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司马光 页数:全四册
前言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西汉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上的不朽巨著。二人被称为“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卒赠太师、温国公,赐谥文正。司马光生于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为世人所景仰。司马光自幼嗜学,尤爱历史,一生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编撰完成《通志》战国迄秦的前8卷,进献给英宗,旨在为君王提供治世借鉴。英宗支持司马光的想法,下诏设置书局,并让他自己选择助手,继续修撰此书。神宗即位,对司马光的修史计划予以支持,并以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作用,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离京,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他任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书局随身而设,专心修撰《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全书终于修成,自治平三年(1066年)置书局起共历时19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史。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16朝、1362年的历史。书中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地叙述了帝王将相们的治国为政之道、待人处世之理,及其生死悲欢之态,深入地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政权的盛衰之由。 司马光修撰《通鉴》,目的明确,即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就决定了此书在选材上更着重于政治史,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记载得详尽深入。而这些内容正是此书的精华所在,充分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一件事情的全貌或一项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还依据才能把历史上的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作出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鉴戒。《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史书一贯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日”等。全书共186篇,“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通鉴》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向为史学界所推崇。《通鉴》所引之书据估多达300余种,所录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对后世史学、尤其是编年体史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鉴》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唱”。全书语言简明扼要、生动流畅,艺术手法匠心独运,观察视角敏锐深刻,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书中的很多语句后来都演变为成语,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当然,《通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受限于时代和阶级,司马光对于所有变革均持保守态度,比如他把历代农民起义称为“贼”或“寇”。《通鉴》在体例上也有失当之处,比如它坚持采用一个年号,而其他年号一概不提,这样,在同时出现几个王朝时,在时间记载上就会给读者造成不便。 元佑元年(1086年)十月,《资治通鉴》出版,在当时及后世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宋时已经有人为《通鉴》作注,尤以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最为出色。而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是史学界通行善本。本书精选原著各卷中最具史学和文学艺术价值的历史片段,以胡克家本为基础,参考其他文献进行了整理,不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文的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而且也十分注意提升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得全书既具有学术的可靠性,又兼具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当然,不妥和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8月
内容概要
本套书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精选原著中最具阅读价值的篇章,在文白对照间使读者感受到悠久文化的美丽,不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文的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而且也十分注意提升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得全套书既具有学术的可靠性,又兼具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是值得拥有的好书。
作者简介
作者:(北宋)司马光
书籍目录
《资治通鉴》
周纪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六国合纵
长平之战
奇货可居
秦纪
荆轲刺秦
初并天下
巨鹿决战
汉纪
鸿门宴
西楚霸王
韩信拜将
四面楚歌
白登之围
萧规曹随
文帝遗诏
七国之乱
张骞通西域
宣帝中兴
王莽篡权
昆阳大战
刘秀称帝
班超再通西域
党锢之乱
黄巾起义
董卓废帝
官渡之战
赤壁鏖战
汉中称王
败走麦城
魏纪
曹丕称帝
刘备托孤
平定南中
首次北伐
诛杀曹爽
晋纪
西晋一统
权落东海王
刘曜称帝
淝水之战
宋纪
魏主纳谏
尊道毁佛
齐纪
孝文改革
迁都洛阳
梁纪
高澄欺君
侯景叛梁
陈纪
高祖谋伐齐
淫逸误国
隋纪
一统归隋
杨广夺宠
炀帝奢靡
东征高丽
攻克长安
唐纪
玄武之变
房谋杜断
二圣临朝
武氏称皇
玄宗掌权
二相治国
贵妃受宠
禄山起兵
奇袭蔡州
甘露之变
后梁纪
梁王称帝
梁晋争霸
后唐纪
后唐灭后梁
君臣论年景
后晋纪
儿皇帝登基
死战契丹
后汉纪
朝中内讧
兵变澶州
后周纪
太祖建国
征服南唐
北抗契丹
世宗归天
《史记》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译文 韩信曾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觉得他是位奇才。汉王行军到达南郑时,各路将领和士兵都唱歌想念东归故乡,有很多人都在半路上逃走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但汉王并不想任用自己,所以他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报告道: “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犹如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喜悦,骂萧何道: “您逃走,是为了什么?”萧何说: “我不敢逃走啊,我是去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 “您所追赶的人是谁呢?”萧何说: “是韩信啊。”汉王又骂道: “各路将领逃走的有几十人,您不去追赶其中任何一个;说去追赶韩信,这是欺骗啊!”萧何说: “那些将领都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是举国独一无二的贤士。大王如果想长期在汉中称王,那就没有必要任用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那么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和您共议大事的人了,如今只看大王怎么决定了。”汉王说: “我也想向东面扩展啊,怎么能够郁闷地长期居于此处呢?。萧何说: ”大王决心向东面扩展,如果能够重用韩信,那么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那么韩信最终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 “我就看在您的面子上,任命他为将军吧。”萧何说: “即使任命韩信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汉王说: “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说: “那太好了。”于是汉王就准备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说: “大王素来待人轻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军犹如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啊!大王决意要任命他为大将军,应挑选吉日,沐浴斋戒,建筑高坛和广场,安排好完备的仪式,这样才可以啊!”汉王同意了萧何的请求。诸位将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上下都非常惊讶。 原文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 “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问王曰: “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汉王曰: “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 “不如也。”信再拜贺曰: “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
编辑推荐
《中华经典必读:资治通鉴精读》编辑推荐:《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一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它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全书语言简明扼要、生动流畅,艺术手法匠心独运,观察视角敏锐深刻,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中华经典必读:资治通鉴精读》精选原著各卷中最具史学和文学艺术价值的历史片段,以胡克家本为基础,参考其他文献进行了整理,不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文的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而且也十分注意提升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得全书既具有学术的可靠性,又兼具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