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页数:404  
Tag标签:无  

前言

  自 序  一  我辞去院长职务之后,便披了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袄,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的关键性遗址。  当时交通还极其不便,这条路走得非常辛苦。总是一个人背着背包步行,好不容易见到一个乡民就上前问路,却怎么也问不清楚。那年月,中国各地民众刚刚开始要去摆脱数百年贫困,谁也没有心思去想,在数百年贫困背后是否还蕴藏着数千年魂魄。  终于,我走下来了,还写成了 《 文化苦旅 》 和 《 山居笔记 》,与广大读者一起,梳理了中华文化的经络。  接下来的问题无法回避:这样一种悠久的文化,与人类的其他文化相比处于什么地位?长处在哪里?短处又在哪里?  在寻访中华文化遗址的十年间,我也曾反复想过这些问题,还读过不少对比性的文献。但是,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我已经染上了卢梭同样的毛病:“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我知道这种“只能”太狭隘了,但已经无法摆脱。对于一切未经实地考察所得出的文化结论,本不应该全然排斥,但我却很难信任。  因此,我把自己推进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  我知道,后一种可能等于零。即便是人类历史上那几个著名的历险家,每次行走都有具体的专业目的,考察的范围也没有那么完整。怎么能够设想,先由一个中国学者把古文化的荒路全部走遍?  但是,恰恰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可能。就在二十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天意垂顾中国,香港凤凰卫视突然立下宏愿,要在全球观众面前行走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聘请我担任嘉宾主持。聘请我的理由,就是 《 文化苦旅 》 和 《 山居笔记 》。文化,呈现出了自身的伸展逻辑。  二  这个行程,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南亚,而且还必须贴地穿越。对此,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一个集团能作出安全的保证,包括美国和欧洲的几个发达国家在内。所以,多少年了,找不到有哪个国家派出过什么采访组做过类似的事,更不必说采访组里还躲着一个年纪不轻的学者。  感谢凤凰卫视为中国人抢得了独占鳌头的勇敢。但是,对于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他们也没有把握。王纪言台长压根儿不相信我能够走完全程,不断地设想着我在沙漠边的哪个国家病倒了,送进当地医院,立即抢救,再通知我妻子赶去探视等等各种预案。他们还一再询问,对于这样一次凶吉未卜的行程,需要向我支付多少报酬。我说,这本是我梦想中的考察计划,应该由我来支付才对。  我把打算参加这次数万公里历险的决定,通知了妻子。我和妻子,心心相印,对任何重大问题都不必讨论,只须通知。但这次她破例说,让她仔细想一想。妻子熟知国际政治和世界地图,这一点与其他表演艺术家很不一样。那一夜,她满脑子都是战壕、铁丝网、地雷、炸弹。终于,她同意了,但希望在那些最危险地段,由她陪着我。  临出发前,我和妻子一起,去与爸爸、妈妈告别,却又不能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不是怕他们阻止,而是怕他们担心。尤其是爸爸,如果知道我的去向,今后的时日,就会每天深埋在国际新闻的字里行间,出不来了。  就在那天晚上,我年迈的妈妈像是接受了上天的暗示,神色诡秘地朝我妻子招招手,说要送给她一个特殊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我刚出生时穿的第一双鞋。妻子一下子跳了起来,两手捧起那双软软的小鞋子,低头问她:“妈妈,你当时有没有想过,那双肉团团的小脚,将会走遍全中国,走遍全世界?”  三  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面对稀世的伟大,我只能竭力使自己平静,慢慢品咂。但是,当伟大牵连出越来越多的凶险,平静也就渐渐被惊惧所替代。  吉普车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我是这伙人里年龄最大的兄长,大家要从我的眼神里读取信心。我朝大家微微一笑,轻轻点头,然后,继续走向前方。前方的信息越来越吃紧:这里,恐怖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几十名外国旅客;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我这个人,越到最艰难的时刻越会迸发出最大的勇气,这大概是儿时在家乡虎狼山岭间独自夜行练下的“幼功”。此刻我面对着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对伙伴们说:“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  如此一路潜行,我来不及细看,更来不及细想,只能每天记一篇日记,通过卫星通讯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让广大读者一起来体会。但在这样的险路之上,连记日记也非常困难。很多地方根本无法写作,我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渐渐也写了不少,我一张张地放在一个洗衣袋里,积成了厚厚一包。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段时,我把这包日记放在离身体最近的背包里,又不时地把背包拉到身前,用双手抱着。晚上做梦,一次次都是抱着这个背包奔逃的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抢到了拿起来一看,却完全不认识黑森森的中国字,于是又向我追来……  四  这雪花般的纸页,终于变成了眼前的这本书。  从纽约发生“9?11事件”后的第二天开始,我不断收到海内外很多读者的来信、来电,肯定这本书较早地指出了目前世界上最恐怖地区的所在,并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警告。韩国和日本快速地翻译了这本显然太厚的书,并把这件事说成是“亚洲人自己的发现”。  不久,联合国举办的世界文明大会邀请我向世界各国代表,讲述那再也难以重复的数万公里。但是,我在演讲的开头就声明,我自己最看重的,不是发现了那数万公里,而是从那数万公里重新发现了中国文化。  熟悉我文风的读者,也许会抱怨这本书的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那就请原谅了。执笔的当时完全没有可能进行润饰和修改,过后我又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我想,匆促本是为文之忌,但是,如果这种匆促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这个版本与原来的版本有较大不同的地方,是最后部分。那是我走完全程之后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博克拉一个叫“鱼尾山屋”的旅馆中,对一路感受的整理。当时在火炉旁、烛光下写了不少,而每天要在各报连载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次找出存稿,经过对比,对于已经发表的文字有所补充和替代。  我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弥补了每天一边赶路一边写作的匆促。读者既然陪我走了惊心动魄的这一路,那么,最后也不妨在那个安静的地方一起坐下来,听我聊一会儿。世界屋脊下的炉火、烛光,实在太迷人了。

内容概要

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几十篇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自序
希腊
哀希腊
荷马的迈锡尼
闲散第一
永恒的坐标
神殿铭言
我一定复活
伏羲睡了
人类还非常无知
挂过黑帆的大海
埃及
巨大的问号
想念秦始皇
元气损耗
中国回送什么
一路枪口
碧血黄沙
他们老泪纵横
封存的法老人
枯萎属于正常
荒原沧海
西眺的终点
蚀骨的冷
海已枯而石未烂
以色列、巴勒斯坦
所罗门石柱
向谁争夺
年老的你
神的花园
每一步都面对孩子
写三遍和平
交缠的圣地
警惕玩弄历史的人
寻找底线
我们不哭
约旦
幽默的笑意
山洞盛宴
把伤痕当酒窝
文字外的文明
告别妻子
人生的最后智慧
伊拉克
我的大河
如何下脚
一屋悲怆
奇怪的巴比伦
你们的祖先
中国有茶吗
河畔烤鱼
忽闪的眼睛
过关
且听下回分解
伊朗
白胡子、黑胡子
翻开伊朗史
阔气的近邻
黑袍飘飘
再凿西域
荆天棘地
丝路旅栈
中国人为他打灯
一代霸主
西风夕阳
再闯险境
札黑丹话别
巴基斯坦
黑影幢幢
赤脚密如森林
美的无奈
面对犍陀罗
玄奘和法显
远行的人们
国门奇观
“佛祖笑了”
印度
杰出的建筑狂
忧心忡忡
甘地遗言
成人童话
洁净的起点
我拒绝说它美丽
菩提树和洞窟
告别阿育王
尼泊尔
车轮前的泥人
本来就是一伙
万仞银亮
整理一路感受
鱼尾山屋
“盛极必衰”吗?
难道是文明造的孽?
中国为何成了例外?
最后一个话题
今天我及时赶到

章节摘录

  整理一路感受  鱼尾山屋  从加德满都向西北方向走二百公里山路,就到了一个叫博克拉( Pokhara ) 的地方。早就听说,很多西方旅行者走到这里就迈不开步了,愿意在这么一个山高路险的小地方长时间住下来。特别是一些老者,住过一阵之后甚至决定在这里了此残生。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为此,我不能不停下步来,四处打量。  不错,这个地方虽然紧贴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却没有一般人想象的凛冽。正是那山,稳稳当当地挡住了北方的寒流,留下一个阳光南坡,花树茂盛。但是,毕竟又依傍着雪山,这里不可能炎热。这一来,无尽的冰雪在这里融化,淙淙琤琤,至浩浩荡荡,成了南方一切大河的共同起源。  我们乘坐一种拉缆浮筏,渡过了一条清澈的雪水河,住进了山脚下一家叫鱼尾山屋 ( Fish Tail Lodge ) 的旅馆。  我呆呆地看着周围的风景。雄伟,雄伟到了无法再雄伟;柔和,又柔和到了无法再柔和。它们怎么就这样天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呢?草草地吃过晚餐,再来看。天色已经重了,先退去的是柔和,只剩下侧光下暗森森的雄伟。很快,雄伟也退去了。立即觉得一股寒气压顶而来,便抱肩回到屋里。  屋里有炉子,我点上火,看着火焰。发现炉边桌上有蜡烛,我也顺手点上。忽然觉得这屋里不必有电灯,便伸手关了。屋子立即回到古代,暗暗地听任炉火和烛光一抖一抖,反而觉得温暖和安全。但是我又拍着自己的头站起身来,心想这间古代的小屋竟然是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我竟然独自躲在里边沉思和写作!此情此景,连屈原、李白、苏东坡知道了都会瞠目结舌,我是多么奢侈。  到窗口看看,什么也看不到。回到桌前坐下,刚想写几句便断然搁笔。我历来相信,身处至美之地很难为文,今夜又是一个证据。既然窗外黑黑,笔下白白,更兼一路劳顿,我很快睡着了。  清晨醒来,立即起身,推门出去,我抬头看到,朝霞下的喜马拉雅山就在眼前。但是,旭日染红峰顶的景象,却被另外一些山峰挡住了。我仔细打量,发觉只要越过前面的那条雪水河到对岸,就能看到。于是,立即赶到河边,那里,已经有早起的拉筏工人在忙碌。  我上了筏子,与工人一起拉绳索,但一拉就缩手了。因为绳索已经在河水里浸泡了一夜,很冷。拉筏工人笑了,说:“我一个人拉就可以了。你真幸运,这山峰被云雾罩了五天,今天才露脸。”  看过了晶莹剔透又泛着红光的雪峰,我又乘筏回来,返回旅馆的房间。这时我明白了,这鱼尾山屋,就是我要整理一路感受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尼泊尔博克拉,夜宿Fish Tail Lodge旅馆  “盛极必衰” 吗?  我头顶的喜马拉雅山,以极端的地理高度给了我一种思维高度。它让我一再移位,设想着它俯视世界的清冷目光。在它的目光里,人类的出现,文明的构成,都是在最近很短时间里发生的小事。它的记忆,无边无涯,绝大多数与人类无关。  有了它,我们谈论人世间的事,心情就可以放松了。  我这次,把中国之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全都巡拜了一遍。这件事,以前没有人做完过。一路上确实遇到过很多危险,居然全部奇迹般穿越,到今天终于可以说是安全通过了。其原因,说土一点,是我们“命大”;说文一点,是此行合乎“天命”。  回想我所看到的那么多古文明发祥地,没有例外,都已衰落。在它们面前,目前世界上那些特别发达的地区,完全算不上年岁。而它们的年岁,却成了当代文明地图上的褐瘢。年岁越高,褐瘢越深,麻烦越多。  对于这种情况,完全不必伤感。一切生命体都会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强劲勃发的生命体,衰老得更加彻底。这正印证了中国古代哲学所揭示的盛极必衰、至强至弱的道理,对我来说,并不觉得难以理解。但是,当我从书本来到实地,看到那些反复出现在历史书上的熟悉地名与现实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虽然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荒凉的强烈对照,心中还是惊恐莫名。人类,为什么曾经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曾经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面对这样的一系列大问题,我们的生命微若草芥。  我们这次首先抵达的希腊文明遗址,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下,我所熟悉的古希腊悲剧、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再加上远处的奥林匹亚,几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命方式铸造完满。能看到这些踪迹已是万幸,谁知,我又拜见了比这一切更早一千多年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朝和荷马史诗中的迈锡尼!如果说,古希腊悲剧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同龄,那么,克里特和迈锡尼就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时代连在一起了。不同的是,他们的传说有了那么完整的实证。  平心而论,像迈锡尼那样的山间城堡,我还能想象,而让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克里特岛上的生活。平等、通透、舒适、神奇,处处显得相当现代。其中,排水系统、卫浴系统的先进和时尚,使人觉得时间停滞了,我们可以一步跨入。但是,它们居然已经毁灭了几千年。毁灭的过程姑且不论,它们至少已经表明,它们并不是因为“过时”才毁灭的。既然我们可以一步跨入它们,那么,毁灭也可以一步跨入我们。  克里特岛是古代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它雄辩地证明了人类早期的交流水平。至今国际间还有不少学者否定它跻身人类几个主要古文明的资格,理由就是它沉淀了很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元素,算不上一个独立的原创文明。但在我看来,它在本性上与那两大文明有极大的区别,是一种“交流中的原创”。它如果无缘跻身人类主要古文明,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它毁灭得太早又太彻底。等到一千多年后雅典城邦里的那些文化盛事,与它已经没有任何关系。而那些盛事,已进入公元前后,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古文明”了。  克里特岛上的古文明,毁灭原因至今无法定论,而我则偏向于火山爆发一说,我在前面的日记里说过理由。无论如何,这是一种高度成熟文明的突然临危,真不知它的最后状态是庄严、悲壮的,还是慌乱、绝望的。天下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幻想自己长生不老,却能在最后的日子里选择格调。也许有人说,都已经要灭亡了,还要什么格调?我说,正因为要灭亡了,只剩下了格调。  古文明最坚挺的物质遗迹,莫过于埃及的金字塔了。金字塔隐藏着千千万万个令人费解的奥秘,却以最通俗、最简明的造型直逼后代的眼睛。这让我们领悟,一切简单都是艰深的;人类古文明,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埃及文明所依赖的,是那条被沙漠包围的尼罗河。被沙漠包围,看起来像是坏事,却使它有了辽阔的“绝地屏障”,处境相对比较安全,保障了一个个王朝的政治连续性。这与战火频频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就安定得多了。但长久的安定也使它越来越保守,并因保守而维持极权。由于极权,它可以集中惊人的力量营造雄伟的建筑,却似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冲突,因此也不必有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那种汉谟拉比法典;由于极权,它负责全体臣民的生活,却不必建立与臣民进行理性沟通的机制,因此也使整个文明不具备足够的可理解性。当时就很难理解,更不必说后来了。在雄伟的极权气氛中不求理解地生存,必然会带来一种自足的乐观,因此,当年尼罗河听到的笑声必然要比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约旦河多得多。而在那些河畔,连歌声都是忧伤的。  埃及文明中断了,一种雄伟的中断。中断的原因还有待于探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可能是:过于极权的王朝必然会积累起世袭的官僚集团,而靠着漫长的尼罗河为生的农业经济又必然使各个地方政权有资本与法老的极权统治对抗;法老“半神半人”的神秘光环又必然使他们缺少处理地方政权对抗的能力,于是,分裂频频发生,外族侵略也有机可乘……我从开罗到卢克索的一路上,沿着尼罗河穿行七个农业省,一直在体会着这种判断。  埃及文明湮灭的程度相当彻底。不仅卢克索太阳神庙廓柱上那些象形文字早已与世隔绝,人们难于从文本中读解古埃及,而且,更严重的是,由于外族入侵后的长久统治,人们从血缘到信仰都已经很少保留古埃及的脉络。因此,尽管金字塔还会一直矗立下去,但是支撑它的文明基座早就消失在撒哈拉大沙漠的烈日和夜风中,无法寻找。  这种消失,一定是一件坏事吗?倒也未必。因为,时间实在太长了。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尼泊尔博克拉,Fish Tail Lodge,此篇写于下午。  难道是文明造的孽?  我们“出埃及”的路线与古代以色列先哲的路线大致相同,那就是穿越不可思议的西奈沙漠。但是,这种神圣情怀很快就被忧虑和惊恐所取代。中东啊中东,从约旦河两岸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再从伊朗高原延伸到南亚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地区,麻烦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但是,正是这个地方,拥挤着人类几个特别辉煌的古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密密层层的马蹄,敲击着古代空旷的地球。它们都曾经以为,普天下的命运就维系在自己手上的缰绳间。果然,它们都对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世界上那些后起的文明,不管有多么得意,不管有多少发明,在宏伟的原创意义上,根本无法与它们相提并论。但是,这次我确确实实看到了,这么一片悠久而荣耀的土地,全然被极端主义的冲突闹得精疲力尽、遍地狼藉。  冲突的任何一方都有痛切而铿锵的理由,极端主义的吸引力就在于痛切和铿锵,这就使任何一方都无法后退。这种群体性的极端情绪再与各自的宗教、历史、文化一拌和,冲突立即变成了不可动摇的信仰。大家都拒绝理性,拒绝反思,有时看起来似乎出现了理性与反思,其实都只是斗争策略。这样,每一方都被自己绑上了“精神盔甲”,表面上强大而勇敢,实质上狭隘而气闷。更麻烦的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的人群,是无法照料好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结果都因生态沦落而失去真正的个体尊严。失去个体尊严的人群,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价值评判都很低微。恐怖活动、自杀炸弹、绑架威胁,都可以不假思索乃至兴高采烈地进行。  极端主义说到底并没有“主义”,只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加上极端的行为。因此,在这片曾经非常神圣的土地上,人们在抬起头来仰望一个个世界级“王者”雄魂的同时,又不得不低下头来俯视一场场不知所云的恶斗,实在不胜唏嘘。  如果要追根溯源,极端主义的产生,也与那些“王者”的跨国远征有关。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征战,十分残酷。因为彼此都在艳羡、嫉妒和畏怯,一旦征服就必须把对方的文明踪迹全都荡涤干净。例如,曾一再地出现过占领耶路撒冷后纵火毁城,然后再挖地三尺来消除记忆的事;出现过占领巴格达后开闸放水,以底格里斯河的河水来冲洗文明遗迹的事;甚至还出现过在占领的土地上撒盐和荆棘种子,使之千年荒芜的事。正是这种文明之间的远征和互毁,灭绝和复仇,埋下了极端主义的种子。于是,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  难道,这就是“盛极必衰”的契机?  我由此产生的伤感,无与伦比。因为这等于告诉人们,大家为之毕生奋斗的目标,本身极不坚牢,奋斗的结果很可能完全出乎意料。  一路走来,每一块土地都是有表情的。希伯来文明虔诚而充满忧郁,坚韧而缺少空间。它从一开始就受尽苦难,长期被迫流浪在外,处处渗透又处处受掣,永远处于自卫图存的紧张之中。希伯来文明充满智慧,今天的现实生态在中东的各个族群中首屈一指,但这种紧张仍然挥之不去,散落在那么多人的衣冠间、眼神里。在耶路撒冷街边坐下喝咖啡,就能感受到这种紧张弥漫四周。一种文明处于这种状态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但它的气象终究不大,或者说,想大也大不了。  按照我的学术标准,阿拉伯文明远远算不上人类的“古文明”。但是,它在公元七世纪之后以一往无前的气魄征服过好几个“古文明”,直到今天还保持着巨大的空间体量和严整的礼拜仪式,成为当代世界文明中特别重要的一员。它与其他文明之间的恩怨情仇,从古代到现代都显得非常严峻。它自身的冲突,也十分激烈。我这一路,从埃及开始,能够完全跳开阿拉伯文明的机会极少,因此对它特别注意。我发觉这是一种沙漠行旅者的强悍生态,与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的本性很不一样,但最终却又融合了其他各种文明。它有能力展开宏伟的场面,投入激烈的战斗,建立辽阔的王国,却一直保持着一种全方位的固守和执着。它与其他文明的长久对峙,一定埋藏着一系列误会,但这些误会似乎已经无法全然解除。这是它的悲剧,也是全人类的悲剧。  伊拉克的巴格达,曾经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首都,那是一个极尽奢华的所在,统治着非常庞大的国土。其实谁都知道,在这之前二十多个世纪,这里已经建立过强大的巴比伦帝国。从巴比伦帝国再往前推,早在五六千年之前,这儿的苏美尔人已经创造了楔形文字,发展了天文学和数学。这一切几乎都领先于其他文明,因此后来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其他文明的共同起点。这种想法早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其他几个文明各有自己的起点,但这块土地仍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初开拓地。遗憾的是,高度早熟引来了远远近近的觊觎,而这个地方又处于四通八达的开阔地带,入侵太容易了。入侵者成了主人,主人也逃不出这个极盛极衰的轮回。例如巴格达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后终于入不敷出,日渐疲弱,便遭到北部、南部、东部的攻击……总之,最宏大的文明盛宴引来了最密集的征战刀兵,这儿由反复拉锯而成了一个永久性的战场,直到今天。  我想,世上研究人类文明史的学者,如果有一部分也像我一样,不满足于文本钻研而寄情于现场感悟,那么,最好能在安全形势有了改善之后,争取到巴比伦故地走一走。那儿的文物古迹已经没有多少保存,但是,即便在那些丘壑草泽边站一站,看着凄艳的夕阳又一次在自己眼前沉入无言的沙漠,再在底格里斯河边想一想 《 一千零一夜 》 的故事,体会文明荣枯的玄机,也就会有极大的收获。  我在那片土地上想得最多的是,反复的征战,不管是打别人,还是自己被别人打,时间一长,必然会给人们带来对残酷的适应,对是非善恶界限的麻木。祖祖辈辈都缺少有关正常生活的记忆,灾难时时有可能在身边发生,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命运,根本无从辨别起因,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因此只能投向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参与者其实都放弃了思考,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自己的灾难转嫁并扩大为别人的灾难,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灭绝性的盲目快感。在那个伟大的文明故地,几乎上上下下都被这种精神阴霾所笼罩。  在伊朗,古代波斯文明的遗留气韵让我大吃一惊。这又以此证明,文本认知和现场认知有天壤之别,尽管这种现场早就在两千五百年前成为废墟。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帝国先后在居鲁士、大流士的领导下建立了西起爱琴海、东到印度河的超级庞大政权,还曾经与希腊展开过好几次大战。它战胜过很多国家,最后又被战争所灭,灭的时间太早,使它无法成为人类重要的几大古文明之一。它告诉我们,文明的重要,不仅仅在于空间,还在于时间。  印度文明无疑是人类几个最重要的古文明之一,但我对它的感受却非常凌乱。幸好我紧紧地抓住了佛教的缆索,没有全然迷失。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 Mohenjo-Daro ),地处现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境内,我因深夜路过,未及考察,而且我也知道这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印度文明关系不大,太早了。一般理解的印度文明,恰恰是在摩亨佐?达罗消亡之后由雅里安人入侵开始的,离现在也有三千五百多年了。印度的历史是不断受到外族侵略,又不断分裂的历史。在雅里安人之后,波斯人、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相继侵入,其间也出现过一些不错的王朝,但总的说来还是分多合少。印度文明在宗教、天文、数学等方面对全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它的发展历史实在过于变幻莫测,让人难于理出头绪。其实,它自身的传承也正处于这样的状态,似乎隐隐约约都有一些脉络留存,但一次次的阻断、跌碎、混合、异化,使文明散了神。它有过太多的“对手”和“主子”,有过太多的信仰和传统,有过太多的尊荣和屈辱,有过太多的折裂和消散,结果,在文明上混沌一片。  在考察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其他南亚文明的时候,我目睹了目前世界上最集中的恐怖主义所在。中东的极端主义已经让人头痛,再往东走却演变成更大规模的恐怖主义。这种恐怖主义与贩毒集团和地方武装互相融合,显而易见已经成为文明世界的最大威胁。滋生文明和威胁文明,全都起自于同一片土地,这是不是一种历时数千年的报应?如果是,那么,这种报应实在太使人沮丧,沮丧到甚至对人类失去信心。  对此,我们除了发出一些微弱的警告,又能做一些什么呢?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尼泊尔博克拉, Fish Tai1 Lodge,此篇写于晚上。  中国为何成了例外?  我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包括遗址边上的现实生态,心里一直在默默地与中华文明对比。  算起来,中华文明成型的时间,在几大古文明中不算早,应该是在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成型的一千多年之后吧,也不比印度文明和克里特文明早多少。但是,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  这个历史事实,以前当然也知道,但是这次把别人家的遗址全都看了一遍,才产生全身心震撼。不是为它们震撼,而是为中华文明。  这种震撼中并不包括自豪,更多的只是惊讶。那么漫长的历史,中断和湮灭太正常了,而既不中断也不湮灭,却是异数中的异数,很让人费解。  最直接的感性冲撞,是文字。那些斑斑驳驳地爬在种种遗迹上的古文字,除了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能猜一猜外,整体上与后代已经没有关系。但是,世上居然有一种文字,本来也该以苍老的年岁而枯萎了,却至今还能让亿万民众轻松诵读。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什么“温故而知新”,什么“君子成人之美”……从词语到意涵,都毫无障碍地从两千多年前直接传导到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没有地域界限地统一传导,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随着文字,很多典章制度、思维方式、伦理规范,也大多一脉相承,避免了解读中断。这与其他古文明一比,就显得更奇怪了。  为了解释这一系列的奇怪,我一路上都用对比的眼光,寻找着中华文明既不中断又不湮灭的原因。到今天为止,我的粗浅感受大致如下——  首先,在这喜马拉雅山南麓,我不能不想到中华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性。除了喜马拉雅山,往北,沿着边境,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的沙漠,而东边和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使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与其他几个大文明的恶战。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大多是在彼此互侵中先后败亡的。  我曾在几万里奔驰间反复思忖:你看在中国商代,埃及已经远征了西亚;在孔子时代,波斯远征了巴比伦,又远征了埃及;即使到了屈原的时代,希腊的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无论是波斯还是希腊,都已抵达印度……  总之,在我们这次寻访的辽阔土地上,几大文明古国早已打得昏天黑地,来回穿梭,没有遗落。说有遗落,只有中国。  各大文明之间的征战,既是文明的“他杀”,又是文明的“自杀”。这与同一个文明内部的战争就完全不同了。中国历来内战不少,但内战各方都只想争夺文明的主导权,而不会废除汉字、消灭经典,因此中华文明没有遭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中华文明也受到过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但它们都算不上世界级的大文明,与中华文明构不成文化意义上的等量级对峙,更不能吞噬中华文明。最后,反倒一一融入了中华文明。  这就牵涉到了文明体量的问题。文明的体量,包括地域体量和精神体量两个方面。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量,未必高于其他古代大文明,但一定比周边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明高得多;中华文明的地域体量,如果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体量总和还要大很多倍。也正因为这样,它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没有陷于枯窘,还经常在域内进行大迁徙、大移民,躲过了很多毁灭性的灾难。  不同的环境,造成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造成不同的性格。多少年的跨国互侵,一次次的集体被逐,无止境的荒漠流浪,必然使相关的人民信奉征服哲学,推崇死士人格,偏向极端主义。相反,中华文明由于没有被其他大文明征服的危险,也缺少跨国远征的可能,久而久之,也就满足于固守脚下热土而不尚远行的农耕生态。国土里边的内战又总是按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论指向着王道大一统,时间一长也就铸造了一种集体性格,保守达观、中庸之道、忠孝两全。中国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极端主义暴民肆虐的时期,但都不长,更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极端主义,因此没有对中华文明造成严重灼伤。  说到宗教极端主义,就遇到了宗教问题。这个问题很大,我以后还要认真地作专题考察,但这次一路对比,已经强烈感受到中国在这方面的特殊性。不错,中华文明缺少一种宏大而强烈、彻底而排他的超验精神。这是一种遗憾,尤其对于哲学和艺术更是如此,但对于整体而言,却未必全是坏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平衡、适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义所裹卷。中国先哲的理论,哪怕是最艰深的老子,也并不神秘。在中国生根的各大宗教,也大多走向了人间化、生命化。因此,中华文明在多数时间内与平民理性相依相融,很难因神秘而无助,因超验而失控。  宗教会让一个文明在较短时间内走向伟大。但是,当宗教走向极端主义,又会让一个文明在较短时间内蒙上杀伐的阴云。中华文明未曾在整体上享用前一种伟大,也未曾在整体上蒙上后一种阴云。它既然失去了连接天国的森严的宗教精神结构,那么,也就建立起了连接朝廷的森严的社会伦理结构。以儒家理性和法家权术为主导的有序管理,两千年来一以贯之。这中间,又奇迹般地找到了一千余年不间断地选拔大量管理人才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科举制度。由于科举考试总是以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核心,使得文化传承因为有无数书生的生命滋养而生生不息。因此,仅仅一个科举制度,就使社会管理的延续和文化体制的延续齐头并进。  至此我们可以做一个概括了。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  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  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  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  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上面这篇归纳性的粗浅感受,是在炉火旁熬夜写成的。今天白天,从清晨到晚上,我完成了一个重要旅程,那就是去蓝毗尼( Lumbini ),参拜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这条路漫长而又艰险,但几步一景,美不可言。  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  可惜蓝毗尼太靠近印度,不让人喜欢的景象又出现了。要进入佛祖诞生的那个园地非常困难,真该好好整治一下。  一百多年前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挖掘出一个阿育王柱,上面刻有“释迦牟尼佛诞生于此”的字样。阿育王离释迦牟尼的时代不远,应该可信。现在,园地水池边立有一块牌子,上面用尼泊尔文和英文写着:著名的中国旅行家玄奘到达这里后,曾经记述蓝毗尼所处的位置,以及见到的阿育王柱和一些礼拜台、佛塔。  可见,玄奘又一次成了佛教圣地的主要证明人。  我在相传佛母沐浴过的水池里洗了手,逐一观看了一个个年代古老的石砖礼拜台,又攀上一个高坡拜谒了红砖佛柱。然后,离开这个园子,到不远处新落成的中华寺参观。中华寺还在施工,很有气派。边上,日本人、越南人都在建造寺院。  至此,我对佛教圣地的追溯性朝拜也就比较系统了。  为了拜访蓝毗尼,我们来回行车六百公里。因此在路上思考的时间很充裕。夜间所写的归纳性感受,就是路上思考的结果。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从博克拉返回加德满都,夜宿Everest旅馆  最后一个话题  今天是二十世纪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在国外的最后一天。  车队从加德满都向边境小镇樟木进发。  在车上我想,尼泊尔作为我们国外行程的终点,留给我一个重要话题,一定要在结束前说一说。  那就是:没有多少文化积累的尼泊尔,没有自己独立文明的尼泊尔,为什么能够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愉快?  我们不是在进行文化考察吗?为什么偏偏钟爱这个文化浓度不高的地方?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国外行程结束在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或印度的恒河岸边,将会何等沮丧!  这个问题,我前几天已经写过:难道是文明造的孽?实际上,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整体责问。而且,也可以说是世纪的责问。  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尼泊尔,不是来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这里的自然,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还是原始森林,都比任何一种人类文明要早得多。没想到人类苦苦折腾了几千年,最喜欢的并不是自己的创造物。  外来旅行者也喜欢这里的生活气氛,喜欢淳真、忠厚、慢节奏,喜欢村落稀疏、房舍土朴、环境洁净、空气新鲜、饮水清澈。其实说来说去,这一切也就是更贴近自然,一种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  相比之下,一切古代文明或现代文明的重镇,除了工作需要,人们倒反而不愿去了。那里人潮汹涌、文化密集、生活方便,但是,能逃离就逃离,逃离到尼泊尔或类似的地方。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本来,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对立面是荒昧和野蛮,那时的自然似乎与荒昧和野蛮紧紧相连。但是渐渐发现,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  现代派艺术写尽了这种倒转,人们终于承认,宁肯接受荒昧和野蛮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蛮化的所谓文明世界。  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人性,也已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以前的对手——自然。  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抹去或改写人类以前的文明史,但有权利总结教训。重要的教训是: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  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千年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累赘。好事在这里变成了坏事,荣耀在这里走向了负面。  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中包含着历史的荣誉、文明的光泽。  即使珍珠宝贝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也应该舍得卸下,因为当人力难以承担的时候它已经是一种非人性的存在。  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和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我预计,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赛,也将在这一点上展开。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从尼泊尔向中国边境进发  今天我及时赶到  从尼泊尔通向中国的一条主要口道,是一个峡谷。峡谷林木茂密,崖下河流深深,山壁瀑布湍急。开始坡上还有不少梯田,但越往北走山势越险,后来只剩下一种鬼斧神工般的线条,逗弄着云天间的光色。这一切分明在预示,前面应该有大景象。  果然,远处有天墙一般的山峰把天际堵严了,因此也成了峡谷的终端。由于距离还远,烟岚缈缈,弥漫成一种铅灰色。  今天阳光很好,雪山融水加大,山壁瀑布泻落时无法全部纳入涵洞,潺潺地在路面上流淌。我们几辆车干脆停下,取出洗刷工具,用这冰冷的水把每辆车细细地洗了一遍。这就像快到家了,看到炊烟缭绕,赶快下到河滩洗把脸,用冷水平一平心跳。  我们要回去的地方已经很近,就在前面。我现在想的是,我在离别之后才读懂了它。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  峡谷下的水声越来越响,扭头从车窗看下去,已是万丈天险。突然,如奇迹一般,峡谷上面出现了一座横跨的大桥,桥很长,两边的桥头都有建筑。  似有预感,立即停车,引颈看去,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大门,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  我站住了,我的同伴全都站住了,谁也没有出声。只听峡谷下的水声响如雷鸣。  我们这一代人生得太晚,没有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说话。我们这些人又过于疏懒,没有及早地去拜访你的远亲近邻。我们还常常过于琐碎,不了解粗线条、大轮廓上你的形象。但毕竟还来得及,新世纪刚刚来临,今天,我总算已经及时赶到。  尼泊尔海关正在桥的这端为我们办出境手续。我们踮脚望去,看到桥上还站着不少人,一打听,原来藏族居民在电视上知道了我们的行程主动前来欢迎。由几位中年女性和一位大胡子的老人带领着,似乎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哈达和青稞酒。  这里的海拔是一千九百米,过关后进樟木镇,是两千六百米。空气已经很凉,我在车上换了羽绒衣。  车队又开动了,越过峡谷,穿过人群,慢慢地驶进那座白石大门。  二○○○年一月一日,尼泊尔至中国的边城樟木,夜宿樟木宾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千年一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8条)

 
 

  •   《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几十篇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   “《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看了当当的推荐买了这本余秋雨先生的书,期待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刚刚看完,感触很多,迫不及待就买了《千年一叹》,很不错的散文,有些文章确实能触动人的心灵!
  •   余秋雨先生用细腻优美的文字,带领我们穿越了数千公里,去感受人类古老文明的灿烂,去探讨人类文化的前世今生。千年一叹!
  •   是我看《文化苦旅》的又一本余秋雨的书,文化苦旅是讲述游览中国,千年一叹是讲述外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留下的文字是弥足珍贵的。每一句话都是在与时间权衡之后写下的,不管怎样,像余秋雨这般记录文化的方式是值得阅读的。
  •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另有作品名、和作家笔名千年一叹。
  •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字,读完文化苦旅,第一次读千年一叹。包装好精致啊,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很华丽很霸气啊~~不错。。
  •   余秋雨的散文写的真叫人陶醉其中,这本千年一叹包装精美,真是收藏的最佳版本,只可惜当初的文化苦旅也应该买这套的图书!赞!
  •   应该是大学时吧,拜读了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记得是同学特意赠送的。这是现代散文作品中心底最推崇的一部大作,斐然文采绘画了沉重的思考。偶尔在当当网上看到了先生的《千年一叹》,毫不犹豫地订购回来拜读,熟悉的笔法、熟稔的纪实、沉重的思考对我是又一次棒喝。
  •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只是一串串真裨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   因为看了《行者无疆》又来买的《千年一叹》 很喜欢余秋雨的写作风格 渗透着他对文化的极度热爱
  •   《千年一叹》是一本游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辞去公职,在心的引导下,为自己的理想而走上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道路。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代有着辉煌文明的国都,为什么会从辉煌到衰败而隐没,这些文明给现代都留下了什么。
    现在有许多古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民从常年在枪声中生存,那些正应该保护的古迹却在炮声中灰飞烟灭,人类在创造文明的的同时,也在无情地毁灭文明。
    虽然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游记相对于《山居笔记》等来说写行比较简练,每篇的篇幅不长,也很少运用大篇的描写,但这是在非常艰难的路途中、有时在战火纷飞的间隔中完成的,对于这样一位学者,我除了敬佩之外还是敬佩。
  •   说起余秋雨老师,我最想说的是感谢。是他带着我感受文化的魅力,教会了我从更高的高度思考问题。在《千年一叹》里,我好像跟着他们一起去考察了西亚,感受那些古文明所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即使是断壁残垣,在余老师的笔下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我知道,那魅力是由历史铸就的,是时间沉淀的,更是余老师的文字所引导出来的感受。
  •   看余秋雨先生的书,总是会被驾驭文字的老辣而折服,被字里行间透露的哲理而思索,被大师自觉背负的历史责任、人文责任感动。读《千年一叹》更像是读一篇篇游记,虽然没有文字的雕饰,但是也能读出大师在面对古迹的热情和澎湃思绪,难得的是在晚上休息时利用休息时间,灵感似火花迸射,笔触游走千年。建议如果要感受文字魅力,还是读《山居笔记》等,要读全部余老师的书,《千年一叹》必读。
  •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内容不用说了。这次的软精装版,从装订和外观看,相当的有质感。
  •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文章,千年一叹看过好多遍,可惜原来那本被老爸弄丢了,这次在当当看到了精装版,第一时间就入手了,包装不错,用塑料皮包裹的,长途运输都没有一点损坏,送货员态度也很好。比较满意!
  •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   余秋雨的书每本都好喜欢,千年一叹,主要是对于曾经辉煌文明的深度思考,对实际看到的情景的描述,给读者很深的震撼,加上书的纸张也很有质感,真的是本非常好的书
  •   余秋雨的书,只能说好!

    不过,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如果要在这本书里欣赏文采,那可就要大失所望了。

    欣赏文采的童鞋们可以去看作者的《文化苦旅》。
  •   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都是对世界文化的反思,很棒!
  •   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
  •   没想到那么厚 。
    第一次买余秋雨的书。
    连着《文化苦旅》一起买。。
    感觉挺不错 。
    纸质也还行 。
    不过从环保的角度来说 ,就有点浪费资源了 。
  •   余先生的书,已经拜读3本了,总之一个字:赞!很有深度。如果说《山居笔记》说的是国内事件的思考,那么《千年一叹》说的是国外从古迹、人文状态探讨的文化起源。书中真是揭露了中东地区的混乱,尝试阐明导致混乱的原因,虽是惊鸿一瞥,但已经震撼心灵,感觉人的生存到底可以怎样,国家的形态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发展……很有深度,很发人深省!
  •   很喜欢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真好看
  •   一直非常喜欢余秋雨老师的书,拿到这本精美的千年一叹,觉得如获至宝。
  •   每次读余秋雨的文章,就像在文化长廊里漫步,余先生用凝重的语言记载了世界千年的文化,读之有醍醐灌顶之感。
  •   这本千年一叹写的是余秋雨在国外的见闻和感触很精彩,值得一看
  •   相比文化苦旅,余秋雨的这本书的蚊子更吸引我。文字本身是没有韵味的,但是当你通过文化来粉饰它的时候它便真正的活了。有了厚重感,于是让人的精神随之有了“厚重感”。
  •   很喜欢余秋雨老师的作品,还差一本文化苦旅就买齐了他的书
  •   余秋雨的书,看了文化苦旅,这本也很畅销,一定不错,期待中
  •   喜欢余秋雨的书。感觉没有文化苦旅深刻。
  •   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早就听说过余秋雨“文化苦旅”系列的了.写的很好.获益良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大爱的传道者.
  •   《行者无疆》好看,《千年一叹》更好看
  •   我的梦想是环游世界,把我的足迹留在每个角落,在目前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书本去了解,《千年一叹》是一扇了解外面世界文化的窗口;同事会问我,你买书那么麻烦,搬家的时候还很累,可是我个人觉得好久就应该收藏!
  •   一口气读完【千年一叹】,合上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带我们去考察了著名的古代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
    “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
    “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   其实是因为翻了旧版的《千年一叹》看了第一篇《哀希腊》后就一下子被吸引了。以前从来没看过这类作品,跟着作者的足迹寻访古代文明真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或许是成书在千年之交,书里的时代色彩十分浓郁,让人看后感觉就得是这样。
    高中学习很紧,只能在午自习的时候见缝插针地看。但正是这些零碎的时间让我感受到了美好。现在倒是有点期待午自习了呢。
  •   一拿到手,孩子还没读,我就一睹为快。好,太好了。当当网的书,质量没的说,一直只爱到这来买书。绝对正版,正适合孩子读。读了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感谢当当,一如既往的支持。快递也很给力,全5星。千年一叹,一看封面就经典,历史散文,我儿子最爱读了。读了这本书,就像随余老去世界历险一样精彩!刚接到货,晚饭后坐在沙发上,我就读了一章,30多页,爱不释手。好好好!
  •   千年一叹,堪称完美,顶一个
  •   收到快递打开来看到那个书,样子和预期的不一样但是感觉更大气有收藏感觉,之前买过千年一叹看过,之前小摊头上买的是盗版,拿到书初看我完全没有发现问题
  •   先是在姐姐的推荐下读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被深深地吸引在他笔下的欧洲历史,虽然只是略略在文字间领略历史,却激起我走天下的想法。

    既然不能随心走天下,且让我的眼,再度随他的笔,去到世界的别处。
  •   买了一批书,第一本拿起的就是这本“千年一叹”,急不可耐地翻看起来,正在阅读中,字体够大,排版也很好,配有图片,很喜欢!
  •   心情很好或很不好的时候均推荐阅读,感叹文化苦旅,陶醉万里文字,适合珍藏的一本书籍,余老师的风格喜欢。
  •   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如今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带之一。当今时代,探索人类古文明,需要胆量和勇气,这一切,需要有对事业、对人类文化有极高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奉献的甚至可能是自己的生命 ,余秋雨老师对这一些很清楚,但是,为了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古文明之间的联系,他义无反顾的走了下来,这也是世界上文化学者第一人,我们为他感到骄傲,向他致敬!这篇用生命写就的人类文明,值得一读!
  •   刚拿到书时,怎么感觉《千年一叹》这本书比我之前读的一本要厚很多,翻开才发现,是字体变大了,版面排版很松的原因。阅读起来会有些不习惯了。
  •   余秋雨先生的书历来读得很舒服,流畅的很,文采斐然又不做作。内容更不必多说,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绝对令读者震撼。值得一读!
  •   书很好,的确在文字上不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但另有一翻感觉。
  •   千年一叹很好
  •   千年一叹,叹千年
  •   喜欢余秋雨的文字,在旅途中体会文化的意义,从中国到世界,这本书是一本旅行笔记,也是一部对文化的思考,品读它,体味逝去的,健在的,前进的文化。。。
  •   是文化苦旅一系列的书,期待了好久,爱不释手。但是包装是后来加的。明显被打开过
  •   读完文化苦旅后买的,本书正版,封面包装精美。
  •   和另一本文化苦旅一样值得多读。
  •   看起来没文化苦旅好·总的还行
  •   买前,看到的评论都说包装外观不好,当我拿到手、吃了一惊:太满意了!外观真的很好、赠人之佳品!(可能是这里的图片太丑了吧,对比...)但内容....跟《文化苦旅》相比,确实不如。。。还有,买的时候,选了邮政、、郁闷9号买的,17号才到...
  •   一贯的余秋雨式的写作风格,不过与以往的书又略有不同。他们一行人探访了世界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发源地,带领着读者领略未曾体会的风景,从希腊、埃及、巴基斯坦、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一路寻来,每天都将所见所闻淡淡写出,让读者也经历了一场文化盛宴。
  •   余秋雨先生之功就在于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   爸爸挑了本余秋雨的书。以前看过他的行者无疆,他的行走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
  •   我个人喜欢.书中描写的在中东的旅游惊险经历我觉得让人难忘.又是余秋雨写的,当然就会将历史等等文化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是本值得看的书.但是必须说的是它不是简单的旅游景点介绍书,如果你只是想知道中东哪些地方好玩好看,那就没必要买了.
  •   读过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从此爱上他作品。。。
  •   很久没看余秋雨的书,这本尽管是日记体,仍然很喜欢。生动,趣味,深刻,简练。看惯那些华丽词藻堆砌的文字,突然觉得文章淡然才是美。这类文化地理类的散文,仍然沿袭了作者一贯的大视角,深思考,再加上横跨欧亚的地理方位和纵览几千年的时间概念,读罢更让人觉得有荡气回肠之感。没有小儿女情长的缠绵,没有家长里短的琐事,但却在阳刚的题材之中见描写的细腻,在硬朗的线条之下有跋涉的趣味。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那段文字,让人有些感动。手不释卷。
  •   余秋雨的作品,读后总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关于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的思考,这本书值得一读
  •   读完全书,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真心觉得余秋雨先生的文笔很好。虽然网上有不少对先生攻击性的言论,不过在读完此书后我至少肯定了一点:先生的文笔无可置疑。至于其他,就让大家辩证地去看吧,我只想说,单论书本身而言,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   这本书延续了余秋雨一贯的风格,引领我们领略了世界文化,很值得一读!
  •   基本上购其了余秋雨的一套大作,慢慢拜读,以亲身游历,结合历史写出的散文,让人觉着是回到了那个时代的事发地点。在喧嚣的城市,遨游在书海中,品味着当时的文化,和余秋雨一起感受文化,经历文化里的喜怒哀乐,细数文化的酝酿、创造、升华和毁灭,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堙没,揪心而一阵阵叹息。于是,向为文化做出贡献的人致敬,给无知而损毁文化的人予嘲讽,向蓄意破坏文化的人给予诅咒。
  •   余秋雨先生的国外之旅,比不上其他的旅游文章,但是更有内涵。
  •   虽然有其他版本了,但是因为封面还是买了,一直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值得收藏!
  •   一直都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打算读完后珍藏
  •   余秋雨老师用平实的写作手法,不刻意不做作写的一本书,通过对历史文化古国的探索发现,而思考中国文化。一本不错的书。
  •   我是先看的。山居笔记后在看的一叹。书很好。两天没停看完的。停不下来
  •   这本书,记录了余教授到各个文明古国考察的过程。从希腊,埃及到以色列,两伊,再到印巴,遍布古文明的路上翻腾着滚滚黄沙。本书语言平实,因为余教授行程仓促,“来不及思考”。所以纪实多,感悟少,不及《行者无疆》的精彩。
  •   余秋雨先生的书早就想读了,这回果真有了时间拜读。新版页面很大。
  •   看到精美的包装就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内容秉承着余秋雨大师一贯的华丽风格,华丽的文字中又有思辨性,透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的确值得品味。
  •   真的很赞哦!
    余秋雨先生的文笔一直都很喜欢
    送货速度很快,质量也很正
  •   “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又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余秋雨



    太多的震撼与启发,真的很感谢余秋雨先生,让我学到了好多东西,建议大家也看看99年千禧之旅的视频。尽管时隔近千,但还是值得一看。
  •   老实说是冲着作者买这本书的
    却感觉与过去所知道的余秋雨的语言风格不同
    没有那么精致的文字做修饰
    但因为这次路途本身的意义
    所以不会遗憾
  •   在书店看好的这本书,很喜欢,爱不释手,于是回家再网上买了。价格很合算。相比于余秋雨其他的作品,这本书更白话文一些,简单,易懂。主要记述在路途中的所见和自己的体会,同时一些当地的文化内容页有所阐述,不适为一本好书,非常喜欢书中的内容,不枯燥,不乏味,很好。
  •   看余秋雨的文章有点累,需要好好地补一下世界历史。
  •   喜欢余秋雨的作品,写文化写的非常深入,不愧为大师的作品。
  •   喜欢余秋雨对于文化的思考和探讨,不是哗众取宠的泡沫言论。他是认真地,严肃的,有着深深的责任感。这是最打动我的。
  •   在同事的推荐下买了这边我拿书之后一口气读完了,余秋雨老师的作品总是给人以深沉的感觉,古老的历史文明的探究,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变迁历史的文明一切都是那么深邃。
  •   喜欢余秋雨,跟着他的文字游历世界!
  •   很感谢余秋雨,冒着生命危险,走访了人类文明的起源。让我们这些没有机会走访世界各地的人,有幸了解各国信仰和文明。
  •   第二次买了。。这一次是精装版。。很喜欢才拍下的。。很不错。。没有失望呢。。希望能看到更多秋雨先生的好书。。。
  •   第一次在当当买书。还没看完。余秋雨的,之前在手机看的,怎奈错字太多····现在有了实体,满足了。
  •   大爱余秋雨 第一次在网上买书 很满意
  •   第一次看余秋雨的书。这本书比较通俗,本人很喜欢。
  •   余秋雨的书总能引起人的思考。
    这本精装的书质量也不错
  •   装帧很好,读着特别有感觉。余秋雨的文字有深度,有见地
  •   这本书的大名很早很早就听到过,这次终于有机会一睹真容。里面很多东西都很值得借鉴,很多感悟都是生活的结晶。行文之间,真知灼见令人叹惋。落笔之处,似乎看到写书的人笔笔画画都是铿锵有声。
  •   还没有看...不过余秋雨的书非常有深度~一定很好看。
  •   余秋雨的书很有深度、广度和美学高度,读起是一种享受。
  •   余秋雨是朋友的偶像,朋友推荐了他的书,我买回来了,母亲与我抢着读,非常棒!
  •   老师推荐看一些余秋雨的书,便让母亲买了几本,本来以为自己会不习惯看这种类型的书,抱着极不情愿的心态翻开了这本黑色封面的书,然后一瞬间就沉醉了进去。书就如同它的封面一般,带着古老而典雅的韵味,又透着一丝丝的悲伤。仿佛自己也走于那一个个地方,看着历史的兴衰,看着是书上不曾写过的悲伤与欣喜。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
  •   随着余秋雨的旅行步伐,使我们认识到希腊,埃及等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使我辈深深的感慨,我们要做的是对文明的反思与从中得到启迪,引以为戒
  •   余秋雨的文采确实是精品中的极品,读他的作品是一直享受
  •   很喜欢余秋雨的作品 希望能够收集一套完整的作为收藏 于是就遇到了这套 一本本买齐 心情大好
  •   余秋雨最让我佩服的一本书 没有经过详细的琢磨 完全随性随心的一本书 很见功底
  •   余秋雨的文章,很值得看
  •   余秋雨的文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