大夫公行子到燕国去,路上遇见曾元,问:“燕国的国君怎么样?”曾元说:“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就轻视事业,轻视事业的人,就不求贤人帮助,没有贤人帮助,怎么能胜任国家大事呢?他只能像氐族人和羌族人一样野蛮。这样的人不担心自己的国家的兴亡,而只担心他死后不能沿用氐族、羌族实行火葬。想的是蝇头小利,危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大事啊!”孟子曾多次会见齐宣王,但并不与宣王谈论治理国家。孟子的学生十分疑惑,孟子说:“我要先攻破他只讲功利、霸道的坏思想。”孟子讲仁说义,就是要让齐宣王胸怀国家,放眼天下!原来,志向如何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如此重要,决定一个人的格局大小。曾国藩于是也建立起自己的远大志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之胸襟,有坦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他意识到,自身修养同内圣外王的心灵终极尚有很大距离,因此到北京后就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为座右铭,时时以“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他特意写了一篇《立志箴》以自励:“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有了这样的志向,曾国藩在国家的危难之际,办起团练,拉起湘军与太平军展开殊死搏斗,几挫几起,最终获得胜利。他还办洋务,倡海禁,励精图治,以致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曾国藩的一生当然会留下是非功过,任人评说,但有一点人们大概没有异议,那就是他的成功,与他的“坚卓之志”是分不开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破釜沉舟之志,则远游不负;若徒悠忽因愣,则近处尽可度活”。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因困而知,因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  ——梁启超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官经谋略》:审时度势,智慧圆融对人际,曾国藩处世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方圆出入,刚柔并济。自身心理的矛盾,以及内心与现实生活的冲突,都被曾国藩用方圆的手段予以解决,他自身也就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际学大家,他“经世致用”,在学习、工作中,在官场战场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世方法,获得了成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国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挺好,不错,还挺好
  •   曾国藩也是对儒家经典理解的很透彻的,可惜他站错队了,他的言行无不反应着对腐败大清国的效忠,读起来很让人窝火,除此之外,还是有些帮助的。
  •   曾老师是个人才啊,他的治国治家方针现在还适用
  •   不错,多方面看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