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全鉴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张志英  页数:311  

前言

  “国学”,是近年来最具魅力的字眼,这反映了相当多的人对国学的关注和对知识的追求。所谓国学,概念很广,简要地说,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即“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它包括历史、文学、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建筑等多方面,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闪烁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绚丽画卷。  国学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曾被视为民族落伍的根源,一度有人大加排斥。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主张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坚决捍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文化遗产。20世纪20年代,可谓名家辈出,使国学达到鼎盛局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学被大力倡导而复兴。纵观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当一个国家处于落后的状态时,其原有的经典、传统往往会被覆盖、摒弃;反之,当一个国家走上蓬勃的发展道路时,其传统文化也会随之走上振兴之路。因此我们可以说,国学的复兴,其实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  著名的散文家刘白羽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片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学习国学,了解国学,不仅能增加学识,而且能陶冶情操。余秋雨先生在为《知道点中国文化》一书作序中说道:“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可见,了解文化,丰富文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近年来,国学普及速度很快、涉及面也很广,这也体现了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功能愈显重要。就国学的重要性来说,其实它绝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标志,更重要的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它传递的是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态度、处世的方法。它能净化人的心灵,增强人的意志,拓展人的精神。  国学,作为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一种能够温暖我们生命和心灵的财富。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成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其实都是它的受益者。  本书对国学经典进行了精心的选编,内容广泛,集历史常识、礼仪民俗、伦理道德、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等于一体,是一部知识性极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也是一本既实用而又极富收藏价值的工具书。通过阅读,必将对您提升国学修养、丰富文化知识有着极大的裨益。  编者

内容概要

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传统;作为读书人,不能不知国学。国学有利于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了解并认识国学,使国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是当今每位炎黄子孙应尽的光荣义务。本书的内容极其广泛,伦理道德、礼仪民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国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本,是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

书籍目录

常识卷 一、国学学习知要   什么是国学?   国学学什么?   国学应该怎么学? 二、历史常识  中华文明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物?  为什么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尧帝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舜帝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大禹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商汤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周文王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管仲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应该如何评说秦始皇的功过?  李斯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有哪些贡献?  …… 三、文化常识 四、诗词韵律常识 五、官制常识 六、词语典故常识 七、民俗节日常识经卷史卷子卷集卷蒙学卷文化艺术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中华文明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早在1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因此,中华文明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时期。远古社会处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初期,先后经过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出现在约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随着人类思维和技能的进步以及劳动工具的改良,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随后,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生产力的显著发展,使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繁盛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和制度日臻成熟。磁山——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6300年至55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300年,上述黄河、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大体处于这一历史发展阶段。  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相当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龙山文化等;长江流域主要有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以及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等。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物?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为了表示其崇高的地位,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其皇帝的称号。但是,在历史上,“三皇五帝”却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这种说法认为泰皇最可贵。另一种说法提出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还有说法认为应该是燧人、伏羲、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皇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可见,伏羲和神农占有三皇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分歧较大。至于“五帝”的说法也有所不同,一种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人。后来又有人认为“五帝”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另外,还有炎帝高辛等人也被列为五帝之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五帝主要是指传说中原始社会里接触的部落首领。多数人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人是“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为“五帝”,这种说法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尧帝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帝。他为人简朴,严肃恭谨,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深得人民爱戴。传说在尧的时代,首次制定了历法,这样,劳动人民就能够依时按节从事生产活动,不致耽误农时。汉民族是农业垦殖历史悠久的民族,对农时十分重视,故《尚书·尧典》对此有详细记载。《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汤汤,他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在田边听到一位八九十岁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著名的《击壤歌》,它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一首十分淳朴的民谣。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他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他听说舜非常贤明,便微服私访,来到舜居住的历山一带,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他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带着舜在尧的文庙祭拜了先祖,此后,他禅让帝位,让舜开始代行天子之政。尧让位28年后去世。  舜帝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舜是中华民族五帝之一,中国之源始于尧、舜、禹时期,舜承尧启禹,为华夏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舜帝统治时期,在尧帝仁政抚民的基础上,完善律法,修正仪礼,体察民情,开诚议政,治理洪水,安国定民,发展农业,开拓疆域,统一时序,制乐作典,在他以德育人的统一思想影响下,选贤任能,君臣和谐,集思广益,福泽百姓,形成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五谷丰登,人民安康,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的时代。《舜典》中说,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酋长,要对四方百姓提高政务的透明度,要让百姓们明察四方政务措施得当与否,详细倾听四方百姓意见。这表现了古代帝舜已经有了倾听群众批评的民主意识与卓识。舜帝处于承尧启禹的重要时期,透过数千年历史的雾霭阻隔,使虞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的先祖,他倡导和力推的道德思想,至今依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大禹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禹,姒姓夏侯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与尧舜并称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是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禹,最主要的功绩是治水。  传说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没有什么效果,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  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淌河过川,视察河道,在总结鲧失败的原因后,决定改革治水的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他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带领治水的百姓,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  禹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传说,表现了他在治水中艰苦卓绝的作风以及忘我的精神,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历久弥新。至今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  商汤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商汤(?~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商朝的创建者(公元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  《易革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族原来是活动在夏朝东边部落,因汤施行仁政,爱护百姓,深得民众的拥护,,周围的一些小国慕名前来归附,商族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当时,夏王桀残暴无道,王朝内部动荡不安。汤趁此时机开始取代夏的计划。他在伊尹和仲虺的帮助下,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之后经过11次的出征,先后灭掉周边十余个拥护夏朝的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汤发布征伐夏桀的誓师辞《汤誓》,于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之战中一举灭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华夏以后的历史变得多彩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他的此举,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  ……

编辑推荐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部分类法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知识全鉴》的内容大致以四部分类法为标准进行分类编排。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知识全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