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内容概要
《文化回归与价值重建》书系全国党校文史系统年度学术交流会“文化回归与价值重建: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文化视野”的学术论文汇编,作者均为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文化、历史系统的专家、学者。书中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文化建设转型及文化建设价值重构问题,有对核心价值体系等宏观论题的系统阐述及对民族文化等重要概念的细致梳理。对于我们坚持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富有启发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 文明转型与价值重建的多重维度(代序) 第一板块 文明转型与价值重建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意识形态创新 道统的重建 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现代中国的文化认同 慎论中国引领文明转型说——从文化现代性路径观照文明转型 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区域文化的文化认同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美国、苏联等九国的文化价值观变化——霍夫斯泰德与费尔南德斯文化价值理论的比较 文化研究的源头与问题意识——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 论文化安全中的文化权利 消极社会心态:表现形态、产生根源及调适引导 雷锋精神的普世价值与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纯洁性 第二板块 传统之根与近代之思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百年脉络述评 对近代中国传统文化更新的再认识 辛亥革命后的改历及其启示意义 浅析《史记》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的影响 第三板块 城市精神与文化记忆 城市文化角色功能建构问题——兼论北京“世界城市”的文化定位意识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以成都为例 略论“城市精神”的特征及实践路径 英国“后骚乱”时期的社区重建及启示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思考 湖北省大遗址保护的法律对策思考 扛阁、跑花灯、烛竹马——青岛平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项目现状调查 青海新农牧区文化建设诉求 海南国际旅游岛视野中黎族文化主体性的构建 第四板块 体制之痛与产业之梦 新时期党的文化改革发展思想概述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构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视阈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于浙江实践的研究 在文化领域重建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走出双重贫困——固阳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探索与启示 黑龙江动漫产业(平房)基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师宗农村文化现象”解析 石台县发展文化事业调研报告 推动高端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以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为例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复兴香道文化传统—一东莞寮步镇“莞香文化项目”调研报告 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使命(代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中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是“中华元典精神”的自觉与复兴,而其表现则主要在经学与礼学两个方面。在两汉,中国学术就萌生了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独特的学科体系,这是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反映了本位文化的面貌。经史子集四部,不是并驾齐驱的关系,经学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儒家经典的主旨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等,主导了古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家,如司马迁、班固、欧阳修、司马光等,受儒家思想浸润尤深,他们的史著,写谁不写谁,如何褒贬臧否,背后都有儒家的价值体系在左右。历史上的迁客骚人,其作品文风不同,妙趣各异,但大多不脱儒家的人文情怀。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经学是传统中国学术的重要支柱,近百年来,这一支柱被抽去之后,中国文化出现了巨大的真空:中国文化没有了价值体系!由于经学教育的全面缺失,年轻学者对本国文化大多知之甚浅,因而无力与西方学者对话。因此,中华文化的自觉首先是精英文化中经学的自觉。 就中华文化的特质上讲,又必须归结为“礼”,礼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钱穆先生已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①“倘使我们说西方政治是法治主义,最高是法律,那么中国政治最高是“礼”,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礼治。”可以说, “经学—礼学”所代表的中华元典精神,构成了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钱穆先生曾经通过与西方文化比较后指出:“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礼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四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身与心的关系。中华自古以道德立国,靠道德维护社会安定、引领社会向上,人们相信道德、天理、公道、良知,相信正义不可战胜。先贤将抽象的道德分解成能操作的制度或规范,使人通过践行,累积德性、升华人格,它们统称为“礼”。因此,大到国家治理,“可以不用兵力,单赖此等松弛而自由的礼节,使那时的中国民族益趋融合,人文益趋同化,国家的向心力,亦益趋凝定,这便是中国传统的所谓‘礼治’精神”(钱穆语),小到个人衣食住行,如何达到“德、衣、容、言、爵数位一体”,“达到心理、思想、品德与容貌、服饰、言语、行为之内外统一”(虞万里语),都需要讲求外化的礼仪与内在的礼意相融合。而礼学思想曾在20世纪面临巨大的创伤,反礼教思潮曾在世纪初短短二十年内急速演成激流,并余波迭兴直至80年代。
编辑推荐
《文化回归与价值重建》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