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莫言  页数:347  字数:2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出生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小学五年级辍学回家务农。十八岁时,到县棉花加工厂做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转业到报社工作。2007年10月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4-1986)和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1989-1991),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十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爆炸》、《师父越来越幽默》等二十余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冰雪美人》等八十余篇。还创作了《红高粱》、《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版。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2001年《酒国》(法文版)获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
   2004年4月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4年3月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05年1月获第三十届意大利 NONINO 国际文学奖。
   2006年7月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8年9月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华语长篇小说奖”
   2008年10月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纽曼华语文学奖”
   2009年6月被推选为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章节摘录

第一部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分别近月,但与您在我的故乡朝夕相处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您不顾年迈体弱,跨海越国,到这落后、偏远的地方来与我和我故乡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让我们深受感动。大年初二上午,在县招待所礼堂,您为我们作的题为《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已经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如蒙允准,我们想在县文联的内部刊物《蛙鸣》上发表,使那天未能听您演讲的人们,也能领略您的语言风采并从中受到教益。大年初一上午,我陪同您去拜访了我的当了五十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虽然因为她的语速太快和乡音浓重,使您没有完全听明白她说的话,但相信她一定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在初二上午的演讲中多次以我姑姑为例,来阐发您的文学观念。您说您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的形象,一个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一个口叼香烟、愁容满面、衣衫不整的女医生形象……您说这些形象时而合为一体,时而又各自分开,仿佛是一个人的一组雕像。您鼓励我们县的文学爱好者们能以我姑姑为素材写出感人的作品:小说、诗歌、戏剧。先生,创作的热情被您鼓动起来了,很多人跃跃欲试。县文化馆一位文友,已经动笔写作一部乡村妇科医生题材的小说。我不愿与他撞车,尽管我对姑姑的事迹了解得远比他多,但我还是把小说让给他写。先生,我想写一部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的话剧。初二日晚上在我家炕头上促膝倾谈时,您对法国作家萨特的话剧的高度评价和细致入微、眼光独到的分析,使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要写,写出像《苍蝇》、《脏手》那样的优秀剧本,向伟大剧作家的目标勇猛奋进。我遵循着您的教导:不着急,慢慢来,像青蛙稳坐莲叶等待昆虫那样耐心;想好了下笔,像青蛙跃起捕虫那样迅疾。在青岛机场,送您上飞机之前,您对我说,希望我用写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告诉您。姑姑的一生,虽然还没结束,但已经可以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等大词儿来形容了。她的故事太多,我不知道这封信要写多长,那就请您原谅,请您允许,我信笔涂鸦,写到哪里算哪里,能写多长就写多长吧。在电脑时代,用纸、笔写信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当然也是乐趣,但愿您读我的信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古旧的乐趣。顺便告诉您,我父亲打电话告诉我:正月二十五日那天,我家院子里那株因树形奇特而被您喻为“才华横溢”的老梅,绽放了红色的花朵。好多人都到我家去赏梅,我姑姑也去了。我父亲说那天下着毛茸茸的大雪,梅花的香气弥漫在雪花中,嗅之令人头脑清醒。您的学生蝌蚪二〇〇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北京一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抑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我们那地方的孩子,如今也大都拥有了与香港台湾、甚至与日本韩国的电视连续剧中人物一样优雅而别致的名字。那些曾以人体器官或身体部位命名的孩子,也大都改成雅名,当然也有没改的,譬如陈耳,譬如陈眉。陈耳和陈眉之父就是陈鼻,他是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少年时的朋友。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那是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卸煤时正逢下午放学,大家都背着书包,围看热闹。王脚用一柄大铁锹,从车上往下铲煤。煤块落在煤块上,哗哗响。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呵斥:回家割草去!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大马车啊,轰轰隆隆,跑起来双轮卷起尘土的大马车啊。驾辕的是匹退役军马,曾在军队里驮过炮弹,据说立过战功,屁股上烫着烙印。拉长套的是匹脾气暴躁的公骡,能飞蹄伤人,好张嘴咬人。这骡子虽然脾气不好,但气力惊人,速度极快。能够驾驭这头疯骡的也只有王脚。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碡,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王脚拢马驱骡,马车离开校园。我们并没像往常那样,去追赶马车,并冒着被鞭子抽头的危险跳上去过瘾。我们目不转睛,慢慢地向煤堆移动。伙夫老王,挑着两桶水,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他的女儿王仁美,也是我们的同学,后来成为我的妻子。她是当时少有的没用器官命名的孩子,因为伙夫老王,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原本是公社畜牧站的站长,后因说话不当犯了错误,被开除公职遣返回乡。老王狐疑地看着我们。他以为我们要冲进伙房哄抢食物吧?所以他说,滚,小兔崽子们!这里没有你们吃的,回家吃你们娘的奶头去吧。我们自然听到了他的话,我们甚至也考虑了他的建议,但他的建议无异于骂人。我们都是七八岁的孩子,怎么还可能吃奶?即便我们还吃奶,但我们的母亲,都饿得半死,乳房紧贴在肋骨上,哪里有奶可吃?但没人去跟老王理论。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儿,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已经上过自然课,知道煤是许多世纪前,埋在地壳中的森林变成的。给我们上自然课的是我们的校长吴金榜。我们不相信校长的话,我们也不相信课本上的话。森林是绿色的,怎么可能变成黑色的煤炭?我们以为校长和课本都是在胡说八道。发现了煤块中的松香,才明白校长没有骗我们,课本也没有骗我们。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耶,大叔。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编辑推荐

2011年8月,莫言凭借《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辞中说:“莫言的《蛙》以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体现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著的创新精神。”莫言自谓:“《蛙》是裹在皮袍里的小我。《蛙》的这部小说也是我自己对人生几十年的回顾,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着很多个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意义是面对自我,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挖掘,是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8条)

 
 

  •   蛙(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在评价这本小说之前,我先分享一下正在读的谷园先生的《人生四书》,把人生的四幕戏唱得很到位,可惜不同于小说,可以去参评诺奖,只能得读者口碑的褒奖。..《蛙》是莫言最重要的作品,出版于2009年,《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与莫言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4]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世人对莫言的作品且褒且贬,褒的多是其巧妙的构思,贬的是其语言不加节制。《蛙》则一反常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蛙》的写作匠心独运,5个章节分别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莫言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2013年《蛙》在德国出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书评说莫言的这本书“不仅改变了他的自我画像,也改变了人民对中国社会内部情况的认识。”德国《南德意志报》书评说《蛙》让读者震动,鉴于该作品所透出的强烈批判精神,西方读者会不理解作家何以被认为是位“体制内作家”。《蛙》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6]2012年12月份的榜单中,《蛙》取得了前TOP10的好成绩,且入驻当当网至今,一直是五星级图书,深受读者的喜爱。
    2010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虚构类致敬作品”,并入选多项年度好书排行榜;
    注:很多人误以为莫言是凭借该作品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莫言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在2012年时,《蛙》甚至还未有英语版和瑞典语版。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既可以表彰一部作品,也可以表彰一个作家的终身成就。以以往的获奖情况来看,诺奖似乎越来越趋向于终身成就奖。2010年略萨,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2012年莫言,2013年门罗,都是表彰他们的终身成就,并非某一部作品。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潍坊学院名誉院长。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莫言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篇《蛙》写的是关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推荐初、高中生阅读!
  •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   《蛙》是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娘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   莫言的这部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很不错
  •   当初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才明白作者莫言取该名的意义何在。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不得不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整部小说的结构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情感、思想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 书中“姑姑”是个身份复杂的女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这一形象,作者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 “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作者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得不说莫言的人物塑造是及其成功的,用质朴而形象的言语描绘出书中的人物,赋予他们思想,感情。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之下,潜移默化的改变的某一个人似乎永不会改变的性格,变得不再充满斗志,不再激昂,变得唯唯诺诺。在这样的变化里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和脆弱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的而产生微妙的改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   《蛙》,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2009年出版。小说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融合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叙述,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
  •   莫言老师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蛙》这本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我当时就想一只青蛙还能有什么好写得,所以即便是那本书几次卖断货我也不愿意去买一本。最近心血来潮,觉得毕竟人家这书或诺奖了,一定有其可看之处,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买了一本,心想如果不好看买回来放在书橱里也充门面的,毕竟我们也紧跟时代潮流啊。没想到,书买回来看了没几页我就爱不释手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太引人入胜了,我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一直盯着这本书看。看到中途才领悟到,“蛙”乃“娃”也!书中的主人公从欢迎新生儿的诞生到疯狂的扼杀新生儿的诞生又到最后的渴望新生儿的来临,姑姑的一生所做的事情及其所在的高密东北乡就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缩影。从一开始的鼓励生育,人多力量大,生了孩子发补助,到后来的控制人口,不惜一切手段控制人口出生率,再到21世纪生不出孩子,不孕不育,二奶偷生,找人代孕,中国社会六十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实的浓缩在这本书中。文革时期杨林,黄秋雅为了保护自己而对姑姑伤害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姑姑为了坚决完成党交给的计划生育任务连自己怀孕六个月的侄媳妇都不肯放过,不惜采用推到邻家大树,房子的连坐手段逼迫侄媳妇流产,最终葬送了两条人命。这种事情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经常发生,甚至是现在在一些农村,因为一户超生株连亲戚朋友的事情还是会时又发生。这本书就是一本浓缩版的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史。本书侧重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描写,对人性的弱点的反思非常真是非常深刻,值得大家一读。
  •   《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除了难受还是难受。不知道我是抱着什么样的感觉去阅读这本书,但是到了最后,我没有勇气去阅读剧本部分。 也许是因为莫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把他的一本本书捧为天书。但在我看来《蛙》却埋藏着许多不妥之处,这本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可怜人,死了一个又一个的可怜妇女,而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最大疑惑就是:为什么“我”不恨姑姑? 要知道姑姑害死了“我”未出生的孩子,和可怜的妻子王仁美,就算是政策所迫,但是那孩子都已成型,而姑姑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观念从来不曾改变,甚至运用了各种手段逼迫,而“我”的妻子更是因为这次引产而死亡,而“我”竞然没有怨恨姑姑,甚至后来还听从她的安排娶了间接告密者——姑姑的超级助手小狮子。 要说这篇文章的人物命运真是一个比一个悲惨,我认为这是三观不正的作者才能写出来祸害我们心灵的小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我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也有比较喜欢的角色。肖下唇——那个被作者写成 自私、做作、恶心的人物。他是所有人中仅有的幸运儿,他飞黄腾达,甚至整了容 。而作者却用了微妙的语句将他描写成了一个虚伪的人儿,而“我”这边,命运不济,妻儿接连去世的可怜人却逐渐变成了“主流人物”。可那个财产有十多亿的肖下唇却成了令人心生厌恶的角色。 现在我要单独说说其中的一个人物——“陈眉”那个混血大美血,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如果她当初愿意舍下贞洁,如果她答应那个富商,作他的情妇,如果她能不小心为富商生下一个孩子。那她和姐姐就不用在工厂工作,那姐姐就不会被火烧死,而她就不会毁容,那么她就不会不得不代孕,最后她就不会逐渐疯癫。文章的最后,几乎围绕着陈眉这个角色,虽然没有写到她最后的结局,但我知道那肯定是个悲剧! 难道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坏人有好运,好人遭恶报吗? 此文的主角是姑姑,但在我看来,姑姑却是一个自私、古板,心狠手辣的女人,即使到了年老,她心生悔恨,却只想到了被她害死的孩子,却没想到过那些因怀孕而被她引产致死的女人。那些可怜的妇女,后文却连支言片语都没留舍得给她们,而她们的死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一层层涟漪。 有人说这本书是对人性丑恶的揭露,但在我看来他是对人性的丑化。此文中的每个人都带着自私的面具,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作者刻画着一个又一个可笑的人物博取他人眼球,而我就**者之一。
  •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   虽然作者说这本书是在写“声音”,不过我读出来的却是很炫目的色彩。莫言先生的作品里一贯张扬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比如《红高梁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臂》等作品,按照传统文学的思维和套路,我很快就能想象出它们会变成一种怎样的抗战英雄颂歌或主旋律作品,好在它们终归以独特的、本来的面目示人,才能绽放出异彩。至于获不获得“茅盾文学奖”倒在其次,该奖项的权威性不断受到质疑,就是“诺贝尔”奖又如何呢?不过是国人的一种“情结”罢了,如果我们真的非常自信了,就不必须由外人来证明什么了,对吧。
  •   包装很到位,正版很赞,书很好,长篇小说,作者莫言,2009年出版。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融合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形象,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
  •   说实话买莫言的这部小说并不是说因为他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而是因为他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不是由于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我也不怎么感冒,这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有五位,其中之一是刘震云。我是由于读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后,意犹未尽。这么好的小说没有读过瘾,饥渴难耐,需要找同样出色的小说来解解馋,纯粹是出于求知欲驱动觅食,发现莫言的这部《蛙》和其他三位作家的小说与刘震云共同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大喜。
  •   这是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延续的是莫言一贯的《丰乳肥臀》式的写作手法。跟《百年孤独》很相似。有荒诞不经的虚构。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展开。主角是我的姑姑。把人与青蛙结合在一起,人的最初形态,类似于蝌蚪的样子。虚虚实实相结合,展现了人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无奈于命运的安排,各自的遭遇。可读性很强。语言很有特色。值得一看。
  •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世人对莫言的作品且褒且贬,褒的多是其巧妙的构思,贬的是其语言不加节制。《蛙》则一反常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蛙》的写作匠心独运,5个章节分别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莫言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   莫言的书只读过《丰乳肥臀》,文字朴实,感情丰富,描写细腻,印象深刻。拿到新书《蛙》,又是一本好书,印刷精美,爱不释手。作为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佳作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为本书贴上了华美的标签。值得阅读,期待有新的感受。——阅读ing
  •   莫言的书绝大多数看过了,这个写计划生育的事,反映了现实,但个人认为不是莫言最经典的小说,书中写搞计划生育的人都不得好死,都无儿无女,呵呵,骂人不带脏字,中国搞计划生育的那群人都应该看看.莫言的书推荐丰乳肥臀、檀香刑和生死疲劳,我认为莫言小说中的几个极品.另外,想说,说不是得了诺奖都要写悲催的小说?像百年孤独、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最后都要把所有人搞死么?
  •   整部小说的结构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   定这本书 不是因为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而是因为一个同事的推荐 在网上溜达的时候刚好碰上了 恍惚间 我总是会把它当做路遥的作品来读 实在是传神 写真 写到了骨子里 计划生育实行得最严厉的时候 我刚要开始懂事 听说过很多在现在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读这小说时 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国策不敢评说 方式方法也不想在这评说 不想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 亲爱的莫言 真的感谢你让我重新回到那个提心吊胆的年代 那个计生干部与老百姓严重对立的时代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真的要经历 很多辛苦 和挣扎 才能慢慢走向成熟 人也如此呀 胡言乱语 其实没有表达我要表达的东西 实在是刚从乡下回来 没理清思路 无论如何 这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那些事件 的人 真的要看看
  •   计划生育在最初推行的那些年里,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也曾对无数母亲,准母亲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由于政策的坚决与残忍,如果写成一本书,这本书一定是鲜血淋漓。这些痛苦长久以来被人们所漠视。我并不想从天赋人权的角度上论证政府是否有权利干涉公民的生育,进而否定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这将会引来很多没有意义的争论,绝非我的本意,我相信这也不是莫言写这本书的本意。     计划生育对于这个国家是正确的选择,这点就算是自认为右倾至极的我也愿意承认。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反思,这是社会精英们理所当然应当反思的,正如我的父母理所当然为我受到的没有麻药的手术感到痛苦。如果这个国家的良心们对此缄默不言,这将实在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     多年以后,莫言的这本小说终于出现了。莫言的态度让人玩味,自始至终他没有说计划生育这项政策的任何不是,相反,他一直借用各种人的嘴巴说出这项政策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那些一定要生孩子的丈夫与母亲们反倒都是一些蛮横愚昧的村夫农妇。整个故事也没有对于政策本身做出任何评价,然而我们却能在这些貌似进步,正义与愚昧,固执的矛盾中看到莫言想表达的。     对于没看过这本书的人,谈论故事情节与写作手法是很无趣的。我认为只需要把这篇小说中的三个故事复述出来,对于理解莫言的意思已经足够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从小也是在山东的农村长大,我的亲戚中也有超生的例子,故事中很多的情节我确认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的姑姑是一名优秀的妇产医生,她在解放后利用先进的医学技术,为县里的妇女们接生。她为人正直,富于医生所必备的慈爱之心。一生中接生成功一万个婴儿,赢得了所有人的崇拜,称为“送子娘娘”的化身。然而当计划生育开始后,她又负责为全县的妇女上环。如果有人私自怀孕,她的职责是必须将胎儿打下来。她恪尽职守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她任职的许多年里,全县没有一例超生儿。 虽然全文的立场保持着某种中立,但这篇小说的尾声流露出作者真正的取向:当姑姑退休以后,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她虽然做了正确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名医生,一名接收新生儿的妇产医生,她的手里也亲手杀死了2000多个胎儿。她的晚年痴迷于捏泥娃娃,她捏了无数的娃娃。在她的仅存的信念里,每一个娃娃都是被她杀死的胎儿,都是有生命的灵魂,永远环绕在她的身边。
  •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   这个商品不错~《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   我是抱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是怎样的呢?”的心态读莫言的《蛙》的。本以为这会是一部生涩难懂的巨著,几口气读完之后,发现其文风和我的偶像韩寒的文风竟如此相似!平稳流畅、通俗简单的叙述中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不是故意为之,却能让人不经意地就咧开嘴笑起来。特别是在一些极严肃、极悲壮、极愤恨、极不应该笑应该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的情节上,那客观的叙述直引得我无奈地发笑。比如书中描写文革时期姑姑等人被批斗的场景,写姑姑站在小艇船头追赶超生孕妇的场景,无论对当事人还是观众,这都不是该笑的情景;但读着莫言的文字,总会有发笑的冲动,我总是读出文字本身没有丝毫表露但却异常强烈的讽刺意味。
  •   看莫言的书是被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吸引而引发的好奇心和兴趣吧,看了《蛙》和《丰乳肥臀》,有些相似的文风。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却非常生动一点都不枯燥冗长,就好像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那时的大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对姑姑的描写也非常全面生动,姑姑的勇敢,女汉子的坚定,哈哈,让我钦佩,莫言的文风朴实无华,非常真实,真正感人的东西却也都是这样的。
  •   作为又一位获得诺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莫言笔下的人物大多具有传奇般的经历,《蛙》也不例外,主人公姑姑用一生诠释了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对中国人带来的好与坏,这项国策在当时大方向上面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农村社会普通民众而言,却无法接受。莫言用深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当时那一段时间的腥风血雨,读来令人深思,以至于我竟浑身颤抖。
  •   莫言的想象力和语言一直算不错的,这本书里用的意象也不错,颇具想象力。用阿城的话说,莫言在高密一个人野出来的,知识体系比较不同。所以不容易落俗套。
        
        结构方面没什么好说的,很多人攻击他以前用章回体太落后,不求上进,我觉得挺扯淡的,他这篇不用章回体了,不过用的这种向第三者写信的方式明显技术上比章回体更容易处理,也谈不上什么阅读快感,挺敷衍的吧。好在我也不在乎这些“叙述的冒险”,对我来说无所谓了。
        
        虽说描述的时代也是从文革前到改革后,语境也和伤痕体的差不多,但人物塑造方面明显好于余华的,大模样还是很熟悉,不过有神的多,接着股地气吧。但也就这样,总的来说还是一次比较平庸的尝试。
        
        我觉得中国当代作家一写80年代往后的事就露怯了,写历史小说自成一体,有传统文人,江湖说书人打下的基础,虽然谈不上突破,但基本没什么障碍,有底气,写什么不怵。再往后,写文革就很模式化了,就当是情感宣泄吧,至少他们自己相信,文革后的事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就比如说余华的《兄弟》下册,简直是恶搞嘛,但后来又看了几本其他人写的书,也包括这本,一到90年说起话来就像浦岛太郎到了龙宫一样,显然不能用他们都在恶搞来解释。我想原因就是很简单,他们没有理解这个时代的能力,估计写东西那个圈子的人一个能提供次优解的人都没有。如果有,相信圈子内其他人会很快习得,也不至于那么六神无主胡言乱语的。总的来说,他们对80年以后的中国在理解程度上和《故事会》差不多,甚至在描述方式上都一样。
        
        可能是没办法的事,中国变化的太快了,一个人的大脑也许只能理解他青年的那个时代。
  •   买莫言的书完全是冲着若贝尔奖去的,没有让我失望。以前根本不了解莫言,以为他只是一个散文家之类的,没想到他是一个不一样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是站在一个山东高密一个普通人的历史视角去解说的。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活的特色,特别是前半部分十分精彩,人物性格尤其突出,后半部分感觉没有前面的好。小说从另一种角度解说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故事,着重描写了文革期间与文革后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现状,对人性进行了一定的解剖,真的是一步不错的小说。与白鹿原、废都不相上下。
  •   看完就会发现书名取得特别有深意,既然获诺贝尔文学家肯定有它的价值,但是我觉得莫言的书,看完很少有那种深深震撼的感觉,但无可否认在文笔、架构上还是不错的。莫言在文学创作上对想象力的肯定可以从他的书中看出来,看了他的几本书,感觉想象力这东西在他的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还有,他的书构建了完整的东北高密乡,好像很少有作家能把自己的书写成一个村庄,每本书里面的人都差不多,但是故事还都能衔接,挺奇葩的,可能就是作家的创造力吧!
  •   蛙(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必须收。
  •   蛙(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
    该商品已有 56686人评论
  •   自从莫言获了诺贝尔,他的书也特别火了~以前就知道莫言,但没怎么看过他的作品,这次看蛙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我妈要的,蛙是因为某哇~啊哈哈!
  •   蛙(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写的确实太好了
  •   小说主要讲述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一生的经历,姑姑的形象十分鲜明,人物刻画的很成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一看就停不下来了。莫言老师的文字看着让人很舒服。一本书没几天就被我看完啦。以后我要看莫言老师其他的作品
  •   很给力的一本书,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我觉得这句评论真的很适合这本书。
  •   蛙(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
  •   平心而论,对于莫言,我也是在他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开始关注的,目前为止读过他的《生死疲劳》和《檀香刑》,个人比较喜欢《檀香刑》,《生死疲劳》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倒是很到位,个人不喜欢这种风格,关于《蛙》网上好评如潮,希望自己不会失望!!力挺!!
  •   蛙(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喜欢
  •   其实并没有特别喜欢莫言的书,在我看来多少是有些“重口味”的(很久以前只看过 红高粱家族)。购买丰乳肥臀和蛙是因为老师期中作业要求阅读,而图书馆的书又被借走了,索性买一本。因为坚信没有了解就不该妄加评价,多阅读总归是好的。也许看完后,就有了新的感受呢。
  •   对莫言的知晓源于电影《红高粱》,说实话,对他的作品,从没有拜读过。而今期待他的作品大部分的原因是源于他的获奖。在微博上看到过《蛙》的选句,平实简单,却有着足够的吸引力。所以,从《蛙》入手,果然不错。喜欢这本书中的文字,完全是对往事的回忆。让我感动,但语言诙谐,朴实。一旦读起来再也舍不得放下。
  •   刚刚看完丰乳肥臀和蛙,感觉莫言将现实和想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高密东北乡,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当地的民风与民俗,让我很感叹。丰乳肥臀以悲剧结尾,故事的主人公上官金童终究也没能成为姐姐们眼中将来的“大人物”,他的各位姐姐们经历过荣华富贵也经历过吃糠噎菜的日子,上官家族俨然是历史的受害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莫言并没有从正面直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却从普通的中国农民身上看出了历史的真假。
  •   之前并不很喜欢莫言的小说,曾经买过《檀香刑》,没有读完就捐给了农村小学的爱心书屋——所以对于莫言的获奖,我很不以为然。没想到几天前从同事手里接过《蛙》,翻了几页,就放不下手了。于是赶忙从当当上买了一本,用两个夜晚读完全书。放弃技巧,回归自我,风流自得,这就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评价!
  •   《蛙》通过“姑姑”几十年的经历审视了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农村造成影响,无论是那些超生家庭,还是计生工作人员,都成了这一毫无人情味的政策的牺牲品。莫言是一个对作品结构很偏执的作家,他的作品总不愿采用平直的叙事,总喜欢在结构上花很多心思。
  •   自从莫言获诺奖就筹划着买一套文集,看看获诺奖的到底是怎样的内容。单位发了张书卡,先在书店买了一部分莫言文集,剩下的就在当当买,包装不错,内容还没仔细读。
  •   对于莫言仅知道他的红高粱,还是看的电影。这次咱们也有获诺贝尔奖的作品了,一定要看看。
  •   小说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融合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叙述,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
  •   认识莫言是在现当代文学史课上。喜欢他朴实的文笔,更喜欢他朴实的乡土故事。《蛙》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也是他获诺奖的代表作,确实值得那些追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爱好者们一看……
  •   读完了莫言的《蛙》,仿佛灵魂被击中了一般,他小说中写的那些事,那些年代,和我们有那么些相似之处,还有些陌生,所揭露出来的中国人口问题才真正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   这是我第一次看莫言的书 说来惭愧啊 人家拿诺贝尔这么久了 在搞特价的情况下 买了一本《蛙》 晚上收到 迫不及待就开始看 就被里面的情节人物背景吸引 那时一个什么时代的中国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姑姑” 不是说她什么 只是觉得她的那份执着...... 我现在不知所言了 呵呵 总之莫言是个好作家啦 这本书不错就是了 另外 书的封面包装也很好 里面内容很饱满 不像现在一些书那样 书外表是挺大的 一翻开 里面一页就只有几行字 左右上下不知道空白多少 这个系列不浮夸
  •   莫言老师是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以必有肯定之处,只想来学习一下。之前看过他的丰乳肥臀,细节描写入微,语言即平实又不是文学。目前这本还没看,包装很结实。以后还会来购买其他的。
  •   去年就想买此书,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了,今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急于买此书,读大师的作品十分必要而且有用,我相信每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都有他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这本书是莫言的佳作,读之应该会受到启发和思考。
  •   莫言获诺奖后的争议,其实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作为,当一个作家面对社会的黑暗时,该是保持沉默还是仗义持言?不过单就这部作品来说,感觉还是写得很好的,无论是形式,还是思想,都很值得一读的。
  •   莫言大叔和他的高密东北乡乡党一道 用烈火烈酒一样的性子把那段沉闷的历史搅了个天翻地覆 在《檀香刑》里杀了德狗 在《红高粱》里灭了日寇 撕扯着那些趋炎苟活的嘴脸 用最真诚 最丰富 最直接的语言 释放了最忠诚 最热烈 最真实的人性 在世俗泛滥的现实之下 拿到诺贝尔奖也是理所当然
  •   在大学里也看过莫言的东西,但是都是写节选,没有系统完整地读过他的作品。最近看多了国外的小说,想找本国内的小说看看,找一下感觉上的差别。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首先就是读起来非常舒服。它里面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多其实也可以说非常单一。单一就是他反映了文革、计划生育开始在农村推行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内容多则是写出了这些政策给各种人带来的影响还有对于民众人生轨迹的改变。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也会感同身受,心里也会为之震撼。整本书中都是写的小人物,但也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才更真实,更令人感动。
  •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作为国人必须支持本土的作家,当然,他的这本获奖作品,必须收藏!莫言加油!中国作家加油!
  •   这本书主角原型其实是莫言的姑姑,与其说是讲她姑姑的故事,其实是在讲中国的计划生育史。当我看到那个时代的农村妇人拼死拼活的要生下超产的孩子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难受,莫言真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酸甜苦辣
  •   其实初次知道莫言,是因为他的檀香刑,后来才慢慢的了解。之后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知名度更加的高了。
  •   是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跟风”买的此书,但是读完后觉得真的是很不错,推荐!
  •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代表作品,值得一看
  •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值得一读
  •   莫言的代表作,曾获茅盾文学奖,无须多言,但莫言本人似乎更认同他的《丰乳肥臀》。
  •   莫言的书写得果真不错,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应该读一读代表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里面肯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
  •   最终明白为什么本书取名为“蛙”。蛙本身代表一种冰冷的令人浑身不舒服的事物。但是,蛙与娃同声,用蛙来衬托娃娃的温暖,喜悦。同样本书的主角姑姑的一生也是在两种不同身份下展开。给人接生时,他是给人温暖,让人爱戴的。计划生育中,给人流产时,他给人的感觉是青蛙一样的令人厌烦,冰冷。本书既是在弘扬母爱,弘扬生命的伟大,也是对当时历史的一种记载。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到每一个平常老百姓的骨子里,所以很能理解那种重男轻女的情节。莫言的书虽然也是同样记抒历史但其立意描写角度十分新颖,读起来特别过瘾。
  •   电子档看了 但是还想收藏 算是莫言唯一一本小清新的书 当然也只爱这部 不过普及一个小常识 莫言并不是因为这本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现在诺奖差不多都是终身成就奖
  •   这书我买的时候22.8,现在才15块多,悲伤,悲伤逆流成河,下次还是等到当当大促销才一次性全买了更划算。莫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啊,他的作品我们一定不能错过,也值得收藏,人们习惯把莫言和村上并说,所以村上春树的作品我也入手了好几本,推荐给大家,不过真的最哈等到促销才买啊!!!做个精明的消费者,
  •   不愧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很有深度
  •   大学时代曾经看过此书,记得很久才啃完,倒没有艰涩的感觉,没想到莫言还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买来重温一下吧!
  •   《蛙》中的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术台,最终导致两人的死亡。莫言的写作——尤其是长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泥沙俱下的,看似无节制的语言狂欢背后,隐藏着机巧构思。
  •   第一次读莫言的小说,真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师级别~
  •   这是莫言的获奖小说。进行到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作家作品。这两本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迹。
  •   看丰乳肥臀,结局让人愕然,莫言老师娓娓道来的,似乎是一部血泪史,一步悲欢离合,,,忍不住又买了蛙,好好欣赏一下
  •   书是正版,纸张印制也很好,莫言的这部小说揭露了中国计划生育制度的残酷,让“姑姑”由一个接生的送子娘娘变成了一个恶魔一般的人,多少女性在她手中变成了悲剧。。
  •   莫言的小说,写的特别好,对人物表情,环境,的描写很到位,不愧诺贝尔文学奖!
  •   这是看莫言的第一本书,没得诺贝尔奖的时候都不曾知道莫言的名字,买来就迫切的拿来看了,写作方法很新颖,结合书信、小说、戏剧,这三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令人充满遐想的空间,不过个人比较喜欢读前半部份,到后面可能不太符合我的调调,但从整体来讲还是挺不错的,支持莫言!接下来打算读下丰乳肥臀,希望有更多的精彩!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书,非常值得一看,读完再仔细说读后感吧,见谅!
  •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蛙》非常喜欢,和敬佩!
  •   莫言的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   怀着好奇心,才买了莫言的书,想着怎样的书才能获得诺贝尔,然而在看到书的内容后发现,它的内容集聚中国特色,不矫情,语言直白的描述了许多个平常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是怎样的翻译,才能让英文版的蛙获得如此殊荣,因为其中有大量中国从大跃进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的专有名词,也只有我们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可能是故事的架构和时间背景的中国特色与独特性才吸引到外国人的关注与追捧。
  •   我看过莫言的《丰乳肥臀》,文章天马行空,的确是魔幻现实主义,再次拿到这本《蛙》让我感到很亲切,看大家的作品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最重要的是提高文学水平,增添词汇量,说起话来不会满嘴大白话,而会有点文学素养。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莫言,果然名不虚传!初读他的大作,感觉农村乡土气息浓厚,现实而可信,没有在农村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原来他成名作之前的学历仅有小学五年级,靠自己勤学苦练,自学成才精神令人钦佩!喜欢,值得收藏。
  •   《蛙》比莫言其他的书写得更接近历史现实,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
  •   买它完全是冲着诺贝尔奖来的,同时买的还有莫言的檀香刑,两书完全是两个套路,虽然我个人更倾向于檀香刑更精彩,但是蛙确实是带着点魔幻色彩,有时这种阅读的感觉和百年孤独的那种感觉有点像,作者的视角很独特,又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这是能得诺贝尔的重要原因吧!
  •   很惭愧的说,我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看的这本书,内的内容平实和残酷,想来也觉得这就是正常的人性和人生。
  •   以前读过莫言大师的书,自己也收藏过《丰乳肥臀》和《十三步》。这次大师荣获诺奖,就又买入了好几部大师的名作,准备好好观摩观摩。
  •   还没看呢!为了支持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特买此书!哈哈哈哈
  •   第一次读莫言的作品,也是第二次接触农村题材的作品!文章中既写出了农民的无知愚昧,也展现了他们可爱的一面!姑姑是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了工作,她牺牲了很多,被人误解,被人打击,被人排挤,被人伤害,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内疚!可是她依旧执着,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也让人心疼!孩子,是传承的象征,可是过分的强调以男子传承则害了许多鲜活的生命!那些本不该到来的孩子,不仅自己没有到来,而且孕育他们的母亲也随她们离去了!而活在世上的人则受着各种折磨!社会在进步,可是有些思想还是没能跟上社会迅速发展的步伐,以另一种方式在社会上存在!这是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相信第二次会有不同更加深刻的感受!
  •   这本书莫言写了中国的真,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莫言的作品,是应该要看一看的了。选了蛙这本小说当做我对莫言了解的起点吧,包装完好,书的品质也很不错,内容我想也肯定不错了,毕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嘛。。
  •   因为是莫言写的,好奇,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是怎样的呢?虽然这本比莫言的其他通俗易懂,但是真心不太喜欢这个题材的作品。
  •   这本书获得过茅盾文学奖,而且据说是莫言历时十年才完成的一部小说。希望它能成为我心灵的慰藉!
  •   因为和莫言是一个老家的,所以很早就关注莫言的作品。祝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莫言的书读了两本了,分别是《檀香刑》和《蛙》,感到莫言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文笔老道,确实是书中上品,准备再买几本莫言的书看看,呵呵。
  •   看完这本书,受益匪浅,作者莫言写作的手法细腻,把人物的表情,着装都描述的很好,写的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把故事写的让人感触颇多。从书中看到了一个女性(姑姑)的坚强,勇敢,刚烈。无奈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中国人封建思想还很严重,比如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了国家刚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很难落实,还好有姑姑这样的人物坚定党的路线,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尽管面对众人的打骂,不理解,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但还是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了毕生的贡献,令人可敬可佩。
  •   这次帮办公室同事买两本的,我自己一本。作为中文系毕业的,对莫言是非常亲切滴~~打算告别晚上回家玩电脑的习惯,从看莫言的小说开始……告别浮躁,看书积淀自己。莫言的中短篇像《透明的红萝卜》和较诡异的《怀抱鲜花的女人》都可以一看的。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极具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   莫言得奖以后才知道这些作品,听广播时,里面提到了这本书。从打开看开始就没能停下来,看到王仁美死那一页,眼泪突的就出来了,太突然了~呜呜……后面姑姑眼睛闭着让郝大手捏娃娃那段也是,呜呜…真希望他们真的就是小说中发生的事情,真心希望书里面姑姑年迈的时候能够放开一些,不要深陷其中!呜呜……
  •   这本书还没有开始看。不过看了《丰乳肥臀》和《檀香刑》后,觉得莫言写的书还是蛮有意思的。
  •   很早就读过莫言的丰乳肥臀,这本蛙倒是没有看过,不过书中用人的器官起名字倒是很有意思~~~
  •   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   刚刚读完了莫言—《蛙》,感觉写的有些散,有些乱,不是平铺直叙,但是又仿佛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让我感到神奇的是土地不仅孕育了农作物,也滋养出了文学创作的种子。而每个时期的文学体裁也只有在它的那片土地上才能开花结果。因为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特定的人物,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无论什么时代,何种地域,生命是高过一切的,而人内心的宁静才是此生最大的奢侈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