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回忆录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页数:296  译者:罗国林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份历史文化与自我个性的真实纪录柳鸣九一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即使在整个法兰西民族文化史上亦堪称有分量的精神遗产,她以不朽者的身份进入自己的历史坐席,在世间赢得了一连串色彩缤纷的名声: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享有殊荣的小说家、圣西门式的散文作家、骇世惊俗的女才人、萨特的即非妻子又非情妇的终身伴侣与战友、契约式爱情的发明者之一。西蒙娜•德•波伏瓦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大体上由七八部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集、七八部理论著作、六七部散文作品、六七种回忆录与自传组成,如果要在这一大片文字海洋中指出几个突出于水面之上的陆屿顶峰的话,那么,我以为就要数她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杰作《名士风流》、她那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与她篇幅巨大的回忆录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回忆录主要有四部,即:《端方淑女》(1958)、《风华岁月》(1960)、《激荡人生》(1963)与《归根到底》(1972)。此外,她的《安详辞世》(1964)与《老年》(1970)以及《永别的仪式》(1981),也是回忆录或自传性的作品,而在此后3种之中,又以《永别的仪式》较为重要,它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了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的回忆》记述了她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年富力强》回顾了从她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艰难岁月的经历,时间是从1929年到1945年。《势所必然》是她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也就是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于法国以至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归根到底》所叙述的时代,是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10年。这时,不论是萨特还是西蒙娜•德•波伏瓦都已经度过了自己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而进入了功成名就的晚年。《归根到底》自然就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带有对自己的事业打句号的意味的回忆录。只是因为萨特的重要性与1980年他的逝世所引起的哀思,才使西蒙娜•德•波伏瓦在1981年又出版了一部新的回忆录《永别的仪式》。它集中记述了与萨特有关的一切,时间从1970年起,到1980年止,正好补充了《归根到底》之后的10年,而在《永别的仪式》出版之后5年,即1986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就与世长辞。这样,她一生78年的生活中,只有最后的5年是在她的回忆录记述之外。在20世纪法国文学中,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回忆录作家,她的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仍然是无人出其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在此领域中有多大的写作规划、笔耕劳动量有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回忆素材有多大的储藏量以及这些素材具有多少社会价值的问题。写回忆录,首先要有“自我”的富矿,有可供回忆、值得回忆并且为世人感兴趣的生活经历。这种“富矿”,既不应该如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是虚构装点出来的,也不应该是夸大膨胀而成的,而必须是一种客观的有价值的社会存在。在这方面,西蒙娜•德•波伏瓦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势,她具有写回忆录的充分而为社会广泛承认的自我价值,她50岁写出第一部回忆录时,已经是一个具有好几种响亮名声的大人物了。而且,她不是一个人,她是两个人。她与萨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而与她结为一体的这个人,既是法国20世纪文学中一个第一流大作家,又是标志着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中一特定阶段的里程碑。这两个人的精神价值珠联璧合,自然格外生辉,而由于他们又都是社会时势的热烈关心者,是时代重大事件自觉积极的介入者,他们在时代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足迹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也就拥有了丰富的、时代社会的现实内容。此外,他们是交游广阔的人,他们所交往的不仅有同时代思想文化界几乎所有的精英,而且也有周围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普通人物。前一类交往自有其特殊的价值,后一类交往也颇具万花筒似的五光十色。所有这些,构成了西蒙娜•德•波伏瓦数十年生涯的“富矿”,构成了她写回忆录深厚的生活基础,当她投入了她自己后期的主要精力把所有这一切记述下来之后,她这4部主要的回忆录,就以色彩缤纷的宏大景观、万钟齐鸣的协奏声势、百川汇合的浩荡气派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二法国文人喜欢写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也许这是法国人爱自我表现的天性在文人身上升华为一种自我崇拜的特点使然,这种自我崇拜是如此自觉,甚至司汤达就把自己的自传性作品标题为《自我崇拜回忆录》。不少人都力图通过写回忆录来获得传世不朽的价值,或者通过回忆录来使自己已有的自我价值再度明确地凝现,要不然就是要通过回忆录来使自己已有的自我价值成倍地放大、并投射在历史的舞台上。这样,法国文学史上的回忆录与自传作品之多,几乎可以随手拈来。以较为著名的而言,16世纪有多比涅的《写给孩子们读的自传》,17世纪有布西伯爵的《回忆录》与雷兹红衣主教的《回忆录》,18世纪有圣西门伯爵的《回忆录》、博马舍的《备忘录》以及卢梭赫赫有名的《忏悔录》,19世纪有夏多布里昂的《墓外回忆录》、维尼的《日记》、拉马丁的《回忆录》、司汤达的《自我崇拜回忆录》、都德的《一个作家的回忆》与《巴黎30年》、列那尔的《日记》、龚古尔兄弟的《日记》。到20世纪,在西蒙娜•德•波伏瓦之前,有罗曼•罗兰的《回忆录与日记片断》、莫里亚克的《内心回忆录》、萨特的《文字的诱惑》;与她大体同一时期的,有尤瑟纳尔的回忆录三部曲:《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以及后来的《世界迷宫》。在她之后的,则有娜塔丽•萨洛特的《童年》、罗伯-葛利叶的《重现的镜子》;如果不拘泥于狭义的回忆录的界说,那么,在本世纪前期,普鲁斯特的《寻找失去的时间》与后期杜拉斯的《悠悠此情》,实际上也可被视为回忆录作品。因此,从法国文学史的背景来看,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回忆录作者,正是处于这一源远流长、声势浩大的川河之中,她从这源流中汲取了什么营养?观照了什么先例?从属于什么传统?在法国文学史上这一声势浩大的回忆录创作的长河中,我们似可分辨出3个略有不同的传统:一是以追求所见所闻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二是以追求自我真实性与自我解析深度为目的的传统;三是以追求用艺术的方式来复活过去的时光与空间为目的的传统。第一个传统可以18世纪的圣西门的回忆录为代表。圣西门(1675~1755)是路易十四时代的贵族,长期供职于宫廷,19岁起开始记录自己在贵族上层的所见所闻,65岁时动手写他的《回忆录》,记载与描述了从1691~1723年之间32年法国宫廷与上流社会中的事件、人物、逸闻、趣事,回忆录共21卷,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前期贵族社会的一份内容丰富的形象实录,很具有历史资料的价值。布西伯爵、雷兹红衣主教以及博马舍、夏多布里昂的回忆录,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甚至后来龚古尔兄弟的《日记》也可以归入这个传统,只不过龚古尔兄弟所记述的,主要是他们身处文坛的交往与见闻而已。这个传统无疑最为壮大,也最符合回忆录原本的严格涵义。第二个传统的开创者非卢梭莫属,这位伟大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一生颠沛流离、经历坎坷、屡遭迫害,他满怀激情写下的《忏悔录》记述了自己感人的一生,既不乏为自己声辩的不平之鸣,又充满了袒露自我的诚实与勇气,成为了一部敢于暴露自己、严于剖析自己的奇书。要继承卢梭所开创的这个传统,在自传或回忆录里进行严格的卢梭式的自我精神分析殊非易事。这种方式似乎最与写回忆录为自我弘扬的目的背道而驰,似乎就是一种自我否定,在文学史上这个传统也是最势单力薄的,只有那种有大智大勇、完全能超越世俗之见、对自我的价值充满了信心的人物才敢进入这个行列,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终身伴侣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的《文字的诱惑》就是这样一部回忆录。第三种传统是20世纪的产物,是十足现代性的方式,开创者是普鲁斯特(1871~1922),经典之作是他的巨著《寻找失去的时间》。这部巨著也被视为长篇小说,然而就其内容基本上是作者的身边琐事与社交圈子里的所见所闻而言,却具有了回忆录的性质。作者的意图从标题中即可看出,那就是复活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时光。这样一种奇思妙想,也就决定了作者那种“玛德莱娜点心”式的自由联想的方式,决定了作者将致力于使过去那些时光中种种色彩、声音、形象、事件、感受、印象全都复活再现,决定了作者写作方式的独特艺术。这三种传统与方式,在法国散文领域中是如此明显而强大,任何一个从事回忆录或自传作品写作的人,都不可能不感到它们的存在,不可能不以它们为观照、奉它们为先例,不论写作者本人是否自觉。也许,在回忆录这个领域,只有马尔罗一人跳出了这三个传统,而以天马行空的方式来书写他的回忆,正因为如此,他把自己的回忆录题名为《反回忆录》。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显然是同时以追求时代历史的真实性、自我个性分析的真实性与时空环境、气氛细节的真实性为目的,这样,她的四部主要回忆录也就具有了多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内容概要

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即使在整个法兰西民族文化史上亦堪称有分量的精神遗产,她以不朽者的身份进入自己的历史坐席,在世间赢得了一连串色彩缤纷的名声: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享有殊荣的小说家、圣西门式的散文作家、骇世惊俗的女才人、萨特的既非妻子又非情妇的终身伴侣与战友、契约式爱情的发明者之一……
西蒙娜·德·波伏瓦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大体上由七八部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集、七八部理论著作、六七部散文作品、六七种回忆录与自传组成,如果要在这一大片文字海洋中指出几个突出于水面之上的陆屿顶峰的话,那么,我以为就要数她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杰作《名士风流》、她那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与她篇幅巨大的回忆录了。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波伏瓦一生著作甚丰,其中以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名士风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和鸿篇巨制的回忆录《波伏瓦回忆录
第一卷:端方淑女》《第二卷:岁月的力量》《第三卷:事物的力量》《第四卷:归根到底》最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波伏瓦访问中国,遂有《长征》(1957)问世。此外,其他重要作品有《女宾》《他人之血》《存在主义与民族智慧》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1908年1月9日早晨4点钟,我出生在一间临拉斯帕耶大街上,家具全漆成白色的房间里。第二年夏天后的全家福照片上,只见几位穿着长袍、头戴饰鹅毛帽子的少妇,几位头戴扁平窄边草帽或巴拿马草帽的先生,全都笑眯眯地看着一个小宝宝:那就是我的父母、祖父、叔伯、姊婶们;小宝宝就是我。我父亲三十岁,母亲二十一岁,我是他们的头一个孩子。把相册翻一页:妈妈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不是我,而是我刚刚出生的妹妹。我穿一条褶裙,戴一顶贝雷帽,两岁半了。看上去我嫉妒妹妹,但为时很短.就记忆所及,我一直以作为长女,排行第一而自豪。头戴红色兜帽,手拎小篮子,里面装着烘饼、黄油什么的,我觉得有一个小妹妹,那个娃娃可不能与我同日而语。对于我的幼年时代,我只保留着一种模糊的印象:一种红色、黑色和温暖的印象。家里那套房子是红色的,人造地毯、亨利二世式的餐厅、玻璃门上有凹凸花纹的绸帘子、爸爸书房里的绒布窗帘,全都是红色的;而这个神圣的房间里的梨木家具都已变黑。我钻进书桌下凹陷的地方,蜷缩在黑暗之中。那底下又黑又温暖,感觉人造地毯的红色刺眼睛。我的整个幼年时代就是这样度过的,我又是看又是摸,在安乐窝里认识世界。我日常全靠路易丝照护。她早晨给我穿衣服,晚上为我脱衣服,和我睡同一个房间。她年轻,不漂亮,也没有秘密可言,因为至少我觉得,她仅仅是为照护我妹妹和我而存在的。她从来话不高声,从来不无端呵责。当我在卢森堡公园里堆沙堆,摇哄我的金发布娃娃布隆迪娜时,她平静的目光总是保护着我。我的布隆迪娜是在一个圣诞夜里从天上下凡的,还带着一上装有她的行装的箱子哩。夜色降临时,路易丝就坐在我身边,给我看图画,还一边讲故事。她的存在对我而言,像我脚下的土地一样必不可少和自然。母亲反倒疏远一些,也更使性,她让我感受到的是慈爱之情:我常常坐在她的膝头上,钻在她幽香、温暖的怀里,在她那少妇的皮肤上印满吻;夜里她有时会出现在我的床边,像图画里的美人一样美丽,不是穿着绿色绒长袍,上面点缀着一朵淡紫色的花,就是穿一件黑得闪闪闪发光的长袍。她发脾气时,就“两眼瞪着我”;雷鸣电闪般的发怒,让她的脸显得难看,我挺害怕;我需要她的微笑。至于我父亲,我很少见到他。他每天早上去“宫里”,腋下夹个公文包,里面装满碰不得的东西,被称为资料。他既没有大胡子,也没有小胡子,有一对蓝色快乐的眼睛。傍晚回来时,他总给妈妈带帕尔马紫罗兰,两个人相互拥抱,一边笑。爸爸也对我笑,还让我唱歌:“这是一辆灰色的汽车”,或者“她有一条木头的假腿”。他还在我的鼻尖下变出一枚枚一百苏的硬币,惊得我目瞪口呆。他逗我玩,关心我,让我感到高兴,可是他在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很明确。路易丝和妈妈的主要职责是喂养我;她们的任务并非总那么容易完成。世界通过我的口进入我体内,比通过眼睛和手进入我体内,要更亲密一些。我并不会全盘接受。新鲜小麦做的糊糊、燕麦糊和面包汤,全都淡而无味,咽得我直流眼泪;腻人的油脂、粘糊糊的贝肉团,令我反胃。我又哭又叫又呕吐,那样反感又那样固执,她们只好放弃硬喂我吃了。相反,在孩子的心目中,美、华丽、幸福都是可以吃的。我热衷于利用小孩子的特权,常常站在瓦文街的糖果店前发愣,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密饯、闪着暗色的果酱和五颜六色、微酸的糖果,都给迷住了;绦、红、橙、紫这些颜色本身和它们可能带来的快感,都令我馋涎欲滴。我常常好运气,欣赏最终变成快乐的享受。妈妈在矸钵里把糖衣杏仁矸碎,将粒状的粉末掺进黄色的奶油,糖果的政玫瑰色变浅了,成了各种美味的色调,我将小勺伸进一抹夕阳之中。晚上父母接待客人,在客厅里几面镜子的映照下,一盏水晶灯的灯光变成了好多灯光。妈妈坐在三角钢琴前面,一位穿珠罗纱裙的夫人拉小提琴,一位表兄弟拉大提琴。我将一枚糖衣干果放进嘴里一咬,只觉得一团光紧贴上腭一闪,带着一股山核桃或凤梨的味道:我拥有各种颜色、各种闪光,各种纱罗巾、钻石和花边;我拥有全部欢乐。流淌着奶和蜜的天堂从来不曾吸引过我,但是我羡慕达姆•塔尔蒂娜用松糕搭成的卧室。我们居住的世界如果整个儿能吃,我们对它将会施加多大的影响啊!长大之后,我恨不得吃开花的巴旦杏树,啃糖衣杏仁般的落日。纽约那些贴着天的霓红灯,都像巨大的糖果,我吃不着而感到失望。吃不仅是一种探索、一种征服,而且是我最严肃的责任。“吃妈妈一勺,吃奶奶一勺……你如果不吃,就长不大。”家里人让我背贴着门厅的墙站直,紧贴着我的头顶在墙上划一道,与前些时候划的一道一比较:我长高了二或三公分。大家祝贺我,我昴着挺胸扬扬自得。不过,有时候我感到担心。阳光抚弄着打蜡的镶木地板和油漆成白色的家具,我打量一眼妈妈坐的那把扶手椅,心里想:“我再也不能坐在她膝头上了。”未来蓦地呈现,它将把我变成另一个看似我,其实不再是我的女孩。我预感到喂养将停止,再没有人理,再没有人管,有的是接踵而来的种种痛苦。“吃爷爷一勺……”我仍然吃着,为自己不断长大而自豪;我不希望永远是一个娃娃。只有强烈地感受这种冲突,我才能这样细臻地回忆起路易丝给我读夏洛特的故事那本画册:一天早晨,夏洛特发现在她床头的一把椅子上,有一个几乎和她一样大的玫瑰色糖蛋。这个糖蛋很吸引我。它像肚子和摇篮那么大,然而是可以吃的。夏洛行不肯吃其他任何食物,一天天变小,变得小小的,险些在一口平底锅里淹死了,厨娘不经心把她倒进垃圾箱,被一只耗子拖走了。被人救了之后,夏洛特又后怕又懊悔,便贪馋地总是把自己塞得饱饱的,结果膨胀得像个气球。她母亲领着一个圆鼓隆咚的怪物又去看医生。我克制住馋欲,仔细看说明医生所规定的饮食制定的图画:一杯巧克力、一个带壳煮的溏心鸡蛋、一块焦黄的排骨。夏洛特恢复了正常体形。我呢,也安然无恙地脱离了那时而让我变成胎儿,时而让我变成胖妇人的险境。我继续长大,知道自己注定要过尘俗生活,便从自己的模样中寻求救助。每天早晨,当路易丝用一根短棍为我卷头发时,我总是满意地端详着镜子里自己两边带鬓角发卷的脸庞:碧眼褐发的女孩,据说不同寻常,而我已经学会把稀罕之物视为珍贵。我悦已而又力图悦人。我父母的朋友们助长我的虚荣心,都彬彬有礼地讨好、奉承我。我羡慕皮大衣和轻薄贴身的女短上衣;我更加尊重男人,尊重他们的小胡子、身上的烟草味、低沉的嗓音和抱起我的胳臂。我特别想引起他们对我的注意:我说蠢话,一刻儿也不安生,我想听到他们的一句话,能够启迪我的朦胧意识,使我实实在在地存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一天晚上,当着爸爸一位朋友的面,我固执地拒绝一盘烧生菜。在假期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上,爸色的这位朋友风趣地问道:“西蒙娜还是不喜欢烧生菜吗?”在我眼里,文字比口头说的话更有魅力:我喜笑颜开。当我们在德尚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再次遇到达尔代勒先生时,我希望他能说一些妙趣横生的话逗我,还试着挑逗他,可是他毫无反应.我还想挑逗,大人叫我闭嘴。我气恼地发现,荣耀只是过眼云烟。

编辑推荐

《波伏瓦回忆录(第1卷):端方淑女》20世纪法国伟大的女作家回忆录之鸿篇巨制——《波伏瓦回忆录》。“我说的话将有人倾听,我的一生将成为其他人汲取的源泉,总之,这是一种使命的确信。”——波伏瓦《端方淑女》。“我一直向往做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归宿。现在我想,文学能让我实现这个夙愿。文学将确保我不朽,而弥补失去的永恒。再也没有上帝来爱我,我将在千百万人的心中燃烧。写一部由我的历史滋养的著作,我就会创作出一个鲜活的自我,并且阐明我的存在。同时,我也是为人类效劳:有什么比书籍更美好的礼物献给人类呢?我既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既接受自己的‘独特’也不放弃普通。这个打算能调和一切,能满足这十五年间在我心里滋长起来的愿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波伏瓦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波伏瓦的书已基本收齐。
  •   法国人有写回忆录的传统,波伏娃的叙述细致入微,读起来引人入胜。我期待着第二卷第三卷和以后各卷早日出版。
  •   单是看着封面装帧 我就有想要买它的冲动 真的做的非常好 波伏娃 法国文学史上的女神级人物 不读应该吗 呵呵 看了下译者 是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研究和翻译的 应该翻译的很不错 就是书是纯文学的 里面没有任何插画 如果译者翻译的不够直白 就很难读下去 不过我看看这本是波伏娃自己的回忆录 应该向故事一样 耐人寻味 希望通过一读 深刻体会到波伏娃的个人魅力和独特韵味
  •   不错的回忆录,值得一读
  •   文字很舒服的感觉。决定先了解波伏娃这个人之后再来读她的《第二性》
  •   性格决定命运,而童年的际遇决定了性格。许多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总是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 读名人传记可以更多地了解作者本人,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
  •   配送很快,书很不错。 下次继续等待打折
  •   现在没时间,留着以后看吧。
  •   书的作者我很喜欢,但目前还没有开始看。
  •   女孩子值得拥有
  •   我前女友喜欢的书 我拿来看 试图就此突破去了解她
  •   读此书可以进一步了解与认知西蒙娜·德·波伏瓦,她留下了一笔即使在整个法兰西民族文化史上亦堪称有分量的精神遗产,她以不朽者的身份进入自己的历史坐席,在世间赢得了一连串色彩缤纷的名声: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享有殊荣的小说家、圣西门式的散文作家、骇世惊俗的女才人、萨特的即非妻子又非情妇的终身伴侣与战友、契约式爱情的发明者之一。
  •   一、内容。喜欢波伏娃的个性和独立。所以才买。回忆录有些细致,还好。
    二、质量。有错别字。我确定是盗版。这是第一次在当当网买书的不愉快。很反感。我在当当买这么久了,这是第一次,而且是当正版书卖的。无语。
    三、物流还好,师傅还是一直的好。
  •   喜欢波伏娃的越洋情书
    但觉得还应该来本自传,打算把波伏娃的书收集齐全
  •   了解一个人的内心,莫过于看她的自传,翻译很流畅,值得购买收藏
  •   叙述方式典型的翻译风,有点别别扭扭,但内容充实
  •   书还未拆封,感觉挺好的,看完了再写心得
  •   内容挺吸引人,纸质不太好
  •   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我自己水平有限,读得太生涩了,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