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郑承红、杨明会、柯新桥、 巴元明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郑承红 编 页数:216
前言
通常认为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病因病机乃至诊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认识上的差异;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然而,中西药治疗疾病均有各自的特色和临床疗效优势。无数的事实充分证明,临床实践中若能两者优势互补,互相取长补短,常可明显地提高疾病的临床疗效;我国医学界存在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优势特色,深受世界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医学朝向健康,医学的目标是以现代科技成就体现人文关怀。中医西医面对维持健康与防治疾病。诚然,20世纪中医重视病的人而西医关注人的病;模式生物的实验方法曾以还原分析为主要手段,而今天融人整体论与系统论方法已势在必行。显而易见中医、西医向趋同方向发展。有鉴于当代将科学与人文融合做为主题,必将推进现代医学科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中医药学的天人相应、辨证论治、形神一体与治未病等理论内涵与鲜活的临床经验,必定会有力地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组稿,邀杨明会、柯新桥、巴元明领衔担任总主编的《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是一套系统介绍临床常见多发病的大型丛书,该丛书作者力求反映当代中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资料与新信息。该丛书以常见病、难治病为主,从中西医两方面系统介绍了每种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由于全套丛书“略于基础理论,详于诊疗方法”,尤其突出治疗方法中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进展,从而为临床医师,无论是西医临床专科医生,还是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医师,提供了重要的可资借鉴的参考书。
内容概要
《痛风》系统介绍痛风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内容,突出反映了痛风的最新诊疗新进展、新成果。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定义第二节 分类第三节 发展概论第二章 流行病学第一节 痛风的患病率第二节 性别与年龄第三节 种族与遗传第四节 环境因素第三章 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一节 病因学第二节 发病机制第四章 临床表现第一节 无症状期第二节 急性关节炎期第三节 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第四节 肾病变第五节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第五章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第一节 一般实验室检查第二节 血尿酸测定第三节 尿尿酸测定第四节 滑囊液检查第五节 痛风结石内容物检查第六节 x线检查第七节 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与磁共振显像(MRI)检查第六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一节 诊断依据第二节 鉴别诊断第七章 治疗与预防第一节 一般治疗第二节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第三节 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的治疗第四节 痛风的伴发症第五节 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治疗第六节 中医药治疗第七节 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进展第八节 预后
章节摘录
插图:由于保泰松对血浆蛋白的竞争I生结合,可导致双香豆素类抗凝剂、磺胺类、口服降血糖类药(如甲磺丁脲)游离浓度增高而毒性增大。保泰松对双香豆素及口服降糖药除蛋白竞争结合外,尚有抑制其代谢的作用,联合用时应注意。保泰松虽然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但是由于上述不良反应,尤其是保泰松可引起致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使之不再被用作首选的非甾体抗炎药。(2)消炎痛消炎痛是较强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其消炎镇痛作用与秋水仙碱相同,较保泰松作用强,能抑制多形核白细胞的活动。与保泰松不同的是对血清尿酸浓度或尿酸的排出无影响。口服后,经胃肠道迅速、几乎全部被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其生物半衰期为21h。未结合的药物在肾小球滤过和在肾小管以葡萄糖酸结合物形式排出。其余随胆汁排人肠道,从粪便排出。在肠道有部分被重吸收回到血循环。消炎痛常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消炎镇痛。开始每次服用50mg,每日3-4次,以后可逐渐减量。为减少胃肠道刺激,宜饭时或饭后服,亦可采用栓剂。消炎痛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常见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溃疡,严重者导致胃出血、穿孔;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耳鸣、共济失调等,据报道发生率可达20%~60%,老年人发生率较高。对造血系统、肝脏损害也有报道。消炎痛有轻度冠状动脉收缩作用,偶尔可引起心绞痛。过敏反应常见有皮疹、哮喘。对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故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不宜使用。对溃疡病、精神病、癫痫、冠心病、支气管哮喘、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消炎痛能迅速进入乳汁中)应慎用或禁用。儿童对本品较敏感,宜慎用。
编辑推荐
《痛风》:圆融通达中西和合务求实效——王永炎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