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岚清 页数:388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问:我们知道您71岁开始学篆刻,刻了几百方印了。其中您还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印。是哪两方印?您为什么要刻这两方印? 答:2003年春,我离开工作岗位退休以岳,有时间来学习自幼就爱好的文化艺术知识,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篆刻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我为邓小平同志篆刻了两方印:一方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另一方是“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邓小平同志担任过的党和国家的多项重要领导职务,都是中央“授印”任命的,唯有这两个重要“职务”,并非中央“授印”正式任命。前者是由于他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他表达崇敬和爱戴的尊称;后者是他在“文革”后,拨乱反正,尊师重教,为科教事业排忧解难而自己任命的“科教后勤部部长”,他的这种风范,为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我认为邓小平同志这两项非中央任命的“职务”也特别重要,于是怀着景仰和缅怀的心情,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而篆刻了这两方印章。 问:改革开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要上百年的时间,邓小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不到20年的时间,怎样理解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呢? 答: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确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中国有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我想补充说:“伟大的事业开头更难。”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被尊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载人史册,正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他为中国人民设计了一条通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 问: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答:当你们为纪念邓小平同志和改革开放30周年要求采访我时,我的全部精神世界都还遨游在文化的海洋中,所以迟迟没有回应。然而,也正是你们几次催促,把我的思绪逐步拉回到过去熟悉的领域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基于对邓小平同志出自内心的缅怀和崇敬,越发感到有责任把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创的对外开放伟大事业,哪怕是零星的、点滴的史实记录下来。因此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不停地写了起来。 问:我们知道您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央决策层的,为什么不写这一段的经历,反而舍近求远去写对外开放之初的那些事情呢? 答:纵观中外历史,对外开放,国则兴;闭关自守,国则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先要把这段创业史尽可能地详细记录下来。讲到历史,既要有主要领导人决策的言行,也要有各级干部贯彻执行的过程,还要有第一线同志们创业的故事,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不管哪个方面的当事人都可以写,都应当写,只要写的是史实,都是可贵的。我也是基于此,觉得有责任把国门初开岁月中知道的和亲历的事写下来。另一方面,历史也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至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改革开放事业所做的工作,会有别人写的。 问:对外开放30年了,您长期从事对外开放的领导工作,您怎样看待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答:这个题目很大。其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改革开放作了重要阐述,十七大进一步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我个人体会,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年份尤其重要。一是1978年,开始探索对外开放,接着试办经济特区;二是1984年,邓小平同志对特区予以肯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三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浦东开发开放,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四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总之,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又逐步深化了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认识,增强了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推动国内经济建设的本领。在这个背景下,这本书主要讲述1984年以前的事,有的事情为了讲完整,适当作了延伸。这一段,对外开放艰难起步,试办初步成功。当时,我们这些后来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人,还在对外开放一线工作,从实践中加深了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得到了锻炼。可以说,无论对国家还是对每个人,对外开放都是一所大学校。 问:时下写改革开放的书已经很多了,您这本书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答:从1978年开始,我就参与了对外开放工作,因此我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来写的,主要是把我亲历的和知道的一些事写下来。为了增强可读性,我尽量用写故事的方法,试图用一个一个故事串连起来,还原成那个年代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冲破阻力、突围开放的部分历史。当然,由于我是一个参与者、执行者,因此中央决策层的事,有的知道一些,有的不知道,我只能写我知道的一些事,肯定是不全面的。同时,本来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完整的战略部署,我只写了对外开放,提到的改革也只是与书中写到的开放有关的改革。由于改革牵涉的面很广,当时有些改革如农村改革等,我只是从文件和报刊上略知一点,所以我写不了。即便是对外开放,也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本书很难全面涉及。 问:这本书以《突围》为名,好记,能引发人们很多共鸣。您为什么用这个书名呢? 答:开始时并不是这个书名。我在回顾和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感受是日益加深的。这就是对外开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以及国力家底都很薄弱等,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对外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然而,正是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突破“左”的思想禁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突破关门搞建设的做法,才“杀出一条血路”,开辟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时代。这中间对外开放每迈出一小步,都是经济发展前进一大步。用这个书名,就是力求反映当时的艰难情景,体现先行者的胆识和精神。 问:听说为了写这本书,您用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查阅、核实材料,并实地考察了许多地方。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做这些很具体的事情? 答:我先谈一谈写作过程。首先我根据回忆,一口气写了十几万字。第二步按我的回忆和有关线索查核文献档案,对草稿进行修改补充,形成第二轮草稿。第三步是当文稿进入编辑阶段,对文稿全面校核,收集整理相关的图片资料,寻访当事人对有关的事实进行核对。在此过程中又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档案史料,引起新的回忆,我对文稿进行了较多补充,最后完成了这部书稿。东汉李固曾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在我的心目中,对外开放是一件强国富民的大事。所以,写这本书稿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写作的水平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史料的可靠性,以免误导读者。 问:您说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当代青年的,您想对在改革开放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年们说些什么? 答: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令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有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这样那样新的问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当代青年,他们有的当时年龄还小,有的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我想把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背景,提出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以便他们更好地继承、发展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开创的伟大事业。
内容概要
本书是李岚清同志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作者以自己的所知、所为、所见为素材,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的有关重大事件,再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对外开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本书以故事叙事,图文并茂,采用了大量文献、档案、领导人手迹和照片,很多史料属首次披露。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作者都画龙点睛地加以评述,有的则用印章加以映衬,把历史还原得生动活泼。
作者简介
李岚清,男,汉族,1932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大学文化。
1952年至1956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科计划员、副科长。1956年至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实习。1957年至1959年任长春
书籍目录
作者与编辑的对话(代序)引语破冰启航,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弓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反封锁 极左思潮下的自我封闭 关门搞建设,经济走进死胡同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邓小平再复出 解放思想,真理标准大讨论 审时度势,拨乱反正 投石问路,了解外部世界 伟大的历史转折杀出一条血路,创办经济特区 蛇口响起第一炮 广东福建先行先试 设立前沿“参谋部” 从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 特区“特”在哪里 “摸着石头过河”,特区风雨前行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构建沿海开放格局实施大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排除干扰,洋为中用 引进技术是一个大政策 广开门路,拓宽引进渠道 不能满足于追赶,要立足于创新超越开辟新途,闯出利用外资一片天 合资经营可以办 第一部外资法顺势而生 春鸭试水,首批中外合资企业创立 跨越艰难,走向成功借鸡下蛋,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结束“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时代 借用日元贷款,尝试举债发展 恢复我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 从一国到多国,拓展贷款合作关系艰辛起步,开始外贸体制改革 打破外贸垄断体制 改革改出活力 从拒绝“富人俱乐部”到申请“复关”开创伟业,在对外开放中学习提高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加快培养对外开放人才 恢复大规模派遣留学生 借用外脑,引进智力 学习现代管理是一场革命 历史的答卷,开放中确立市场经济编者后记
章节摘录
说到对外开放,中外历史早已向人们展示了一条规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凡是对外开放的时期,往往就是繁荣强盛的时期,而闭关自守,往往是走向衰弱。或许有人要问:这种说法,又怎样解释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比较封闭的格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反封锁 邓小平同志对此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论述。他说:“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取消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旧中国拥有的海关管理权、在华驻军权、内河航行权等一切特权,加之二战后国际上冷战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遏制,不仅拒绝承认新中国,而且采取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政策,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 为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恢复和建设,新中国将“内外交流”作为经济建设根本方针的重要内容。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就有明确的基本构想。他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说过: “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不外两方面,主要地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积累资本,同时借助外援,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所欢迎的。”1949年3月,他在筹划建国大政方针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当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问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他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谈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长期担任新中国总理的周恩来同志,从实践中更为迫切地感到国内建设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重要性。他曾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在建设中,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完全闭关自给,总是要互相需求,首先就是贸易的来往,技术的合作。”现在世界上采取闭关自守的排外政策是不可能的,行不通的。
编辑推荐
不仅有历史研究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很强的可读性。记住一则故事,一帧图片,一方印章,就记住了一段历史。 破冰启航,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杀出一条很血路,创办经济特区 实施大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开辟新途,闯出利用外资一片天 借鸡下蛋,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艰辛起步,歼始外贸体制改革 开创伟业,在对外歼放中学习提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