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作者:吕志杰 主编 页数:367
内容概要
吕志杰主编的《张仲景方剂学(第2版)》第一章概论从总体上对经方的概念、命名等1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第2-26章把伤寒、金匮的252
首经方统一按功效归类,分为25章,每章之前有概述,之后有“类方串解”
,每首方剂结合古今医家的心得体会和精辟论述,从方剂组成、方药用法、方证释义、主治病证、临床发挥、医案举例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张仲景方剂学(第2版)》博采众长、撷英取华、构思新颖、体例独特、条理清晰,是一部启迪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术专著,适合各级中医临床医师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解表剂
第三章 涌吐剂
第四章 泻下逐水剂
第五章 活血消瘢剂
第六章 和解剂
第七章 清热剂
第八章 回阳温阳剂
第九章 温中补虚剂
第十章 养阴清热剂
第十一章 补肾剂
第十二章 消痞剂
第十三章 利水剂
第十四章 化痰止呕剂
第十五章 宽胸通阳剂
第十六章 理气剂
第十七章 和血剂
第十八章 止血剂
第十九章 止痛剂
第二十章 退黄剂
第二十一章 排脓剂
第二十二章 固涩剂
第二十三章 表里兼治剂
第二十四章 寒热补泻并用剂
第二十五章 其他内服剂
第二十六章 外用剂
章节摘录
人参汤与理中汤用药、剂量、煎服法等皆相同,惟前方用甘草,后方用炙甘草。 【方证释义】本方功能温中祛寒,健脾益气。方中干姜温中祛寒;人参补中益气,气充则阳旺;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水湿;炙甘草甘缓补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温运脾阳之功。本方有丸、汤二法,一般病缓用丸,病急用汤。《金匮》称本方为人参汤,其中甘草不炙,四味药用量亦为各三两。本方证是以中焦虚寒为主要病机的病证。据《伤寒论》和《金匮》,本方证包括:①中寒霍乱,症见吐利,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②大病瘥后,胸上有寒,喜唾,久不了了。③胸痹属中焦虚寒,寒气上冲者,症见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④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不渴。本证特点是腹痛,喜温喜按,腹虽满而不坚,常兼见倦怠乏力,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迟弱。 【主治病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277)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386)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伤寒396) 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九.5) 【临床发挥】《伤寒集验》:“理中石膏汤,治霍乱烦渴,有热转筋。即理中汤加石膏。又日:理中加茵陈汤,治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即理中汤加茵陈。又曰:增损理中汤,治太阴病下之胸满硬,即理中汤加黄芩、枳壳。右为末,蜜丸如弹大,沸汤熔化。渴者,加夭花汤;汗出者加牡蛎。” 《医心方》:“小品扶老理中汤,治赢老冷气恶心,食饮不化,腹虚满拘急短气,及霍乱呕逆,四肢冷,心烦满,气闷流汗,理中汤加麦门冬、附子、茯苓。” 理中汤加减法与适应症刘渡舟说: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脾气虚寒证的主方。脾居中州,依赖脾阳的运化功能而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精微而为后天之本。若中阳虚衰,脾阳不运,则寒湿不化,升降不利,即形成了太阴为病。其症状表现为:腹泻益甚,腹胀不减,时腹自痛,不欲饮食,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治用理中汤温中暖寒,健脾运湿,使腹泻止则病愈。服理中汤后,要经一食顷的时间,须饮热稀粥一升许,避寒保温,勿揭衣被。理中汤有随证加减之法,录之以供参考:若兼见脐上筑的(即脐上悸动之意),为肾气发动之兆,应去白术而加桂枝降逆平冲;若呕吐频繁的,为胃气上逆之候,则应去白术而加生姜和胃止呕;若腹泻为甚的,虽然有吐,还得用白术补脾以止泻;若心下悸而小便少者,则为挟有蓄饮之征,可加茯苓以利小便;若口渴而欲饮水的,则属脾虚而津液不布,则应增加白术的剂量,补脾以行津液;若中寒甚而腹痛者,则应增加干姜的剂量以暖脾寒;若腹不疼而胀满为甚的,则应去掉白术,而加附子以助阳消阴寒之凝结。至于理中丸,它的药物同理中汤一样,只是改汤剂为蜜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和丸,研碎,温服,日3丸,夜2丸为准。若服药后腹中未热者,亦可增加到三、四丸,量病情轻重而定。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