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余伯流 页数:451 字数:3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楔子 “毛张周”合作领导十年历史的沉思(1933.1—1943.3) 从1933年1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在江西中央苏区共事相识,历经反“围剿”、长征、延安风云,到1943年3月中央领导集体更换,张闻天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三人在政治上合作共事整整十年之久。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重要时期,一段难以忘却的峥嵘岁月。 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历史转折。伟大的转折,出现了伟大的人物。在这十年的伟大转折中,毛、张、周三人风雨同舟,共撑危局,迎来了中国革命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共党史上的一段辉煌而曲折的篇章! “毛张周”合作领导十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酝酿、构建和形成的过程。从红军长征前夕的“博李周”,到长征初期的“毛王张”,从遵义会议的“张周毛”,到苟坝会议的“周王毛”,从沙窝会议的“张毛周”,到延安时期的“毛张周”。这个领导历史是不断变化、不断演进、不断磨合、不断完善的。 “毛张周”领导从酝酿到解体,历时十年。十年的风雨历程,十年的恩怨是非,十年的曲曲折折,让人眼花缭乱、乐道不尽,让人感怀惋叹、追思怀念! 在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张闻天在党内名义上“负总责”(实际上的“总书记”),周恩来是党内最高军事决策者,毛泽东是政治局常委,尽管不是党、军一把手,却起核心、主导作用。他们三人立党为公,真诚合作,配合默契,谦恭温让,凸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维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团内一种奇特而微妙的合作关系,出现了在战争环境下中共党内一种特殊的领导格局。 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的发展是各种社会力量融成合力的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贡献”。 “毛张周”十年共事合作,正是中共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伟大“合力”,毛、张、周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贡献。” 这个珠联璧舍、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是以张闻天为首脑,以毛泽东为核心,以周恩来为脊梁的。这个被称之为“毛张周”的领导集体,在当时党内、军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公信力和凝聚力,其运作的结果,不仅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证,而且为长征胜利后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乃至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构建与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历史总是那么冷酷、无情。 长期以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在那种“一个领袖”、“一个中心”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下,“毛张周”领导集体的史实和功绩被无情地沉淀、淹埋了,许多党史论著把遵义会议后的红军长征和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归结为一人之功,而对“毛张周”的领导决策或者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历史被扭曲了,真相被掩盖了,偏离了“信史”的轨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界解放思想,空前活跃,一些研究“禁区”被打破。近十余年来,随着党史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张闻天研究的展开,学术界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成果,有的传统观点和思维定势被突破,一些长期被沉淀、淹没的史实得到披露、钩沉。 “毛张周”领导集体,是我近几年来研完过程中经学术积淀和历史沉思后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学术界曾引起较大反响,并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一些专家和诸多学者的认同。“毛张周”领导新概念的主旨,正如恩格斯所示,主要是着意强调“核心”与“合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既要强调“核心”的作用,又要看到“合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既要强调毛泽东的主导、核心作用,又要看到“毛张周”集体领导、形成合力的作用。二者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毛张周”领导,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构建,至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正式担任中央政治局主席宣告终结,历时八年有余。从遵义会议上溯到中央苏区毛、张、周聚首相知,共计十年时光。 本书旨在全方位、深层次地研究和展现毛、张、周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延安时期“十年合作”的历史轨迹、主要功绩和重大作用,力图恢复和重现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本来面貌,充分揭示毛、张、周在合作中各自的伟人风范、人格魅力和心路历程,并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延安时期治国安邦、“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为当今新世纪进一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这样努力的结果,倘若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深入一步“钩沉”的作用,达到进一步“清源”的目的,将是作者莫大的欣慰。 列宁有句名言:“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迂回的”,“历史活动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 张闻天在“文化大革命”磨难时说过一句很深沉的话:“历史最公正,是非、忠奸,这一切,历史终将证明,终将作出判断。” 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纷纭复杂。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80多年的奋斗,其中有伟大的辉煌,也有重大的失误。从陈独秀到王明,从“毛张周”到“毛刘周”,从“文化大革命”到现在,当中有多少艰辛,多少曲折,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云变幻! 然而,历史终于走到了新世纪的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平和局面。在全党构建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们充满了美好的期盼,历史涣发了青春的光彩,社会取得了伟大的进步。 人们深信:历史终将是客观公正的!
内容概要
从1933年1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在江西中央苏区共事相识,历经反“围剿”、长征、延安风云,到1943年3月中央领导集体更换,张闻天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三人在政治上合作共事整整十年之久。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重要时期,一段难以忘却的峥嵘岁月。 本书恢复和重现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本来面貌,充分揭示毛、张、周在合作中各自的伟人风范、人格魅力和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余伯流,1942年出生,江西上饶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专业方向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史研究,出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经济史》、{红土地史话》、
书籍目录
楔子“毛张周”合作领导十年历史的沉思.(1933.1—1943.3)第一章 苏区时期的毛张周(1929.1—1934.9) 一、朱毛红军下山 二、红四军七大前夕的纷争 三、毛泽东落选红四军前委书记 四、周恩来鼎力支持毛“仍任前委书记” 五、“九月来信”与古田会议 六、毛泽东的得意杰作:“三破铁围” 七、苏区开国大典: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诞生 八、苏区军民首次称谓“毛主席” 九、周恩来衔命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 十、毛泽东退隐东华山 十一、赣州撤围:毛泽东“出山”为周恩来献策 十二、周恩来批准毛泽东的漳州战役计划 十三、宁都会议风云 十四、毛泽东失军权后,周恩来仍批示:“如有便,请送毛主席一阅” 十五、周恩来的神来之笔:“四破铁围奇中奇” 十六、博古、洛甫抵达红都瑞金 十七、面对“太上皇”李德 十八、“博洛矛盾”的发生 十九、五中全会“排毛”,共产国际“护毛” 二十、博古“一箭双雕”:既架空了毛泽东,又排挤了张闻天 二十一、“毛洛合作”的开始 二十二、广昌失守 二十三、中央书记处五月决策:红军战略大转移. 二十四、周恩来指派先遣队出征:一路调敌,一路探路 二十五、毛泽东会昌咏怀 二十六、张闻天的闽赣之行 二十七、毛泽东、张闻天古庙谈心 二十八、毛泽东大难不死,张闻天悉心关照 二十九、周恩来同博古据理力争,让毛泽东随军出征 三十、毛张周踏上长征之路第二章 长征时期的毛张周(1934.10—1937.6) 一、周恩来等指挥红军突围西征 二、担架禅床上的喜果:“毛王张”中央队三人团的形成 三、周恩来担纲“采取毛主席的意见”,拍饭“黎平转兵” 四、张闻天在黄平“桔林密谈”中提出:“让毛泽东出来指挥” 五、伟大的转折:毛王张周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 六、党中央领导人:张闻天“负总责”,周恩来“掌军权”,毛泽东“进常委” 七、在鸡鸣三省之地,博古向洛甫交权 八、张闻天主持扎西会议,毛泽东总结土城教训 九、打鼓新场之争:毛泽东半夜提灯找周恩来谏言 十、军中统帅部:“毛周王”三人团的成立 十一、会理风波:张闻天、周恩来维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十二、蒋介石要毛泽东成“石达开第二”狂言的破产 十三、懋功会师:党中央同张国焘之间的分歧与裂缝 十四、毛泽东同意周恩来“让出总政委”,不同意张闻天“让出总书记” 十五、一场军政权力分配的再较量 十六、“沙窝换帅”:毛泽东接替周恩来执掌军中帅印 十七、张国焘的“密电”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的对策 十八、俄界会议的决定与变更 十九、榜罗镇决策: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为中央红军确定落脚点 二十、张国焘另立“中央”,朱德大节不辱 二十一、下寺湾会议:张闻天提议毛泽东出任中革军委主席 二十二、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解救刘志丹 二十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指挥直罗镇大捷 二十四、张闻天主持瓦窑堡会议,毛泽东作重要报告 二十五、毛泽东、张闻天随军出征,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 二十六、国际来客的斡旋与张国焘“中央”的破产 二十七、三军大会师 二十八、张毛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二十九、党中央进驻延安第三章 延安时期的毛张周(1937.7—1945.6) 一、中共谈判主将周恩来 二、张闻天主持洛川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共谋抗日大计 三、八路军、新四军的组建与出征 四、王明回国与“十二月会议”的阴影 五、周恩来在武汉的出色统战工作 六、毛张周处置叛逃前后的张国焘 七、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周恩来为之联络出英译本 八、毛泽东多次称赞张闻天为“明君”,说“洛甫这个同志是不争权的” 九、张闻天处理周恩来“坠马事件” 十、张闻天就任三年马列学院院长 十一、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六中全会的召开 十二、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毛张周”领导格局的变化 十三、张闻天“淡出”中央核心领导层 十四、周恩来与红色堡垒“南方局” 十五、六中全会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十六、“皖南事变”中的毛张周 十七、延安整风伊始,“苏维埃后期”错误问题的提出 十八、张闻天反思作自我批评 十九、张闻天一边作农村调研,一边纵谈毛泽东的功绩 二十、毛泽东向整风中“抢救运动”受害者“赔礼道赚” 二十一、1943年“三月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完全确立 二十二、毛泽东主政后的张闻天、周恩来 二十三、周恩来演讲:“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 二十四、张闻天撰写《反省笔记》,毛泽东一口气看完,说“写的很好” 二十五、整风后期,毛泽东说:“遵义会议不是稼祥、洛甫分化出来是开不成的” 二十六、党的七大:以“五大书记”为标志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确立后记本书主要参考文献资料书目附件一:长征中“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架构及其重大历史作用附件二:长征中“毛张周”领导体制是怎样形成的
章节摘录
周恩来发现毛泽东的气色不好,动员他找个地方休养一段时间。毛泽东想想也是:自己原来担任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已经移交给周恩来,临时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又有项英在张罗,红军已集中全力在攻打赣州,对这次军事行动自己原本就反对也不想插手,看来无所事事了。1932年1月下旬,毛泽东让贺子珍留在叶坪,自己带着吴吉清等警卫班战士“退隐”到叶坪东边的东华山古庙,静心休养去了。行前,他对周恩来和项英说:“前方有事,我随叫随到。”东华山其实只是个小山头,位于叶坪村东边5华里。山不高,长满苍松翠杉,郁郁葱葱。一条山间小道,从山脚的枣树下村弯弯曲曲地通向山顶。山顶的古庙,始建于宋代。庙不大,只有一厅两间,后墙嵌在庙后的岩石上。岩石的一半伸进厅堂,稍经修理便成了供奉佛像的神龛。这里景色宜人,邑人谓之“夏登东华热气顿解,冬上东华顷刻暖和”,乃远近闻名之佛教佳地。沿着山间小道,毛泽东和警卫班吴吉清一行来到古庙前。庙中居住有两名僧人。一姓钟,兴国人,约60多岁;一姓宋,石城人,还不到50岁。两名僧人见毛泽东一行来到,赶忙出来迎接。“两位师傅,打扰了!”毛泽东双手合掌,微笑施礼。“哪里哪里!毛主席屈尊前来,犹如佛祖降临,实乃幸事!”两位僧人一边还礼,一边恭请毛泽东人内。毛泽东被安排住在小庙左边耳房。两位僧人挤住在右边耳房。警卫班战士晚上就睡在厅堂的地下。庙小厅窄,毛泽东住的左耳房,靠山岩的那一头,像正厅一样,伸进一块岩石,使房间显得更小了。房内虽只放了一张小方桌,两张椅子,一张木凳和一张床,被挤得满满的。
后记
《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一书,几易其稿,终于付梓出版了!本书的撰写,源于2004年中央党史研究室一部等单位主办的“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契机。当时,我应邀与会的一篇学术论文《长征中“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构架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与好评。《江西社会科学》发表后,《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又以《长征申“毛张周”体制是怎样形成的》为题,在该报发表。随后,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20余家网站转载刊登,2005年第一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家出版社的朋友看到《新华文摘》转载拙文后,觉得“有新意、有深度”,嘱我扩写咸一本学术性、纪实性专著。这就是本书的由来。近四年来,我一直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做教学与研究工作,被聘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在井冈山红色资源的熏陶和谷川毓灵的感应下,经潜心研究、伏案笔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