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梦湖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德)施笃姆陈志杰  页数:123  

内容概要

  《茵梦湖》是施托姆创作初期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他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以一种生动的、现实的、如梦似幻且充满如诗般幻想的风格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一种缠绵的思乡情绪。对于1848年前后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的德国社会和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来说,这部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都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本书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向你展现了这段如诗如梦的爱情悲剧。现代美语改编,让世界名著变简单了!  “2000单词读遍世界名著丛书”是一套经过改编的文学名著,以浅显易懂的现代美语改写并保留原著精神,带领读者突破原著中趋近文言的用字遣词及冗长篇幅的隔阂,重新开启一扇轻松领略世界文学之美的窗口。  本套书精选实用性高的美语词汇,不论是单词、词组或语法,都展现出当今美国日常生活语言的特色,对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作者:(德)施笃姆 编译:陈志杰

书籍目录

老人童年时代在树林里站在路边的女孩家一封信茵梦湖遵从母亲的意愿伊丽莎白老人

章节摘录

书摘  深秋的一个下午,一位衣着考究的老人慢步走在街道上,似乎是散步后回家。鞋子上满是灰尘,鞋子的款式早已过时。  他的腋下夹着一根长长的金头手杖;他的双眼乌黑,好像整个逝去的青春都集中在上面了,与他雪白的头发形成奇怪的对照。他平静地注视着周围的景象,凝望着伫立于眼前的、沐浴在落日余晖中的城市。  他看起来就像个外地人,因为只有少数的路人和他打招呼,然而还有许多人被那严肃的眼神所胁迫,不由自主地向他行注目礼。  最后,他在一座高高的、带山墙的屋子前停下了脚步,再次举目环顾这座城市后,走进了屋子的过道。听到门铃声,屋里的人把朝向过道的一扇小窗上的绿色窗帘拉向一边,窗后露出一张老妇人的脸。老人拿着手杖朝她做了个手势。  “还没点灯!”他带着轻微的南方口音说道,女管家又把窗帘放下了。  于是老人走过了宽敞的过道,又走过里屋的门厅,这里的墙壁四周都是橡木柜子,上面摆了一些花瓶;接着他又穿过对面的那道门,来到了一个小小的走廊。一道狭窄的楼梯从这儿通向屋子后面楼上的房间。他慢慢地爬上楼梯,打开楼梯尽头的一扇门,走进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房间。  这是一个舒适安静的房间。一面墙上排列着壁柜和书橱;另一面墙壁上挂着人物或风景画;一张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上面有好多本书。桌子前面摆着一把有扶手的大椅子,椅子上面放着一个红色的坐垫。  老人把帽子和手杖放在一个角落后,便坐在那把有扶手的椅子上,双手交放在一起,好像是散步后的小憩。  P3 P5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现代美语改编,世界名著变简单了;用词精纯,彻底强化英语能力;中英双面对照,方便学习轻松阅读;阅读、写作、翻译与考试绝对得心应手。

编辑推荐

  《茵梦湖》是施托姆创作初期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他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以一种生动的、现实的、如梦似幻且充满如诗般幻想的风格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一种缠绵的思乡情绪。对于1848年前后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的德国社会和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来说,这部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都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本书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向你展现了这段如诗如梦的爱情悲剧。现代美语改编,让世界名著变简单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茵梦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9条)

 
 

  •     就如湖心的一朵绽放的睡莲,得不到,忘不了。
      可以是爱情,可以是理想,可以是曾经热烈盼望却终究没有得到的一切。
      但不能否认的,这朵莲花,让生命不再单调。
      在心中回味、发酵、最后以最美好的形式陪伴一生。
      那么,得不到,竟也可以是一种幸福。
      
  •     
      (这是尝试写的第一篇小说浅析,希望同大家多多交流,也请各位多多指点)
      
      施托姆的茵梦湖是我看到过的最美的小说,没有之一。
      茵梦湖从头到尾是一个梦。当年轻的莱茵哈德遇上年轻的伊丽莎白时,他们的彼此都是纯粹的,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向往未来。朝气蓬勃的少年和青春洋溢的少女,在夏日的阳光中欢快地奔跑,一同去寻找丛林中的野草莓。当年迈的莱茵哈德坐在椅子上回忆着那些过往时,虽然他与他手中的相片都已经因为时光而失去的原本的模样,可他依旧是快乐的,依旧可以带着微笑回忆伊丽莎白那张年轻的面容。
      这个梦之所以成立,都是因为斯托姆对于整篇小说的把握。这无疑是一片爱情小说,但是施托姆却一反以往的一些作者的爱情小说的写法。他没有过于地注重二人是如何相爱、又如何分开,只是用了一种情感的顺其自然来承接整篇小说。因此,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莱茵哈德对于爱情逝去的痛苦,而是对于过去的无限缅怀。
      但是莱茵湖却又是一个逝去的梦。如同当时莱茵哈德与伊丽莎白没有采到草莓一样,那些他们曾经的约定也一个都没有实现。年轻的莱茵哈德对于伊丽莎白的喜欢只能最后堆积成一本厚厚的诗集,后悔于自己没有将爱意表达出来的莱茵哈德发现自己就连靠近那朵白睡莲都十分困难,年迈的莱茵哈德用一个淡淡的微笑回报了自己五十年来的情感。
      施托姆以一个逝去的梦做喻体,描写的是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而小说的结局则是把这对宿敌巧妙的华为一体,用爱情表面的逝去来交付给现实,而用爱情在莱茵哈德心中的永存来交付给理想。施托姆所用的朦胧诗意的笔调,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种撞击,给人留下的只有清新隽永的关于美好的回忆。
      这篇小说用的是一种完全散文式的写法,情节相对零散,但是对于细节和情感的把握却是十分到位。尤其是里头的许多具有隐喻性质的事件或者感受描写,往往能够给你一个轮廓,更加深层次的东西却需要自己细细体会。
      施托姆是一个伟大杰出的作家。
      
  •     Immensee ist die erfolgreichste Novelle von Theodor Storm, der Lyriker und Novellist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ist. In dieser Novelle wurde eine einfache und reine Liebesgeschichte durch lyrische und schöne Darstellungsweise erzählt. Reinhard und Elisabeth waren schon vom Kindesalter an miteinander befreundet und verliebten sich tief in ihrer Jugend. Aber Elisabeths Mutter hat wegen der Mittellosigkeit von Reinhard während seiner Ausbildung in der Ferne ihre Tochte an Erich verheiratet, der Sohn einer reichen Familie und Schulfreund von Reinhard und Elisabeth war. Nach dem Uniabschluß beschäftigte sich Reinhard mit der Versammlung und Forschung von Volksliedern. Er hat die Einladung von Erich an den Immensee gefolgt und dort Elisabeth wieder gesehen. Sie liebten sich einander immer noch aber mussten sich voneinander trennen. Später starb Elisabeth mit Wehmut und Trauer und Reinhard hat in seinem ganzen Leben nie geheiratet. In seinem einsamenen Alter hat er immer an Elisabeth gedacht. Immer wenn die Nacht kam und der Mond schien, war er in die Erinnerungen an die Vergangenheit und das Denken an Elisabeth versunken.
      
      
      Der Autor hat die Liebesgeschichte mit einfachen Wörtern und geruhsamem Ton erzählt. Am Anfang der Novelle wurde erzählt, dass in jeder Abenddämmerung der alte Reinhard das Bild von Elisabeth ansah und ihren Namen leise aufrief, wobei die Zeit verwandelt war und die Erinnerungen und die vergangene Liebe heraufbeschwörten. Durch diese Erzählweise und das Pespektiv der Rückblick wird die Geschichte in einer wehmütigen Stimmung erzählt, wobei viele rührende Lebens- und Emotionsdetails, viele romantische und schöne Momente in der Vergangenheit sowie die Erlebnisse und der Liebeslauf von Reinhard und Elisabeth wieder belebt wurden. Am Ende der Novelle ist die Lebensszene wiede in das Lebensalter von Reinhard zurückgekehrt, was über die Entfernung hinweg mit dem Anfang der Novelle abstimmt. Die schöne Erzählstil der Novelle hat durch die Rahmenerzählung einen tiefen Eindruck auf die Leser gemacht.
      
      
      Die Geschichte ist weder kompliziert noch eigentümlich, sondern sehr einfach und schlicht. Aber die Leser werden mehrmals davon bewegt und angezogen, bewegt von der reinen und echten Liebe und angezogen von der taktvollen und einfachen Erzählweise. Was ist denn Liebe? In der Novelle Immensee ist Liebe die in der Kindheit von Reinhard und Elisabeth, die Begleitung und die Liebessehnsucht in ihrer Jugend sowie die wehmütigen aber zurückhieltenen Tränen bei Wiedersehen und das unsagbare Bedauern in ihrem Mittelalter. Obwohl das sich tief liebende Paar nicht zusammenleben können, aber die melancholische Stimmung hat schon ein ewiges Liebeslied geschaffen. Diese echte Liebe wird auf das traurige Ende festgehalten, dass Elisabeth mit Wehmut und Trauer starb und Reinhard in seinem ganzen Leben nie geheiratet hat. Die echt vollkommene und reine Liebe besteht vielleicht nicht nur in der schönen Ehe, sondern auch in dem ewigen Zusammensein der Seele.
      
  •      对于一个出生在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从小能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是奢侈的,高中以前几乎没碰过一本文学名著,只有上大学了才有海量的书籍和较充裕的时间。林林总总到图书馆借阅了二十几本书,有晦涩难懂没几天就置之高阁的,有像看电视一样看了就忘的,也有感触很深思考很多的......《梦茵湖》就是一本让我拿了就不想放下,能安心去看并融入其中的书,文章作者施耐姆用平实的语言、优美的画面、讲故事的方式述说着一个个生活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抗。又对包办婚姻造成的悲剧的惋惜,有对恋爱的美好的述说,有对人性中诚实正直品格的赞扬,有对为后世留下千古业绩的的伟人的缅怀,更有对资产阶级社会人们争名夺利、人性冷漠的斥责......有喜剧故事也有悲剧结局,不论哪一篇都能给人正能量。
       《梦茵湖》值得一读。
      
      
  •     《燕语》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
       德国北部的一个小城,汉森--已经退休的女仆,在敬老院里安度晚年。汉森原名阿格妮娜,是城里食品商的女儿,本过着富足的生活。她的邻居,年轻的木匠哈勒,早年双亲去世,在阿格妮娜父亲的帮助下学了门好手艺维持生计,自然,他和阿格妮娜交好。受战事影响,她父亲的生意逐渐没落;有人说能让他从井里捞出黄金,善良的父亲信以为真,付出了一大笔钱,终是骗局。最终,老人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包括--哈勒存在他手里的全部积蓄。
      
       原本,哈勒和妮娜相互倾心,他对他说:以后的幸福就靠我这双不太灵活的手来张罗吧。现在,赤贫的老人羞愧难挡,哈勒感激老人往日对自己的恩情,不忍伤害他的尊严,选择离开故乡。初春,凌晨,背着简单的包裹走到城外,他生怕她离别的眼泪。泛起曙光,守塔人雅格布吹起快乐的小号,因为今春的第一批燕子回到小城了。
       哈勒对他说:“等我回来的时候,你也要吹着小号迎我。”
       “阿格妮娜很早就在塔上等你了。”
       他和她约定自己一定回来。
       父亲去世后,妮娜在别人家里做女佣还债,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她平静对待。哈勒则来到一家事业刚刚起步的钢琴厂,出色的手艺让他倍受赏识,厂主对他推心置腹,临终时将自己的场子和家人托付给哈勒。哈勒只好先把自己的约定搁下,在厂子里忙活,照料六神无主的一大家子。夜里他常听到阿格妮娜的呼唤,燕子什么时候回来,燕子什么时候回来。可他滞外不得归,真的有恨别鸟惊心,春归的燕子总让他莫名地忧伤。他还念着妮娜,他只念着妮娜。有次出游,哈勒想把妻子推下山崖,他为自己邪恶想法哭了。她说:去吧,你为我们活了这么久,剩下的时光都是你自己的的了。是啊,他都是老哈勒了。
       再回到故乡,当年分别的塔楼已经倒了,游子回来了,口音不改还带来了一头白发。打听到妮娜住在教堂,等他赶到时,才知道她在这个早上与世长辞。他跪倒在床边,看着妮娜长闭的眼睛,那是生和死的距离吧。
       “我迟到了五十年。”
       窗外传进小城古老的歌谣:
       当我回来的时候,
       当我回来的时候,
       一切皆已成空。
      
       《海角七号》的故事与此有点雷同,不知道魏德圣是不是也喜欢读施笃姆。诚然,五十年,大半辈子的光阴来记挂一个人,推算一下,当年他们也是如我们一般年纪,所以,现世的人还真该自己反省,我们是否这般坚定,多年后能不能遥寄锦书诉衷情,或者被时间证明原本就是不回的燕子,贪恋的是这一季的繁花。
  •      你说,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构思曲折动人的人物故事,探索绚丽高超的的文字技巧,表达深刻沉重的思想主题,还是树立一座座后人无法企及的文学丰碑?
       大学以来,自己凭借兴趣读了许多喜欢或是不喜欢的书,有过启迪,有过感动,也有过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总归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偏好和评判标准。但一本本地读下去,一个问题渐渐浮现,这些作家不知疲倦地书写下的这一切,年复一年被层层堆积的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似乎可以找到许多答案,却又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后来,两本书出现了,《魔山》,《茵梦湖》。没有想到,就是这两部德国文学,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动与鼓舞。
       《魔山》,过于恢弘的一部鸿篇巨著,以至于我很难或不知去写些什么,瑞士山中疗养院里的七年一梦注定将成为最难忘的一段阅读记忆,托马斯•曼细腻的笔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了我太多对于人生和理想的态度。
      
       而《茵梦湖》、施笃姆,我想他给了我那个问题最终的答案,那就是,善良。作家们用写作,用文字告诉怀疑的、惆怅的、绝望的我们这世界上的善良与美好、希望与幸福。
       于是我们看到了来自传奇的白马骑者、木偶戏子波勒,大洋彼岸的恋人,深情父爱的双影人。还记得是闷热夏天的七月,中午一个人慢慢读完一篇故事,无比的震撼与感动涌上心头,仿佛书中的人物就在自己身边,他们的身影正徘徊在眼前,我不停地问自己,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善良和美好呢?
      
       前段时间,高中同学打来电话聊天。身在军校的他言语中没有了往日的朝气,全是失望。曾经还想驻扎边防建功立业,在暑假去部队一线锻炼之后,关于这些的理想全部烟消云散。听他诉说着军队内部赤裸裸的交易,满是气愤,但更多的是无奈和悲凉。
       “谈什么战斗力,我在部队根本就吃不饱!”
       “别提了,已经没救了,这个体制已经从根上坏掉了……我现在就是混毕业,有钱就扔进去,然后捞一笔闪人。”
      
       这该是我最好的哥们了,我知道这样的话他也就只能给我说说,对于一个20岁的小伙子来说,没什么比前途的暗淡迷茫更让人绝望了,看着这个和自己一起逃课、踢球、高考的兄弟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与自信,自己真的很难过。
       “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操蛋”。
      
       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也经历过这样的绝望啊。我当然知道,这个社会有多少的黑暗与不公,有多少残酷与现实。
       可我们总要走下去,不是吗?还有那么多值得去珍惜去爱护的人在我们身边,我们总不能抛弃这些。努力学习专业领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不要像愤青一样怨天尤人,坚持自我的理想信念,就一定会有希望。
       的确,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也有太多的人会在你行进的路上泼冷水,但假如你自己都后退了,这个社会就真的再没有什么值得憧憬的了。不要再提别人怎么样,社会怎么样,一切都从你开始,也只能从你开始。
      
       也许你会说我太过天真了,我不想争论,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辩解什么,只想告诉你,在任何时候请拾起希望,就像施笃姆的那些故事,渺小的主人公,残酷的境遇,却始终有永恒的爱,因为对善良与希望的坚持。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需要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一种最纯真质朴的诗意,支撑我们一步步向前走去。
      
       ——What are we holding on to, Sam?
       ——That there’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Mr. Frodo. And it’s worth fighting for.
       ——我们为什么坚持着呢?
       ——因为这世上一定存在着某些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战到底。
      
      
      
  •     我看的是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马君玉女士翻译的版本。施托姆先生文风飘逸,散漫自然,作品中并没有太多的事件冲突,人物的心理也没有太多的铺垫。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由读者心领神会地去填充。读完之后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此外,在这个版本中,还附了另一部作品,名字是《阳光下》。顺叙与倒叙的结合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不过,我还是觉得它短小得实在有点离谱了。也许作者就是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去填补那爱情的悲剧。
  •     文章很短 看到结尾感觉好像没看完一样 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呢 很懵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书名
  •     因为,这是 从见习生到文学少女的开始    也因为 还只是个 恸哭の巡礼者     就已经在害怕这那个茵梦湖式的结局
  •     当时看完了,小一个月时间沉浸在里面。。。冬天课间休息无聊的时候,经常自己在窗玻璃上拿手指画“Immensee”玩,同桌都好奇死,看不懂我在干什么^_^
  •     《茵梦湖》我梦境中的场景,原野的风光,男女主角单纯真挚而又凄美的爱情,是我喜欢的题材,书写得很好,文字很简单却很优美。
  •     终于读完了施笃姆的《茵梦湖》(其实是他的短篇小说集)。
      
       读《茵梦湖》,一如大众评论,诗意味很重,风格朦胧婉约。这位钟情于大自然的小说家、诗人,有着女子般细腻的情思。
      
       还记得《茵梦湖》中莱因哈德与伊丽莎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纯净,甜美。还记得池塘中,月色下,那朵莱因哈德可望而不可即的睡莲,象征着他与伊丽莎白曾经那么清晰、触手可得的幸福如今却化作沙粒,无情地快速从指缝溜走。正如维纳斯因断臂反倒平添独特的美感,一段残缺的感情,让人既感动又惋惜,心灵更觉触动。
      
       印象最深的是《木偶戏子波勒》。施笃姆应该也有一颗孩子般的心吧,不然怎么会将小男孩保罗对木偶戏,对木偶
      “卡斯佩尔”的痴迷心理刻画得那么生动而真实?嗯~还有那个可爱的小女孩丽赛,卡斯佩尔被保罗弄坏后,她为了躲过严苛的妈妈,和保罗一起躲在剧院的箱子,刚刚还伤心得不行,可不一会儿就呼呼地睡着了。真好,丽赛和保罗最后走到了一起,是我所预想的最佳结局。
      
       还有《双影人》,挺沉重的一篇故事。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故事里的浪子虽诚心回头,却得不到社会的再认可,他自己也因此在寻回自尊的路上倍感艰辛。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约翰虽然在外人眼里看来凶残邪恶,可是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时,他又是那么温和体贴,关怀备至。尽管他最终误杀了妻子(这源于他无法摆正心态,正式自己、克服自卑,所以才会因受到一点点语言上的刺激就狂暴不已,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误),但他对妻儿的爱是绝对毋庸置疑的。为了防止妻子跌入井中,他在井周围竖起了木板;为了给女儿取暖,他拆掉井周围的木板当柴烧;为了给饿得面黄肌瘦的女儿充饥,他去偷马铃薯(此前他已与自己的良心做了极大挣扎,是在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却在匆匆逃离的途中不慎跌入了那口曾经被他围起来的井。这口井是这个男人心灵柔软面的见证,但最终竟又是它结束了他的生命。这样的结局,强化了读者的同情、感伤。
      
       近代西方文学一贯热衷于对细节的刻画和对细腻情感的勾勒。这样的刻画、勾勒很多时候确实会增强人物的立体感,不过过多的细节描写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使属于读者自己的想象空间狭窄了许多,减少了阅读趣味。但像杜拉斯、昆德拉的小说又给人太多的想象空间。感觉折衷一点的写法应该最对我的胃口吧,嘻嘻~
      
       今天,告别施笃姆和他的故事。不过,但愿那个两世纪前诗意的世界,那诗般的余香能在我心中停驻久一些,再久一些。
  •     一
      (莱茵哈特)
      如今的我,兀坐斗室
      呆望着相框中你的容颜
      暮色四合,余晖落日
      漫记得,我们的纯稚童年
      草皮房子,野锦葵项链
      阳光在上面星星点点
      “做我伴侣,陪我远行,
      从不惧孤独艰险”
      你点头,你的笑,早已被定格沉淀
      
      二
      (伊丽莎白)
      我没忘,我记得
      那阳光下石南香得热烈
      林中野宴,萋萋惜别
      我们牵手把野莓采撷
      向枞树林更深处漫溯
      不见莓果,只有麝香凤尾层层迭迭
      我们贪恋光影在指缝流泻
      没注意钟声已在身后响起
      那次我们迷路
      拾起的只是榉树幽凉的浓叶
  •      开始的时候,草地,蓝天。你牵着她的手,你为她搭房子,你给她讲故事。
      
      “你说,印度有狮子么?”
      “有的,我长大后会去看。你要跟我一起么?”
      “恩。带上你妈妈和我妈妈。”
      “不带她们。她们已经老了。”
      “可是她们会很伤心的。”
      “那我自己去好了,我去了就不会回来了。”
      “那我跟你一起去”
      
       你们约好一起去看狮子,她就是你的公主,你的全部。
       你为她写诗,你带她去摘花,你送他一只小小的鸟。
       后来,她嫁人了,而你,开始一个人去收集民歌。
       很多年以后,在她家昏暗的楼道里。你要离开了,她问你“你是真的不会再来了,对不对?”
       你说,是的,我不会回来了。
       你终于还是一个人,去寻找美丽的狮子 ,而你的小小的公主,留在了湖边,陪着她的妈妈,和她的丈夫。
      
       其实,是很平淡的。
       但也很难过,因为终于还是没能在一起。
      
       突然想起了你。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有过竹马,我希望是你,尽管我们分别的那么早,早到我尚不足以让你牢牢的记住我你便已离去。
       我们分别之后的岁月里,我见过你五次。三次你知道,两次是我偷偷看见的。你一定不记得,那三次见面里腼腆的躲着不说话的我,也不会发现后来偷偷躲着看你的我。你是那么的优秀。所以即使被很多人捧着的我也不敢让你知道我的心意。我不知道要什么样的人才配站在你的身边陪着你,但我记得你幼时拉着我的手一边跑一边说不要怕。
       我喜欢一切青梅竹马的故事,虽然结局各个,但至少,有故事。
      
       我常常想,会不会,其实你记得我?
      
  •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吸引人,令人眼前似乎浮现如梦似幻的世外桃源景色。
      虽然这本书的外皮比较粗糙,甚至看起来像盗版,但纸质是不错的,很细腻。
      作者的写作水平非常高超,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走入作者描写的世界中去,感受每一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喜怒哀愁。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小说都挺悲的,看了只是觉得胸中压抑得很。但又感叹作者的写作才华,描写的人物生动活泼,仿佛就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一样。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泡在图书馆里,用公共电脑查资料,到自动饮水机旁泡速溶咖啡,趴在浅黄色木质的大桌子上睡觉(……)。
      在一行行书架间穿梭,走到三楼门外去吹吹风,望着落地玻璃外时而灰蒙蒙时而色彩鲜艳的景色发呆。
      靠墙的一侧,停下脚步,抬头张望。
      
      如海般深蓝色的封皮。
      《茵梦湖》。德国特奥多尔?施笃姆。
      取下书,翻开书页。
      
      又看到那段从前在高中语文课文《远方》里读过的熟悉的片段。
      小莱因哈得对小伊丽莎白说:“当我长大了,我自己要去那里。那地方比起我们这里来是几千倍的美丽,那里根本没有冬天,你一定同我去,好吗?”
      “我去,”小伊丽莎白回答,“但妈得同我们一起去,你妈也去。”
      “不,那时候他们太老了,不能同我们去了。”
      小女孩露出为难的表情:“可我不能自己去啊。”
      “哦,你可以的,那时你是我太太,别人就跟这件事不想管了。”
      “但妈会哭的。”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又天真的对话,小女孩可爱的回答,竟成了两个人一生的写照。
      
      
      再后来的后来,莱因哈得准备不辞而别,却在开门的瞬间,看到伊丽莎白。
      她问道:“你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他答:“是的,再也不回来。”
      
      然后,他真的再也没回过故乡。
      
      从书页间飘出紫罗兰的芳香,这朵我故乡原野生长的小花。
      年复一年,没谁知道它的来历。走南闯北,我再也不曾找着它。
      
      安静的诗意。在看完后久久都感到内心的某种低落与悲伤。
      这样简单的一个故事,被作者细细地描绘出来。
      那片茵梦湖,那个叫远方的神秘地方,那永远也回不去的家乡。
      总有那么一件事情会触及你的记忆,总有那么一片茵梦湖充满你怀念又不能握住的时光。
      时间像流水一样滑过,细腻的,温柔的,凛冽的,刺骨的。
      在不知不觉中給生命刻下一道痕迹。
      
      你感到隐隐作痛,你却对此无能为力。
      因为你知道,没有返回的道路,你的脚下,只有远方。
      再也没有家乡。
      远方到不了,家乡回不去。
      
      我们在旅途中流浪,颠沛流离。
      而那朵睡莲,仍在茵梦湖的湖心,安静地绽放。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http://www.douban.com/note/22346897/
  •     高二那年冬天.我愛上一女子.
      一天在同學一本很厚的<莽原>老雜志中看到的.
      讀了很多遍.應該說是被感動了吧.
      特別是讀到伊麗莎白說,我知道,你永遠也不會來了.
      Reinhard回答,是的.永不.
      這個鏡頭在我腦海中不能散去.
      因為自己很感動吧.也想給她看看.
      誰知道她匆匆翻了幾下就翻完還給我了.
      當時聽著沙沙的翻書聲我的心真的在很痛...
      
      偶爾我也會想.
      為什麽我的人生當中就沒有這樣一個青梅竹馬的人呢.
      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找一個能跟他青梅竹馬的鄰居.
      這樣即使他沒有兄弟姐妹也不會孤單..
  •     也许很早就懂了爱情,以至于在我后来的日子里,我选择了冷漠。那个故事在我念初中的时候就度过了,一个人读着每句话,每个字,觉得那是我所想的爱情,然而我终究是放弃了我的爱情,以至于我再也得不到了。
       当再次回到故乡的时候,选择一个人悄悄的来悄悄的走,那些房屋与田地依旧熟悉,然而回忆渐渐变得陌生,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故事中,逃避着真正的生活。
       我相信爱情,很少有男孩像我一样相信爱情,以至于这成了我逃避爱情的一个借口,似乎自己的思想一直停留在那个湖边的小镇,莱茵湖边的小镇还是故乡的小镇,我早已分不清楚了,而回忆终究是美好了,湖边的田野上,芦苇丛中的笑声总会在梦中惊醒。
       离家的孩子啊,你在哪里,
       她的长发,蜻蜓在上面飞舞。
  •     这个故事太简单,简单得直指人心。让我在如此多年后重读时依然无可自拔的沉迷。恍惚中,有歌谣静静地荡开,如月皎洁的睡莲躺在幽暗的湖心。
      
      是不是所有青梅竹马都会走向这样的结局?没有人做错,所有人都善良,到底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刻成了如今的模样?这是最无奈却又自然的零落,连叹息都太多沉重,何言泪水。如今的我轻念着“依着妈妈的心愿,我另选了位夫婿。从前爱过的一切,如今得全部忘记……”,却怎么也想不起当年的我是以什么样的心境落泪,那时的我又明白什么呢?自然,她不会回答,也许她正在某处用嘲弄的眼光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无论如何,感谢施笃姆,他用宁静的诗意第一次为我陈述了爱情的甜蜜与哀愁,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注定有一些幸福,永远可望不可及。
  •     我不是Lolita.也不是Romantiker
      然而每每被一些忧伤的又幻美的梦打动
      Rheinhard或许只是触景生情,因为这个少年时代的爱向茵梦湖里的白莲花一样,远远的望着而触摸不到,,触摸不到而又心生向往的东西才会历久弥新,才会一遍遍的被记忆重提
      比较Immensee和 Die Leiden des Jungen,发现竟有多多相似处,只是激情的演绎可以象一团火,如湖水一样的回忆就象一朵安静的睡莲花
  •     “不是《红楼梦》,不是唐诗宋词,而是十九世纪德国一个浪漫主义中篇小说把我带进了文学世界,另我着迷,陶醉。”这是赵鑫珊在《我是北大留级生》中写的一句,这句话让我遇到了这样一本书《茵梦湖》 。
      
      人的成长,岁月的流逝,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最初的记忆当然会如泉涌般浮现。明亮,暗淡?还是后悔,只有自己才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这样的凄凉、愁苦和忧伤。在老人莱茵哈德的记忆中他找回了少年时和伊丽莎白的一段纯洁、甜蜜的爱情。
      
      少年的莱茵哈德一直在乡间生活, 后来他不得不到外地去求学,只好同青梅竹马的伊丽莎白暂时分开,这期间伊丽莎白的母亲出来包办婚姻,要女儿嫁给富豪子弟、莱茵哈德少年时代的同学埃西里。软弱、温顺的伊丽莎白只好服从母亲的意志和压力,婚后,她没有得到幸福,而是经常怀念莱茵哈德,他也孤单一人,从未点起家里的炉火
      。
      《茵梦湖》没有连贯鲜明的情节和严整紧密的结构以及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而是重在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和缠绵排恻的情感的抒写。
      郁达夫当年曾说“我们读完《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了解他何以用这样的文字,能描写得出这样复杂的感情来。”——他,施笃姆。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
      
      《茵梦湖》是一部诗意化的小说.我并不懂诗的意境,但是我追求完美. 在情节小说泛滥的今天,很少有年轻人会去细细品尝一部诗集。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施笃姆把小说诗意化了。主人公莱茵哈德写给伊丽莎白的情诗串起了整个故事。
      
      ——少年在林中
      “此处山丘之旁/风息静寂无声/巨树低垂长臂/姑娘安坐绿荫…”
      ——在异乡收到伊丽莎白的信和礼物
      “他几乎心醉神迷/不识何处是归处/姑娘婷婷立路旁/召回他回故土。”
      
      而两年后
      一切会有改变的吗
      一封信
      一个婚礼
      不是他
      是他!
      
      施笃姆采用回忆倒叙的写法,让主人公面对读者,直抒胸臆。在开头从一位孤独老人的回忆中展开了整个故事。在叙述时他惯于和善于在故事中嵌进富有德国地方色彩的民歌民谣以及情感炽烈的诗句。文中写到已婚伊丽莎白时,作者提到了这样的一首民歌
      “依着妈妈的心愿/我另选了位夫婿/从前心爱的一切/如今得统统忘记/我真不愿意。
      
      施笃姆语言朴素优美,写景状物生动自然,善于以景物烘托气氛,常常能做到情景交融,在《茵梦湖》中就用白色的睡莲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
      
      有些事,要亲身做过才有体验。同样,这本书需要人细细去读,读他的语句,读他的诗,读他的艺术。简单的语句,简单的情节,却道出了一段复杂的感情路程。这是这本书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据我了解该书在我国已有20多种不同译本, 包括郭沫若、巴金、梁遇春等等这样一些大名鼎鼎的译者的译本。
      我仅从我的角度来介绍这本书,除了我说的这些,你是否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语言能使这部小说如此诗意,你是否想知道,所有的故事与茵梦湖有什么关系。那么让《茵梦湖》这本书告诉你吧!
      
  •     坐在荷花池边的长椅上,中午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昏昏欲睡,手捧一本小说慢慢地品味,无疑是一种享受。在成都这么一个时常阴天的城市,这样的天气总会让人心情打好。再加上如果所看的书正好是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话,那就更好了。而我今天中午看的《茵梦湖》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虽然看过好多遍了,但还是能让人心里感到喜悦。
      《茵梦湖》是德国十九世纪小说家特奥多尔•施托姆的成名作,施托姆可以说是五四以来最受中国翻译者和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长于叙事,本人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使其作品具有如梦如幻的浓郁的诗意,让人独来仿佛身临其境,却又把捉不住。据杨武能先生说,施托姆的《茵梦湖》在中国有二十多个译本,郭沫若,巴金等人都曾经翻译过,其数量之多甚至已经超过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杨先生的译本则是迄今为止最新的译本。
      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看《茵梦湖》的经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次看是初中毕业的时候,考完中考,待在家里无聊的要命。于是父亲便从邻村的某个藏书甚丰的人那里借了二十几本书来给我看。虽然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偷偷地读一些小说,但看的大都是一些中国的书,如《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而且当时看的大都是那种没头没尾的,好多书名是后来才慢慢知道的。有人问我某某书看过没有的时候,经常说没有,但一说起内容来,不觉恍然大悟,原来你说的是那本啊!我早就看过了。当时父亲借回来的书里面有一套《世界著名中篇小说选》,其中就有《茵梦湖》。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写一个老年学者莱因哈特回忆自己的青梅竹马的恋人伊丽莎白的故事。小时候的莱因哈特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的增长,莱因哈特爱上了美丽纯朴的伊丽莎白,而且为她写了不少诗篇。但后来莱因哈特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由于年年轻人的害羞,并没有向伊丽莎白表白自己的心意。伊丽莎白也一直爱着莱因哈特,但后来由于母亲的缘故,嫁给了莱因哈特的好友。多年以后,成了学者的莱因哈特回到故乡,在埃利希的庄园《茵梦湖》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伊丽莎白,知道爱情犹如水中的睡莲一样,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便黯然离去,孤独一生,终其一生都充满了对伊丽莎白的爱恋和怀念。我当时看了之后,感觉真的被打动了,文字居然这么美,小说居然能够写成这样,尤其是那种纯朴而深沉的爱情可以说给了我最初的情感教育。从那以后我一直对德语文学情有独钟,直到后来的卡夫卡,黑塞。
      其次是大学阶段,那时候基本上看了施托姆的能够看到的中文作品,如《白马骑士》、《一片绿叶》、《迟开的玫瑰》等,当然少不了《茵梦湖》。这位终身只写中短篇的小说家,提倡并实践了在平凡的现实中发掘出最高的诗意的文学主张。他的语言,朴素优美,时而用一些象征手法,如《茵梦湖》中的湖中睡莲就象征了幸福的可望不可即。
      今天,再一次读了杨武能先生翻译的《茵梦湖》,虽然不懂德语,没看过原文,但还可以感觉和以前读的译本的一些差异。总觉得杨先生的译本有时候过于文雅,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的诗意。如有一节的的小标题,以前看的译本上译作“孩子站在路旁”,而杨先生的是“姑娘亭亭立路旁”,窃以为还是有点死板。
      《茵梦湖》作为一本贯穿我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作品,不但影响了我对文学的看法,而且影响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     不知不觉,我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年纪,我的心灵和触觉变得异常迟钝,很少有什么东西能打动我。如果有什么打动了我的心灵,唤起了我心中一种美好的感觉,无论是人,还是事,我想我就会在我的心里给它保留一个位置,不再改变。
      
      
      
      “我们读完《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理解他何以用了这么简单的文字,能描写出这样复杂的感情来。”这是郁达夫在读了施笃姆的《茵梦湖》之后对施笃姆的赞誉。不过我今天想说的是他的另外一篇小说《燕语》,它不仅描写出了一种复杂的感情,而且触发了我的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现在,在我手中的就是施笃姆的这本薄薄的小说集《茵梦湖》。这本书的编辑手记中写道:“施笃姆笔下的忧伤总是令人难忘,与此相偕而行的却是优雅——那种缠绵悱恻的浪漫气质,在晚近的文学中居然一点也没有落下。”《燕语》就是忧伤,优雅而又浪漫的,象那群轻盈地飞过小镇的燕子,飞去以后,就再也没有飞回来。
      
      
      
      《燕语》讲的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但能把一个很老套的故事讲得忧伤、优雅而又浪漫,这就是本事。
      
      
      
      阿格妮丝,一个小商人的女儿,哈勒,一个木匠的儿子,当然,当然是他们相爱了。阿格妮斯的父亲是哈勒的监护人。他很贫穷,想打一个翻身仗,却花光了哈勒的父亲让他代为保管的,留给他儿子的钱,还欠下了许多的债,哈勒为了不让他“低下白发的头”,远走他乡,他想不到这一走,和阿格妮丝就是永别,几十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时,已经是阴阳两界了。
      
      
      
      小说的叙述方式比较特别,一上来就勾勒出一个悠闲小城的优美的画卷,然后是老年阿格妮丝的出现,她给“我”回忆她和哈勒的爱情,回忆她的花样年华,回忆他们的幸福时光,但自从哈勒走了以后,阿格妮丝和哈勒“就再也没见着,在我的漫长的一生中,再也没见着。”
      
      
      
      读到这里,我就想知道,哈勒出走以后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他死了吗?他又爱上别人了吗,还是他混得不好,无颜再见阿格妮丝?但不管发生了什么,阿格妮丝是无怨无悔的,“我”对哈勒的不肯归来表示不满:“我不喜欢哈勒这个人,他这个人说话不算数”,她说:“可不能这么讲,孩子,我了解这个人,再说除去死亡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事情也可能叫人身不由己啊。”
      
      
      
      许多年以后,“我”在返乡途中遇到了一个白发苍苍,也在返乡的老人,就象你已经猜到的一个,这个人就是哈勒,在哈勒的叙述中,迷团一步步解开。
      
      
      
      哈勒出走以后,在一对年轻夫妇家学起了制作钢琴的生计,一年后男主人去世,在他临终前,哈勒答应照顾他的妻儿,直到“使他咽不一气的幽灵再也不能侵害他们”。就象你已经知道的一样,他不只是照顾,他成了这个家的男主人。“我心疼那些孩子们啊,亲爱的先生,我丢不下他们。”
      
      
      
      有一次,他们外出,孩子们的母亲不小心挂在了悬崖上,他想过,如果她摔死了,他就可以脱身了,但最终他还是救了她,于是,他们不仅是夫妻,而且是知己了,他向她说出了他和阿格妮丝的秘密。这下,他就更走不成了。
      
      
      
      老了以后的哈勒终于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监护人的诺言,他返乡去了结他一生的一个心愿,但就在他到达家乡的那个早晨,阿格妮丝安安静静地睡了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哪怕只能看看这双眼睛也好啊,可上帝把它们给遮住了。”他喃喃道。
      
      
      
      “我们来晚了,哈勒.延森,”我痛心地说。
      
      
      
      “晚了,晚了五十年,他应到,“而她的一生,也就这么完了。”
      
      
      
      小说的最后,是那支古老的歌曲:
      
      
      
      当我归来的时候
      
      当我归来的时候
      
      一切皆已成空……
      
      
      
      是啊,是啊,一切皆已成空,人生本来就是虚幻的,人的生命都不能是永恒的,还有什么能是永恒的呢?可是即便如此,谁又不想经历一次忧伤、优雅而又浪漫的爱情呢,也许只有它才能让瞬间成为永恒,但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     
      第一章 拈花示笑 ――《茵梦湖》的诗情意象欣赏
        
        序幕
        我坐在游船上。尽管下着不小的雨,莱茵河两岸的景物,还是清晰地历历在目:各种风格的教堂;小山岗;小城堡;小旅馆……在雨中,也还是这般灿烂,怎么也勾不起在国内那种“春雨不眠隔夜的你那空独眠的日子……”的凄凉。
        其实,游船外面的雨,并不在我的心上。我只是有点儿困惑:莱茵河的美丽灿烂,配合着德国语言的刚健铿锵,怎么会生发出《茵梦湖》这样的淡淡哀愁?耳畔仿佛响起了一串银铃。是清脆的德语声音:
      “莱因哈德!”
        那是小伊莉莎白,在呼唤着他的大哥哥。小姑娘脖子上围着条红绸巾,把她那双褐色的眼睛衬托得更加好看。
        “莱因哈德,”她嚷着,“咱们放假啦!放假啦!今天一整天不上学,明天也不上学。”
         这,就是德国诗人施笃姆的诗情小说《茵梦湖》故事的开篇。那一年,她5岁,他10岁。
      一八四0年至一八九0年,是德语文学史上的所谓诗意现实主义(Poetischer Realismus)时期。按照当时一些理论家的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息(einzelne Momente von poetischem Interesse)。作家就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息上,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现象中的某个诗意的方面(eine poetische Seite)。
        德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施笃姆(Theodor Storm,一八一七—一八八八),就正是这个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佼佼者。他本人是以写抒情诗开始其创作的。一八五三年,他出版了《诗集》。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歌颂故乡美好的大自然,格调清新、优美,富于民歌风格。他在创作中深受歌德、海涅、艾辛多夫和莫里克的影响,自认为是继承了德语诗歌优良传统的“最后一位抒情诗人”。并且,他坚信,作家只要有足够的功力,用中、短篇小说这种形式也能创造出“最高的诗意”。
        施笃姆的前期小说作品以短篇小说《茵梦湖》为代表。《茵梦湖》中的伊莉莎白和《她来自大洋彼岸》中的燕妮,都是他年轻时所热恋过的一个叫贝尔塔的姑娘的化身。
        小说《茵梦湖》,重在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和缠绵排恻的情感的抒写,而往往缺少连贯鲜明的情节和严紧的结构以及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茵梦湖》只是借助主人公一些并无直接关联的回忆的片断,把他不幸的恋爱经历大致告诉了我们,大异于传统小说的结构,倒与快节奏的现代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有几分近似,然而情感的抒发却既含蓄,又浓烈。
        施笃姆在艺术上造诣高深,而且精益求精。他语言朴素优美,写景状物生动自然,尤善于以景物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常常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是寄情。他对夜晚、大海、森林的描写最为出色。他还惯于运用花木禽鸟等等事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下面,我们谨拈出《茵梦湖》中的几个诗歌意象,欣赏一下,诗人施笃姆是如何使短篇小说《茵梦湖》充满着诗情。
        一.“门外野风吹白莲”
        诗人施笃姆拈出了一朵白色的睡莲,用它来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
          
        小伊莉莎白和莱因哈德同窗读书。“有一次,伊莉莎白遭到老师的责骂,站在一旁的莱因哈德气得把石板猛地扔到桌上,想把老师的怒气引到自己身上去。老师并没注意到他这举动。可这一来,莱因哈德再也不认真听地理课了,他在课堂上写了一首长长的诗。在诗中,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年轻的雄鹰,把教员比作一只灰老鸦,而伊莉莎白则是一只白色的鸽子。雄鹰发誓一旦翅膀长硬了,定要向灰老鸦报仇雪耻。小小诗人眼含热泪,在自己的想象里成了一位非常高尚的人。”
        莱因哈德在他的幼稚的诗作中,把女友伊莉莎白比喻为一只白色的鸽子。白色,象征着清纯,纯洁,纯真,纯美……鸽子,象征着平和,善良,与世无争……但是会为世上的人和事欺负,她需要有一个“护花使者”。
        
      后来,大诗人施笃姆又把伊莉莎白比喻为一朵白色的睡莲。
        两位小朋友分别长大,伊莉莎白嫁了另外一位有钱的同学埃利希。多年以后,埃利希邀请莱因哈德到他的茵梦湖庄园游玩,他要给妻子一个惊喜。可是,情孽这玩艺儿,“遇缘即起现行”。久藏在心中的旧情,以是被“激活”,被“重新启动”。情难自已的莱因哈德,夤夜来到湖畔:
        “……树林静悄悄地立着,给湖面投下大片的阴影;湖心却洒着朦胧昏黄的月光。时不时地,林中发出一点儿飒飒的颤动声;可这不是风,而是夏夜的嘘息。莱因哈德沿湖滨走去,突然在离岸授一石远的湖面上,瞧见一朵白色的睡莲。他顿时心血来潮,想到近旁去仔细看看,便脱掉衣服,走进湖中。湖水很浅,锋利的水草和石块割痛了他的脚,他老走不到可以游泳的深处。后来,他脚下突然一下踩空了,湖水扯着旋涡在他头上合拢来;过了好半天,他才重新浮出水面。他摆动手脚游了一圈,直到弄清入水的方向。很快,他又发现那睡莲,见它孤孤单单地躺卧在巨大光滑的叶子中间。--他慢慢向前游去,偶尔把手臂抬出了水面,往下滴落的水珠便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可他觉得,在他和睡莲之间的距离老是没变似的;回头看时,夜霭中的湖岸知更加朦朦胧胧。
        可他仍不罢休,而是更加使劲儿地往前游去。终于,他游到了离睡莲很近的地方,可以辨清月光下的银白色花瓣了。但与此同时,他却感到自己陷进了一面网中,确是光溜溜的草藤从湖底浮起来,缠住了他赤裸的手脚。四顾茫茫一片黑水,身后又墓地听见一声鱼跃,他顿时感到忐忑不安,便拚命扯掉缠在身上的水草,气喘吁吁地急急游回岸边。从岸边回头再看那睡莲,见它仍和先前一样,远远地,孤独地,躺卧在黑黝黝的水面上。--他穿好衣服,慢慢走回房去。在经过花厅时,发现埃利希和他岳母正在作明天出门去办事的准备。
        “这么晚您到什么地方去了?”老太太大声问他。
        “我?”他应着。“我打算去看看睡莲;结果一无所获。”
        “这可又叫人莫名其妙了!”埃利希说,“你跟睡莲难道有一丁点儿关系吗?”
        “我曾经了解它,”莱因哈德回答,“可那已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
        待到莱因哈德“诗人老去”,只剩下心中那永远的睡莲,一直陪伴着他。洁白的睡莲依旧,也依然是“梦幻空花,徒劳把捉”:
        “月光不再照进玻璃窗,屋里暗起来了;可老人依旧坐在扶手椅中,手握着手,呆呆地凝视着前方。渐渐地,在他眼前,那包围着他的黑暗化成了一个宽阔幽深的大湖,黑黝黝的湖水一浪一浪向前涌去,越涌越低,越涌越远;在最远最远那道几乎为老人的目力所不及的水波上,在一些很大很宽的叶子中间,孤零零地飘浮着一朵洁白的睡莲……”
          
        二.“涉江谁为采芙蓉?”
          
        诗人施笃姆又拈出了一株石南花,用它来象征无法留驻的青春岁月。
        莱因哈德求学深造,放假回家,到伊莉莎白家里去玩:
        “……他要么告诉伊莉莎白采种植物所属的门类,要么纠正她的拉丁文植物名称的发音。
        “这一来我就只缺铃兰一种了,”全部采集到的植物都分门别类整理好以后,伊莉莎白说。
        莱因哈德从口袋里掏出个羊皮封面的白色小本子,说:“这儿有一技铃兰,给你,”说着就把那枝半干的花从本子里取出来。
        伊莉莎白发现本子一页页全写满了字,便问:“你又在编童话了吗?”
        “不是童话,”他回答,把本子递给她。
        本子里净是诗,大多数都长不过一页。伊莉莎白一页一页地翻着,像是仅仅在读标题似的:《当她受教师责骂的时候》、《他们在林中迷了路》、《复活节讲的童话》、《当她第一次写信给我》等等,几乎全是这样一些标题。莱因哈德留心地审视着她,发现她翻着翻着,爽朗的小脸上就浮起一点点红晕,到最后整个脸庞都变得通红通红了。
        他想看看她的眼睛;伊莉莎白却头也不抬,默默地把本于放到他面前。
        “可别就这样还我呀!”他说。
        她从标本箱中抽出一枝棕色的花。“我把你最喜欢的花放进去,”她说,同时把本子递到他手里。”
      多年后,重逢在茵梦湖,又到了采集植物标本的时节:
      “……莱因哈德不停地采摘着地上生长的野花,一次当他再抬起头来时,脸上突然流露出剧烈的痛楚。
        “认识这种花吗?”他冷不丁地问。
        伊莉莎白不解地望着他。“这是石南,过去我常常在林子里采它,”她回答。
        “我在家里有一个旧本子,”他说,“我曾经在里边写下各式各样的诗句;可我已好久不再这样做啦。在这个本子中间,也夹着一朵石南花;不过只是朵已经枯萎了的花。你知道又是谁把它送给我的吗?”
        她无声地点点头,眼睛却垂下去,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他拿在手里的那朵野花。两人就这么站了很长时间。当她再抬起眼来望他时,他发现她的两眼噙满泪水。
        “伊莉莎白,”他说,“在那一带青山后面,留下了咱们的青春。可如今它又在哪儿呢?”
          
        佳人赠我石南花,我把它夹在诗囊里。尽管石南花已经枯萎,美丽的青春岁月,伴随着我的诗句,永远地,留存在,我的心中,我的眼底。
      
      
  •     消逝的青春和初恋,把一生献给文学研究的小镇上的老先生。所谓典范,来自于一种天真浪漫然而富有牺牲精神的理想主义。是呀,这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理想主义,跟激进的革命理想主义相比,也是一种更现实一些的理想主义。不管怎么说,它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某种方式保留了理想,以失去的方式,然而不那么痛苦,至少在这种默默的回忆中有了抒情的可能。它为了弥补脆弱转而追寻理性赋予的真知力量。在世界还没有变得那么混乱之前,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了。由此你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气质了。奥斯汀怎会这么写一个爱情故事,她怎会把青春和爱情描述为一个逝去的梦?只有多愁善感的书生才会把精神世界寄托其上,为此他得忍受更多。
  •   看中间还以为是本科生思想小结呢。。。。。。。
  •   我们并没有寄居于一个诗意的世界,但内心却无限向往于诗意。。。。。
  •   生活就是这么荒诞,我的想法和你有些相似。赞一个。
  •   “谈什么战斗力,我在部队根本就吃不饱!”
    哈哈,这还是小儿科呢。
    还有更多光怪陆离的事发生。没有看不到,只有想不到,在这个神奇的国度,在这个神奇的部队!
  •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需要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一种最纯真质朴的诗意,支撑我们一步步向前走去。 ”此言甚是!
  •   两年前写的东西了,时间好快,我们也开始面对新的生活与选择。这篇读后感主要是鼓励自己,当偶尔被人读到,唤起心底的共鸣,便是我最大的满足了。
  •   有茵梦湖德文原版吗
  •   回不去啊……但看着绽放地睡莲,忧伤也快乐吧。
    清嘉的文清清淡淡,不过饰,不胁迫,却如清酒下肚,情绪微涌。赞个。
  •   有时候青梅竹马的并不一定在一起,或许我们都一直追寻唯美的爱情~!
  •   世界上注定有一些幸福 因为望尘莫及才能静静回忆
  •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   请问有茵梦湖的德文原版吗
  •   是这样的。
  •   是的,我深有同感。
    我也是通过赵鑫删的那本书知道这本书的,然后就借到了一个译本,可惜缺少赵的书里描写的那种插图,有点失望,但整体的感觉很不错。
    那个版本在寻找中……
  •   《茵梦湖》还没到手 但已经很期待了。
  •   也喜欢《茵梦湖》。
    在成都上大学,中文系?太奢侈了。羡慕。
  •   嗯中文系,不过马上就毕业了,正四处奔波为稻粱谋呢
  •   第二章 林野清芬 ――《茵梦湖》的画意欣赏
      
      施笃姆的小说,语言朴素优美,写景状物生动自然。他尤其善于借助景物烘托气氛,营造意境,做到情景交融,以景寄情。他最为出色的,是对夜晚、大海、森林的描写。施笃姆对“夜晚”的描写,我们在前文已经看到过了:夜晚的茵梦湖上,寂寞的人,追逐着一朵白色的睡莲。下面,我们来欣赏《茵梦湖》中对森林的描写。
      “六月里,在莱因哈德离家的前一天,亲友们决定再聚会聚会,组织了一次到附近森林中去的郊游。大伙儿先乘一小时车,到了林子边上;然后从车上搬下装食物的篮子,继续步行前进。首先得穿越一片枞树林;林中空气清凉,光线朦胧,地上撒满了细细的枞针。走了约莫半小时,便出了幽暗的枫林,来到一片爽朗开阔的山毛榉林中;这儿一切都是明亮的,翠绿的,从繁密的枝叶间不时投射下来一道道阳光;在人们的头顶上,有一只小松鼠不停地从一棵树枝跳到另一棵树枝。--在一处旷地上,古老的樟树的树冠长拢来,形成一个绿叶拼成的透明的穹顶,大伙儿便停在下边。”
      这一段读来让人彷佛进入了格林童话和豪夫童话的世界,闻到树叶丛中负离子的清香,看到可爱的小松鼠在欢快地跳跃。。。
        
      “。。。两人随即走进树林,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四周潮湿而幽暗,不见一线阳光,不闻一点声响,只在头顶上看不见的空中,偶尔传来几声鹰隼的鸣叫。接着面前又出现一片密得不能通行的丛莽,莱因哈德不得不走在前头开路,这儿折断一根乱枝,那儿挪开一条野藤。一会儿他却听见伊莉莎白在背后唤他的名字,便回过头去。“莱因哈德!”她喊。“等等我呀,莱因哈德!”莱因哈德看不见她;定睛看去,才发现她还远远地在和一些小树纠缠不清,她那稚嫩的小脑瓜儿,只勉强高出丛生的羊齿植物一丁点儿。他只好又退回去,把她从乱糟糟的荆棘和灌木丛里领出来,到了一片林中旷地上;这儿开着一朵朵寂寞的野花,花间有一只只蓝色的蝴蝶在翩翩飞舞。莱因哈德从她涨红的小脸上抹开汗湿的头发,想给她戴上草帽,伊莉莎白却不肯;后来他请求她,她终于还是同意他给她戴上了”。
      
    两位小朋友在幽暗的树林中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有惊无险,情趣盎然。
      “。。。伊莉莎白坐在一棵枝叶扶疏的山毛榉树荫下,侧耳谛听着四方;莱因哈德也在离她几步远的一个树墩上坐下来,默默地望着姑娘。太阳当头照着,正是中午最热的时候;一些青色的小蝇振翅停在空中,给日光照射得发出金色的闪光;包围着它们的是一片细柔的嗡嗡营营,时不时地也从密林深处传来啄木鸟叩击树干的冬冬声,以及生长在森林里的其它鸟儿的鸣啭”。
      这一段描写树林的景况,绘声绘色,如诗似画。
        
      下面我们来欣赏茵梦湖庄园的描写,领略一下普鲁士的田园牧歌。这里的第一段,就是书友 grassland 初次读到就背了下来的那一段。这是莱因哈德一个人刚到达茵梦湖时的眼中所见:
      “旅行者加快脚步,匆匆从树林中穿过。一刻钟后,左手边的树荫突然消失;小路绕上一座山坡,坡前长着一些树梢差点儿跟坡顶一般高的百年老橡树;越过树梢再往前看,便是一个豁然开朗的、阳光明媚的天地。脚下远远地躺着一片湖水,宁静,湛蓝,四周几乎全让阳光朗照的绿树包围着;树林只在一个地方留着豁口,展现出背后远远的一带青山。正对面的绿色树林中间,像撒上了雪似的一片洁白;那是果树正在开花。在高高的湖岸上,耸立着一座别墅,白墙红瓦,给绿叶衬着显得格外悦目。一只鹳鸟从烟囱上飞起来,在湖面上慢慢盘旋”。
      “。。。“茵梦湖!”旅行者失声呼出。他仿佛已经到了目的地似的,因为他一动不动地着,视线越过脚下的树梢,久久眺望那在平明如镜的湖水中轻轻晃动着别墅倒影的地方。后来,他突然又开始前进。
      现在道路陡直地通向山下.下边的橡树很快又投下绿荫,但同时也把面前的湖给遮住了;只偶尔在树枝的空隙里,才能看见一点水光。不一会儿又登上一座缓坡,两边的树林一下子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牵满葡萄藤的小丘,夹道两边还有一些开了花的果树;只见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钻来钻去,营营嗡嗡”。
        
      后来,主人埃利希陪同莱因哈德参观庄园,又是一番景象:
      “。。。说话间,两人已走到一块大空场上;空场两边是农庄的房子,前面则为庄主的住宅,住宅两翼紧接两道高高的院墙,院墙背后耸立着一排排枝叶繁茂的紫杉,这儿那儿还有一树树盛开的丁香从墙头探出脑袋。一些在烈日下干活儿而满脸热汗的汉子走过空场,向两位朋友行礼问安;埃利希则一会儿向这个发发指示,一会儿向那个问问情况。--随后他们走到住宅前,跨进一道高敞凉爽的走廊,在走廊尽头再转入左边一条光线睹一点的过道。在这儿埃利希打开一扇门,两人便进了一间宽大的花厅。花厅两侧相对着的窗户上都爬满藤萝,使厅里充满一片朦胧的绿意;正中两扇高大的玻璃门却敞开着,不但引进来充足的春天的阳光,而且能让人观赏前面的花园;只见园内布置着一座座圆形的花坛,仁立着一排排高高的树篱,中间伸展着一条笔直的大路,顺着这条路去,就能看见湖水和对面更远处的树林。两个朋友一跨进厅中,迎面便拂来一股扑鼻的香风”。
  •   第三章 泪洒春阑 ――《茵梦湖》的“情伤”小探
      
      儿时的玩伴,长大了依然两心相悦,可惜终于有情无份,劳燕分飞。古今中外,并不少见。一样的“情伤”,具体情况则或许各有不同;冥冥之中,却又多少会有一些共性。《茵梦湖》中的一对,到底怎么回事?
      一. “爱情不是一切”
      莱因哈德当然爱伊莉莎白。
      儿时的玩伴,情爱朦胧,而“小则小寸心怜惜”。他和她一起“过家家”;给她讲故事;为她写诗歌。。。“七年过去了。莱因哈德为了升学就要离开故乡。。。他有一天对她讲,他将像从前一样为她把童话写下来,附在给母亲的信里寄给她;她呢,也得回信告诉他,她是否喜欢它们”。
      可是,也许学校里的生活太丰富多彩了,他说过的,并没有做到。
      倒是圣诞之夜,姑娘给他寄来了礼物和书信:“可你没有守信用啊,莱因哈德。你没有寄童话给我”。姑娘颇有些怨怼。“只有你的老朋友埃利希现在不时来看我们”。富家子弟埃利希乘虚而入,很快就博得了伊莉莎白的妈妈的欢心。
      复活节到来时,莱因哈德回到了故乡。返家的第二天一早,他便去看伊莉莎白。在姑娘家里,他见到了埃利希送来的金丝鸟,听到了伊莉莎白的妈妈对埃利希的赞许,而且听说埃利希已经继承了茵梦湖庄园。他感到了威胁。然而,当伊莉莎白送他上车返校,转眼就要分别两年的时候,他嗫嚅半天,才仅仅说了这么两句话:
      “我有一个秘密,一个美好的秘密!”他目光炯炯地望着她说。“两年后,等我再回来时,你就会知道的。”
      真是莫名其妙!说一声:“我爱你,请你一定等着我”,早已经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为什么还要人家姑娘等两年?!
      而过了两年,姑娘犹豫再四,终于嫁了别人。
      多年以后,他们重逢在茵梦湖,发觉双方都情难自已,不胜痛苦。终于,莱因哈德毅然离去,双方都知道从此后会无期。清晨,莱因哈德走到外面。他的眼中所见,竟然是一个清新开阔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已静卧在朗朗晨光中;挂在蜘蛛网里的露珠给朝阳照着,晶莹闪亮。他头也不回地快步往前赶去,那座宁静的庄园便渐渐落在后面;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辽阔广大的世界”。
      直到这时,他还是相当有信心地认为:爱情不是一切。他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满怀信心地认为,自己可以“放得下”。
      然而,他错了。
      此后,他一生孤独。直到老年,他的心中眼里,就只有一个茵梦湖。
      也许,他后来发现,他确实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得不到爱人的欣赏,而取得的成果,也无法奉献给自己的爱人,那么,这些事情,已经没有意义。他终于明白,其实,失去了伊莉莎白,他就已经失去了一切。
      也许,世界上的男人,或多或少都会进入一个误区。下面说的,只是信手拈来的一个观察角度:
      毕竟,“爱情不是一切”。我有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有自己的事业。我要奋斗,为了你,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当然,还会有更加高尚的想法)。因此,我哪有心思记住你的生日、记住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我哪有时间陪你去买衣服、去听音乐、去旅游;陪孩子玩儿。。。?一句话,我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只为你。明天,会更好。。。
      终于有一天明白,许多事情,实在是颠倒了。原来,爱,需要随时,需要时时,需要及时。
      《茵梦湖》拈出一朵白色的睡莲,用它来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然而,这不完全是宿命。“可望而不可即”,其中有当事人自己的过错。
        
      二. “嫁一个爱你的人”
      伊莉莎白当然爱莱因哈德。看得出来,她其实并不爱埃利希,尽管埃利希爱她。
      在追求爱情这上面,她和莱因哈德一样的犹豫,一样的不够执着。当然,莱因哈德要负更多的责任。
      莱因哈德一直没有明确表示;埃利希强力进攻;母亲极力怂恿。。。她终于选择了“嫁一个爱你的人”。这也是很多女孩子的婚姻选择。可是,她没有能够“放得下”,她的心,很痛苦。
      更极端的情况,让我们想到了《呼啸山庄》。凯西和希斯克利夫两相爱恋,可是家世悬殊。眼看希斯克利夫不能让她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她终于割断情丝,选择了“嫁一个爱你的人”。可是,内心的痛苦终于让她郁郁抱病,玉殒香消。
      按照《茵梦湖》中的暗示,和莱因哈德重逢分手以后,伊莉莎白很可能也是这样的结局。
      许多东西在我们心中的不同价值,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清楚的。有时,很可能还必须在作出了选择并且通过体会以后才能明白。当然,这就为时已晚了。可是没有办法。
      当事人对“爱情”和“现实”这两个“物理量”进行“观测”的时候,也许多少会有主观的“干扰”。于是,“测不准原理”会起作用。
      《茵梦湖》的“情伤”,既经典又很有现实意义。比起穿着牛仔裤,偶然邂逅的廊桥,我个人会对青梅竹马的前者偏爱一点。
  •   第四章 朦胧劫数 ――《茵梦湖》的烘托艺术欣赏
      
      《茵梦湖》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万千读者的喜爱,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他鲜明、独特和优美动人的艺术风格。           
      施笃姆怎么能够将小说写得如此富有诗意呢?除了像诗歌那样的“意象”的运用,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描写,还有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诗意”呢?           
      作为小说,《茵梦湖》并没有连贯鲜明的情节、严整紧密的结构、精彩的对话以及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它只是借助主人公一些并无直接关联的回忆的片断,把他不幸的恋爱经历大致告诉了我们。在读罢掩卷回想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印象:           
      这里面的故事梗概,大体上是清楚的。然而,故事主干以外的东西,比如细节,比如女主人公可能的结局。。。等等,作者是刻意用“背面傅粉”的手法,只给我们一些朦胧的印象。一部《茵梦湖》读下来,处处感觉到虚虚实实,影影绰绰;时时在主旋律演奏的时候,让我们听得到深沉而丰满的副歌及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诗意”。           此际,我的心中,不由得响起了Paul Simon 的《Scarborough Fair》那句反复吟唱的副歌: deep forest (深沉的树林)。那么深沉,那么浑厚,那么余味无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茵梦湖》爱情主旋律中的“伴唱”。           
      “背面傅粉” ―― 正面描写的经历中寄寓着将来的宿命           
      1. 到印度去,没有勇气           
      小说的开头,童年的莱因哈德给伊莉莎白讲故事。讲到了要到印度去看狮子。莱因哈德说,“。。。等我长大了,我要亲自去看看。那儿比咱们这里美好不止一千倍;那儿压根儿没冬天。你也得跟我一块儿去。你愿意吗?”       
      “愿意,”伊莉莎白回答,“可妈妈也得一块儿去,还有你的妈妈。”       
      “不行,”莱因哈德说,“那时候她们太老了,不能跟着去。”       
      “可我是不许可单独出门的呀!”       
      “他们会许可的;你那时已真正当了我的妻子,其他人再不能命令你什么了。”       
      “可我妈妈会哭的呀!”       
      “我们还会回来嘛,”莱因哈德着起急来,“你干脆说,愿不愿意跟我去?不去我一个人去,去了再不回来啦。”       
      小姑娘差点儿没哭出声。“别这么生气呀,”她说,“我跟你到印度去就是。”       
      莱因哈德高兴得忘乎所以,一把抓住女孩的双手,拽着她飞跑到草地上。“到印度去!到印度去啦!”他一边唱,一边拉着小女孩转圈子,使她脖子上的红绸巾飘扬起来。唱着转着,他突然放开小姑娘的手,一本正经地说:“不行,去不了;你没有勇气。”           
      这一段,让读者隐隐感到:伊莉莎白的妈妈对她的将来去向有重要的影响;而伊莉莎白将来可能“没有勇气”跟着莱因哈德走。在天真烂漫的两小无猜片断描写中,我们已经预感前景有些不妙。           
      2. 林中采莓,没有收获           
      在莱因哈德离家外出求学的前一天,亲友们决定再聚会聚会,组织了一次到附近森林中去的郊游。一位老先生这样要求孩子们:           
      “你们全给我过来,孩子们!”他喊道。“好好记住我要给你们讲的话。现在你们每人分到两块面包,当作早餐,黄油留在家里了,佐料必须自己去找。林子里草莓多的是,当然喽,只对能找到它们的人而言。谁笨拙无能,就只好啃光面包;生活中到处都一样。你们明白我的话了吗?”     
      于是,年轻的人们成双成对地出发去找草莓。     
      。。。      
      “走,伊莉莎白,”莱因哈德说,“我知道有个地方草莓挺多;绝不能让你啃光面包。”     
      可是,他们这一对什么也没有找到。在老先生“交帐”的时候,莱因哈德的回答是:      
      “找到了饥饿和口渴!”           
      读到这一段,让读者隐隐感到:诗人气质的莱因哈德,可能会因为缺乏现实的谋生技能而失去伊莉莎白。“林中采莓,没有收获”的片断,似乎寄寓着将来美梦成空的宿命。           
      3. 雀巢鸠占,乘虚而入           
      莱因哈德离家外出求学,圣诞节晚上,他收到伊莉莎白的信,里面有这么几句:    
      “。。。今年冬天你不在家真寂寞得很哩。你送给我的那只梅花雀,它上个星期天也死了;我哭得很伤心,。。。”       
      然后莱因哈德回家,去看伊莉莎白,他发现:           
      “一天下午,莱因哈德又跨进地房里来,准备和她一起整理标本。这当儿,伊莉莎白正站在窗前,把一些新鲜的好缕草搭在一只他从未见过的镀金鸟笼上去。笼里蹲着一只金丝雀,一边拍打着双翅,一边叽叽喳喳地从伊莉莎白指头间啄草吃。当初,莱因哈德的那只鸟儿也曾挂在这里。”原来,这是埃利希当天中午派人从他庄园里特地为伊莉莎白送来的。           
      。。。“伊莉莎白,”他说,“我讨厌这只黄鸟。”           
      伊莉莎白怔怔地望着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这人真怪,”她说。    
      他抓住她的双手;她任他抓着。母亲马上又进来了。           
    这一段,通过梅花雀死,金丝雀来,而姑娘为金丝雀打理笼子也很起劲。这,隐隐预示着埃利希终于会在姑娘心中取代莱因哈德。
        
      二.“撚拨挑逗” ――左右着“情变”的憧憧魅影           
      记得读金圣叹批《水浒》,到“林冲风雪山神庙”那一回,觉得点评特别细腻精彩。因为,最后是一把火烧掉了山神庙,金圣叹指出,从这一回的开头起,故事就到处撩拨着一个“火”字。比如,为炉子生火,等等。金圣叹都随处逐一指出。直至“火候”到了,才终于写出了“放火”的高潮。让人感觉到作者就像猫逗老鼠一样。读着金批,我实在很惊讶自己读书的粗糙。           
      《茵梦湖》中,造成“情变”的“罪魁”,正是伊莉莎白的妈妈。而这位妈妈的态度和作用,到处影影绰绰,直至高潮时候,作者才终于通过一首民歌点明。读者感觉得到,肯定是这么回事,但又“查无实据”。于是,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朦胧的劫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诗意”。       
      1. 在上文“到印度去,没有勇气” 这一天真烂漫的两小无猜片断描写中,我们就已经开始觉察到了,伊莉莎白的妈妈对她的将来去向有重要的影响;而伊莉莎白将来可能“没有勇气”跟着莱因哈德走。           
      2. 在上文“雀巢鸠占,乘虚而入”中,莱因哈德发现金丝雀占据着他送给伊莉莎白的那只梅花雀原来的位置,他很纳闷。这时,小说中这样说:           
      “该不是我可怜的梅花雀死后变成一只金丝鸟儿了吧?”他兴致勃勃地问。       
      “梅花雀没这本领,”坐在扶手椅里纺线的母亲说。“它是您的朋友埃利希今天中午派人从他庄园里特地为伊莉莎白送来的。”       
      “从哪个庄园?”       
      “您还不知道?”       
      “知道什么?”       
      “一个月前,埃利希已把父亲在茵梦湖畔的第二个庄园继承过来啦,您不知道?”       
      “这您可压根儿没向我提过。”       
      “嘿,”伊莉莎白的母亲说,“您自己不也是一句没问过您这位朋友的情况吗?真    
      是个又可爱又懂事的年轻人呐。”           
      可是,莱因哈德送给伊莉莎白的那只梅花雀,这位妈妈是怎么样对待的?我们来看看伊莉莎白写给莱因哈德的信:      
      “。。。你送给我的那只梅花雀,它上个星期天也死了;我哭得很伤心,我可是一直很好地照料着它的啊。下午,一当日光照着它的笼子,这小鸟便唱起歌来;你知道,在它唱得大起劲儿的时候,妈妈常常在笼子上挡一块布,使它不再吱声。这一下房间里更安静了;。。。”           
      啊,她是“在笼子上挡一块布,使它不再吱声。”采取的是“封锁政策”。           
      伊莉莎白的信上还接着说:           
      “。。。只有你的老朋友埃利希现在不时来看我们。记得你有一次说过,他这人就像他身上那件褐色外套。每当他跨进门来,我都不由得想起你这句话,真是太可笑了。可你千万别把它告诉我妈妈,她很可能不高兴的。--猜猜看,我送给你妈妈的圣诞礼物是什么?猜不着吧?是我自己!埃利希给我画了一张炭精像;我没法子,已在他面前坐了三次,每次整整一个钟头。这么让一个陌生人盯着自己的脸瞧啊,瞧啊,真叫我烦透了。我本不乐意这样做,可妈妈她老唠叨个没完,说什么这会使好心的魏尔纳太太高兴得要命的。”           
      这位妈妈好像亲自为金龟婿拉起皮条了。           
      
      3.伊莉莎白送莱因哈德返校的时候,透露了她妈妈挑拨离间:           
      “伊莉莎白,你将有两年见不着我啦--当我再回来时,你还会像现在一样喜欢我吗?”       
      她点点头,亲切地望着他。       
      “我还替你辩护过哩,”她停了一会儿说。       
      “替我辩护过?在谁面前?”       
      “在我妈妈面前。昨天你走以后,我们谈了你很久。她说,你不如从前好啦。”       
      莱因哈德沉默了半晌,然后握住她的手,郑重地注视着她那孩子般的眼睛,说:      
      “我还跟从前一样好,相信我吧!你相信吗,伊莉莎白?”       
    “嗯,”她应着。
              
      3. “阿娘严命不可违”           
      若干年后,茵梦湖重逢的时候,有一次花厅聚会,大伙儿请求莱因哈德,要他念一念今天下午刚从一位住在乡下的朋友那儿收到的几首民歌。。。。大伙儿坐到桌旁,伊莉莎白坐在莱因哈德身边。           
      “天色更加暗了;只在潮对岸的树梢上,还挂着一片泡沫状的红霞。莱因哈德展开纸,伊莉莎白伸手按住纸的一头,也跟着看那歌词。只听莱因哈德念道;           
      依着妈妈的心愿,      
      我另选了位夫婿;      
      从前所爱的一切,      
      如今得统统忘记;      
      我真不愿意!      
      怪只怪我的妈妈,      
      是她铸成了大错;      
      从前的一身清白,      
      如今只留下罪过。      
      叫我怎奈何!      
      用我的骄傲欢乐,      
      换来了痛苦烦恼;      
      唉,要是没出这事,      
      唉,纵使乞食荒郊,      
      也比今日好!           
      念着念着,莱因哈德感觉那纸微微颤抖起来;他刚念完,伊莉莎白已轻轻推开身后    的椅子,一言未发便走到花园里去了。母亲的目光紧随着她。埃利希想要跟出去,丈母    娘却说:“伊莉莎白在外面有事。”这样就遮掩过去了。”           
      终于,作者借着民歌点穿了“情变”的“动力源”和伊莉莎白的怨悔。可是,说是“点穿”,却仍然是隐晦的 ―― 你抓不住作者的“辫子”。           
      
      下面,我们要专门欣赏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民歌”造成“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烘托,映射、暗示主线的发展的。这,由于太丰富精彩,要另辟一章专门探索。
  •   第五章 苍凉“北曲” ――《茵梦湖》的民歌欣赏
      《红楼梦》第五回,有多首《红楼梦曲》。脂批说:“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施笃姆也是惯于和善于在故事中嵌进富有北德地方色彩的民歌民谣以及情感炽烈的诗句。巧得很,也是“北曲”!
      “北曲”,常常有一种苍凉、泼撒的韵味。看过电影《活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皮影戏里苍凉的秦腔。毛阿敏为电视剧《渴望》配唱的主题歌,也很有“北曲”的味道。
       《红楼梦》里面嵌进大量的诗词歌赋,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多有映射;《茵梦湖》中的民歌民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有一条脂批,大意说:余谓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施笃姆呢,他本来就是个诗人。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茵梦湖》是如何通过“民歌”造成“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烘托、映射、暗示主线的发展的。
      一.吉卜赛女郎的歌,暗示伊莉莎白的结局
      圣诞节到了。莱因哈德和几位大学生一起,在市政厅地窖酒店听一位吉卜赛女郎唱歌:
     “。。。姑娘笑了,猛地转过头来。“给我!”她说,黑色的美目直视着莱因哈德的眼睛,慢慢饮尽了剩在杯中的酒。随后她便拨出一个和弦,用低沉深情的嗓音唱道:
      今朝啊,今朝
      我还是如此窈窕;
      明朝,唉,明朝
      万事都要休了!
      此刻啊,此刻
      你仍然属于我;
      死亡,唉,死亡
      将带给我以孤寂!
        
      这首歌后来是有呼应的。那是在伊莉莎白陪莱因哈德游玩茵梦湖,彼此伤心,情不能已。回来的时候:
      “。。。回到庄上,他们在住宅前看见一辆磨刀人的小车;一个披着满头黑色鬈发的汉子用力踏动砂轮,嘴里哼着一支吉卜赛人的曲调;一只链子挂着的狗躺在一旁喘着粗气。门廊上站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子,凄凄惶惶的神气,模样儿原本挺俊,她伸出她的手向伊莉莎白讨钱。
       他喊出一个名字,但姑娘已经听不见;她垂着头,双臂抱在胸前,走过院子,下坡去了。
      死亡,唉,死亡
      将带给我以孤寂!
      一支古老的歌又在他耳中震响,他几乎停止了呼吸;一会儿以后,他便转身回房去。。。。”
        
      这一支“古老的歌”,暗示着千古红颜多薄命,暗示着伊莉莎白郁郁而早逝。
        
      二.“我站在高高的山上……”,映射伊莉莎白内心的痛苦
        
      茵梦湖重逢,有一次花厅聚会,大伙儿请求莱因哈德,要他念一念当天下午刚从一位住在乡下的朋友那儿收到的几首民歌。。。。大伙儿坐到桌旁,伊莉莎白坐在莱因哈德身边。
      “莱因哈德却讲:“它们压根儿不是作的;它们自行生长,从空中掉下来,像游丝一般飞过大地,飞到这儿,飞到那儿,成千上万个地方的人都在同时唱着它们。在这些歌谣中我们能够找到我们自己的经历和痛苦,仿佛我们大家都参加了它们的编写似的。””
      莱因哈德所说的:“在这些歌谣中我们能够找到我们自己的经历和痛苦,”似乎点明了这些歌谣和“茵梦湖本事”的相关性。
        
       “他抽出另一页来念道:
       “我站在高高的山上……”
       “我会这首歌!”伊莉莎白嚷起来。“唱吧,莱因哈德,我来和你。”接着,他们便唱起来;这首歌的曲调是如此神奇,叫你简直不相信是出自人们的思想。伊莉莎白以自己微带沙哑的女低音为莱因哈德的男高音伴唱。
      这首古老的民歌名为《修女》,讲一贫苦女子不能嫁给自己心爱的年轻伯爵,便在修道院中度过终生。它映射着伊莉莎白没有能够嫁给心上人。
        
      三.“阿娘严命不可违”―― 映射伊莉莎白的妈妈破坏好姻缘
      “天色更加暗了;只在潮对岸的树梢上,还挂着一片泡沫状的红霞。莱因哈德展开纸,伊莉莎白伸手按住纸的一头,也跟着看那歌词。只听莱因哈德念道;
      阿娘严命不可违,
      要我嫁作他人妻;
      从前所爱的一切,
      如今得统统忘记;
      我真不愿意!
      怪只怪我的妈妈,
      是她铸成了大错;
      从前的一身清白,
      如今只留下罪过。
      叫我怎奈何!
      用我的骄傲欢乐,
      换来了痛苦烦恼;
      唉,要是没出这事,
      唉,纵使乞食荒郊,
      也比今日好!
        
      念着念着,莱因哈德感觉那纸微微颤抖起来;他刚念完,伊莉莎白已轻轻推开身后
    的椅子,一言未发便走到花园里去了。母亲的目光紧随着她。埃利希想要跟出去,丈母
    娘却说:“伊莉莎白在外面有事。”这样就遮掩过去了。”
        
      借着民歌,这里点穿了“情变”的“动力源”和伊莉莎白的怨悔。可是,说是“点穿”,却仍然是隐晦的 ―― 你抓不住作者的“辫子”。
      值得玩味的是这首歌最后的几句:
      “。。。唉,要是没出这事,
      唉,纵使乞食荒郊,
      也比今日好!”
      小说短短的篇幅里,乞食的女孩子反复地出现。
      第一次,是莱因哈德在外求学地圣诞之夜。他外出到酒店里,听流浪的吉卜赛女郎唱歌。而流浪卖唱的吉卜赛女郎,和乞食的女孩子并没有太大差别。回到住处,他收到了伊莉莎白给他寄来的姜汁饼。第二次,是他再次出门的时候,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他看见一个衣衫褴楼的小女孩站在一幢楼房的大门前,正拼命地想打开那扇门。他牵起小女孩的手;小女孩也静悄悄地跟着他,来到他房中。给她姜饼。
      “现在回家去吧,分一些给你母亲。”--小女孩怯生生地仰望着他;这么和善的先生在她看来真是少见,使她完全不知所措。莱因哈德拉开门,端着灯为她照亮楼梯,小家伙于是带着姜饼迅速奔下楼,像只鸟儿似的飞回家去了。
      第三次,那是在伊莉莎白陪莱因哈德游玩茵梦湖,彼此伤心,情不能已。回来的时候:
      看到“门廊上站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子,凄凄惶惶的神气,模样儿原本挺俊,她伸出她的手向伊莉莎白讨钱。
      莱因哈德刚掏衣袋,伊莉莎白已抢在头里,急急忙忙把自己钱包中的一切全倒在了讨饭姑娘摊开的手中,然后飞快转身走了;莱因哈德只听见她抽噎着,跑上楼去。
      他想上前拦住她,但一转念,停在了楼梯口。穷姑娘仍站在那里,手拿着布施的钱发呆。
      “你还想要什么?”莱因哈德问。
      她猛一哆嗦,忙说:“不,什么也不要了。”说完就慢慢走出门去,只是脑袋仍转过来,一双眼睛傻愣愣地望着他。他喊出一个名字,但姑娘已经听不见;她垂着头,双臂抱在胸前,走过院子,下坡去了。
      死亡,唉,死亡
      将带给我以孤寂!
      一支古老的歌又在他耳中震响,他几乎停止了呼吸;一会儿以后,他便转身回房去。”
      这个乞食的女孩子形象反复地出现,回应着“唉,纵使乞食荒郊,也比今日好!”这句歌词,映射着伊莉莎白婚姻的极端不幸和痛苦。
  •   第六章 林中“仙”“露” ――《茵梦湖》的“翻版”小议
      
       说来有点滑稽,我是先读到《茵梦湖》的中国“翻版”以后,又过了些年,才读到《茵梦湖》的。当时,自然不知道是什么“翻版”不“翻版”的,可是,也着实让它给感动了。
      这个“翻版”,名叫《林中》,是一本名叫《梦里的微笑》的旧书里面的一篇。
      小时候,在房东留下的一堆书里,见到了这本书。小孩子当然不感兴趣,就搁过一旁。但是,书橱里翻书的时候,还是屡屡看见。直到上了大学,放假回家,又在书橱里乱翻,重新“发现”了这本书,想想不看可惜,就试着看看。这一看不打紧,马上让它迷住了。只可惜在重新“发现”之后,尽管珍爱,我也只是把它保藏了一两年,后来就“迷失”了。回想从小和它天天相对,藏之多年,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待到发现了,它又该走了。联想人间其它许多人和事的因缘,类似的怕也不在少数。想到这里,实在是酸楚难禁。不过,它的影响所及,却是相当的深远。可以说,和其它“闲书”一起,它帮助着造就了现在的我,和我后来的人生。这,算是“遗爱”吧?
      近年,许多旧书被找出来重新出版了。我一直在留意,会不会有这本《梦里的微笑》?可惜,至今没有遇到。哪位书友有缘遇到,也万望见告,不胜感谢!
      手头无书,记忆也已经模糊,现在只好结合找到的一些吉光片羽,在这里“小议”几句。
      《林中》的作者周全平,是创造社的作家。《梦里的微笑》出版于一九二五年。男孩子露萍和小表姐仙舟青梅竹马,两相爱好。小时候,有一次过节,他们一起放烟火。那烟火叫做“银盘旋”,会在空中打转。然而好景不常,转眼化为灰烬。似乎象征和暗示着两小前途的无望。我当时读后,情不能已,题“诗”一首在书的内页上,现在只记得有“姻缘谶出银盘旋”一句。
      表姐弟后来就分开了。他们重逢于青春花季,这时,仙舟已是一位“娇憨玲珑”的少女,但却被后母许配给了有钱的表兄李某,后来又被夫家休弃,郁郁抱病。表姐弟诀别的时候,互相“以心相许。”最后,仙舟怀着对露萍深沉无奈的爱恋,离开了人间。。。这时,远方再次传来了山农的歌声。我只记得有两句,大意是:郎啊,你见花开时就该采,莫待花落静了自家捆茅柴!……
      此后,那山农的歌声,还不时响在我的耳际。
      杨武能教授在《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一文中,详细地将《林中》和《茵梦湖》作了对比。证明《林中》确实是《茵梦湖》的“中国翻版”。我认为,仿作的痕迹如此明显,在《茵梦湖》相当流行的年代里,明眼人自然一看便知。想必周全平先生本来对此也未必在意。
      下面的对比,就直接转引了杨武能教授的大作中“从《茵梦湖》到《林中》”一节:
      。。。《茵梦湖》这篇小说计分为十段,每段有一个小标题,第三段的标题叫《林中》。
      一九二五年创造社作家周全平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也题名《林中》(收入《梦里的微
        笑》)。这《林中》与《林中》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肯定的回答:有。而且,这联系不仅仅限于两个标题的雷同,而且存在于两篇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于情调之间。
      周全平的小说也分成一个小段一个小段,只不过比《茵梦湖》多两段而已,其各段的标题与内容梗概如下:
      林中:湖、山、森林的描写,一幅晚秋景象。
      薄暮: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坐在林中墓畔回忆往事,“那时他的失神的目光,渐渐射到那荒凉的坟墓上。忽然干枯的眼眶里放出一缕垂灭的回光……一场美丽的多趣的命运的游戏,便在惨淡的、悲凉的秋夜的森林中展出来了。”
      童时;仙舟、露萍青梅竹马,“天天聚着,已经亲热得像一对小夫妻了”。
      姑母家:露萍十二岁时与仙舟分手,十八岁时重逢仙舟已是“娇憨玲珑”少女,但被后母许配给了有钱的表兄李某。
      湖畔:仙舟、露萍互诉衷肠。
      秋雨:露萍发出控诉:“那新来的,李先生家的世兄,已把我的幻梦刺破……煊赫的豪富贵公子在礼教的假面下夺去了我的所有。啊!残酷的礼教夺去我的所有。”
      他乡:元宵节,漂泊异乡的仙舟接到表兄来信,知露萍已嫁李家。
      佳节:俱乐部里,唱曲女子受贵公子欺侮,仙舟抱不平。
      月夜:仙舟遇唱曲女子,听她唱:人无呀千日红/花无百日。/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钟撞虚空……
      姑母家:重逢被休弃了的露萍。
      微笑:诀别,以心相许。远方传来山农的歌声……
      薄暮:老人独坐林中,回忆往事。
      任何一个对《茵梦湖》这篇小说有几分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周全平的《林中》与它真是太相像了。这不仅表现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大的方面,就连那一个小标题和许多的细节也是一样;不同的只是《林中》的故事产生于“五四”时代的中国,因此加上了一些中国和时代的特色。但是,反对包办婚姻和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直接由主人公口中道出来,整个情调气氛更加愁惨凄凉,以及用元宵节代替圣诞节,用俱乐部代替市政厅地窖酒店,用鸣曲女子代替吉卜赛女郎,用山农的歌声代替牧童的歌声,用“人无呀干日好/花无百日红/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钟撞虚空……”代替“今朝啊,今朝/我是如此美丽/明朝,唉,明朝/一切都将逝去……”诸如此类的改变与差异,都未能掩盖而倒是更加清楚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周全平的《林中》确系《茵梦湖》的仿作。
          
    从《茵梦湖》到《林中》,这个突出的事例,进一步证明了施笃姆的《茵梦湖》在我国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只译本众多,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不只受到我国一些新文学奠基人的青睐,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记录,而且具体地直接地影响到了作家的创作。
      谢谢杨武能教授!
  •   好文呀,期待点评其他其他几篇~尤其是《燕语》和《白马骑者》~我最喜欢的~
  •   E老好文!
  •   茵梦湖真好,E兄的文字也好,不过我更喜欢巴金的译本
  •   来了:)
    楼上两位好
  •   宝剑同学好:)
    在“小组”中查找“闲闲书话”就能找到我们建的那个了~~
  •   哈,也跟来了
  •   刚又重新看了一遍《茵梦湖》,这回,整个心都沉静下来,如同窗外的夜。细细地体味每个文字,用极想象力将其中的一场场情景呈现,调动所有的人生体验去体味包含在其中的情感和意味~ 情感在不断融汇~不断凝聚~终至升华。灵魂有着不可言曰的快感~
    此刻,空间是静寂的,时光只悠悠流逝~~
    结束了,唯轻轻的闭上眼·~~·~~
    感叹此前所读真是浮光掠影,虽觉其美却未能沉醉其间。实乃人生一愚也~
    施笃姆前生定是个中国人呀,他追求的明明就是中国诗所谓的意境,所运用的手法就是我们天天念叨的情景交融。而且已达到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的境界了。所以读的时候有种温馨熟悉的感觉。回忆中~嗯,中学时晨读课文中的西厢记送别时就这感觉~~
    此刻,感觉最好的小说也就如此,能将自身体验放入、融汇、凝聚、升华乃至铭刻入灵魂中,瞬间成了永恒~
    人所追求不就是这个吗?
    彻底崇拜施笃姆·~·
    TO ernie 我在我读里收藏了这本书,所以看见了你的评论了~~~
    另外 杨武能教授翻译的真的很好很好,巴老的翻译,也曾翻阅过,许是先入为主吧,感觉没有这个好~~~
  •   好, 非常之好.
  •   师姐好!:)
  •   谢谢各位!
  •   粗粗的看了《茵梦湖》,觉得淡淡的。反而是楼主的文让我恍然,尤其是讲含蓄暗示那一章节。赞一个~~
  •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偶然阅读到此中篇小说,读完之后躺在床上好忧伤,为男女主人公的擦肩而过感到遗憾。想来作者的描写功力非常强,许多书中细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每次想起这篇小说心里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