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剂与鉴别彩色图谱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作者:宋希贵,王秀云,张书燕 主编  页数:608  
Tag标签:无  

前言

中药调剂是指根据医师处方将中药饮片配成供患者使用的药剂的过程,是一项负有法律责任的专业操作技能。调剂工作既要做到符合医师处方意图和调配准确无误,又要及时发现医师处方中不合理或错误的用药。因此,中药调剂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涉及到生命安危。然而,当前中药调剂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开大处方,但君、臣、佐、使不分,甚至处方中有配伍禁忌;在处方应付方面,有些品种有多种炮制规格,但在调剂处方时,严重存在以生代炙、生炙不分、生炙互代等现象,使临床疗效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同一品种,不同医生处方用名不同;同一地区,不同药剂师对同一品种的处方用名理解不同;有些品种为地区习惯用药,因为南北地区用药习惯有异,《中国药典》未收载,均根据地方标准用药,但存在用药混乱现象。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中药调剂出现差错而影响疗效、用药安全和医患关系。要解决中药调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详细、实用的中药调剂方面的工具书。以往有的书籍多以介绍中医药理论和调剂操作规程为主,而对真正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的因素如处方应付、混乱品种等知识介绍较少。因此作者根据实践经验,在书中除介绍了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调剂依据、中药炮制方法、调剂常用中药、中药调剂操作规程、中药饮片的养护等知识外,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实际用药情况,并争取老药师和有关方面的意见,总结出了常用中药处方应付、中药通用名与处方用名、100余种名称易混中药材及饮片基源、功效和用法的辨析等实用知识。针对毒性中药的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毒性中药的用法与用量以及常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药基本知识,内容包括中药命名、中药性能、中药炮制、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第二部分中药调剂,包括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中医处方介绍、中药调剂常用中药、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通用名和处方用名、中药处方应付、不同地区习用品及名称易混品种辨析、毒性中药的用法、中药调剂室基本设施与斗谱排列、中药饮片调剂工作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中药汤剂的煎法和服法、中药饮片养护等。第三部分为中药鉴别基础知识,对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鉴别方法,中药的基源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第四部分为常用中药材及其饮片鉴别。共收载临床最常用的中药材及其饮片400余种,每一品种均按来源及采收加工、别名、产地、药材及饮片的性状鉴别、品种优劣、规格等级、功效、地方习用品、混淆品及伪品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附有彩色图谱。正品及伪混品均采用实物彩照,图片清晰,立体感强,色彩逼真,形态真实准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书中收载品种,大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5年版所载。有的则为区域性用药的特色品种。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及中药检验的经验,结合古今医家对于中药的认识总结而编写的一部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药书籍。可供中医药临床人员,中药调剂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药学工作者,药品监督检验、中药生产、经营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参考和使用。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 药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药材基础知识  第二节 中药炮制  第三节 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 第二章 药调剂  第一节 中药调剂的概念及依据  第二节 中医处方  第三节 中药训剂常用中药  第四节 常见名称易混品种及地区习用品种介绍  第五节 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  第六节 中药通用名与处方用名  第七节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  第八节 毒性与麻醉中药  第九节 中药调剂室基本设施与斗谱排列  第十节 中药饮片调剂操作规程  第十一节 中药汤剂的煎法与服法  第十二节 中药饮片的保管与养护 第三章 中药鉴别基础知识  第一节 基源鉴定  第一节 性状鉴定  第三节 显微鉴定  第四节 理化鉴定  第五节 分析方法各论  第四章 常用中药材及饮片鉴别附录1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附录2 毒性中药的用法与用量附录3 四架斗谱举例附录4 常用中药鉴别术语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药性和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无毒等。1.四气五味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是从性质上对中药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虽不同,但有共性,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中药有大热、大寒、微温、微寒之别。治病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方法”。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病症状的中药,属于寒性和凉性药,药力大者谓大寒之品,药力弱者为微寒之药。反之为温热性药。在阴阳属性上,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者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育阴潜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症、阳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行气、芳香开窍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证、阴证。此外,还有些平性药,其药性寒热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口尝所觉的味道,但也有对中药实际性能的描述,如辛温、辛凉解表药的“辛”字,属于这类药物的口尝味道,并不一定都是“辛”味的,但作用都具有辛味的特点,即发散。五味各有其作用如下。辛,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治疗表症或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有辛味,如麻黄、木香、红花等。甘,有补益、缓急的作用。治疗虚证或孪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如黄芪、熟地黄、甘草等。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治疗盗汗、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如五味子、山茱萸、金樱子等。苦,有泄下、燥湿、坚阴作用。治疗气逆喘咳、里热壅盛、温热、寒湿、肾阴亏损、相火亢盛等的药物,都具苦味,如苦杏仁、黄芩、苍术、黄柏等。咸,有软坚散结,通便的作用。治疗瘰疠、瘿瘤、痰咳、大便燥结等药物,都具咸味,如海藻、瓦楞子、芒硝等。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淡,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药味,一般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的药物,具淡味。如茯苓、猪苓、薏苡仁等。涩,由于涩味和酸味作用相似,即涩则酸之变味。涩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虚汗、泄泻、遗精滑精等的药物具有涩味,如龙骨、牡蛎、白矾等。气和味的关系密切,每一种中药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中药,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气味不同的中药,功效也就有所区别,气同味不同,或味同气不同的中药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点。一些中药有一种气而味则兼有几种,其作用就较为复杂。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中药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趋向于表;沉是泄利,趋向于内。

编辑推荐

《中药调制与鉴别彩色图谱》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药调剂与鉴别彩色图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本书对致力于中国传统中药材知识学习、鉴别等特别有帮助,值得爱好者长期典藏!
  •   书的彩图很给力啊,总体不错啊。。。。。介绍的也还蛮详细的哦。。
  •   原来只是看电子本的,后来发现这本书很多知识点是其他专业书里没有的,虽然有点贵,但狠下心买下了!现在看来是值得的
  •   印刷精美,是中药房必备之资料。
  •   图书比较实用,没有显微鉴别。也没炮制方法
  •   内容是不错的,就是图片颜色有点失真,作为鉴别图谱来说图片失真就大大降低了书的质量
  •   很意外,书很满意!纸质很好,对得起这个价格。内容也比较实用。若是药物鉴定有药材实图就更好了。本书只有饮片图片。
  •   文摘采用了书影,这样很好,使人一目了然,希望卓越网能将所有的书籍的文摘都附有书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