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文峰 作家出版社 (2013-06出版)
前言
序壮丽的中华史诗长卷——华文峰著《中华之歌》(三部合集)序谢冕我们通常考量一首诗歌的价值,首先总要以它在诗歌实践方面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为基点。这是对于作为艺术的诗歌的最基本的尊重。要是一首诗在艺术层面未能有创造性的发挥与拓展,就会影响到我们对它的价值的评判。这是我们阅读和辨析诗歌价值的前提和出发点。在这方面,《中华之歌》当然是不完备的,它存在着一些令人质疑的因素(例如它的体例、知识性和说理性等)。即使如此,这首长诗依然有充分的理由引发人们的兴趣与信心,并由此得到阅读的满足。这方面牵涉到较为复杂的诗歌欣赏的道理。阅读《中华之歌》始终伴随着一个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时不时的,有一些诸如“用诗来传递知识可行吗”的疑问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不为它的丰富而驳杂(我避免用“渊博”这个词汇)的叙述所吸引。我们面对这部篇幅巨大、内涵丰富的长诗,首先是由于它的缜密的构思和宏大的架构、以及充盈其间的激情和气势而受到感动。《中华之歌》是一曲对于中华祖邦的倾情的礼赞,在它奔涌澎湃的旋律中跳荡着发自肺腑的对我中华民族山川灵秀和灿烂历史的自豪感。我把它定位为抒情性的长诗。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抒情诗的体式包容和吸纳了咏史和咏物诗的品质、从而拥有并产生了史诗的效应。这部长诗着力于展现诗的两个基本层面的功能:其一,它充分发扬我国诗歌的颂诗的传统;再就是,它又有效地承袭了自古绵延而今的诗教的品质。长诗对这两方面作了较为完满的融合。广泛的阅读、观察和积累形成的丰博的知识,上自天文历数,下及山川河海,历代帝王将相,节庆习俗,文明礼教,史籍典册,上天入地,无不赅备,使全诗具有了诗体的百科全书的性质。因为是包罗万象,全知全能,当然难免会有知识方面的纰漏。这原也无妨,毕竟人的认知有限,无论多么博学强记,总有力所不及处。令人感动的是作者的倾心尽力。他能做到的,未必人人都能做到——龙山文化更加逼近文明的历史大门红铜、青铜和黄铜铸成了历史的钥匙良渚文化的磨制、切割和钻管技术使玉器的制作达到了空前的精致也许动人的不仅是这些知识性的叙述,作为抒情诗的《中华之歌》,其中蕴涵着抒情主人公的主观的情感抒发。在字里行间,经常出现“二百万年的野蛮时期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每一步进化发展都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这样的感慨,有时在叙述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个节庆是一首诗赋,一年的节庆是一部诗书”这样的抒情性很强的诗句。这使长诗能够摆脱单纯的讲史叙事的性质,而赋予它强烈的主观抒情的色彩。《中华之歌》的写作有鲜明的特点,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当然是源于诗人由衷的爱国情怀,以及颂扬古老文明的强烈愿望。作者自述,这是“发自内心的歌”。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他的创作的直接诱因,则是来自诗人对中华传统诗词的热爱,自心里“总想摹仿师承”。正是因此,才萌动了创作这首长诗的最初的意愿。《中华之歌》的创作的初衷,乃是由于作者对中华诗韵的迷恋。直接地说,我认为它的灵感乃是源于对汉语诗歌传统的十三韵迷恋,这十三韵也成了长诗结构的基础。从序诗开始,他便把十三韵的构想融入其中。序诗共七十八句,六句一段,为十三段,用了十三韵。跋也是如此,六句一段,计十三段,也用了十三个韵。长诗主体共十三章,每章一韵,也是十三个韵。可以说,全诗贯穿着对传统“诗韵”迷恋的精神。要是说,此诗的构思有着多方面的考虑的话,但“从韵出发”却是其中最重要的考虑。正是由于对长诗创作的这个认识,我坚定了我对作者创作支持的立场,并基本认可了这部存在着某些缺陷的长诗的写作。这不仅是由于他所尊崇的传统精神(这一点很多人都能拥有),而仅仅是由于他的“诗韵情结”。人们都知道,构成汉语传统诗歌的持久魅力的,有诸多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乃是它极大地张扬并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怀,而且把这种情怀点化成了诗中的意境和韵味。这一点,是其他国家的诗歌,甚至包括中国新诗在内所不具备或很少具备的。而这种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是由于汉语诗歌极大地发扬了语言内在的音乐性,其中包括音响效果、对称效果、鲜明的节奏感等。长诗作者对于诗韵的倾心,正应和了上述的这种认识。《中华之歌》的写作确定以传统诗韵为出发点,无视于可能有的“过分重视形式”的责难,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是非常可贵的。从而把汉语内在的音乐性充分开掘、并发挥到极致,使它的诗行充满了铿锵的音韵和和谐的节奏——你建设了多少恢宏的城镇村寨你哺育了多少杰出的中华英才你创造了多少灿烂的古老文明你留下了多么厚重的历史记载有明显节奏的长句,加上有规律的韵脚,造成了汉语新诗可吟可诵的音乐效果,《中华之歌》的实践弥补了我们普遍感到的新诗的缺憾。当然,因为它是“带着镣铐跳舞”,有时也难免有牵强之弊。举例说,第六章:“自禹至桀十七世伐桀之年”往后,为了押韵,隔句连续出现:葬埋、四海、时代、由盛变衰、失败、朝脉等词汇,可谓苦心经营。但同韵字毕竟有限,为了应急,也有勉强“凑韵”的时候,如“皇权把朝纲更加主宰”的“更加主宰”即是。当年《中国作家》编辑部为《中华之歌》的出版举行了座谈会,北京诗歌界的许多朋友都出席了。记得那次会上,与会者都肯定了诗人的辛勤劳作,认可了他的史观和史识,以及他对中华历史讴歌的激情。也许是诗人的宿愿在胸,也许是受了舆论的鼓舞,差不多是同一时间,诗人已悄然开始了另一部长诗的写作,这就是随后出现的《新中国之歌》。《中华之歌》可以看作是一部规模巨大的诗体的中华文明史,而《新中国之歌》则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的献礼之作,它是一部同样诗化的当代中国史。正如诗人自述的那样,它不仅是一部“发自内心的歌”,而且是一部诗人自己的“我的生命之歌”。前一著作与我们民族和文明有关,而此时的《新中国之歌》,则与诗人自身的生命经历有关。诗人自语;“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长大的,我的生命是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华文峰:《唱不尽的歌》。《新中国之歌》第224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6月。这部长诗的创作与《中华之歌》一样,全诗的章节结构和韵律安排,悉依前著,依然是汪洋恣肆,音韵铿锵,且规矩井然。像这样的句子:你的名称是用真理蘸着生命和鲜血书写每一个笔划都凝聚着英雄的生命和鲜血你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书写每一个字的笔划都是那么坚强和团结诗人充分运用并发扬中国传统诗韵的魅力,绘声绘色地展示建立和缔造新中国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他看重的是史实,着意于历史事件的评说和再现,下笔之初,首重理路的厘清。诗人在尽情的讴歌中,甚至也没有回避和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曲折和错误:例如“大跃进”的灾难,例如“文革”,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永记全国人民心头。”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写六十年风雨途中中国人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字里行间充盈着一泻千里的激情。但他在充分展现作者的知识和学养的过程中,依然坚持着诗歌的优美抒情的品性,章句间依然时时涌现如下的美丽精妙:“奔赴漠河迎接第一声晨钟……纵驼戈壁追逐前人留下的大漠孤烟”,“攀上云贵高原采一段高原云霞……击水万里滚滚长江一路奔流东去”。这些描写,综合起来,构成了长诗华美、璀璨、明亮而极尽铺排的风格。华文峰显然找到了舒展他的学识与才华的恰当方式,他积蕴于心的情感的火山岩浆,似是在这样气势雄大的体式中找到了喷火口。他的史诗写作也如开闸的激流,一刹时喷涌而出,腾空激荡,遍地漫流,繁丽满眼,蔚成壮观。继《中华之歌》、《新中国之歌》之后,诗的灵感踵至,书写更迅捷、也更流畅,视野更拓广,场面也更宏阔。中华史诗的第三乐章《天地人之歌》的相继问世,再一次带给人们以惊喜。《天地人之歌》延续了前面两部作品的优长之处,不同的是,它更富有哲理的诉求,知识面也有大幅度的扩展。山川河海,村寨城郭、人文典籍、民族风习、囊括其中。特别值得珍惜的是,诗人通过天、地、人三者内涵和彼此关联的揭示,由衷地讴歌了天运转、地运转、人运转的充满生机的理念,以及对于天合地、地合天、人合天地这样一些和谐世界的祈愿。在长诗《天地人之歌》中,诗人着重阐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理想状态:天道、地道、人道,最后指归于所有人都明白和接受的“知道”(这是我的“杜撰”)。我以为这是诗的“眼”,是诗人创作的立意所在,这也是贯穿三部史诗写作的根本思想。不论诗人是在讲遥远的古代,或是在讲处身其中的当代,还是在讲富含哲理的思想,他的立意和目标总是为着我们的社稷万民的幸福安康祈祷。2010年5月7日凌晨完稿于北京大学(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
作者简介
华文峰,男,山东微山人,文化程度为汉语言大专、法律大本、经济学在职研究生。青岛市政协副秘书长。长期坚持政治、经济、文学等专业业余学习研究和写作,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长短篇小说,同时以诗为主,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诗刊》、《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学》、《联合日报》、《三峡晚报》、《青岛日报》、《青岛文学》等全国和地方报刊发表大量诗作,并出版诗集《人生旅途》、《梦之歌》、《古道》和长篇史诗《中华之歌》、《天朝神歌》。
书籍目录
序一 壮丽的中华史诗长卷谢冕/ 001序二 炽热的爱国之情高洪波/ 007序三 千秋文化史万里江山图张同吾/ 010凡例 001修订说明 001第一部古老的长歌001第二部新中国之歌197第三部天地人之歌397附录长诗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艾克拜尔•米吉提化理性为诗性雷抒雁对《中华之歌》的两点认识叶延滨中华民族的简约诗史韩作荣红色的本命年李小雨读《新中国之歌》陆健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礼赞谭旭东笔起长风发浩歌唐力宏大壮丽的中华史诗方文史家眼光诗人情思王照青大爱深沉大白质朴王照青后记发自内心的歌华文峰
章节摘录
古老的长诗古老伟大的中华我亲爱的国家你是那么的雄伟、壮丽和博大你是那么的古老、悠久和神秘你是那么的深邃、厚重和挺拔你有连绵巍峨的高山和奔腾不息的长水你有一个古老伟大神圣的名字——中华多少年来我为你的神秘而寻觅求索多少年来我为你的博大而放声高歌多少年来我为你的古老而执着拜读多少年来我为你的深邃而认真研测多少年来我为你的壮丽而骄傲自豪多少年来我为你的神圣而敬仰庆贺多少年来我总想把你认识和理解多少年来我总想把你读懂和书写多少年来我总想把你注疏和解释多少年来我总想把你熟知和识别多少年来我总想把你赞美和描绘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拜读你光辉的史页多少年来全世界都把你瞩目多少年来全世界都把你注疏多少年来全世界都把你研究多少年来全世界都把你阅读可又有多少人能读懂你的深邃和博大可又有多少人能给你正确的理解和批注你谱写了多少光辉的历史史诗你留下了多么浩繁的历史史记你谱写了多少雄壮的历史赞歌你留下了多少厚重的历史深思你谱写了多少辉煌的历史华章你留下了多少深奥的历史哲理你建设了多少恢宏古朴的城镇村寨你哺育了多少伟大杰出的中华英才你建造了多少壮丽典雅的名胜古迹你留下了多少丰富瑰丽的民族光彩你创造了多么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你留下了多么厚重浩瀚的历史记载地球上矗立着你伟大文明的历史丰碑太空中闪烁着你悠久灿烂的历史光辉四海上奔涌着你前进的滚滚历史波涛五洲间凝聚着你留下的历史聪明智慧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着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大地飞扬着世代炎黄子孙的豪气神威你的历史是如此的悠久古老你的江山是如此的壮丽多娇你的大地是如此的厚重广阔你的人民是如此的善良勤劳你的道德是如此的高尚纯朴你的思想文化是如此的光辉闪耀你统领着九州大地雄踞地球你统率着中华民族编织锦绣你哺育着龙氏家族兴旺发达你教化着龙的传人美德长流你用黄水不断地书写着辉煌你用黄土不断地铸筑着春秋你的浩然正气曾贯满大地和云天你的坚韧顽强曾让世界惊奇和震撼你的神秘幽深曾让世界迷茫和敬畏你的勤劳勇敢曾让世界佩服和赞叹你的聪明智慧曾让世界羡慕和赞扬你的创造发明曾让世界追随和迷恋你古老古老得到处是历史的封尘你辉煌辉煌得到处是历史的金樽你神秘神秘得有时让人无限的向往你深邃深邃得有时让人难以辨认你厚重厚重得有时让人难以读懂你博大博大得有时让人望不到边垠你曾经苍茫苍茫得让中华民族徬徨你曾经沧桑沧桑得让中华大地一片悲凉你曾经贫穷贫穷得让中华大地一贫如洗你曾经落后落后得让外强蹂躏得遍体鳞伤你深知深知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长久沉睡你终于终于醒来开始了新的奋发昂扬在此我想用对你的那一份厚厚的赤诚采撷和书写你那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在此我想用对你的那一份真挚的敬意描绘和雕刻你那伟大杰出的历史丰功在此我想用对你的那一份深深的情感拜读和放声歌唱你那古老悠久的历史尘封
后记
发自内心的歌华文峰诗言情、诗言志是千真万确的。心里有了那份情无论如何也想表达,也要倾诉。我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和现代革命思想的直接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全身上下流动着炎黄子孙的血。我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总爱崇尚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世界诗词的顶峰。从开始学习认识,就感到是那么的可歌可赞,总想摹仿师从,从此也就爱上了中华传统诗词。特别是近年来,内心欲加想歌,终于忍不住便抒发了“中华之歌”,这是发自内心的歌。《中华之歌》全诗共分三部,第一部为《古老的长歌》;第二部为《新中国之歌》;第三部为《天地人之歌》。三部每一部均分为序、一至十三段和跋共十五大段。每一部的序诗都是七十八句,每六句一段,一段一韵,共用了汉语写诗的十三韵。一至十三段每段一韵,十三段又是用了十三韵。每一段又分二十六小段。跋也分十三段,每六句为一段,一段一韵,十三段共用十三韵。每一部诗共4212行。《中华之歌》三部共12636行。关于《中华之歌》的结构、内容以及用韵等在前面的凡例中已经讲了,在此不再赘述。《中华之歌》三部洋洋一万两千多言,仍歌犹未尽,情更未尽。诗言志,诗言情,对中华伟大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和对中华诗作的挚爱,使我内心有唱不尽的《中华之歌》。诗言志,所以真。诗言情,所以善。诗言境(时境、身境、意境、环境),所以美。言志、言情、言境,“真善美”,这就是中华几千年传统诗作一直遵循的“宗”和“真”,这也是我写诗三十多年的最深体会。看看中华历史上留下的光辉不朽的诗篇,哪一篇不是体现着“真善美”!“韵”、“押韵”、“韵律”是中华古代诗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国的韵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殷周时代的民歌,就是押韵的,后来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人民群众的诗歌、戏曲创作也都是押韵的。可以说,我国的诗歌从诞生时起就是按照“韵”写的。“韵”是中华古代诗作伟大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所谓“象征”、“朦胧”、“超现实主义”,都不过是诗的一种属性,并非诗的全部。我国的现代诗无论什么主义,必须要脚踏实地,坚持以诗为本位,以民族为本位的“新古典主义”。坚持“宗”,回到诗的本位上来,回到民族的本位上来;坚持“真”,回到艺术三要素“真善美”的“真”的位置上来,回到诗无邪的位置上来。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愈是民族的,愈能走向世界,愈是艺术的价值,愈能屹立不倒,唐诗、宋词、元曲是最好的历史和艺术见证。《中华之歌》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以历史学家的角度和眼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创新的以诗述史、以诗传递知识的诗体形式来完成的。同时诗作中还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和充溢着批判现实主义的隐隐心痛。《中华之歌》是一曲对于中华祖邦的倾情的礼赞,在它奔涌澎湃的旋律中跳荡着发自肺腑的对我中华民族山川灵秀和灿烂历史的自豪感。我国当今诗歌著名评论家谢冕把它定位为抒情性的史诗性的长诗。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抒情的体式包容和吸纳了咏史和咏物诗的品质,从而拥有并产生了史诗的效应。这部长诗着力于展现诗的两个基本层面的功能:其一,它充分发扬我国诗歌的颂诗的传统;再就是,它又有效地承袭了自古绵延而今的诗教的品质。《中华之歌》对这两方面作了完满的融合。我们通常考量一首诗歌的价值,首先总要以它在诗歌实践方面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为基点。这是对于作为艺术的诗歌的最基本的尊重。我认为《中华之歌》比较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正是《中华之歌》形式上创新实践的重要价值。《中华之歌》的创作初衷和灵感乃是源于对汉语诗歌传统的十三韵的迷恋,十三韵也成为《中华之歌》的结构基础。《中华之歌》构思缜密,架构宏大。从每一部的序诗开始,便把十三韵的构想融入其中。序诗共十三小段七十八句,六句一段,为十三小段,一小段一韵,用了十三韵。跋也是如此,六句一段,计十三段,也用了十三个韵。每一部诗的主体共十三章,每章一韵,也是十三个韵。可以说,全诗贯穿着传统“诗韵”的精神。要说此诗在构思上有多方面考虑的话,从“韵”出发是其中最重要的考虑。这也是《中华之歌》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著名评论家张同吾评论说:“《中华之歌》别具匠心精致地建构了一座宏大的艺术长廊,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作者集史学家和诗人情思于一体,既有热烈的赞美之情,又有隐约的批判意识;语势是声情并茂的陈叙,却不是刻板的史实再现。”阅读《中华之歌》“是一次奇异的文化之旅和虔诚的心灵朝圣,他引领我们在博大的空间里寻觅,在悠远的时间里徜徉,从天地玄黄万古洪荒,到金镶玉嵌的艺术殿堂,令人眩目,令人惊叹”。2010年元月1日于青岛
编辑推荐
《中华史诗(套装共3册)》编辑推荐:“中华史诗”第一部《中华之歌》分三卷,共计13572行。第一卷为《古老的长歌》、第二卷为《新中国之歌》、第三卷为《天地家园歌》,分别歌颂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新中国的建立及六十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大地山川及五十六个民族。“中华史诗”第二部《中国人歌》,全诗13572行,共描写和歌颂了中国历史上各类名家400人,在描写上尊重史实以及人物最突出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在评价上基本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中华史诗”第三部《华夏神歌》共分第一、二、三卷,全诗共13572行。诗歌表现地狱是神秘的,灵园是神秘的,天堂更是神秘的,人间也是神秘的。把这些神秘的东西以史诗的形式呈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从中琢磨出一些神秘的味道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