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8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威尔逊 页数:419 字数:365000 译者: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
Tag标签:无
前言
毛泽东是近代最后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从一个农家子弟,获得神秘的幸运之神的帮助,以坚强的毅力,不屈不挠地攀登着,终于成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他的故事是一段不朽的历史。可以说,像毛泽东这样一个统治人类四分之一人口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伟人,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他为中国创造了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并留下了一批理论著作和评注文章,也留下了一小部分很杰出的诗词,其中很多是在马背上吟诵而成的——本书引录或节引了许多。他为自己规定的使命是把统治中国人民许多世纪的腐败、衰落、无能的帝制引入现代化——这个使命他无法完成。作为一个小省城的小学校长,到l920年毛确信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使中国达到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的惟一可行的便捷途径。因而他扮演了中国的列宁和凯沫尔·阿塔图克: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还有斯大林——的角色。列宁在l9l7年以后只执掌了短短九年的开创性权力,而毛在历经30年奋战建立了一个共产党国家后,又执掌权力近30年之久,并力图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挑战与其说是来自反共人士,不如说是来自共产党内的对手和竞争者。毛的许多精力花在了同那些与他的基本思想相同的同志的不必要的斗争上。也许这是由于他的个性中的某种不安全感造成的,一些解释说是缘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反抗他的父亲,显示他的独立性,这在那个社会是骇人听闻的。作为家中4个孩子中的长子,他早年的生活并不轻松。他所捍卫的独立,他一心一意地追求了70年之久的个人启蒙和政治权力,有许多缘于那些早年经历。但他的个人生活付出了代价,他不仅不能为其先后3个妻子提供任何真正物质的保证。
内容概要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威尔逊先生是以学者态度从事这项研究的。毛泽东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和讲话稿,这是研究他的思想和活动的基础资料。此外,还有许多有关历史文献和回忆录对于了解毛法东的个人生活,革命实践及其历史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详尽准确地占有这些文献史料是对毛泽东生平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无论对于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可以看出,威尔逊先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充分利用了他所能收集到的各种材料,这是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
迪克·威尔逊是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他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诣,他的主要著述有《周恩来》、《毛泽东》、《长征,193
书籍目录
作者序第一部 引弓待发 第一章 属蛇的孩子 第二章 守规矩的学生 第三章 深渊蛟龙 第四章 转变 第五章 未来的缔造者 第六章 三薯饭第二部 奋斗 第七章 “山大王” 第八章 抗争 第九章 遭贬 第十章 长征 第十一章 延安 第十二章 蓝苹 第十三章 恶战 第十四章 “抽象的爱” 第十五章 魔鬼的晚宴 第十六章 兵临北平第三部 大权在握 第十七章 虎口取食 第十八章 挥鞭 第十九章 弄潮 第二十章 夜鹰 第二十一章 百花齐放 第二十二章 东风压倒西风 第二十三章 大跃进 第二十四章 旧靴 第二十五章 孤军奋战 第二十六章 文化大革命 第二十七章 黑手 第二十八章 和尚打伞结论注释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1部 引弓待发1 属蛇的孩子(1893-1910)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华中一个叫韶山的小村子里,此时还是19世纪光绪皇帝统治的时期。按阴历算,这一年叫蛇年,如果他的父母向算卦人求教的话,算卦人会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将具有蛇的禀性:灵活、狡黠、生存能力强。当时的算命人一般会这样解释:属蛇的人“在保护自己时,反应强烈,凶狠恶毒;在躲避和击败敌人时,身手敏捷;喜欢黑夜。”毛出身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毛顺生(1870-1920)精力充沛、性子暴烈。相反,毛的祖父生性懦弱,也不会经营,为维持生计被迫出卖田地――毛童年时,他祖父还活着。毛的父亲16岁就离家出去做工,赚钱贴补家用。毛后来回忆说:“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积攒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另有一次,毛回忆说:“我父亲曾经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照料自己,他就会受到老天的惩罚。我母亲不同意他的看法。我父亲死时,有很少一些人来参加他的葬礼,而我母亲死时,却有许多人来送葬。”毛75岁时曾经很坦率地对一些红卫兵说,他父亲不好。要是他今天还活着的话,他也要坐“喷气式”?“喷气式”是红卫兵在文革时期所施行的一种很痛苦的惩罚措施:弯腰低头,胳膊反剪在背后,高高举起?。但是他并不完全无知。“我父亲读过两年书”,毛回忆说,“认识一些字,足够记帐之用。”毛继承了他父亲那倔强的个性。毛的母亲叫文其美(1867-1919)是湘乡县唐家人。她性情完全不一样,善良、敦厚,长着一副中国妇女所羡慕的梨子型脸盘。毛长得更像他母亲,而不像他父亲。“母亲完全不识字”,毛后来回忆说。但她在村里很受尊敬,按照毛的传记作者的话说,她“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也很相信各种地方迷信。半瓦半茅的房子从中分开,毛家住一半,另一半住的一家姓周。房子前面有一个池塘,据说毛第一次游泳就在这池塘里。毛家还有一个牛棚,一个猪圈,一个谷仓和一个小磨房。韶山坐落在狭长的谷地里,地势蜿蜒起伏,住着300来户人家,许多人也姓毛,毛姓是当地最大的姓。该村的全名叫“韶山冲”,即“美丽和平之山冲”,当地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韶山冲坐落在群山之中,树木葱茏,翠竹青青,离市镇湘潭约有100里路,但毛在童年时代从未去过湘潭。毛在韶山冲度过的童年生活是平静、贫穷而闭塞的,他所知道的只有他家族和邻居的人情琐事。湖南省有3,000万人口,在历史上落后而闭塞,脱离于国家世事沧桑之外。但在毛的时代,湖南不仅因为贸易和交通而变得重要起来,与外界的联系得到了改善,而且已经在知识上领导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变革的中心。在过去两个世纪,湖南的知识分子,特别是王夫之,已经因为重新解释儒家学说而声誉鹊起。他们强调人类社会和政治制度要根据新的时代的需要进行演变,必须对法律的产生进行科学的探讨。部分是由于他们的影响,19世纪的湖南成为引进现代教育和工业的先锋,成为妇女解放的先驱。这就是毛的诞生之地的知识环境和氛围,他自己就很喜欢引用一句很流行的话:如果把中国比作德意志,那么湖南就是普鲁士。四分之一世纪之后,毛描述了横跨湘江的他的湖南家乡的情景:“住在这江上和他邻近的民族,浑浑噩噩。世界上事情,很少懂得。他们没有有组织的社会,人人自营散处。只知有最狭的一己,和最短的一时,共同生活,久远观念,多半未曾梦见。他们的政治,没有和意和彻底的解决,只知道私争。他们中也有一些有用人才,在各国各地方学好了学问和艺术。但没有给他们用武的余地,闭锁一个洞庭湖,将他们轻轻挡住。”毛出身在一个充满巨大潜力的国家,后来他在对自己的共产党伙伴演讲时说:“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但是到了毛的时代,中国已沦为“东亚病夫”,成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毛说:“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游水也不行,女人是小脚,男人留辫子,还有太监,中国的月亮也不那么好,外国的月亮总是比较清爽一点。”在毛出生前后几十年,列强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耻辱。毛在一次演说中说:用战争打败了中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但占领了中国周围的许多原由中国保护的国家,而且抢去了或“租借”去了中国的一部分领土。例如日本占领了台湾和彭湖列岛,“租借”了旅顺,英国占领了香港,法国“租借”了广州湾。最糟糕的是中国人民不能组织起来以应付各种挑战。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毛抱怨说:原来我国人只知道各营最不合算最没出息的私利,做商的不知设立公司,做工的不知设立工党,做学问的只知闭门造车的老办法,不知同共〈共同〉的研究。大规模有组织的事业,我国人简直不能过问。政治的办不好,不消说。邮政和盐务有点成绩,就是倚靠了洋人。海禁开了这么久,还没有一头走欧州〈洲〉的小船。全国惟一的“招商局”和“汉冶萍”,还是每年亏本,亏本不了,就招入外股。凡是被外人管理的铁路,清洁、设备、用人,都要好些。铁路一被交通部管理,便要糟糕,坐京汉,津浦,武长,过身的人,没有不嗤着鼻子咬着牙齿的?其余像学校办不好,自治办不好,乃至一个家庭也办不好,一个身子也办不好,“一丘之貉”“千篇一律”的是如此。毛的祖国就是这样腐败,毛后来为消除这种腐败而献身。毛在韶山冲头三年的生活虽然说不上很奢华,但至少是很温暖的,因为他得到母亲深切的、全身心的爱抚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3岁时,又有了一个弟弟毛泽民(1896-1943),从此毛就进入了竞争的世界。1958年他对自己的同事说:“每一个人都有忧患与欢乐。学生们怕考试,儿童怕父母有偏爱。”8岁的毛在中国的家族制度中的地位无疑“上升”了,他得在家里负起小责任,尽一些小义务,以补偿由于有了弟弟而突然失去的母亲以前所给予他的那一部分爱与关心。但他可能还太小了,不懂得这种补偿的好处,因而由于有这种失落感而受到了较深的伤害。与此同时,家业开始发达,毛的父亲逐渐成为“富农”。毛后来回忆说:“这时我家有15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收84担谷。”最后,毛的父亲做起了贩运谷物和生猪的生意。“我父亲还是一个中农的时候,就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赚了一些钱。他成了‘富’农之后,就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了。他雇了一个长工,还叫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干活。我父亲做生意并没有开铺子,他只是从贫苦农民那里把谷子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得到个高一些的价钱。在冬天碾谷的时候,他便多雇一个短工干活,那时我家就有7口人吃饭。”毛6岁时,义和团(韶山还不知道,因为没有报纸)正在围攻北京的外国使馆。毛的父亲开始要他放牛,干农活。2年后毛8岁了,他开始在韶山的小学堂里念书,一直读到13岁,但家里的活他还得干。“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子的《论语》和《四书》。”毛刚识了几个字,他的父亲就要他给家里记帐。“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毛后来回忆说,他“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毛的母亲教她的孩子要信佛,他解释说:“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8岁时,“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毛当然对宗教更是抱怀疑态度,因而“我母亲责备我不热心拜佛”。毛把午饭带到学校去吃。但有一段时间,他晚上放学回来,总是喊饿,吃得特别多。他母亲很奇怪,问他:“你晚上怎么吃得这么多?是不是午饭不够吃?”毛告诉母亲说:“在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家里穷,没饭带,我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一半给他。”“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母亲赞扬他,以后总是让他带两个人的饭去。《四书》、《五经》引不起毛的兴趣,虽然他背书很在行。“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10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他又不敢回家,怕挨父亲的打,在外面乱跑了三天,终于被家里的人找到了。但出乎他意料之外,他受到了温和的对待,“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了一些,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1905年毛12岁,他又有了第二个弟弟毛泽覃(1905-1935),这个弟弟受到了父亲的溺爱。12个月后,毛的父母又领养了一个女孩,她本是毛的堂妹,名叫毛泽建,或毛泽红(1906-1930)。大约在这个时候,毛的年迈的祖父去世了,因而毛在家庭中也就有了一定的地位。第二年毛13岁,他离开了小学堂,整天在地里干活,为父亲记帐。他种菜、锄草、放牛、喂猪,什么活都干,50年代他住宅的墙上还挂着金属刷,据说他曾用这把刷子为牛刷洗。但毛的父亲对毛的劳动不满意,“他性情暴躁”,毛回忆说,“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相反,他的母亲“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后来毛确实用政治术语来分析他家的形势。他说,他家分成两“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毛和他母亲、弟弟组成了“反对党”,“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但在这个“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也有分歧。毛的母亲特别反对直接打击或公开的感情流露,主张讲究斗争策略,不要施加太强硬的压力。毛的母亲也反对毛的激进主义。毛后来在回忆一些哥老会成员抢了他们家囤积的粮食的情形时说:抢得好!人家没有米嘛!但我的母亲不同意我的观点。也可能他们没有偷毛所珍爱的书籍,否则他也不会这样宽容。他后来说他在小学堂里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如地理、历史或科学都没学到,他收获最大、享受最多的是读旧小说――特别是那些“关于造反的故事”,如14世纪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他的老师讨厌这些“禁书”、“坏书”,但毛在学校里还是照样看个不停。“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毛常常在深夜里把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他父亲看不见灯光,这样他就可以看书了。这一时期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是《盛世危言》。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在日本受过训练的中国商人强烈地呼吁给私人企业以更大的发展自由,要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本书确实对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甚至跑去找本地的一个学法律的学生,和他一起学习,以获取更多的教益。稍后,他又在村里从师一个叫毛钟楚的老先生,学习经书古籍。毛钟楚在官方的科举考试中考中最低的学位“秀才”。毛的父亲不仅对经书很推崇,甚至希望毛能尽快掌握它们,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他的对手在法庭上能恰当地引经据典从而使他败诉之后,就更是这样了。与此同时,老头儿继续聚财,这笔财产在那个村子里已被认为是笔大财了。他不再买进土地,而是典进了许多别人的地。他的资本增加到约300美元。毛13岁时和他父亲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冲突。一次他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毛当众和他吵了起来并离开了家。“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毛的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他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毛回忆道,“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这样他父亲停住了,双方达成了妥协。“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罪。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按照毛最要好的同学的说法,毛两次对他的父亲磕头认罪,一次是在众多客人之前,另一次则是在他们走了之后,他母亲又把他带到父亲跟前,要他磕头,但毛只跪一条腿,他母亲双手压住他肩膀,要他跪两条腿。“战争这样结束了”,毛后来评论说,“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然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我学会了恨他”。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反抗自己父亲的一个很突出的故事,这个故事选自1936年毛对埃德加?斯诺简述的自传的中文本。毛13岁那年发生的另一件事也是个人私事。按照中国的传统,毛的父母在他13岁那年给他“娶”了一个19岁的女子,名叫杨翠花。这桩“婚姻”可能是在一个火柴商人的帮助下安排的,其目的在于促进毛家的农业经济。毛的父亲可以把这个女孩当雇工使用而不付钱,同时,这个女孩的出现可以使毛家传宗接代,养育潜在的劳动力,尽快地派上用场。但毛背叛社会传统,反对这桩婚事。毛后来在谈到自己的早年生活时说:“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许并没有想到她。”据说这个女子最终也没有和别人结婚。毛13岁时,长得和他父亲一样高大,每天能够挑一副沉重的粪桶往田里送好几趟肥。毛养成了带书到田里的习惯,这样,他随时都可以跑到古墓后的大树下读那些英雄传奇和造反的故事。他的父亲总是抱怨看不见他的影子,最后当场抓住了他,手里拿着书,两只空桶放在他身边。“你是不是成心不想干活?”他父亲问。“不,爹,”毛回答说,“我只是歇会儿。”“今天一早你还一担都没挑呢?”“谁说没挑,”毛抗议道,“从天亮起我已经挑了好几担了。”“到底几担?”他父亲问。“至少也有五、六担吧?”毛说。“半天才挑五、六担?你以为干那么点活,我就得白养着你吗?”“那你说你半天能挑几担?”“20担,”他父亲回答,“起码也得15担。”“从家里到田头有不少路程呢。”“那你的意思是不是我该把家建在田埂边,你就省心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是一样干这种活。我看你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家。你说我们该怎么过日子?你生得倒安稳,好像没事人似的。你知不知道感恩图报?耗费时间读这些破书,有什么用?你不是三岁小孩了,要想吃饭,就得干活!”“够了,”毛说,“你老是唠叨个没完。”这事发生在上午,吵完之后他们回家吃午饭。但下午五点钟时,毛又不见了。他父亲现在知道到哪里去找他。他径直走到古墓那里,看到儿子像上午一样坐在那儿,手拿着书,身边放着空桶,两个人又吵了起来。“你真的鬼迷心窍,中了这本书的魔了?把你爹的话只当成耳旁风吗?”“不是,爹,”毛回答说,“我还是听你的,你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的意思明白得很,”毛父接着说,“我要你一门心思扑在田里,规规矩矩地干活,别再看这些闲书。”“我会规规矩矩干活的,”毛回答说,“但我也要看书。我保证先干活,后看书,田里的活干完后,总可以干点自己的事吧。看你还有什么话说,只要做完了田里的那份活,你就不用管我看自己的书了。”“可是,小子,”毛父反驳道,“你才挑了几担就躲到这儿来看书?”“来看书之前,”毛坚持道,“你要我干的我都完成了。”“完成什么了?”“吃过午饭后,”毛说,“我已经挑了15担肥。要是不信,自己到田里数数去,搞清楚了你再来。现在你还是让我清静一点吧,我要看书了。”毛的父亲很吃惊:一个下午挑了15担肥可是很重的活,那我还有什么话说呢。他走到田里,仔细数了数,真有15担。他儿子没撒谎。此后这个孩子继续在他那隐秘的地方读他的传奇小说,他知道如果他干完了他父亲规定的任务,他父亲就不会干涉他了。毛的父亲决定送他到湘潭的米店学徒,他和这家米店有些联系,毛也同意了。但就在此时他听到他的文家表兄说,在他母亲的家乡湘乡县办了一所新学校,这所新学校教授西方的“新学”,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那里不太注重经书。毛此时在地方小学堂受到一个“激进”的反佛教先生的影响,这位先生号召人们去除神佛,把庙宇改成学堂。他还读到一本谈到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30年后毛回忆说:“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头一句话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缅甸、越南等地的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切导致毛去寻求更多的现代知识。但他没有钱上学,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已15岁了,早过了上小学的年龄,当毛最终决定和他的父亲谈他不想去米铺当学徒而想去上学时,他遭到父亲的一顿嘲弄。“真是白日做梦太荒唐,”他父亲咆哮道,“你这么个牛高马大的人能和小娃娃坐在一起念书吗?你都是在发疯。”毛决定自己想办法。他不顾父亲的反对,请每一个亲戚朋友借给他一点钱,而他父亲一点也不知晓。当他弄到了足够的钱时,一天晚上他在饭桌上宣布说:“我决定上东山学堂念书去,三天后我就走。”“你是不是得了奖学金,可以不交学费?”他父亲嘲弄道,“要不就是你今早中了头彩。”“钱的问题你不用操心,”毛平静地回答,“不要你破费一文钱。”毛的父亲离开了饭桌,点燃了一锅烟,几分钟后又回来问:“你弄到奖学金了吗?我不付钱你怎么能进学堂?我知道上学的人都得交学费、伙食费和房钱,贵得很。王家小儿子想念书想了好几年,也没念成。唉,学堂的门不是可以说进就进的。只有财主老爷家的人才进得去,我们这样的人家那是没有指望的。”“你不用操那份心,”毛诡秘地一笑,“反正不要你破费,就这么回事。”他父亲反驳道:“事情可不像你想那样简单。你要是走了,就少了一个人手,谁会帮我们干地里的活计?你说是不用我破费,可你忘了我得要给顶替你的长工发工钱。小子,你心里有数,我出不起工钱呀!”毛没有想到这一招,一时无言以对。最后他还是被狡黠的父亲难住了。愣了一会儿,他起身去找一个远亲,这个亲戚有帮助年轻人读书的好名声。毛向这位亲戚讲了自己的抱负和具体困难,于是这位亲戚给了他一笔钱。当天晚上,毛问他父亲:“雇一个长工得多少钱?”“每月至少1块钱,”他父亲答道,“一年就是12块。”毛不动声色地把钱递过去说:“给你12块钱,明天一早我就去东山学堂。”第二天,天刚破晓,毛就起身收拾自己的行装,一顶蓝布蚊帐,两条很有年头,已洗得发灰、布满补丁的白床单,几件褪了色的长衫。他把这些东西卷成一捆,扎到扁担的一头,另一头则挑着两本小说。“你不打算跟你爹道别吗?”他母亲问。“不。”毛回答说。“要不要再带点东西?”“不用,”他说,“够了。”再没多说一句话,也没挥手作别,毛泽东毅然上了路。头也不回。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山脚的一棵树下,毛看见一个衣衫簇新的孩子和一个老农坐在地上。他走过去,坐下来,和他们聊了起来。当他知道这个孩子在湘乡县上小学时,毛急忙向他打听情况。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第二个问题是他最感紧张的:“他们都是多大年纪?有没有比你大的?”接着毛又问老师是不是很严厉,那个孩子告诉他,有一个老师经常用粗手杖打他们。“那么,你们就听他这样而不想法子对付他吗?”“你真是,”那个孩子反问道,“又能怎样呢?”“你们不应该让他把你们打得那样重。”毛说。“但我们只是小孩子啊,而他是一个大人。”“但是你们有很多人,他只是一个人,要制止他不会太困难。”“是的,不过他是一个先生,我们必须尊敬先生,你难道不了解吗?”“但是当他对你们太凶的时候,”毛问,“你们仍然尊敬他吗?”“我们都害怕他:所有的同学都怕他,我们连一句反驳的话也不敢说,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你们这些小孩简直都是些傻瓜。”毛轻蔑地说。“你这样嘲笑我们最容易的,可是如果你在我们那种情况你也和我们没有两样。”“哈哈,我也会这样子?”毛坚定地说,“假定我是你们,我就把他杀掉?”当毛在路上第一次看见东山小学时,他停了一会儿,仔细地打量着,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大的房子。一条小河环绕着学校而过,小河有一百来尺宽,上面架着一座宽大的白石桥。沿河有一堵高约15尺的坚固石墙,孩子们称之为“长城”。在这重要的时刻,毛鼓起勇气,朝着第一道大门走去。他慢慢地跨过白石桥,第一个碰到的是看门人。他不让毛进去,因为毛太大了。“我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学堂呢?”在场的一个孩子喊道:“你进大学都够大了!”另一个孩子叫道:“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上学呢?我们都不是工人呀?”其他的孩子打量着他的行李卷,发现有两本很破旧的卷了边的小说。“你总共就带了这两本书来吗?”一个孩子问。“你知道不知道。”另一个说,“我们不许阅读这一类坏书的。”“我只恳求你告诉校长,”毛恳求道,“我想找他谈谈。”“我不敢去打扰校长,”看门人回答说,“你是个傻瓜,而我却不傻!真是胡闹透顶了!”“要是你们不去通报,”毛大声说,“我就自己去。”“你敢!”看守人恐吓道。学生们也都冲着他大声喊叫着,毛挑起行李向门口走着,看门人挡住了他,吼着说:“走!?东山学堂不是疯人院!”与此同时,一个孩子跑去对校长说:“先生,一个小土匪想进我们学堂,他在打看门人,学生都在帮看门人,但这个土匪又高又壮,非常蛮横,你快去帮我们,先生,快点!”校长出来察看情况。“怎么回事?”他问,“这么吵吵嚷嚷的?”“先生,”看门人指着毛说,“这个傻瓜说他想进我们学堂,并且要见你,他是一个十足的地痞无赖?你见他吗?喏,就是这人!”毛走向校长,用恭敬的口吻说:“先生,请您准许我在您这里读书。”“把他带到我办公室来!”校长吩咐看门人。毛挑起行李,但看门人又拦住他:“你以为是让你挑行李进去吗?把行李放在这儿,随我进去?”毛不想把行李丢下,怕孩子们会拿走什么东西。“我想带上行李。”“你怎么带这样的东西进校长办公室?”看门人吼叫着,“把它放在这儿,谁会对这破东西感兴趣?学校不是疯人院,也不是小偷窝,把东西放这儿,丢了我负责,告诉你,东西被偷了找我?”???毛犹豫了一会儿,把行李放在看门人的屋角里,然后跟着他进了校长办公室,学童翻遍了他的行李卷,拿走了那两本宝书。一进校长办公室,毛又恳求道:“先生,您能准许我在这里读书吗?”校长不能置信似的打量着他,问他的名字和籍贯。“多大了?”“刚刚满15岁,先生。”“你长得可够大的,看上去至少有十七、八。”“没有,先生,我才15岁零几个月。”“你在村里念过私塾吗?”“我跟着王先生念了几年书,能够看懂小说。”“你看的是什么小说,毛泽东?”“《三国演义》和《水浒》我都看过很多遍。”“你读过小学的课本吗?”“没有,先生,没读过。”“你能阅读二年级的课本吗?”“差不多吧,”毛如实回答说,“也有些字不大认得。”“学过算术吗?”“没有,先生。”“你了解多少历史、地理?”“一点没学过。”“你写两行正楷字给我看看。”毛写了几行,字写得歪歪扭扭,又大又难看。他的手更适合干农活,而不是拿笔杆。校长宣判说:“唔,不行,不能让你上这间学堂,我们没有专为初入学者设的初级班,再说,你的年龄进小学太大了。”“请您留下我吧,我要读书,”毛恳切地说。“你跟不上来,那是毫无希望的。”“让我试试,”毛恳求道,“留下我吧。”“那不可能,你肯定跟不上班,只会是白白糟踏你的时间。”“但是我一定拼命用功。”就在这时,另一个老师听到他们的对话,也走进了校长办公室,毛的恳求打动了他。他建议说,让毛跟班试学五个月。校长最后同意了。就这样,毛进了东山小学堂。毛交了1400个铜元,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他父亲也勉强同意了他进这所学堂。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教会他赚更多的钱。毛被其他学生镇住了。“我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后来说。他们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有些学生穿绸缎,着轻裘,华衣美服,很少有农民能送孩子到这样的学堂上学,毛与其他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
后记
毛泽东留给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遗产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思想体系。今天,人们愈来愈深切地认识到,要当之无愧地继承这笔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首先必须对它做出全面正确的理解;而获得全面正确理解的重要渠道则是把这一思想体系同毛泽东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以及这一实践依据的中国特殊历史条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只有这样才可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真正掌握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因为如此,对毛泽东生平的研究日益成为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的生平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难度很大的工作。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毛泽东都是本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革命家,他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中成功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为思想家,他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追求真善美的理论创新勇气把-5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种符合中国历史要求的思想体系,为落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前途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作为军事家,他依据对人民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深刻认识,制定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原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争奇迹;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一篇篇气势恢宏、才华横溢的千古绝唱;同时,他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像常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一切,构成了毛泽东的历史人格。此其一。毛泽东以其毕生奋斗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Z-变幻的进程中,他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中国革命的轨迹同他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烙上了他作为领袖人物的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迹。可以说,不懂得毛泽东就不会真正理解中国现代革命史,反之亦然,要真正理解毛泽东,也必须对中国半个多世纪血与火的艰难历程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此其二。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外经典毛泽东传记版本,英国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代表作。毛泽东是近代最后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从一个农家子弟,获得神秘的幸运之神的帮助,以坚强的毅力,不屈不挠地攀登着,终于成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他的故事是一段不朽的历史。因而他扮演了中国的列宁和凯沫尔·阿塔图克——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还有斯大林——的角色。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在谈到毛的去世时说,“像毛泽东这样的人百年不遇,也许是千年不遇。他们占据着舞台,以神的启示来书写历史。”毛是“一座奥林匹克斯山”,他“使历史为之萎缩”,他是“世界为之震惊的辉煌的新秩序的最杰出的建筑师”。——(英)迪克·威尔逊
编辑推荐
《毛泽东》是国内权威的外版毛泽东传记之一,媲美中国人民大学版的同类图书;老书新做,国文版传记的优质品种,本次改版在包装、设计、定位上都力求出新,尽量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权威审定,英国研究当代中国问题首席专家迪克?威尔逊代表作。2、国外研究毛泽东最经典的传记版本,观点犀利、尖锐,敢发国内学界不敢发之音。3、最新版插图本,全新包装,精致设计,吸引新老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