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永在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凸凹  页数:455  字数:33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英国作家毛姆有一篇著名的文论——《三个日记体作家》,在文中,他对龚古尔兄弟、儒勒·勒纳尔和保罗·莱奥托的创作生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文笔生动而引人人胜,其论断透辟而令人叹服。其核心之论,归结到一点,就是: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作家,作家的作品本质上是他的自叙传,是由他的成长经历衍发的情感、观察和思考。他还说,上述的几位作家,其天分庸常,属缺乏想象力和创作力的一类,却都在文学史上留下声名,且有篇章成为经典,譬如儒勒·勒纳尔的《胡萝卜须》,盖因为他们的童年乖蹇、蹭蹬,因而有独特经验和感受,平实质朴道来,就与众不同。中国的郁达夫的创作观也与毛姆不约而同,他的代表作《沉沦》便是得益于他少年在日本留学的苦难经历,至于《日记九种》更是最直接的验证。看来,童年与作家、童年与文学的关系是一种命脉关系,一如根须和植株,是生长在一起的。这几乎就是一个定论——华兹华斯在著名的诗篇《无题》中说,“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弥尔顿在《复乐园》第四卷第220一“221行也有明确的阐释:“儿童预示成人,就像晨光预示白昼。”基于此,北京作家宁肯在回答“作家可不可以培养”时,也明确说,作家的某些部分是可以培养的——意识部分形成的“症候”一般来自于教育、阅读、知识、兴趣,而无意识部分的“症候”,主要形成于一个人的经历,特别是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形成于这个阶段的深重而独特的个人感受,以及在内心的某种情结。所以作家的独特性、独创性是不可以培养的,因为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培养一个作家的童年和青少年呢?反观我自己的创作,最得意的文字,也几乎都是源自早年的乡土经验。因为一进入旧时的场景,就温暖,就自在,就身心通泰,下笔流畅,一如神助。相反,那些凭空想象的创作,虽然绞尽脑汁,用尽心力,还是拘涩凝滞,不能自由伸展。因为生地一如母体,它给你血脉和生命基因,决定着创作者的性情和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属于自己的思维领地,生命有“在场”的状态,可以准确地把握和判断,因而可以准确地表达与描述,就感到特别地有力量。用帕斯捷尔纳克的话来说,对准确性的背叛,就是对文学的背叛;现实主义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体现了文学的最高准则,即:准确性。所以,我本能地觉得,能让我在文坛立身的作品,肯定是这一份早年的成长经历和乡土经验。说到《故乡永在》这部散文集的写作,我前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是个在时间深处,缓慢积累的过程。之所以“缓慢”,不仅是因为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和经验贵重如金,不容挥霍,更根本地,就是基于对“准确性”的自觉追求。而且我还发现,乡土是个温情厚地,从那里走出的人,容易产生本能的眷念,甚至陶醉其中,处处以为好。这种“催眠”作用,反而遮蔽了发掘“准确性”所应必备的眼光。纵观当代的乡土文学创作,为什么品格上整体趋于低,就是因为写作者“匍匐于乡土,醉倒于村俗”,感性泛滥,理性缺失。而鲁迅乡土文学,为什么有那么丰沛的理性和那么宏富的内涵,是因为他着眼于“立人”,从民族历史和国民性的层面上“审视”乡土,获取乡土之外的意义。幸运的是,我在从事写作之前,就较早地接触到了鲁迅的作品,那时,好像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龄,正是内心敏感阶段,留下的烙印是深的,便不敢草率书写乡土文字,总想仰望鲁迅的余影,能写出一点高度和深度。于是,即便是学写了一些篇章,也陆续有所发表,但也不敢视为正式作品,而是作为日后“正经”创作的素材准备。后来,我又陆续读到了一些世界乡土文学的经典作品,譬如怀特的《人树》,诺里斯的“小麦三部曲”。胡安·鲁尔福德《平原烈火》,埃林·彼林的《土地》、《未收的麦田》等,豁然生出一种全新的认识:处理童年经历。绝不能一味缅怀,写乡土物事,也绝不能一味沉醉,要有成人襟怀、现代眼光和城市经验的关怀和关照,一如蚂蚁爬行得再努力、掘进得再深入,总是向下的,头顶上的风光它是看不见的。如果插上一双小小的翅膀,飞上一个小小的高度,看世界的纬度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会从线性思维、平面思维、传统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立体思维和现代思维,如此一来,写作的“准确性”,就会有更高程度的到达。

内容概要

《故乡永在(精)》编著者凹凸。
《故乡永在(精)》内容提要:故乡对人盼重要挫就在于,它是一个人心智、情愿、人性和伦理观念形成起点,是立人的基础,一如太树没有茁健的根须就会倾覆,大楼没有牢固的根基就会倒塌。有了可靠的基础,任风吹南打,沧桑变幻,内心的价值取向合作人骨架,是不会被撼动的。所以,对故乡的思惫与回忆,并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不忘来路,更好地迎新。

作者简介

凸凹,本名史长义,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1963年4月17日生,北京房山佛子庄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房山区文联主席。已出版著作近30部,共550余万字。近60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年鉴、选本和大中学教材,作品获省级以上文学奖30余项,其中,长篇小说《大猫》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提名奖,《玄武》获北京市建国六十周年文艺评选长篇小说头奖和茅盾文学奖提名奖;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散文《感觉汪曾祺》获第二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呃,有一个女孩》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奖,《布鞋》获《中国作家》优秀散文奖,《四爷》、《最后的凝视》分获第三届、第二十届全国报纸副刊文艺作品金奖;文学评论《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门外剧谭》获北京市文艺评论优秀奖。获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书籍目录

亲情盈满
生命同谋
蜂擎荆旗
人行羊迹
山村夜话
隙地珍重
山腔响远
山石之殇
断指心结
景奇医病
无为悯生
秋草缱绻
紫荆本纪
山外先生
雪狐绝唱
童心有光
铜杆烟袋
男女河韵
父子对酌
临终凝视
爱在爱中
旧信有寄
喜乐无恙
山中师表
残人圆满
故乡滋味
淘洗成习
根脉绵长
明媚有福
布鞋行远
年关志略
乡间蛊医
父子与烟
父辈姻亲
惊悚荨麻
朋友无言
本色习性
尊严开花
老人与猫
柿树童音
冬夜行怯
旧时风物
草木无忌
党员家谱
荒年粥事
怕之三昧
难忘瓜豆
夏夜纳凉
称谓小掇
红叶落寞
质朴安神
继世犁魂
祖母别传
手足同心
媒婆礼赞
乡思不泯
山色依旧
土命难改
断片别解
虫草小品
狂野灯红
来了不走
奇特家庭
生命胎记
照片遥想
母亲无过
跋:故乡永在

章节摘录

  父亲打回来许多猎物。毛皮粘在墙上,待闲下来再细细后熟,卖到村 口的供销社去,换油盐;肉坯则悬挂在空中,让其自然风干,留待正月里 慢慢享用。秋后的猪獾,浑身是油脂,他每一猎得。就把乡亲们唤过来,让他们取回去用。獾油可以治烫伤,也可以用来炒菜,炒出来的菜,奇香。因为舍得,所以父亲在乡亲们心中很有位置,以致他过世的时候,都聚 拢来给他送葬。他们认为,父亲活得顺人顺时,是个有德行的人。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 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你看邻居的柴棚,满得不能再满了。”父亲一笑,说:“人贪为患,那满棚的柴草一旦遇见一星火,就会烧得 无处躲,还是咱这样安妥。”母亲说:“你尽瞎扯,我活了半辈子,也没 见谁家着过火,你是在为自己开脱。”父亲对母亲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 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 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 的盈满。母亲摇一摇头,说:“你这个人,尽是歪理邪说。”父亲去世之 后,县上拆迁移民,母亲来到了平原。公家资助,个人筹集,我给她置备 了一座小院。侍炊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发出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 满。问她为什么,她说,虽住在了平原,但究竟是外来户,老居民都有煤 气本,咱没有,做饭要烧高价气,而我又没有收入,就指望你。还有那蜂 窝煤,也要用钱买,依旧是指望你。闲下来一想,原来自己成了儿女的累 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她凄然一笑,说:“也只能这样。”她沉吟了一下,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 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 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 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 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 置了。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 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 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 烂。就有点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呆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 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对我说:“你去劝劝妈,你是老大,她听 你的。”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等了很久的时刻,也未见归来,便驾 车去寻。平原乡村的田间土路四通八达,不好确定方向。便循着岸树成排 的地方走,果然就寻到了。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落枝稀疏,要捡满那爿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就像黄口小儿叫的第一声那样,既 含混,又清晰。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一 点也不感到吃惊。我感到我们娘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 冠,有不少枯枝期待在那里,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是西服革履,也 无一丝犹豫。折下的枯枝,很快就装满了母亲的车子。母亲说:“咱们回 吧。”我说:“回。”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年近古 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 自得的样子。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庭院的柴草果然像弟弟说的那样,堆得盈满如山,以至于新捡来的柴 草再扔上去,也不见增长。我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于吗还那么急切 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骂您心贪。”“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 说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 的山场,心里的妥贴,还得靠捡。”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 里,所以,我无话可说。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亲戚捎来的用黄芩焙制的 山茶。她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 翻个。P2-P4

编辑推荐

  《故乡永在》为一个散文集,包含六十余篇有关作者故乡人与事的散文,如亲戚、乡邻、故乡的动植物等,饱含深情,感人至深。《故乡永在》这部散文集的写作,我前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是个在时间深处,缓慢积累的过程。之所以“缓慢”,不仅是因为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和经验贵重如金,不容挥霍,更根本地,就是基于对“准确性”的自觉追求。而且我还发现,乡土是个温情厚地,从那里走出的人,容易产生本能的眷念,甚至陶醉其中,处处以为好。这种“催眠”作用,反而遮蔽了发掘“准确性”所应必备的眼光。纵观当代的乡土文学创作,为什么品格上整体趋于低,就是因为写作者“匍匐于乡土,醉倒于村俗”,感性泛滥,理性缺失。而鲁迅乡土文学,为什么有那么丰沛的理性和那么宏富的内涵,是因为他着眼于“立人”,从民族历史和国民性的层面上“审视”乡土,获取乡土之外的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故乡永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关于故乡的书写。
    充满乡土情怀。
    每个热爱故乡,想念故乡的人,会被这样的文字感动。
  •   我一直很喜欢这个作家,早期是在读者发现这个人的。感觉文章写得很好,有深刻的乡土哲学,很喜欢,如果有其他书。一并买。
  •   作家文笔朴实,能引起人的共鸣。
  •   虽简单浏览了一遍,就已经沉得不错,书很好,物美价廉,包装很好,物流很快!
  •   先从新华文摘看见了小部分,这次买来看全部,很为作者的用心、土地的蕴藏感动,值得!
  •   文笔优美,言语真诚,值得购买收藏
  •   挺好的书,值得看。
  •   文字朴素,平实,经久耐读
  •   OK,
  •   书是好书,但读着读着发现里面有些页码乱的,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