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曾国藩 译者:东篱子
Tag标签:无
前言
曾国藩,19世纪中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于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他从湖南乡下的一名普通秀才成为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位列晚清“三大重臣”之首。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这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为何世人对曾国藩有如此高的评价?他的成功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呢?《曾国藩全鉴》力求站在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反映曾国藩的一生。从《曾国藩挺经》、《曾国藩冰鉴》、《曾国藩家书》等入手,揭示曾国藩成为名臣的诀窍以及全面阐释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妙论箴言,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深入探讨,为了既尽量忠实反映曾国藩的修为思想,又使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我们基本上采用“原典”、“译文”、“解读”的形式阐述曾国藩的学术思想。“原典”是曾国藩的言论的直接引用;“译文”则是用白话文对“原典”译释,便于读者理解;“解读”则是以曾国藩的行为、言论为主,结合历史上的有关事实,对“原文”内容所做的剖析和引申。与同类的出版物相此,该书除了具有指导人生成功的实用性以外,还具有三个尤为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浓缩性。《曾国藩全鉴》浓缩了曾国藩一生的精华,使本书不仅是一部对从政具有指导作用的全鉴,还是一部集修身、处世、识人用人、治军、为政于一体的人生成功学全鉴。
内容概要
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洋务之父,最后一位理学大师、近代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本书收录了《冰鉴》、《挺经》、《曾国藩家书》,附录了曾国藩小传,力求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反映曾国藩的思想和学问。
作者简介
作者:(清代)曾国藩 译者:东篱子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曾国藩挺经 第一章 内圣 内圣外王.志存高远 以诚为本.慎独内省 曾国藩修法十二课 第二章 坚忍 不怨不尤.坚忍为第一要义 忍者:一种意志的承受力 曾国藩所贯彻的“拙诚”主义 第三章 刚柔 不卑不亢 刚柔互济 “刚”性太强.便以“柔”性掩之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第四章 廉矩 贤者无以自存.自古之憾 勤求廉矩,喜闻诤言 曾国藩廉矩目的:致贤、养民、正风气 第五章 诡道 带勇立法,仁礼并用 兵无常势,见机而行 曾国藩湘军《日夜常课之规》 第六章 久战一 且挺且韧,久战之道 意志为本,敌必克之 曾国藩“久战”的决定因素 第七章 忠疑 朴诚淳信,守己无求 忠而遭疑者,古而有之 曾国藩练能征善战之师 第八章 藏锋 自屈求全,龙蛇之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国藩主静藏锋的谋略 第九章 盈虚 势不用尽,否极泰来 不求十全十美,只求平稳退路 曾国藩修身处世表述 第十章 励志 做人从立志开始 励志之根本,就在道德修养之中 曾国藩“励志”法深得世人景仰 第十一章 家范一一 崇俭鄙奢,以和为本 以“和”为中心厂 曾国藩信守“八字”与“八本”, ……第二编 曾国藩冰鉴第三编 曾国藩家书
章节摘录
插图:曾国藩的天人观和心物观,统统是围绕“内圣”之学来立论的,所以他与其他理学家一样,强调个人的涵养功夫。他认为:涵养功夫当以“诚”为本。君子,没有比忠诚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诚而不自欺欺人,则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在他看来,“圣学王道”的核心就在一个“诚”字。什么叫做“诚”?在曾国藩看来,当然有“专心纯一”的意思。以孔子为例,。他认为,孔子是专心诚意的典型,至诚,可以产生神奇的功力,所以曾国藩称之为“诚神”。然而,曾国藩远不止是把“诚”解释成这种语义学上的意义,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哲学范畴。他说:“诚便是忠信。”作为一种自我涵养的理学体系,他从“不欺、不著私物、忠信”生发开去,进而说:“无私著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他的“无私著”或“至虚”,实质上是顺应自然。在“诚一不欺一无私著一虚一物来顺应”的这个涵养功夫的理学体系中,曾国藩继承程朱之学,把道家的“虚静”与佛家的“人定”引人了儒学。他跟佛家一样,把“静坐”当做达到“虚”的一个重要手段。他强调,“总是要静”,“‘静’字功夫要紧”。如何才能“静”?途径多样。而重要的一条是“耐”。纵观曾国藩一生,得“耐”字之益甚大。在失败之中,他因能“耐”,故坚忍不拔;在胜利之中,他因能“耐”,故未得意忘形;在待人交友之际,他因能“耐”,故多投契而少念忌;在接物处事之际,他因能“耐”,故临乱不慌,有条不紊。所以他说:“耐”则归于静,趋于贞。贞者,正也。贞足干事,贞中养身。从处事、省身、见理这样的角度考虑,戒浮主静,确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一着。然而,如果把“静”提到了过分的高度,由“静”而“虚”,由“虚”而“无”,万事皆空,百念俱灰,不图进取,.不思创新,则“静”或“静坐”便成为灰色人生的起点。曾国藩虽然从理学上主张“静”,但他实际上如自己在日记上常反映的,“不能安坐”、“心不静”,名利之心,升官之望,加上忠君报国之志,总是刻刻在缠绕着他;他一生并没有几个时辰“虚静”过,这是一方面;另外,他在理论上也确实把“静”看成“一阳初动”的契机。概括地说,要在静中蓄养一股生意,静极生阳,静是启的准备阶段。这样,曾国藩又把理学家的“静坐”与道家的“虚静”和佛家的“人定”区别了开来。曾国藩又认为,“慎独”是立诚主静的集中表现。只有自慊无欲,才能静,故“慎独则心安”。周敦颐说:“无欲故静。”曾国藩的“静极”、“无私著”、“至虚”,也是把“诚、静、慎独”提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高度。
编辑推荐
《曾国藩全鉴》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