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解放军(原长虹) 作者:皮明勇 页数:4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中国近代军事改革中的体制瓶颈、“中体西用”的战略模式、几代改革者的素质与作为、军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陈独秀等人的军事改革思想等,都有精彩论述。
作者简介
皮明勇,1960年生,湖南澧县人。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军事战略研究室主任,大校,研究员,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第八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多年从事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和当代军事战略问题研究,出版有专著一含合著一近二十种,撰写研究报告数十份。在《中国军事科学》、《战略与管理》、《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军事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自序绪论:让历史昭示未来一、“中体西用”: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理论模式二、改革群体:对晚清军事改革者的透视三、军事制度:集权与分权,人治与法治四、官兵素质:建构近代军事力量的基本要素五、军人地位:军人的经济状况与国家的军队建设六、军人安置:军事改革与社会大系统七、集团政治:军事改革中的神秘力量八、从旧桂系看民初集团政治的演变九、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观念与近代军事改革十、科举兴衰与中国军事的演变十一、《武经七书》与中国古典兵学理论体系十二、清代孙子学与中国古典兵学的历史命运十三、清代兵器研制管理制度与军事技术发展的缓滞十四、中国近代边疆危机与治边战略十五、中国近代国防形势与国防观念的发展十六、中国近代国防建设的四大主题及其嬗递十七、晚清“练军”:灰色的历史标本十八、晚清陆军战术的演变及其特点十九、晚清中外海军实力比较二十、晚清海军管理与甲午海战二十一、海战理论与北洋海军的作战指导失误二十二、海权论与清末海军建设理论二十三、曾国藩的战争观、建军和作战理论二十四、李鸿章的军事改革思想二十五、张之洞的“身心性命之学”二十六、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军事文化观
章节摘录
一、“中体西用”: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理论模式“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社会改革的重要理论模式,它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作用始终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命题,尽管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存续很长的时间,但终归要被抛弃。对于这种有关“文化应对模式”的问题,绝不应该仅仅引起历史学者的兴趣。任何一场真正的军事改革,都必然有某种指导思想或理论存在。有时候这种指导思想或理论是纯军事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它从属于一种宏观的社会改革指导思想或理论,也有可能是这种宏观的社会改革指导思想或理论的一部分。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它都必然对军事改革的实践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研讨一种军事改革指导思想或理论的形成、演变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军事改革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我们提高在军事改革实践中的理论指导能力。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运动前后历经约一个世纪,在它的前70年间,其基本的指导理论就是人们常说的“中体西用”。在它的后30余年间,“中体西用”虽然不再明确地被作为一种指导理论,但在军事建设的实际活动中仍常常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仍继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当然,“中体西用”属于我们所说的那种宏观的社会改革指导理论,它因严峻的军事问题而提出,并以一种文明应对与文化交融的哲学模式为其归属,既作。用于军事改革又远远地超越于军事改革。它曾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军事近代化起到了观念牵引作用,又像一道无形的绊索,对中国近代军事改革运动长期进行制约。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多侧面、大纵深探析中国近代军事改革问题,着力揭示改革现象背后隐藏的特点规律,寻求超越时空的历史启迪。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也就是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历史。这是一部用血和泪铸就的历史,是一部写满屈辱和灾难的历史。这里有近代仁人志士令人感奋的改革激情,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认真反省的鲜活素材。面对这段历史,不由得我们不进行深深的沉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