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张竞琼 页数:265
前言
2006年11月,我到中山大学出席作为“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一部分的“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会上宣读的论文就是这篇《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那次会议最后形成了一个《广州宣言》,宣言的主题叫做“多元文化与和谐世界”,与我的论文的主题完全一致,都是试图说明:在农业社会中,人类处于“多元”文明里,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叫做“文化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性是因民族与地域之差自然形成的,用不着人为因素去扶持它;但在工业社会就不同了,此时的世界变成了欧洲文明“一元”独唱,所以才需要人为地去保留某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区别。事实上,今天的人们在很多时候都处于一个工业文明发展与农业文明保护的两难之中。 幸运的是,近代海派服饰找到了一个中国与欧洲的连接点,找到了一个古典与现代的连接点,也就是说,半个多世纪前的人们在服装这个领域部分地解决了文化多样性的难题——以中西合璧为特征的海派不也是“多样”的其中一样吗。为了把这件事说得更清楚、更有证据,我就把那篇论文扩充成了这本论著,试图表明: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如此,不同的“元”之间就有可能产生交流。有的地区与民族热衷于这种交流,罗素先生就意识到“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人们今天依然津津乐道于“张骞凿空”与“郑和下西洋”,也是因为他们对于“丝路”与“海上丝路”的开拓性贡献;但有的人在某些时间拒绝交流。这些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有的原因还非常深奥。同时,既然有交流与影响,必然就有输出方与输入方,或者说有一种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顺差”与“逆差”。这又是一个敏感问题。作为输出方是自豪的,作为输入方又是另一回事了。但输出的总是合理的(为此不得已采取了一些“春秋笔法”)。中国服装的变迁史反映了这一切,由古典时期的特立独行到近现代的“拿来”,中国亦在调适,中国亦在变通,如此就超越了对于“夷狄”与“华夏”孰优孰劣的讨论,而可以专注于是否更加合适的新命题中。 感谢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08JA760010)和江苏省2007年文化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号07YBl2)资助本书出版;感谢南通大学孙晔副教授对本书图片所作的技术处理工作;感谢江南大学服装表演专业的同学们所参与的拍摄工作;感谢我的研究生们所参与的部分资料检索工作与部分图片技术处理工作。
内容概要
《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以相关古籍、考古报告、文献档案与馆藏服装传世实物为史料,以中国古代服装向中国近代服装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转折关系为线索,以世界服装史的整体发展框架为参照,以服装的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对外关系与精神属性为对象,论述了中国近代服装在变迁的本原、依据与动力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的成因;说明了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是来自自身的纵向传承,也就是所谓的“一元”;而中国近代服装演变的根本因素是在保持了原先纵向传承的同时,又增加了另一个横向的对外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二元”;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外来的“一元”进人中国的传送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一元”相并行、相重构或者相交融而形成的兼容模式。 愿《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为关注服饰文化的读者提供参考并切望指正。
作者简介
张竞琼,江苏南通人,1965年1月生。先后求学于无锡轻工业大学(今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现任职于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主持或参与完成江苏省文化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装饰》.《纺织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在中国职业装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5篇;著有《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浮世衣潮》系列等论著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服饰史与民问服饰史。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一元”的中国古代服装传承第一章 “多元”的古典世界一、从造型的角度看古典世界服装的格局二、“光明小岛”之间淡漠的往来1.少量的交流2.局部的交流三、从“挂覆型”到“体形型”1.发端2.经过3.特征四、从欧洲到世界第二章 “一元”的中国一、“不屑于交流”的典型1.被张骞“凿空”的西域2.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二、坚守“一元”的结果1.两条基本线索2.一脉相承的制造方式3.“雾里看花”的手段4.衣服所以表贵贱也三、坚守“一元”的理由1.一个造型基础上的丰富外观2.一个精神世界里的丰富内涵3.中国服装自身向立体造型的探索第二篇“二元”的中国近代服装传承第三章 新的“一元”一、“摩登”女子的必备二、西“服”东渐的具体品种1.礼服2.常服3.运动服4.制服5.内衣6.面料三、观念的进入1.设计观2.审美观3.流行观四、传播种源1.俄国2.法国3.英国4.美国5.日本五、他山之石1.“改良旗袍”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典型2.中山装是更加西化的典型六、崭新的服装制作方式1.时装业、西服业、衬衫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相关的“同业公会”3.新兴行业的新气象第四章 旧的“一元”一、城市中的“二元并置”1.城市中旧的“一元”2.苏广成衣铺二、乡村中其实还是旧的那“一元”1.忠实于原貌2.家庭“女红”世代相传3.文明的衍变第三篇 从“一元”到“二元”第五章 对外那“-元”——“拿来”一、“拿来”的模式1.照搬2.嫁接3.稀释4.排斥二、“二元”的本质就是“海派”的本质1.善变2.崇洋3.开放4.重商三、传播途径1.时髦人群2.租界3.商店4.报刊5.画家四、近现代史上的对外交流1.交流的时间2.交流的对象3.交流的规模与深度第六章 对内那“一元”——继承一、沿袭1.沿袭了什么2.在哪里发生了沿袭二、重构1.精神重构2.审美重构3.结构的重构三、批判四、时尚中心的转移与分裂1.时尚中心的转移2.城与乡的裂变第七章 “变服”考辨一、古典中国的波澜不惊1.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2.“时间差”理论3.“口耳相传”的局限二、近代中国的“变服”1.服装界的“德先生”与“赛先生”2.“变服”的法理基础3.经济结构与消费结构4.妇女独立与服装独立5.“欧风美雨逼人来”附录 本文作者研习中国服装史史料的部分机构
章节摘录
第一篇 “一元”的中国古代服装传承 元,通常是一个哲学术语。《子夏易传》直截了当地说:“元,始也。”《周易·彖传》开门见山地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春秋繁露·重政》故作深沉地说: “元,犹原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由此可知,“元”就是指事物起始的根本、本原,在此借来引申为服装史研究的学术用语,试图表明中国服装发端与演变的初始元素与变迁的初始条件,即所谓“始作俑者”也。 显然,“一元”,就是一个根本,本书试图借此来表述:在漫长的上古与中古时期,中国服装立足的本原与变迁的凭据只有一个;“二元”就是两个根本,本书也试图借此来表述:进入近代社会之后,中国服装的种源变成了两个。 以民国时期为核心阶段的“近现代”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按照中国通史的断代法,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现代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本书的“近代”与“现代”的断代时间与中国通史完全一致。与此同步,在这两个时间段里的人们发生了“变服”与“变妆”的现象。本书试图从传承方式、生产方式、变迁依据等方面来说明,这个转折发生的根本动力在于外来因素的影响,即传承的经脉由以往的纵向继承这“一元”变成纵向继承与横向交流兼备的“二元”。通俗地讲就是,近代以前人们从古人那里借鉴如何穿衣服,近代以后人们既从古人那里也从洋人那里借鉴如何穿衣服。 ……
编辑推荐
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江苏省2007年文化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