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作者:《中国军事史》编写组 页数:551 字数:46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军事工程,主要指保障军事行动顺利进行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生存力,以及阻碍敌军行动、并增大其伤亡率的各种工程设施。古代的军事工程,基本上是以城池、长城为主体的筑城体系。本书主要探讨在战争中的古代筑城发展为近代永备筑城和野战筑城的沿革和特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筑城发展的基本原因,而兵器等技术装备的发展和战术、战法的变化,则是促使筑城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同时,筑城的发展、变化,又影响到战术、战法的变化和技术装备的改进及发展。关于城池、长城的知识体系发展到近代,已与战术、兵器、兵制等并立为军事科学领域中的独立学科,即筑城学。现代战争,因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筑城的要求更高,因而出现了保障范围更为广泛的军事工程学。 我国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了筑城的雏形——环壕和围墙。随着部落战争的增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原始弓弩等兵器性能的提高,当战争发展为部落联合体之间的对抗,战争性质也已变为以掠夺财物、人口为主。公元前三千年前后时,更利于和便于防守作战的城堡也应运而生。迄今已发现的古城堡遗址,即有近60座。我国古代兵书如《墨子》、《六韬》、《通典》、《练兵实纪》等,也有关于筑城、伪装、障碍、坑道、渡河、道路等理论与实践的记述。
内容概要
本书依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较系统地整理了中国历代军事工程的发展情况,并对其特点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为了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现代的军事工程亦做了重点阐述,展望了信息时代军事工程的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代的军事工程 第一节 筑城的起源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筑城发展概况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筑城第二章 秦、汉——隋、唐时期的军事工程 第一节 奏、汉的城池 第二节 秦、汉的长城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工程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军事工程 第五节 秦、汉——隋、唐时期野战筑城及城池攻、守战斗第三章 北宋——元代的军事工程 第一节 时代背景和兵器发展 第二节 宋代城池防御的特点和发展 第三节 宋代野战筑城及其他 第四节 辽、金的军事工程 第五节 元代的军事工程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军事工程 第一节 时代背景和对筑城的影响 第二节 明代的军事工程 第三节 清代(鸦片战争以前)的军事工程第五章 太平军的军事工程 第一节 太平军的发展形势和特点 第二节 太平军对筑城的运用 第三节 太平军在进攻战斗中的筑城 第四节 太平军在防御战斗中的筑城 第五节 捻军的筑城第六章 近代(清末、民国)的军事工程 第一节 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形成了军事工程的特点 第二节 清末的军事工程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军事工程第七章 现代的军事工程 第一节 时代背景及其对筑城的影响 第二节 抗美援朝时期的筑城 第三节 核时代的筑城 第四节 人防工程 第五节 其他军事工程 第六节 信息时代军事工程展望
章节摘录
正由于城门是城池的薄弱部位,也是攻者的主要攻击目标,所以城门也就成了防者的重点设防地点。其一是设置了悬门。悬门是一种用辘轳及滑轮等机关操纵其升降的木板门。设置于门道中部为第二重门。一旦城门被攻破,立即“发机而下之”,不仅可以阻止敌人进入城内,而且可以切断少量已冲入城中的敌人退路,将其消灭于城中。晋、鲁联军围攻倡阳都城时,倡阳守军在联军攻入城门后,立即将悬门在人城军队中间放下,幸得孔子的父亲、鲁国大夫叔梁纥及时顶住悬门,才使已经进入城中的联军退至城外。 一是增筑了瓮城。瓮城,也叫月城,是在城门外面增修的小城。它是长期战争实践的产物,是筑城工程中的一大发展。《武经总要·守城》说:“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城门的防守。因为敌人攻城门时,城上守军可由攻者的侧、后方发射箭矢,投掷石块;当敌人攻破瓮城侧门、进入瓮城内时,等于进入瓮中,守军可以由四面向敌人发射矢石,不难将攻人瓮城之敌聚歼。 一是修建了城楼。最早的城门,仅有一个豁口,而且相当宽阔。以后为加强城门的防守将门道改窄。如偃师商城发掘的西门,仅宽2.3 —2.4 米,两侧还筑有石础木柱骨心夯土侧墙。由于跨度小,可在侧墙上端横放长木,再在长木上夯土,使城墙连接起来,这就可以在城门正上方向下投石放箭,杀伤攻门的敌军。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又在城门上方修建城楼,并在城门一侧修筑登城的马道,这样既利于防守战斗,又便于在城上驻屯卫兵。如《越绝书·记吴地》说,吴国都城有“陆门八,其二有楼”,“吴小城……门三,皆有楼”等。可见春秋时的城门,多已修建城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