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吕有云  页数:252  字数:297000  

内容概要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道教黄老传统考察》内容介绍: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是一个“杂而多端”的文化体系,中国古老文化的各种因素在其中都有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可以说是道教文化最基本的特色之一。道教政治管理之道是黄老道家的修身、治国之道的继续和发展,它沿着黄老的内以修身、外以为国,由内至外、内外统一的精神传统,阐述了以君主为首的统治者的理身理国之道。这种政治智慧在各封建王朝开国立业之初和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发挥过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是一种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生命(身体)政治学。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道教黄老传统考察》的作者是吕有云。

作者简介

吕有云(1965.11—),四川华蓥市人,哲学博士,副教授,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供职干东莞理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道教的前身——黄老道家政治管理之道概论
第一节 《道德经》——黄老之“源”
一、《道德经》的天道自然论
二、《道德经》的人道无为论
第二节 儒、墨、名、法及阴阳——黄老之“流”
一、儒家
二、墨家
三、名家
四、法家
五、阴阳家
第三节 以《老》为“源”,汇“流”诸家的黄老管理之道
一、黄老学发展历程简述
二、《淮南子》对黄老政治管理之道的系统化和理论总结
三、从《论六家要旨》看黄老政治管理之道的理论特色
第二章 内以治身——道教关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第一节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重生”、“贵生”是道家一贯的思想传统
二、道教对道家“爱生”、“重生”传统的进一步提升
三、“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节 致虚守静归根复命
一、道家关于生命的“虚”、“静”本质
二、道教关于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的生命理想
三、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的生命理想与“圣人”的修身治国
第三节 少私寡欲知足守分
一、道教对人的合理性欲求的肯定
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与君主修身
三、少私寡欲、知足守分:保国养民之道
第四节 守柔善下持后不争
一、关于“守柔”的修身治国理念
二、关于“善下”的修身治国理念
三、关于“持后”的修身治国理念
第五节 功成事遂,不恃不宰
一、老、庄关于“不有”“不恃”“不宰”的圣人品格
二、道教对治国者“不恃”、“不宰”圣人品格的期待
三、“不恃”、“不宰”之德与“太上”之治
第三章 外以治国——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进一步延伸
第一节 “致太平”的政治管理目标
一、“致太平”是道教一贯的政治理想
二、“致太平”政治理想的内涵
三、“致太平”政治理想与“大同”政治理想
第二节 正性清静,气质驳杂:管理的人性论基础
一、道家以人性为“真”的人性论思想
二、道教的正性清静、气质驳杂的人性论
三、正性清静,气质驳杂与道教的政治管理
第三节 民为国本本固国宁
一、国以民为本
二、民以食为本
三、民众衣食之本的保障
第四节 因任自然无为而治
一、道教对“无为”内涵的积极性阐释
二、因任民性,各得其安
三、无为简政,不烦不扰
第五节 仁义法度辅以为治
一、对法家的“法”、“术”、“势”的为治功能的肯定
二、对儒家仁、义、礼的为治功能的重视
三、法以仁义为本,仁义以道德为本
第六节 任贤使能各处其宜
一、贤才在政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贤能之士的考察和识别
三、贤能之士的有效任用
第四章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的实践、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在历史上的实践
一、汉初文、景君臣对黄老治道的运用
二、唐初贞观君臣对黄老治道的运用
三、宋太祖、太宗对黄老治道的运用
四、明太祖朱元璋对黄老治道的运用
第二节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的历史地位
一、道教(家)与儒家共同构筑了传统管理文化的两大支柱
二、儒道两大管理思想传统相反相成,相互补充
三、儒长于守成,是治国的正规军;道长于救乱,是治国的奇兵
第三节 无为而治与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转型期内我国的全能政府管理模式及其弊病
二、全能政府管理模式违反了自然无为的原则
三、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职能转变的最佳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三、从《论六家要旨》看黄老政治管理之道的理论特色 如果说《淮南子》是黄老学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了黄老学成熟的思想体系,那么,《论六家要旨》则试图通过对黄老与其余五家的对照性反思,揭示黄老学的思想特色尤其是它的优点。也可以说,“在汉初从具体理论上阐述黄老学的是《淮南子》,而对黄老学理论作出反思的则是《论六家要旨》,它们之间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具体到理论抽象的过程”。因此,在对黄老学的博大丰富的思想体系作了一番初步了解之后,我们有必要从一个更高的视觉上,借助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进一步了解黄老学的思想特色。 首先,黄老道家和其余五家一样,都是以服务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为立学的宗旨,都可视为一种政治管理的哲学。司马谈认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古代中国,一切思想和学术最终都以社会政治、伦理为归宿,士大夫们的思想创造都以这个伦理——政治的政教结构为轴心,没有走上纯粹抽象思辨的道路。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实用理性特征的一种反映。这正如李泽厚所说:“先秦的各家为了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史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上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人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在这种实用理性的思想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黄老道家,自然也是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和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故黄老之道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政治管理之道。 第二,黄老道家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发扬了极大的包容精神,采纳了各家之长。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分析了儒墨、名法及阴阳诸家的长处和不足,然后指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诚然,司马谈在这里是站在道家的立场对黄老的思想进行赞誉和推崇,他的目的是要证明各家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实际上黄老道家也都具有。他对各家的优点的概括是不全面的,但黄老道家善采各家之长,其思想没有固步自封的门户之见,因而显示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的基本特征,这倒完全是事实。至于司马谈所暗示的各家皆有所短而唯独道家没有这些短处的观点,也并非空隙来风。“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谈崇道抑儒,贬抑百家,正是儒道斗争的继续。既是对独尊儒术的抗议和反对,又是对道家思想的新的认识与推崇”。

编辑推荐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道教黄老传统考察》在吸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道教经典文献,通过对道教黄老传统的考察与梳理,阐述了道教理身理国之道的历史发展脉络,揭示了为治者治身之道与治国之道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要求,说明了道教理身理国之道在历史上的作用,对儒、道政治哲学的互补性价值也做了比较中肯的分析评价,论及了道教政治管理之道在当今人类政治管理实践中的借鉴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