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一退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波折,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对近两千年国人的精神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高僧觉者,他们心性坚定,于战火、乱世等诸般艰难中,以大慈悲心为世人寻求着超拔俗世、破解庸常的智慧。
《品中国高僧》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十四位高僧,以他们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对每个人的思想进行精到解析、点评。全书尤其注意将每个人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观察他们面临的俗世险恶,考察他们在思想上对前人的继承与突破。读者一册在手,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传承与嬗变一目了然。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活泼洒脱、风趣自然,意蕴空远而又饱满丰富,既是上乘的佛家通俗入门读本,更是出色的读史论人大散文。
作者简介
一退,1950年元月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现居河南桐柏。曾扮演过飞行学员、井下工人、教师等社会角色,最终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发表作品50多万字,散见于《小说界》、《长城》等文学刊物,出版有长篇小说《红眉》。中年以后喜读佛书,不敢说与佛有缘,但深悟佛教有益于世道人心,尤其在这个欲望有理,道德反而显得面目可疑的年代,佛教不失为一种净化心灵、使我们完成自我认知的良好方式。
如果本书能使读者在现代社会纷繁纠葛的欲望泥沼中稍稍得以喘息,将是作者的最大安慰。
书籍目录
道安(两晋,314—385)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高峰,为中国僧人立规矩的第一人。自他起,天下僧尼皆姓“释”。
鸠摩罗什(东晋,344—413)
大乘佛教的传播者,天才的翻译家。少年时代到印度取经,辩才无敌。苻坚为他动用了七万人马。高僧中极少的两次破戒者。
慧远(东晋,334—416)
江南佛教界领袖,净土宗的创立者。三十年不下庐山,拒绝当政者的高官劝诱,并为维护佛教权益做斗争。
智(陈、隋,538—597)
中国佛教里程碑式的人物,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首次将中国佛教的止、观、教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佛教宗派。
玄奘(唐,602—664)
唯识宗的创始人,中国佛教史上的大翻译家。敢于舍身求法的“脊梁”,赴印度取经十九年,历经磨难,取回经典。和《西游记》中的唐僧大相径庭。
惠能(唐,638—713)
禅宗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大智慧者。把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很好结合起来,创立了后来一统天下的南禅。
鉴真(唐,688—763)
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者。一生六次东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眼睛失明的情形下,仍矢志不渝,最后终于成功。
马祖道一(唐,709—788)
禅宗的大力实践者,不世出的领袖人物。其门下,龙象辈出,对南禅的传播有汗马功劳。
义玄(唐,?—867)
禅宗中临济宗的鼻祖。所创的临济宗以喝为主要特色,兼以棒打。宗风凌厉,犹如饿虎扑食。临济宗在五宗中拔头筹,直到现在仍一枝独秀,实赖此大师。
慧南(北宋,1002—1069)
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建者,将临济宗传扬到南方的主要人物之一,最为著名的是黄龙三关。
克勤(北宋,1063—1135)
《碧岩录》一书的作者,“文字禅”的推波助澜者,一生住持七所名刹,将临济宗杨岐派推向高潮的主要人物。
真可(明,1543—1604)
晚明四大高僧之一,颇具侠义之风,重友谊,爱国爱教。在动荡年代致力于救世兴法,最终却因冤案死于狱中。
八指头陀(清,1852—1912)
近现代佛教中兴禅家的高僧,也是一位诗禅并举的著名诗僧。存诗近两千首。为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
弘一(清末民国,1880—1942)
现代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诗词、金石、书法、戏剧、油画、音乐,无一不通。中国话剧、油画、现代音乐方面的开山之祖。39岁出家后,持律极严,成为中兴南山律家的一代高僧。
章节摘录
道安(两晋,314—385)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高峰,为中国僧人立规矩的第一人。自他起,天下僧尼皆姓“释”。 道安不是中国第一位高僧,却是中国佛教界第一位领袖。 一说僧人,难免有人会发笑:不就是剃光头穿袈裟的和尚嘛,仿佛有些“另类”,和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不错,僧人的生活方式、习惯、信仰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但僧人的世界同样光辉,高僧同样值得称道。当我叩问历史,探寻僧人的精神世界时,我也在探寻宗教到底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能保福禳灾的宗教,但我相信宗教能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质,会给世界带来益处。宗教缺席,世界文化将不会如此绚丽多彩;佛教缺席,中国文化的色彩将不会如现在这样丰富。 佛教是外来户,原产古印度。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很像中国的春秋战国,众国纷立,思想也跟着自由,有很多沙门教派,起来反对龙头老大婆罗门。佛教是其一种。创立者迦毗罗卫国(今址尚无法确认,大约在印度北方邦北部与尼泊尔相邻位置)王子悉达多·乔达摩,痛感人生苦恼异常,就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该教倡导众生平等,主张无常哲学,以修持脱离苦海,最后成佛。向周边国家四处流传,体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 也可说佛教是印度民族的精神之光,是思想自由的产物,是对纷乱世界的精神抗衡,是社会文化的必然现象。 释迦牟尼是教徒对其的尊称,悉达多是释迦族,牟尼是圣人。合起来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后人也称其为佛,也有称佛陀的。 佛教传到中国的确切时间不可考,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或许更早,只是没有记载而已。开初并非直接从古印度来,而是西域诸国,以道术方式伪装进来。两晋南北朝,二百多年社会战乱,犹如大地震,给人带来巨大身心伤害,需要慰藉。战乱的惟一好处就是思想活跃。士大夫们也有性命之虞,但还是穿着宽大袍服,吃着求长生的丹药,扪着虱子长谈玄学,抵制儒学。玄学接近于佛教。玄学是谈虚无的。佛教是言空的。两者有某些共通之处。 平民接受佛教还有个原因,胡人不骚扰佛寺。佛寺成了避难所,僧人还可逃兵役,不必交税。 历史的机遇让中国接受了这一人类精神成果。 释道安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俗姓卫,俗名不传。道安是出家后的法名。释是他后来对出家人的规定:凡出家人都从释迦,姓释。以后无人敢越这一规矩。就这个意义,称他是中国佛教的开端人物也不错。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出生,也有说312年出生。我还是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辞海》的说法为依据。 道安,可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比他晚生三十年的另一佛教领袖鸠摩罗什称他为“东方圣人”。 这地方贫瘠,但贫瘠地方出生的人,品格坚毅,堪当大才。 据说道安生下来左臂就有一块皮,捋着能满胳臂上下动。肘外还有一块方肉,上下有纹路。时人称为“印手菩萨”。 道安生不逢时。他出生后两年,建都洛阳的司马氏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汉所灭。公元317年,司马睿又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相对平稳,而淮河以北,就走马灯似的乱个糟透。百余年间,加上巴蜀一带,先后有十六个政权割据,史称“十六国”。过去也叫五胡乱华,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打得是不亦乐乎。也是历史的奇妙处,落后的民族在有的时候能战胜比较先进的民族。这些人彪悍,马快刀快,旋风般卷起一片血腥。 从另一个角度说,没有五胡乱华,就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勃兴。 道安一生经过六个国家,十几个帝王。 道安以前也有不少高僧,但都不如道安撑起了中国佛教的一片蓝天。所以我对他出家的动机很感兴趣,可惜没有这方面的资料。道安自幼父母双亡,只有投靠舅舅孔氏。舅舅家对道安并不怎么好,不然他不会12岁就出家。道安的形象不怎么好,非常之黑,还相当丑陋。丑陋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尽管他很聪明,读两遍书就可以背诵。也许是舅舅看不上这个小黑子,就让他出了家。 也许是道安对俗世断了念想,要求出家。近代太虚法师出家除了双亲亡故外,羡慕神通也是原因之一。道安有没有这样想法,不知道。未必出家时就抱有伟大理想。但出家对人生来说毕竟是大事,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念作为支撑,才能安然行走在人们纷纷诧异的目光中。 师父也看不上道安,要他到田里干农活。一直干了三年。后来见师父也没有要他学什么的意思,就忍不住了,向师父求借经书。师父不愿借,经书很贵重。道安一再要求,师父才把一卷五千言的《辩意经》给了他,要他好好学。《辩意经》即《辩意长者经》,算是讲善恶报应的初级教材。 道安只是在干活休息时看看,傍晚就来还书了,并且说,师父,你再借我一本。(笔者按:根据笔者浅薄的版本目录学知识,两晋时通行的是竹简之书,五千言的书应该是很大一捆,也不知道道安是如何背着这些竹简去干活的,应该显得十分怪异,但历史上确实是这么记载的。) 师父责备道安说,经书是要会背诵的,你这样胡乱看怎么行?道安说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半信半疑,也没当回事,就又给了他本一万言的大乘般若《成具光明经》。该经相当深奥。大乘是相对小乘说的。“乘”,就是车乘、运载之意。指佛法可以运载人从生死此岸到达最高境界的彼岸。小乘即狭小之车,小乘讲的是一个人的修行成道,以自求解脱为目标。大乘是继小乘之后,要普度众生;交通工具大,可以载很多人去涅槃。般若,按一般意义是指智慧,但其实是高于智慧的。 第二天傍晚道安又来还,说还要再借。师父觉得道安是装模作样,要他先把看过的经书背下来再说。想不到道安竟流水般哗哗哗将两卷经书背下来。师父惊异了,眉毛一跳一跳的。似乎不认识面前这个黑小子,半天方说,师父差点埋没你了。此后师父就将平生所学传给了道安。 20岁时,师父为道安授了具足戒。具足戒也称大戒,有二百五十条要遵守的戒律。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侣,具有收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的年龄一般在20—60岁之间。 道安要外出游学了。一般高僧都要有这个丰富学养的阶段。他游到了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 邺城让道安开眼了。邺都是个很美好的地方,三国的曹操把它收拾得很适合居住,城西北隅自北向南列峙冰井、铜爵、金虎三台。铜爵就是曹操准备锁“二乔”的铜雀台,一定是个漂亮的去处。当然僧人不是奔繁华温柔之地来的,他是来寻找大师的。大师能为他指点迷津,大师就是名满天下的大和尚佛图澄。 ……
编辑推荐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活泼洒脱、风趣自然,意蕴空远而又饱满丰富,既是上乘的佛家通俗入门读本,更是出色的读史论人大散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