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 作者:巩昌镇 页数:192
内容概要
本书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书中分上、中、下三篇对白虎汤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进行了分别论述。所述内容博古论今、翔实精准,提供给精方研究领域以宝贵的信息,也是临床中医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书籍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白虎汤的来源 第二节 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第三节 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第四节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白虎汤的衍生方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四、流行性出血热 五、钩端螺旋体病 六、莱姆病 七、恙虫病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大叶性肺炎 二、支原体肺炎 三、肺结核 第三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高血压病 二、心肌炎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反流性食管炎 二、胃炎 三、肝硬化腹水 四、急性胰腺炎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 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 第六节 内分泌代谢疾病 一、糖尿病 二、痛风 三、尿崩症 第七节 风湿类疾病 一、风湿热 二、成人斯蒂尔病 第八节 神经系统疾病 一、脑出血 二、老年性痴呆 三、三叉神经痛 四、肌肉收缩性头痛 第九节 精神疾病 一、神经官能症 二、失眠 三、精神病食欲亢进 四、精神性烦渴症 五、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副反应性病证 第十节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中暑 第十一节 内科发热疾病 一、外感高热症 二、癌性发热 第二章 外科病证 一、急性阑尾炎 二、烧烫伤 三、肾移植术后感染发热 第三章 皮肤科病证 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二、单纯疱疹 三、婴儿湿疹 四、接触性皮炎 五、药物性皮炎 六、银屑病 七、痤疮 八、皮肤垢着病 九、日晒伤 十、皮肤瘙痒症 第四章 妇产科病证 一、经期延长 二、经行鼻衄 三、卵巢癌晚期纳差 四、产后乳汁自出 五、产后发热 第五章 儿科病证 一、麻疹 二、小儿外感高热 三、小儿流行性感冒 四、小儿咳喘证 五、小儿夏季热 六、小儿发热 七、川崎病 八、嗜异病 第六章 眼科病证 一、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第七章 耳鼻喉科病证 一、急性扁桃体炎 二、急性鼻窦炎 第八章 口腔科病证 一、口腔溃疡 二、唇炎 三、牙槽脓肿 四、口腔不良反应 五、老年口干症 六、牙痛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白虎汤制剂研究 第一节 白虎汤的成分分析 一、石膏的化学成分 二、知母的化学成分 三、甘草的化学成分 四、粳米的化学成分 第二节 白虎汤的质量控制 一、交流波极谱滴定法测定硫酸根含量 二、E瑚队滴注法测定钙离子浓度 三、液相色谱法测定芒果苷含量 第三节 白虎汤的提取工艺 一、提取方法 二、水提工艺的优选 第二章 白虎汤中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第一节 石膏 一、解热作用 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三、止渴作用 四、抗病毒作用 五、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六、对肌肉和外周神经兴奋性的影响 七、对平滑肌的作用 八、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九、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十、其他作用 十一、体内过程 第二节 知母 一、解热抗炎作用 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三、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 四、抑制钠泵作用 五、对βAR-MchoR细胞调控机制的影响 六、降血糖作用 七、对激素作用的影响 八、改善学习记忆作用 九、抗肿瘤作用 十、抗溃疡作用 十一、其他作用 第三节 甘草 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二、抗病毒作用 三、皮质激素样作用 四、镇咳祛痰作用 五、消化系统作用 六、解毒作用 七、抗心律失常作用 八、降血脂作用 九、抗肿瘤作用 十、保肝作用 十一、抗氧化作用 十二、其他作用 第三章 白虎汤全方药理作用 第一节 解热作用研究 一、对疫苗所致发热模型的作用 二、对内毒素所致发热模型的作用 三、对酵母所致发热模型的作用 四、对细菌所致发热模型的作用 五、对白虎汤解热药理成分的研究 第二节 免疫作用研究 第三节 抗感染作用研究 第四节 生津止渴作用研究 第五节 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章节摘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 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9),知母六两(189),炙甘草二两(69),粳米六合(99)。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 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味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余师愚《疫疹一得》:“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堪自信。” 李梃《医学入门·本草》:“以味甘,能缓脾生津止渴;以味辛,能解肌热出汗,上行至头;以气寒,能清肺润肺制火,除三焦大热。凡伤风、伤寒、时行,头目昏眩,寒热,气逆喘急,腹痛,及中喝壮热烦躁,日晡潮盛,小便卒数如淋。惟胃虚寒人禁服。” 2.知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用于温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的气分实热证,有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竹叶配伍有协同之效。 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有清泄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增强清肺润燥之功,如《医方集解》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者,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既能清泄肺胃之火,又能滋养肺肾之阴,故宜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同山药、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历代医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日华子本草》:“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李杲《用药法象》:“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水,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又谓:“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李中梓《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消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渴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烁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身矣。盖苦寒之味,行d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张景岳《本草正》:“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意。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即是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继自丹溪而后,则皆用以为补阴,诚大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 贾所学《药品化义》:“知母与黄柏并用,非谓降火,实能助水;与贝母同行,非谓清痰,专为滋阴。” 陈士铎《本革新编》:“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入于气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药不必兼用。”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 3.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用于多种气虚证,如心气虚之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等证。本品能补心气,心气虚、心阳不振、心悸、脉结代等证,常用为要药。每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因其味甘益脾,凡治脾胃虚弱或中阳不振的方剂常用为辅助药,如四君子汤、理中汤。 有较广泛的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等。治疗疮肿诸毒,古方多大量单用,内服或外敷。后世多配伍应用,如治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 有祛痰止咳之功,其性平和,可用于多种气喘咳嗽。但须作相应的配伍,如风热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风寒咳嗽,配麻黄、紫苏;热痰咳嗽,配瓜蒌、黄芩;寒痰咳嗽,配干姜、细辛等。 用于腹中挛急疼痛,与芍药配伍,能显著增强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能缓和某些药物峻烈之性,如调胃承气汤,于大黄、芒硝等泻药中配入甘草,既可使泻下力趋于温和,并避免大黄等药对大肠刺激而产生腹痛。可调和诸药,故在许多处方中均配伍甘草,并能起到矫味作用。 历代医家论述: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4.粳米始载于《别录》,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味甘,平。归脾、胃经。 【功能】益气生津,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主治】用于气津两伤之证,如白虎汤、附子粳米汤、麦门冬汤均用粳米益气生津,并缓和药性。 用于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常与淡竹沥配伍,如《圣济总录》竹沥饮。 用于治赤痢热躁,具有止泻痢之功,如《普济方》用粳米服之。 《圣济总录》外用于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 历代医家论述: 《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孟诜《食疗本草》:“温中,益气,补下元。” 《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兰茂《滇南本草》: “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陈嘉谟《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人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李时珍《本草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缪希雍《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 二、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糖尿病、大叶性肺炎等病。 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凡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邪从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乃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皆为热盛于经所致。 本方用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以知母苦寒质润为臣,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借苦寒润燥以滋阴。用甘草、粳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共为佐使。四药共用,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诸证皆可相应顿挫。 第四节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热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主张重用方能生效。 使用本方应该注意: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者;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投。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口使用。其病机要点有:①阳明经热邪炽盛,或气分热盛。②热邪伤耗胃津。前者属邪气实,后者为津液伤,总以邪热实为主。若本证兼有牙龈肿痛,便秘者,可加大黄,以泻热通便;若热盛于经,气津两伤,症见身热而渴,脉大无力者,加人参以补气生津。 现代临床,以大量的临床实效验证了白虎汤对外感热病的卓越功效,如内科病症中即对各种急性热病如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小儿麻疹、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恙虫病等出现气分热盛者,都有很好的效果。在具体运用中结合病期、证候,加减化裁,“同病异治”。如白虎汤在治疗乙脑的初期,即卫气阶段,若有兼证,则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卫分证状明显者加金银花、连翘;挟湿者可用白虎加苍术汤;暑邪引动内风,用本方合羚羊钩藤汤或加蜈蚣、全蝎、僵蚕为散内服;邪已人血,内陷心包,神识昏迷者,宜加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等芳香开窍药物;兼阳明腑实证,则白虎汤加承气汤治之;兼见气虚,脉洪大或芤者,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可见高热烦渴,泛恶呕吐,肌肤发斑、发疹等症,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用白虎汤加减效果极佳,可酌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牡丹皮、生地黄、白茅根、芦根等凉血清热滋阴药。若用于麻疹的初期,以高热,口渴,烦躁为投药指征,酌加紫草、红花、板蓝根、蝉蜕、浮萍等,可在退热的同时,使疹毒迅速外达;若麻疹合并肺炎,宜加黄芩、鱼腥草等苦寒清肺热之品。用于大叶性肺炎时,以高热,口渴,烦躁,胸痛,咳嗽,脉洪大作为投药指征。对急性风湿热,病在气分,见高热,关节肿痛,挟风者,取桂枝白虎汤;挟湿者,取苍术白虎汤,收效亦佳。 现代临床,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不断扩大白虎汤证应用范围,白虎汤被广泛应用于各科各系统疾病中。如内科病症除急性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应用于反流性食管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胰腺炎、急性白血病合并霉菌感染、癌性发热、糖尿病、痛风、风湿热、成人斯蒂尔病、脑出血、老年性痴呆、三叉神经痛、剧烈胸痛、神经官能症、失眠、精神病食欲亢进、精神性烦渴症、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副反应性病证的治疗中。外科用于急性阑尾炎、烧烫伤。肾移植术后感染发热等病症的治疗;皮肤科用于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婴儿湿疹、重症药物性皮炎、银屑病、痤疮、皮肤垢着病等病症的治疗;妇产科用于经期延长、卵巢癌晚期纳差、产后乳汁自出、产后发热等病症的治疗;儿科用于麻疹、小儿外感高热、小儿咳喘证、小儿夏季热等病症的治疗。
编辑推荐
《白虎汤》诠释经方奇方,探究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原为治疗阳明病表里俱热及三阳合病以阳明里热炽盛为主,厥阴病热深厥深而设,后世吴瑭进一步用之治疗太阴温病,视之为辛凉重剂。其功能是辛寒清热,主治阳明热盛证。 《白虎汤》理论研究部分探讨白虎汤的组成、用法、功效、适应证、应用范围、组方原理及特点、古今医家评述、方剂的现代理论研究。临床研究重点介绍研究者对白虎汤的系统性的临床观察以及大量临床医家的医案和经验总结。试验研究探讨白虎汤的每一味中药的现代药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该方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