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作者:范传新 页数:45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历史是什么?说词很多,不一而足,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说是山,有的说是海;有的说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是人吃人;有的说是大酱缸,有的说是包袱,有的说是财富。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物尽其用。无论有多少说法,似乎都可以解套。是山,不妨挖山不止,掘出金矿,或顺山道而上,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是海,就纵船张网,弄个鱼蟹满仓,或逐波踏浪,品尝惊心动魄的滋味;是家谱,咱就扒拉清楚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是人吃人,那就更知道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的可贵,尽力而为之;是酱缸,那就用它泡制可口的菜肴,以佐今日之美餐;是包袱,您就干脆做布袋和尚,放下布袋,何等痛快;是财富,那就千方百计让它升值吧。其实,历史就是往事,过去的事,故事,是从前我们这片国土上的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活法。尽管活得很艰辛,很无奈,但毕竟是活过来了。也是我们这片国土上的人走过来的路,尽管这路很漫长,很曲折,但毕竟也走过来了。时间已经将它定格,变为永恒。
内容概要
两代皇帝支持,司马光牵头多人参加,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总计三百九十四卷近四百万字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事儿。基本要义是总览治乱、兴衰、成败、存亡的经验教训。 皇皇巨著犹如历史大餐。作者取其中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细说曲折情节,臧否先贤人杰,为今人品味中国历史,感悟人间事理,提供一份份“自助餐”。
作者简介
范传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特邀研究员。
书籍目录
一千三百多年的悲喜剧(代序)1.第一个故事2.终结与开始3.一位诸侯偶像4.孔子的好孙子5.考察干部的有效方法6.中国封建制度的第一块基石7.鬼谷子的四位高足8.千金买死马的溢出效应9.息壤还在原来那个地方10.自上而下的军事变革11.鸡鸣狗盗之术12.风范千古一将相13.此一时彼一时14.军令并非如山15.忍者的辉煌16.长平之战的教训17。大功成于三个小人物18.中国最大的商人19.军事辩论会20.大勇似怯说李牧21.秦皇并非真无情22.一种阴谋两种结果23.荆轲是不是怯场了24.姜还是老的辣25.并非二世而亡26.无赖何以胜英雄27.五百高贵的灵魂28.这小子够狠29.权力使她疯狂30.周勃父子31.汉武帝母亲32.他是河南人33.耀武扬威五十年34.卫青舅甥35.李广祖孙36.谎言的力量37.幸也不幸38.曲突徙薪39.好官谱40.谁为王莽铺的路41.你怎么知道不是我42.几个小故事43.得陇望蜀44.名将之女45.减灶增灶皆高招46.蛲蛲者易缺皎皎者易污47.官职交易所48.曹操大笑着走来49孙坚崭露头角50.刘备出场51.董卓肚子上的油一连燃了几天52.捉放曹53.孙策接力54.挟天子以令诸侯55.上上功与下下事56.许都对57.胜败之理58.吕布这下完了59.太史慈心许知己60.他可能患了精神病61.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62.官渡决胜的关键人物——许攸63.年少万兜鍪64.重赏反对自己的人65.隆中对66.孙权举杯敬甘宁67.他总有事儿干68.周郎赤壁69.曹操的自我鉴定70.生子当如孙仲谋71.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72.孙权出力大刘备获利多73.张松和法正涮了刘璋74.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75.曹操心惊汉献帝更惊76.说刘秀的话没有刘秀的心77.孙权也爱玩儿玄的78.这也是思想工作79.曹植弄巧成拙80.子龙一身都为胆也81.樊城荆州一局棋82.孙权论将83.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84.刘备称帝两年即托孤85.孙权故伎重演86.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87.孙权会心地大笑了88.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也89.司马懿“病”得不轻90.孙权中风了9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92.邓艾灭蜀93.热闹还在蜀亡后94.王溶平吴95.三个亡国之君96.王濬躲过一劫97.竹叶盐水引羊来98.重复昨天的故事99.八王之乱100.从奴隶到国王101.举目有江河之异102.闻鸡起舞103.吾本知温峤能得众也104.养虎遗患105.淝水之战106.动于彼而获于此107.四海之民皆可为国附图表目录 战国形势图 虎符图 秦朝帝系表 秦朝疆域图 秦始皇像 西汉帝系表 西汉形势图 汉武帝刘彻像 东汉帝系表 东汉形势图 曹操像 诸葛亮像 魏帝系表 蜀帝系表 吴帝系表 三国形势图 《武经总要》中的楼船图 西晋帝系表 西晋形势示意图 登高宴饮图 东晋帝系表 东晋十六国示意图
章节摘录
1.第一个故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主要是给皇帝看的,以资皇帝老儿治世,所以开篇即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并旁征博引,说明遵纪纲、守名分的重要,甚而整部书皆以此为核心标准,褒贬史事,臧否人物,企图让似乎千古不易的正统观念永远繁殖于天子的灵魂里,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讲了一个看来并不重要的故事,这也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一个故事: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赵伯鲁,小儿子叫赵无恤。赵简子想选拔确立接班人,可思来想去不知选立哪个儿子好,于是就用了一个非常简易的办法来测试他们。他将认为最关键的训诫之词一式两份,写在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一再叮嘱他们:“谨识之!”让他们经常背背,牢牢记住。 转眼过了三年,赵简子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交给你们的竹简背得怎么样了?大儿子赵伯鲁吭哧半天,一个字也背不出来,再问他的竹简在哪儿?说早不知扔哪儿去了。而小儿子赵无恤却将竹简上的话背得滚瓜烂熟,并顺手从衣袖中抽出竹简,毕恭毕敬地献给赵简子。赵简子即认定赵伯鲁不过是个蠢材,而赵无恤才是贤德之人,便毫不犹豫地让赵无恤做了接班人——即赵襄子。看来这未免太简单了点。“辨才需要十年期”啊!当然,按习惯性思维,大儿子不把父辈的教诲当回事,稀里马哈,我行我素,的确不可取。小儿子谨遵父教,一丝不苟,哪个父亲不喜欢!可人性常常是难以捉摸的,往往会出现多种可能。一、也许赵简子判断准确,两个儿子的本性就是如此;二、也许大儿子从心眼里就不屑于做接班人,故意捉弄父亲。而小儿子则可能是赵括那样的“本本主义”者或十足的伪君子,如“王莽谦恭下士时”,乃至像林彪那样“宝书”不离手,“语录”不离口的元凶;三、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厚或政局变幻,两个儿子会来个大翻转。等等。万幸,万幸,赵简子选对了人,赵襄子(赵无恤)的确是个贤德之人,在后来的“三家分晋”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创始的赵国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百七十多年。问题不在这故事本身,总觉得司马光是别有用心。他是极希望自己这部书,能像赵简子的竹简,盼皇上如赵无恤一样天天翻看、牢牢记住的。直说吧,有大不敬的危险,不说吧,又心有不甘,于是便采用这则隐喻明显的故事,拐弯抹角地提示皇上。就算我在臆测古人吧。用心良苦的文人太理想化了,有几个皇帝能“谨识之”,记住了礼义廉耻、君臣父子?他们常常是言是而行非,为所欲为,人间最卑鄙龌龊的事都是在皇宫之内干的。反倒是不知《资治通鉴》为何物的平头百姓成了遵纲纪、守名分的模范,而这正是天子们所日期夜吩的,不然他们怎么能“垂手而治”!2.终结与开始春秋末期,也就是威烈王为周天子时期,原来统治晋国的锴宣子死后,由他的儿子智襄子智瑶当政。这小子仪表堂堂,精于骑射,能言善辩,才艺双全,坚毅果敢,长处很多,唯一的缺点就是居心不仁。一天,智瑶与国中的韩康子、魏桓子两位大夫在蓝台撮饭局。席间,智瑶不断地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一点没有领导者的风度。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了这事,就劝诫智瑶,说,灾是招来的,祸是惹来的,招惹了灾祸又不提防,恐怕灾祸真的就要来临了!智瑶不屑地说,国人的生死都握在我手心里,我不给他们降灾临祸就不错了,谁敢把我怎么样!智国说,您这话欠妥!《夏书》上说,一个人不拘小节,屡屡失态,结怨不一定表现在明处,或许憋在心里,应该在它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就设法提防它。凡君子做事无不谨小慎微,所以不会招来大的祸患。您倒好,一次饭局就得罪了两个人,又不把它当回事,这种态度实在有点那个,蚂蚁、蚊子虽小,都能害人,何况是两个重要人物呢!智瑶根本听不进去,撇嘴一笑而已。智瑶见韩康子虽然受了奚落却不吭不哈,即认为韩康子好欺负,便张口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本想不给,段规劝他说,智瑶这个人贪得无厌,又刚愎自用,如果拒绝他,他一定会发兵攻打我们,如果给了他,他就会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扩大领地,会更加狂妄自大,一定再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也会武,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挨打而见机而行了。韩康子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便毫不犹豫地给智瑶割让了一块“万户之邑”。智瑶大喜,果然又转而向魏桓子提出领地要求。魏桓子也想不给,其家臣任章也是一位智者,同样劝其主人给他。说,他无缘无故地索要别人家的土地,必然引起诸位大夫的警觉,我们把地给他,他就会更加骄傲,骄傲就会轻敌,而警觉的诸大夫则会相亲,以相亲之兵对付轻敌之人,我看智氏的命运快要终结了。《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我们干吗要激怒他,做出头鸟呢!魏桓子觉得有道理,也给智瑶割让了一块“万户之邑”。智瑶浑然不知陷阱已越挖越深了,反而得寸进尺,又狮子大张口,向第三家——赵襄子一下索要蔺和、皋狼两块地方。赵襄子(即我们上一篇所说的那个接班人)断然拒绝。
编辑推荐
《自助餐:品味中国历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