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大多数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朱大可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倾情讲述了在时代变动下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孤独:信仰与信义沦丧的“世态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孤独”,浮华盛世下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化孤独”……他在行文间不时流露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关切之情,并由此创造了文化的孤独意象:孤独,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作者简介

  朱大可,上海人氏,早年指陈时弊,妙语喷人,开创一代酷评之风,赢得“一剑封喉”之美誉;后留学澳洲八年,归国后重出江湖,嬉笑怒骂间直指当下文化之精神病灶,寻求自由知识分子之独立声音。有《燃烧的迷津》《话语的闪电》《流氓的盛宴》《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等作品盛行坊间。

书籍目录

向不可捉摸的“什年代”致敬( 代序 )
Part 1 世态镜像录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慈母与荡妇:女性偶像的黄昏
 洗脚、下跪、磕头和道德演出
 无比艰难的道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乐
Part 2 栅栏后的声音
 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复苏
 我们需要另一次新文化运动
 黑色意志的胜利
 忧郁的批评:关于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
 独立电影批评的历史性缺席
 个人记忆和民族反思
 故乡在哪里?
 葵与日的精神分析
 童年记忆,像狗一样追着我的灵魂
 2009年,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
Part 3 大俗与大雅
 转型中国的三大文化隐喻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秽语爆炸和文化英雄
 文物鉴定权的京城博弈
 文化毒奶和脑结石现象
 “洪宝书”及其数字修辞学的终结
 汉字和汉词的变乱
 “文化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Part 4 文艺进行时
 1978-2008年:中国文学蜡像馆巡礼
 意见空间的文学丑角
 文学的终结和蝶化
 马尔克斯同志的噩梦
 张爱玲的华袍及其虱子
 向索尔仁尼琴的背影致敬
 破坏仪式的诗歌
 郑念,比古瓷更美更硬的灵魂
 村史、城史,国史:一部田野调查报告的诞生
 民族国家的镜子和工艺
 强光的暴行
 沙飞及其影像界的精神分裂
 中国书法的哲学对抗
 木刻的黑白使命
Part 5 时代风尚志
 篡位者朱棣的六大形象工程
 唐人街:郑和的文化遗产
 茅台酒的文化象征
 茶、瓷、丝的三位一体
 上海与世博的隐秘情史
 世界需要一张轻柔的皮

章节摘录

  汉字和汉词的变乱  ——2009年度民间语文运动观察  雷人帮和囧字会  2009年,语文事变层出不穷,规模超越以往任何年代,构成了中国民间语文的盛宴。其间发生的话语戏仿实验,为大众语文的进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简单的修辞学技术,戏仿被应用于互联网叙事的历史已经长达十年之久。但第一代戏仿的所指(对象),大都是经典文本、模范人物、官方话语或主流形态,具有强烈的解构、溶蚀、颠覆和拆卸特性,此为“经典性戏仿”的文化表征。而在2009年,这戏仿一直扩展为单词、秽语和文字,渗入细胞级的语文单位,互联网民众的日常书写,变得更加嚣张而轻快。它是成为互联网时代“弱者的武器”,击打着日益扩张的公权力空间,构成2009年大众文化的热烈景象。  这项语文实验在第一阶段,是关于日常汉字的袭用和借用,如“雷”字,它后来被扩展到四处“雷人”的地步,成为各类媒体的基本用语。此外,“打酱油”“俯卧撑”和“楼××”之类的语词,以及各种“被……”字句都曾广泛流行,从语文的方向发出了捍卫公民基本权利的呐喊。  到了第二阶段,新生代开始不满于通用汉字的表达力,开始挖掘冷僻的古汉字如“囧”和“槑”(意为很霉、很呆、特傻)之类,以描述官方和民间的政治情态。“囧”本义为光明,却因颇似两眉下撇和张口结舌的人脸,被用来刻画人的悲剧性存在。网络上的“囧论坛”多达五百家以上,在囧论坛的奖惩制度中,“囧值”成了积分度量单位。而“囧”字还被加工成囧字舞和叫做“囧囧”的卡通造型,并进一步转型为囧字鞋、囧字杯和囧字汗衫之类的消费性器物。上海多伦多美术馆甚至为此组织了以《囧——表达与姿态》为专题的青年美展,试图对这种图像文字进行美术阐释。如果没有其他事件的扰动,2009年有望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囧年”。  但在第三阶段,出现了一种更为激进的造字运动,它起源于“草泥马叙事”。而后,网民把“五毛”、“脑残”、“屁民”、“不折腾”、“情绪稳定”、“不明真相”等语词组合为新字,而发音则是首字的声母和尾字韵母的拼接(“MAO”和“NAN”),新生代藉此卷入了造字游戏的狂欢。这种对现存汉字秩序的颠覆,不仅解构了话语威权,而且拓展了民间语文的空间。  寂寞党和杯具派  在电视摇篮里长大的新生代,无疑是视觉犀利的一代,他们对字形的敏感超越了语词。这是发生汉字变乱的重要原因。但新生代并未放弃利用语词造反的途径。他们的策略是利用谐音这种低幼等级的修辞,描述个人生命的荒谬状态,魔兽论坛上爆发的“贾君鹏吃饭”事件,标志着“寂寞党”的横空出世,而“杯具叙事”的现身,则要进一步把这种“寂寞”推进到悲剧的地步。  作为“悲剧”一词的谐音记法,“杯具”以一种物性、日常、戏谑和黑色幽默的方式,说出了新生代对于人生的悲观主义看法。这种陈述的表层是轻盈而卑微的,却承载着沉重的苦痛,由此构成了鲜明的自我反讽。“杯具派”还以此为中心,衍伸出 “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等姐妹语词,汇合成小小的杯具语族,制造箴言、警句、格言和手机段子,推动以“杯具”为核心的造句运动。例如,“我跟上帝说我渴了,于是上帝给了我一大堆杯具”,更多的句子则沿袭张爱玲的句式“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个著名的句式经过替换,成为杯具派的经典警句——“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  从流行语“郁闷”、“寂寞”、“囧”到“杯具”,这是大众语文自我进化的路线,它渐进式地勾勒出民众集体苦闷的阴郁轮廓。杯具是这个郁闷之索的高点。它要粉碎那些可笑的“幸福指数”报告,并把这种“洗具”式的“杯具叙事”进行到底。  草泥马族与塔玛德国  一种“魔戒”式的传奇,本年度在中国互联网上涌现,形成关于传奇动物“草泥马”的集体叙事潮流。这是针对“限语令”的话语反叛,它是一种虚拟的“低俗”光焰,却拥有罕见的话语高温,足以令那些“高雅”而脆弱的铁丝网熔解。  我们被郑重告知,作为一个魔幻物种,草泥马外观酷似南美的羊驼,所在国度叫做“马勒戈壁”或“塔玛德人民共和国”。这无疑是个等级制社会,其中草泥马只是底层民众,卧草泥马是中产阶级,而狂草泥马则代表种群里的精英阶层。“卧草”的衍伸词“沃草”,就是草泥马的主要粮食。  关于草泥马故事的讲述运动,由第一个无名氏所发动,随即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网民集体加入原创的狂热态势。这场叙事浪潮的主体,我们命名为“草泥马族”,而这场运动本身,则应当叫做“草泥马运动”。  这一集体叙事的混乱性在于,草泥马故事环绕不同的关键词,出现了各种互相矛盾的版本。“马勒戈壁派”倾向于把这个地名作为叙事轴心,而“塔玛德派”则坚持以塔玛德为叙事轴心。该国发行的货币也有两个版本,一种被称为“草泥马币”(简称“草币”),一种则叫做“马勒戈币”,与此对应的还有一份“颁布词”,煞有介事地宣称其为官方授权发行的唯一法定货币。此外,作为草泥马,其敌人多被指为大夷马;而作为草泥族,其敌人则叫做河蟹族。  上述由集体叙事所造成的分歧,并不妨碍它的自我分裂、生长和繁殖;恰恰相反,正是基于叙事的自由,它才能形成愈演愈烈的声浪,并企及自《大话西游》以来的第四次戏仿高潮。尽管网管以“低俗”为由进行全力删除,将其打入“限制词”和“敏感词”的黑名单,终究无法阻止这场话语领域的“群体性事件”。  草泥马叙事的所指(对象)不是“经典”,而是它的对立面——一堆被上流社会废弃和鄙视的秽语。这是第二代戏仿,又称为“秽语性戏仿”。从草泥马运动开始,戏仿完成了自己的重大转型。“草泥马语”的原创运动,不仅要制造出一个崭新的语词家族,而且要对当下的互联网生态做出幽默的判决。中国互联网为修辞学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范例。  跟以往的戏仿不同,“草泥马语”具有更多样的衍伸形态。它首先以“百度百科”的方式诠释了“马勒戈壁”一词的语义——“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同时,又戏仿古代文献《战国策》、《尚书》和《说岳全传》的叙事风格,标示它的历史出典——《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戈壁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它甚至还一本正经地戏仿了大英百科全书的生物学叙事。  戏仿式隐语具有极大的戏谑性,足以引发互联网的话语狂欢。在短短的数日之内,它就迅速成为互联网流行语。在“草泥马”语词火焰的四周,环绕着喜悦舞蹈的人群。  我们所看到的文字文本,包括《草泥马前传》、《草泥马正史》、《草泥马野史》、《草泥马在马勒戈壁间的家族传说》等等。此外还有诗歌、散文,饲养手册、网络漫画小说、视频《马勒戈壁上的草泥马》、新疆曲调的《动画版草泥马之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童声合唱《草泥马之歌》,它的歌词戏仿了动画片《蓝精灵》的主题歌——  在那荒茫美丽的马勒戈壁,有一群草泥马,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草泥马戈壁,他们顽强勇敢克服艰苦环境。噢,卧槽的草泥马!噢,狂槽的草泥马!他们为了卧草不被吃掉打败了河蟹,河蟹从此消失在草泥马戈壁。  草泥马族还发展出了由草头、马旁加尼旁构成的草泥马新字,以及匪夷所思的“十大神兽”谱系。阳性的包括潜烈蟹、吉跋猫和达菲鸡,阴性的有大夷马、尾申鲸和吟稻燕,中性的包括法克鱿、菊花蚕、雅麽蝶(日语“呀咩爹”,意谓不要,A片里的常用台词)和鹑鸽(春鸽)等等,它们与此前就已经出现的隐语(如“谐鳄”与“河蟹”)及其此后出现的新词(如“峦狍”、“非主牛”、“鹳狸猿”、“毒豺”、“鸣猪”、“草泥乃乃戈熊”等)一起,汇聚成普通话秽语的盛大涌流。  草泥马公仔(玩偶)就此诞生了。它们分为雌雄两种,被称为“雷雷”和“萌萌”,或是“马勒”和“歌碧”。有的制造商还给每只产品配发出生证,盖有鲜红色的印章,上书“马勒戈壁神兽管理局计划生育专用章”。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游戏,响应着后集权时尚的亲切召唤。它第一次越出话语虚拟领域,向实体经济飞跃,进化为清新可喜的商品。市场从贸易的角度,赞助了这场话语的叛乱。  草泥马公仔造型的可爱性,是它受到普遍欢迎的重要因素。它的生物界原型羊驼,属半野生动物,体征颇似高大的绵羊,通过一种“哞哞”的声音互相传达。被毛长60~80厘米,其纤维比羊毛颈更柔软轻盈,就其憨傻性而言,仅次于澳洲考拉和中国熊猫而名列第三。不仅如此,草泥马叙事租借的图片主角,大多是低幼的羊驼,形象更为憨态可掬,放射出童趣盎然的光晕。而这正是互联网民众的自我造像。草泥马公仔的这种“底层+幼小”的造型特征,就是草泥马族的自我隐喻,它企图向我们描绘一个可爱型的族群,他们是食草动物,只是温顺驯良的族群,本质上没有侵略性。这是机智的叙事策略,它旨在改变秽语的“低俗性”,规避来自管制者的禁忌,转而获得强大的传播动力。  这场草泥马运动还制造出一种文化假象,以为它是来自底层的叛乱,而草泥马语的言说主体,并非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或农民工(他们被剥夺了上网的基本权利——费用、时间、精力和趣味),而是青年学生和青年白领。他们是互联网的主体,同时也因言论管制而沦为庞大的“数码弱势群体”。他们比任何群体都有更强烈的话语权诉求。他们在对“低俗文化”的清剿中受伤,决计要进行复仇和反抗。他们向底层民众作秽语寻租,藉此发动规模盛大的秽语游行。  以秽语为所指,同时以杜撰的事物为能指,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嫁接手术,旨在完成一项互联网的权利实验,开辟着以谐音方式进行话语反叛的全新道路。它是一种公共隐语(网民黑话),也就是所谓的“隐藏的文本”(詹姆斯?斯科特语)。它利用虚拟性动物的语词外壳,以及各种文化外套,机智地隐蔽了秽语的本义,也即藏起了反叛和抵抗的牙齿。  日常秽语具有浓烈的意识形态特性。作为底层话语反抗的工具,它总是故意使用禁忌语词进行冒犯。但跟西方脏词不同,中国秽语的主题是性而非排泄物。它要在这个限度里表达粗俗、不敬、贬损、猥亵和诅咒的语义。中国秽语大多沿袭男性脏词,因为男人能比女人更自由地展现具有敌意和侵略性的言语习惯,犹如把话语唾沫吐到对方道貌岸然的脸上。它要蓄意制造出象征性伤害的效应。但基于草泥马公仔的雅化特征,秽语转化为一种可以传播的事物,并融入公共叙事的洪流。  由于秽语所指和雅化能指之间的张力,强烈的反讽性涌现了。所有读懂它的人都能感到浓烈的敌意。草泥马发出高调的叫骂,它在放肆地嘲笑被滥用的威权,向它竖起坚硬的中指,但这骂声在瞬间变成了悦耳的歌声。反讽就是发现语义的错位,藉此制造能指和所指的对抗。这是尖锐的针砭,却被包上了柔软华丽的丝绸。2009年,二十一世纪零年代的结尾时分,这场草泥马喧哗,犹如“后宰门”的童声合唱。  2009年12月12日于上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让有些人害怕,因为他拒绝媚俗;他让害怕他的人依然对他心怀敬意,因为他总能在纷繁中抓住事物之本质,并用最精准犀利的语言表达。我喜欢看他的文章并从文字里了解他,我觉得他是孤独的。孤独,也许是他的花园。  ——畅销书作家  麦家  大可的书大可不必去买,因为他所拥有的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睿智的思想,思想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我欣赏大可的思想的闪光。  ——资深媒体人  杨锦麟  朱大可唇舌的授权,应该来自某种光芒的启示,否则难以相信其对中国现实和文化的批判,能闪耀着理性、激情和启示的三重光辉,他的声音在中国文化批评界显得异常独特,除了良心立场,还接续了中国不存在的先知立场。  ——作家  北村  朱大可是极具个人风格、独树一帜的文化批评家。在他犀利、流畅的文笔下,透过对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评,表达了他对转型期中国问题的深切的关心以及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期待。朱大可的文字既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历史感,也闪烁着人道、人性的温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具有编年史的价值。在弥漫着犬儒主义、无病呻吟和食洋不化氛围的当下中文写作圈,尤为珍贵。  ——学者  高华  这个国家变得太快,乃至于很多包围着我们的热闹事物都还来不及取名,便已消失得了无痕迹,独余一片残响,以及迷失方向、不知何适的我们。然而,朱大可却始终坚守文化批评的其中一大要务,既命名那还没有名字的新趋势,亦更新了已逝者的旧称号。有了名字,我们才能看见并未真正远去的历史线索;有了名字,我们方可辨识当下杂多现象的本质。  ——文艺评论家  梁文道

编辑推荐

  在知识分子丧失话语权的当下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代表朱大可始终守望着文化的最后领地,保持自己独立的声音,为中国文化的修复而呐喊。字里行间,处处彰显朱先生的社会关怀本色,他的四十余篇文字,批判当下文化痼疾,切中时弊要害,读之畅快淋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孤独的大多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3条)

 
 

  •   朱大可先生的 《孤独的大多数》文字犀利,思想深刻,通过对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批评,表现了他对转型中的中国的深切关注。透过他犀利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不媚俗不苟同的批判精神,读起来畅快淋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难得的好书。
  •   朱大可的名字最早得知是由于《守望者的文化月历》 书中的许多观点与看法都让我深有共鸣 《孤独的大多数》同样延续了朱大可评论的一贯风格 喜欢他的一针见血和洞若观火 透过事件看本质 往往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思考
  •   看过《流氓的盛宴》,再看《孤独的大多数》……不去谈其中深味无限的思想,不去说其中鲜活有力的事例,只单单从最简单的话语叙述说起,看着一个个美感十足又矛盾重重的词语叠加在一起,肾上腺激素急速上升,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吧。迷人诱人感人又启人诲人。
  •   作者是值得人尊敬的,他自嘲孤独,其实不孤独,只不过作者不愿随波逐流,不愿去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他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愿说真话、实话的人,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是一个受大多数人支持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学界、政界更需要这样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
  •   朱大可是极具个人风格、独树一帜的文化批评家。在他犀利、流畅的文笔下,透过对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评,表达了他对转型期中国问题的深切的关心以及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期待。
  •   读过这本有些时日了,但感觉依旧在。这个社会的孤独的思考者们都应该读朱先生的书。在此也向这个社会仅存不多的仍在仰望星空的人们致敬!当然也向我自己致敬!
  •   读朱大可之文章能够感觉得到在这个犬孺知识分子流行的时代,还能够有这么一个清醒且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这个时代的幸事。不错的一本书!推荐!
  •   物质的过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孤独,它会让人精神空虚,无所寄托,所以我们不要做精神的流浪儿。
  •   正如作者所说:“只有精神孤寂的作家,才有望喊出普世的大音。”只有精神孤独的读者才能读出此书的精神。
  •   犀利的文字,让人感受到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与社会责任感。
  •   朱大可的文字,一定要读一读。
  •   精神的追求要远远高于物质追求,作者太透彻的分析了中国现下的文化现状,能达到这个高度的人不是没有,但都缺乏勇气和远见。想是一件痛苦的事,做是一件更痛苦的事,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太难太难。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也需要破茧成蝶的勇气!!
  •   很喜欢的作家,喜欢朱大可的文字。
  •   朱大可的杂文看了不少,读之痛快淋漓。
  •   朱大可对于一些问题有他独到的思考我觉得是本非常不错的书
  •   看到开篇别人对这个作者的高评,觉得应该是本不错的书。打开看来,觉得观点也可以,就是文字用语有点“高深”了,虽然也能明白作者在讲什么,但总有种感觉:那些看似简练精致的组词用句,读的时候有点吃力。后来觉得:可能人家就是高人、有学问的人,像俺们这种草根,本来学问就不够,文化基本功不够,所以看这种有深度的东西,是会觉得力不从心的。
  •   MBA老师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白。
  •   包装精良,印刷考究,当然书的内容不错,作者以自己的视角观察所处的这个社会,感受不一样的文化!
  •   没有流氓的盛宴好
  •   很不错的一本书,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
  •   作者的文化观察敏锐,睿智,很喜欢的他的书
  •   作者是个有深度也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   早就听说作者的文笔了不得,现阅读后更感觉行文不仅流畅,在词汇的应用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更具创新,非常值得一读。
  •   适合静下心思考
  •   我敬佩这样的人,直视社会最黑暗的部分,用利笔指出,勇敢而真挚
  •   语言太犀利了 深刻的反思
  •   买错了,本来想买的不是这本。不过既然买了,就先看了一下,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有点像韩寒的青春,我所理解的世界,这一类的书。但所谈的内容比韩的好像更宏观一些。不太喜欢别人长枪直入的把他们的观点写出来,比较喜欢渐悟的感觉,所以不喜欢。
  •   文字犀利 一针见血
  •   书的质量很不错,内容也很好,很值得一读。
  •   读完好久了,很喜欢。可以放在枕边,想起来就翻看一下,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   经验就要慢慢读,慕名而来
  •   不错的一本书,得到了一些启发。
  •   收到的时候就被书皮上那种感觉吸引了,到货很快,没有神马皱纹
  •   真的觉得很不错,这么优惠的价格,能够有这么优质的书籍。
  •   很不错呢,建议大家都看看
  •   还没看,不过纸质量挺好的
  •   一本好书,读后令人醍醐灌顶。
  •   观察敏锐,剖析深刻!
  •   虽然。我。我。我。根本不想看。
  •   书不错,质量也可以
  •   很是精彩,学设计的也该看看的
  •   好挺好
  •   书的质量不错,服务也好,值得期待!!
  •   喜欢,质量挺不错的
  •   朱老师的书,好
  •   有一种顿悟 一些观点也不太可取 还是比较激进
  •   语言犀利、包装很有意境,内容很期待
  •   开智之书,值得收藏
  •   想法独到,洞见犀利。
  •   纸张不太好,装帧比较一般。
  •   在当当买书,无论是书的种类、质量还是服务都很满意,继续努力!
  •   还没看,挺介绍不错,感兴趣~
  •   收到之前包装不完整
  •   如题,应该不错的,因为我和朋友的阅读喜好一致
  •   书看起来真的不错
  •   遇到困境的时候,这类书会是一种安慰。
  •   朋友推介,刚刚拿到,感觉不错。
  •   送货很好,东西也不错!
  •   慕名而来,貌似不错。
  •   公众意识增加义务和责任
  •   好评,孩子很喜欢。
  •   还没有看,等看完在评论
  •   看了一遍才买的,挺不错
  •   ~~~~~~~~~~~~~~~~~~~
  •   我一直很孤独
  •   朱大可还不是这样了吧
  •   被许多人称作“朱语”,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织的隐喻式书写。其中一些篇章堪称现代汉语的杰作。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邃见解,被编织在绚丽而坚硬的语体里,形成独特的叙事一阐释风格。
  •   这本被21世纪文华地图让人感觉更深入一些。
  •   此书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进行解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相读恨晚。这个世界上有相同想法的人一定是大有人在,但是,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清楚可能就少之又少。而大可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人之一,我敬重他也喜欢他。
  •   在书店看到的,回来在网上买,,,还没读,,,,
  •   钩沉历史,独具慧眼;凝视世相,洞若观火。
  •   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书中的一些艺术小品,感觉作者把分析时事的一些方法用到品评摄影作品上去,有些不妥。
  •   本书很好看,不同凡响!
  •   给妹妹买的,她很喜欢,遇到活动不错!
  •   朋友跟我一起买的,书刚到的时候有大概翻了一下,觉得应该还不错。
  •   朋友买的应该不错
  •   同学推荐的,但是书的内容还没看过。书的整体感觉还不错,就是纸张也是一般般......
  •   没有预期的精彩
  •   收藏用,还没看。
  •   真切的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姿态,从中感受颇多。
  •   帮老公买的,还行啦
  •   评论类书,有想法
  •   有话好好说,胡诌些啥词啊?不能用中国话说吗?
  •   比较痛快的批评,受益匪浅!
  •   还没有来的及看。
  •   是那种独立小篇章,一片几千字,就有点想简讯组成的书...觉得书一般般吧!!
  •   以前没了个中国的忧伤,这次又是这样。穷疯了吧
  •   很好的作品~
  •   孤独之芒,慰藉之书
  •   书的质量不错,希望可以多些活动
  •   包装很好,快递很赞,满分
  •   书本完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