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朱秀海  页数:568  字数:5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乔家大院》作者当代战争文学作家领军人物朱秀海巅峰之作  一场我们连最后看一眼亲人完整尸骨的机会也没有的战争  一场你无法缺席的原始森林中涤荡灵魂的迷狂《音乐会》

作者简介

  朱秀海简历
朱秀海,一级作家,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河南鹿邑人,满族,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和海军服役,两次参加边境作战。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痴情》、
《穿越死亡》、 《波涛汹涌》、 《音乐会》、 《乔家大院》、
《天地民心》;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 《赤土狂飙》、《东北抗联苦斗记》、
《红四方面军征战纪实》;中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 《出征夜》;报告文学《河那边升起一颗星》等。
《在密密的森林中》、
《乔家大院》相继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介绍到国外或由国外出版社翻译出版,中文繁体版《乔家大院》、
《天地民心》相继在台湾出版,风靡台港澳、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电视剧代表作品有《波涛汹涌》、 《军歌嘹亮》、
《乔家大院》、
《天地民心》等。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一、五、九、十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八一大奖);八五期问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二十一、二十六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首届首尔国际电视艺术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2006年十佳电视剧第一名;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艺术五十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奖;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等。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海军通令嘉奖一次。

书籍目录

正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八天
 第九天
 第十天(录音1)
 第十一天(录音2)
 第十二天(大结局)
附篇
给局领导的正式报告
附件一我某驻日机构给某局老干处的复函(摘要)
附件二有关抗联十六军情况的简略说明
日记一则
留给自己的秘密录音文档

章节摘录

  正篇  第一天  1  “可以开始了吗?”  “可以。”  我不是中国人。我是韩国人,1919年生于汉城。父亲是一所大学的日语讲师,母亲则在一家颇负盛名的乐团里担任小提琴手。  父亲是在一场乐团为母亲举办的独奏音乐会上认识母亲的。那天父亲是个普通观众,他与其说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母亲,不如说是爱上了母亲用手中的小提琴演奏出的美妙音乐。  父亲不懈地追了母亲三年。那三年里,母亲每一次演出结束后,都会收到他亲手送上的—束鲜花。父亲还是个诗人,这三年间每天为母亲写一首诗。他的炽烈而持久的爱终于征服了母亲的心,使她不顾家庭的反对,坚持和这个一无名气二无家产的大学教师结了婚。’  “你真的准备好了,要听我—直讲下去?”  1910年,中日甲午海战后实际占领了朝鲜的日本,强行宣布与我国“合并”。说是合并,其实就是吞并。朝鲜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他们为光复故国组织起来,展开了英勇的反抗。我的父亲成了秘密组织“光复社”的骨干成员,积极参与对日本占领军的袭击、暗杀活动。后来,他还成了组织里的—名暗杀专家。  父亲做这些事一直瞒着母亲。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正逐步接近自己事业的巅峰。母亲醉心于自己的不断成功,竟有两三年时间对父亲做的事隋毫无察觉。  大约是在日本人吞并朝鲜三年之后,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根据所谓“天皇谕旨”,日军占领当局开始对整个朝鲜民族实行文化灭绝,他们逼迫朝鲜人不说朝鲜话,只说日本话,勒令所有的音乐团体只能演奏Et本乐曲和西洋乐曲,不得再演奏朝鲜乐曲。母亲所在乐团全体人员在同一个夜晚秘密宣誓加入“光复会”,并拒绝演出。像父亲—样,母亲投入“光复会”的秘密斗争时也没有告诉自己的爱人,她的初衷也是要保护父亲。  父亲和母亲在组织里相识于一年之后。当时父亲接受了一项从中国边境偷运军火的任务,上级给他派来一名女会员,以妻子的身份配合他行动。到了会合地点,父亲发现组织上派给自己的“妻子”,就是我的母亲。  1920年夏天,我还不满一岁,“光复会”在汉城的秘密机关被日本特务破获,几名重要成员被捕。这—秘密组织的最高领导层一不做一不休,决定动员全朝鲜人民举行反日大暴动。一夜之间,南到釜山,北到鸭绿江边,上百万人,垒起各种武器,向日本占领者展开了大规模攻击行动。整个朝鲜,到处是暴动者的大旗,到处响彻着朝鲜人不屈的歌声!  日本人血腥镇压了这场著名的大起义。他们攻击参与暴动的义军,并借机向誓死也不愿屈服的全体朝鲜人民发动了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暴动失败。义军被杀者上万,和他们一同殉难的同胞则没法统计。父母亲身份暴露,被迫随着一批侥幸逃脱的义军越过中朝边境,以难民身份流亡到了中国东北。  1922年冬,在中国东北流?了近两年的父母改换姓名,带我在名城大连定居下来。父亲在一所朝鲜人办的中学教日语,母亲冒充中国人,加入了当地—个由旧军阀出资创办的乐团。同年,我弟弟英男出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音乐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值得一看的历史,值得知道的历史,值得纪念的抗联
  •   早就知道这本书,还等了好长时间才买到,仔细读完后,震惊于东北抗联的艰辛、环境的恶劣、不屈的意志,对信仰、对民族的伟大责任。吾辈恵于此,当珍惜。
  •   听别人介绍过,一直等初版的再版,但只能阅读修订版了。
  •   这部书在展开主要线索的同时,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以秋雨豪为首的抗联十六军从诞生到全军战死的过程。书中既写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激烈战斗,也写了中国人、日本人和作为第三方的狼群的激烈战斗,真实显现当年日本人吃人、中国人被吃、连狼群也活不下去的残酷场面,展现了兽性与人性、现实与理想、变态心理与正常心理、英勇与怯懦、生与死的激烈搏斗。   音乐和音乐会的出现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音乐会和战争是水火不容,但和本书的主人公却不可分割。英子自小在剧院的后台长大,在音乐会中长大,由于幻听世界上所有的声响都在她耳边成了一场场音乐会。进入战争后,耳畔幻听到的音乐和音乐会成了她抗拒战争声响和死亡的仅有的东西。音乐会和战争是我们主人公英子的命运的两翼,起到的是方向相反的作用,就好像是两种力,一个将她拉向死,一个将她拉向生。英子直到抗战胜利那一天到来前也没有摆脱掉战争,这样她就不能没有音乐和音乐会。音乐与音乐会其实已成为作品中的一种象征。
  •     1
      
      
        我还年轻的时候,一次被领导派去参与某老首长回忆录的写作。首长不出面,让他的旧部下坐在一起集体回忆。我陪了三天,只记下一件事:某年夏天桐柏军区 的部队打进武汉,在敌人仓库里发现了一批罐头,他们凭商标上曲里拐弯的洋文判断出这是美国货,打开一罐来吃,味道非常不好。一会儿来了连里的文化教员,告 诉他们刚刚吃下了一罐美国油墨。
      三天后我离开了那座宾馆,回来告诉领导说我罪受够了,换别人吧。果然换了别人。我以为事情过去了,但后来发觉,并没有忘记这件事。再以后,年复一年,我会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想念当年那些扛着美制卡宾枪冲进大武汉,神采飞扬地吃掉了一罐美国油墨的人。
      
      
      2
      
      
        我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音乐会》有七十万字,我不知道这个长度是否开罪了读者,但实实在在开罪了一些专家朋友。他们认为在这个一切都已快餐化的时代, 强迫别人阅读七十万字是谋财害命。我口中唯唯,心里不服,直想大吼一声:这也是记忆,一些极为重要的有关中日韩民族历史的记忆,将它写出来是这些历史在考 验我,现在我写完了,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
        不知何方圣哲早就说过一句名言:说出来是为了忘却。《音乐会》最后一稿改完,我迫不及待地换了一台新电脑。再也不会写这样的书了,我想,罪受够了。夜 里放松地躺在床上,一时浮想联翩,脑海里又涌现出许多与《音乐会》类似的记忆。我有点紧张,我知道,如果我不能用一个短小的篇幅(我准备用三千字)将它们 一古脑写出来,就有再次冒犯朋友将它们写成一部长篇的危险。不,我可不想彻底失去所有的朋友。
      
      
      
      3
        时常会想念杨靖宇。
        1940年2月22日,弹尽粮绝、孑身一人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辽宁省濛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路上拦住四个进山砍柴的 中国人,与其中一个名叫赵廷喜的人谈了话。此前四万日伪军为搜捕他一个人已折腾了两个月。杨靖宇主动出现的原因是他脚上的棉鞋脱了帮,脚冻坏了,身上发 烧,而且多日没吃东西了。杨靖宇身上还有九千元伪币,他请对方回到山下给自己买双棉鞋和一些吃的。这个叫赵廷喜的中国农民答应了,回到屯子里,迎面碰上日 本特务李正新,后者也是个中国人,不过是个日夜都想帮助日本人抓到杨靖宇以领取赏金的中国人。赵廷喜一见李正新就害了怕,把发现杨靖宇的消息讲出来,李正 新马上带他去日本警察所。第二天早上日军赶到,杨靖宇壮烈殉国。
        时常想念的不是英雄的死。英雄死去已六十余年矣!时常会设身处地想到将军死前的内心。他肯定觉得应当相信中国人才主动走出来与赵廷喜见面的,赵廷喜劝 他投降,说眼下日本人和过去不一样了,只要你投降,他们就不杀你(其实他不知道,杨靖宇真要是主动投降,日本人不但不会杀他,还会让他做伪满州国的“军政 部长”)。史料记载(日本人的报导,但大体可信)杨靖宇这时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老乡啊,我们都是中国人,要是咱都投降了,中国就真的完了。这以后赵廷喜就拿上他的钱走了。杨靖宇该怎么办?
      他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他没有。他有理由怀疑这个中国人是否可以信赖,但他没办法怀疑每一个中国人。
        这一刻,这一个中国人就成了他为之奋斗牺牲的所有的中国人。
        可偏偏这个中国人,没有给他带来棉鞋和食物,却引来了日本人。
      
      
      
      4
        时不时地会想起周保中。1937年冬,数万日军对东满和下江(松 花江下游)地区的抗联二路军展开大围剿。周保中将军指挥四军五军向西突围,自己则率领二路军总指挥部向东走,潜入乌苏里江西岸的密山,过了一些日子,因为 西征部队失利回到勃利,他又率着自己的小队伍在一天一夜之间,冒着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严寒,从密山走回了勃利。
        不看地图的读者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时常想起这件事。看地图你就明白了,从密山到勃利,是从黑龙江省的东部走到中部,直线距离就有二百公里。
        老实说开头我从一位老抗联口中听到这件事时怎么也不敢相信。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不是走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他是在日伪军的重重围攻之中,将鞋子反 绑在脚下(用以迷惑敌人)走完这些山路的。我不敢相信这件事,是因为即使你是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在一天一夜走完二百公里山路也是难以想象的,何况他们根 本就没有东西吃。
        我不相信这件事,就到《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去查证。果然,我在一则写于1939年11月的日记里查到了同样的记载。
        一个朋友读《音乐会》时提出过一个问题:你的人物一直在书中狂奔,这已经超过了人的体力极限,降低了本书的可信性。
        周保中将军真是个奇人。哪怕是在日寇围困得铁桶一般、二路军的前途最黯淡的日子里,也没有中断逐日写日记的习惯。据说他一直使用毛边纸和毛笔,写完一 本就让警卫背上,背不动就找个地方埋起来。这些日记写得客观、详实,平静,让我们无法准确揣摩他当时的真实心境。但也就因为这些日记,我们明白了他和他的 战友其实每日每时都生活在类似于最后一战的环境中,枪声一直在他的耳边嘹亮,他要不停地突围、退却、逃匿、转移。但是他仍然坚持记下当日的战况、军情甚至 自己对许多事变的反应。这样一个人,生死肯定早已置之度外,但在记日记这件事上头,却认真、执拗得令人惊讶。
        可以想象他根本不是为自己写日记。置身在每日生死未卜的战争环境中,他和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不需要这些日记。他要写给的只能是时间和历史。
        丢失是难以避免的。1936年前的日记就在敌人的一次搜山中被焚毁。但以后的日记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经过将军的亲属和有关研究人员整理,出版时仍然有七十万字。
      我的《音乐会》写了三年,只有七十万字。周保中将军业余写作,三年内也写下了七十万字。
      
      
      5
      
      
        最近一些日子,越来越多地想念起吉林省宁安县马家大屯的马老太太和他的三个儿子。
      我是在《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发现马老太太这个名字的,可那上面的记载非常简略,后来在采访中,我从那些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抗联口中,又听到了她的故事。
        马老太太的姓名已无人知晓,只知道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最早在宁安县拉队伍时,她就成了抗属,陆续将三个儿子送进了四军和五军。后来日本人攻进屯子,将 它烧成一片白地,马老太太无家可归,自己也毅然加入了二路军,和儿子们一起行军作战,这时马老太太已是六十多的老人了。1937年冬,二路军主力在日寇围 逼下破围西出,马老太太随同在五军当团长和营长的大儿子二儿子一同西上,小儿子则留下来守护密营,同时负责保护随我军一同西征的一个山林队首领的女人。所 谓山林队,是好听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土匪。为了保存抗日力量,不让这支土匪队伍投敌,周保中和其首领约好,让后者带队伍和我军一同突围,我军另派人留在原 地保护他的押寨夫人。若有半点差池,我军自会对自己人按破坏统一战线罪论处,也就是枪毙。大军西行之后,日军在千里长途中极尽围追堵截之能事,我军恶战连 绵,马老太太的二儿子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哥哥的队伍和同在队伍中的母亲,毅然与敌搏斗,壮烈牺牲。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大队也和随军西上的那支山林队断 了联络,而这时留在山里的马老太太的三儿子也陷入了敌之重围,与外界断了联系。日本人天天搜山,扔下传单说周保中的二路军已全军覆没。三儿子和受他保护的 匪首的押寨夫人独处在一个山洞里,自忖不能逃脱,彼此说了实话,原来此一押寨夫人竟是匪首抢来的,一直想逃,都没能逃得出去。三儿子在长久的等待之后不见 大军回还,以为我军真地不会回来了,就想带着押寨夫人逃回故乡。逃跑并不顺利,但二人却产生了感情,做了夫妻。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军却在这时回到了营地,更 没想到的是匪首并没有死,也回到了原地,寻他的押寨夫人。后者已有身孕,纸自然包不住火,匪首大怒,拉开架势要二路军执行自己的纪律,不然就要翻脸,跑日 本人那边去。出于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因,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长不待报告,就对三弟执行了纪律。等到周保中赶到,枪决已经执行。而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 长,也在随后的一次向南突围的战斗中牺牲,随后,马老太太自己,也在儿子牺牲的同一场战斗中奋勇扑向敌人的狙击线,壮烈殉国。
        一直忘不了马老太太的原因是:当她的二儿子在西征中死去,大儿子以破坏纪律罪处决自己的三儿子时,这位老人家是一种什么心情?她为自己其实并无过错的三儿子求过情吗?他们母子一定见过最后一面,这时在母亲和儿子之间,又说过些什么?自己辛勤养大的三个儿子,于短短数月间,在自己的眼前一个个死去,她那颗苍老的心脏,又是怎么承受得住的?
        还有,当老人最后一次扑向日寇的狙击线时,真的不是想和儿子们一同离去吗?
       忘不了马老太太还有另一个原因:她的大儿子马团长处决了自己的三弟之后,那支山林队的首领真地没有投敌,他被抗联队伍说话算数的气魄震动了,直到队伍打光,最后一个人战死,也没有投降日寇。
        但是被夺回去的那位押寨夫人呢?那位已有身孕的押寨夫人后来生下了孩子吗?那个孩子是否活了下来了?如果今天还活着,他现在哪里?他知道自己父亲母亲的故事吗?
      
      
      6
        冷云。
        在中国,知道冷云的人不会很多,可是听说过八女投江的人一定不少。
        冷云就是八女投江中的八位女烈士之一,而且是她们的领导者,是她带着七名抗联姐妹毅然投身于江水。
        冷云最早只是佳木斯中学的一个女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抗日思想,加入了抗联的地下组织。传说她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商人家庭,不参加抗联,完全可以过得很好,可是她选择了抗日。
        1936年佳木斯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冷云因为不是核心成员,没有机会参加会议,侥幸没有落入敌手。这时她的身份也许暴露了,也许没有暴露,但地下党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还是安排她孤身一人离开佳木斯,进了山林中的抗联队伍。
        到了这时冷云的生命还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光彩。如此安排,无论对她自己还是对于抗联部队,都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在她,是因为中学还没有读完,她是 个喜欢念书的女子,不能继续念书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遗憾;对于部队,这样由地方党安排进来的的女孩子越多,负担就越重,尤其是像冷云这样几乎连枪也没摸过 的女中学生。但既然送来了,他们也只能接受。
        于是冷云被五军领导安排进了军部的被服厂,给全军做军服。说是个被服厂,那个年月,部队的军服差不多全靠缴获,被服厂能做的事是有限的。说是个工作,不如说是在深山里给冷云和如她一样的一些姐妹们找一个藏身之所。
        1938年5月,七万日寇对抗联二路军实施“重点讨伐”,抗联四、五两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局,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决定两军由吉东地区向西方五常一带作长途突围。四五军的女同志被合编成一个妇女团,随主力西下。冷云以她渐渐表现出来的干练和坚定,当了这个团的指导员。
        这个时候,恐怕不仅别人没有想到,就连她自己也不会想到,她一生的这第一次远征,也将成为她最后的一次远征。
        但命运就是这么安排的。虽然突围成功,但整个西征行动却失败了。三个月后,一同西征的抗联四军和五军被敌人打散,几个月后四军全军覆没,五军则在迭遭 失败后分为两股,其中的一股由五军一师师长关书范率领,穿越老爷岭上千里林海,向东返回设在今天黑龙江省依兰县东部山区的密营。走进林海时一师还有一百多 人,走出来时,却只剩下了三十多人,其中就有冷云率领的妇女团剩下的最后八名女同志。
        时常会想到这样一个晚上。冷云他们突破敌人的重围,到达了自己根据地的边缘。虽然牺牲惨重,可他们这些人却活下来了,在那个年代,只要他们没死,对抗 联二路军来说就是胜利,对日寇来说也就是失败。走出林海到达乌斯浑河畔就地宿营时,冷云和她的姐妹们的心情一定是兴奋的,毕竟他们这三十几人就要回到根据 地了。
        可就在第二天拂晓,日本人包围了他们的宿营地。一个名叫葛海禄的汉奸向日寇告了密(又是汉奸!和杨靖宇一样,冷云她们可以说也是死在汉奸之手)。但是 日本人首先发现的并不是冷云等八姐妹,而是和他们隔开一段距离宿营的以师长关书范为首的男同志。这时冷云八姐妹只要自己不暴露,或许就有机会脱险。
        但是冷云没这么做。冷云带领八姐妹做出的是另外一个对他们来说具有改变命运的决定,她决定带众姐妹们将日本人引开。原因是很简单的:关书范是师长,他所在的地方就是师的指挥所,面对敌人时,她们有责任保护师长和他的指挥所。
        于是她们首先向日本人开了枪。日本人被吸引过来,关书范被枪声惊醒,带着男同志突围出去,冷云八姐妹却被日本人逼到了江边,子弹打完之后,在投降、被活捉和投江之间,冷云带着她的姐妹们选择了后者。
        故事到了这里,仍然是众人皆知的。众人不知道、因而时常让我想起冷云的是:正是这西征归来途中的最后一场战斗,击垮了师长关书范的心,回到一师密营不久,他就下山和日本人谈判,接受收编,其后还自告奋勇地回到队伍里来,要说服五军军长柴世荣和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和他一起接受日本人的收编,也就是投降!
        一直难以释怀的正是这件事:冷云和八姐妹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出的竟然是一个变节份子。如果八姐妹死后有知,她们会后悔吗?
        她们是不会问这个问题了,问这个问题的是我们。我们这些后人原本也不会问这个问题,可是自从读了史料,知道了真相,这颗心就不能不为这个问题一直疼痛着了。
      
      
      
      7
      
      
        关书范。
        因为冷云,也会时常想起关书范。
        关书范,吉林宁安人,1912年出生,17岁参加共青团,成为宁安青年学生中最活跃的革命份子。“九一八”后全力投身救亡运动,出任共青团吉东省委委 员,22岁被捕,受尽酷刑仍没有叛变,周保中创立抗联五军后,他骁勇善战,25岁就被委任为五军一师师长,成为周保中手下数一数二的爱将,后者对他寄托了 巨大的期望。可就是这个人,经历了1938年的西征,居然撑不住了。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下山和日本人谈判之前,居然抱有下面一种奇怪想法:抗战到了最后关 头,不投降五师乃至于二路军残部一定会被日本人全部“剿灭”,投降了或许就能躲过这一厄。即使从山上穿了一身日本军装回来见自己的军长柴世荣,他也不认为 自己的行动是动摇和投降,而是“假投降”。他劝柴世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把队伍设法保存下来,就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柴世荣大惊,急报 周保中。周保中大怒,令五军军部马上移到二路军总部密营来,他告诉柴世荣,什么“假投降”,这是真投降,是在斗争进入最艰苦时刻首开的投敌之风!这个口子 一开,吉东的抗日大局就将崩溃!这样的行为,决不能宽恕!他让柴世荣引关书范上山,立即将其逮捕,公布其罪状,执行枪决!
        关书范的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完。被逮捕之后,面对盛怒中的周保中,他又“悔悟”了,不但涕泪交流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以人死言善的语气,向周交代了 他和日本人的所有交易,尤其重要的是他向周保中讲了日本人已经从他口中知道了我军的哪些密营。在枪决他之后,呆在这些密营的我军一定要迅速转移。枪决关书 范之时,周保中流下了痛恨交加的泪水。
        在当天的日记里,周保中极其罕见地用长达一千多字的篇幅,记下了关书范的生平,虽然义正辞严,可那种隐隐的痛惜之意仍然能让我们感觉到。为一个叛徒的死写下这么多文字,在七十万字的《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是仅有的一次。
      
      
      
      8
      
      
        1939年1月枪决关书范之后,二路军的两大主力四军已在西征途中全军覆没,五军一师由于关书范的叛变基本崩溃,二师余部辗转于南满各地与敌作战,最后回到吉东时只剩下了三个人,一个人数不多的总部警卫旅也不在身边,且音信几稀,这时的周保中,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这时候他怎么办呢?他没有退缩,不过他的心态已变。虽然他口头不承认二路军已经失败,可心里不能不明白。对他来说,能做的事已经不多了。
        但他身边还有十几个人。就是这十几个人也牺牲了,还有他自己。在他的内心里,只要他自己还没死,二路军就还没有最后失败。
        他一定用了许多时间想下一步的斗争方式。而这种方式他很快想好了,确定了。
        这种方式就是利用自己当年在上海和周恩来一起从事特科活动时学到的本事,辅导身边最后十几个人,让他们人人学会爆炸和暗杀技术,然后他将这些“地下尖兵”派出去,对日寇在东北苦心经营的重大经济、军事项目实施攻击。
        这种战法,有点类似今天的所谓“不对称攻击”,有点类似巴勒斯坦人对付以色列人使用的所谓“肉弹”。
        这仍然是抗战,但更像是拼命。
        被周保中最先锁定的目标是日军在佳木斯的飞机场,日本人在镜泊湖造的水电站。
        炸毁镜泊湖水电站的任务交给了五军老战士刘德胜和翟学忠。出发之前,周保中亲自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还教给了他们一些特工常用的技巧。
        为了保证成功,刘德胜和翟学忠出发时,什么也没带。一没带钱,二没带枪,三没带炸药。周保中嘱咐他们,下去要自食自力,想办法活下去,还要完成任务!
        两位老战士下山后的经历极为曲折:到了宁安,他们没有找到地下党,却被正到处抓劳工送往中苏边境修工事的日本人以没有“劳动票”而投入大牢。他们以为 这回完了,没想到却在牢里遇上了一个当了伪军的熟人。此人的老婆刚刚被日本人奸污,不知道二路军的实情,仍一心想投奔周保中,二人将计就计,让他帮忙弄到 两套伪军军装,逃了出来。这回他们到底联系上了宁安地下党,后者帮他们弄到了“劳动票”和炸药,他们自己却又被日本人当作“浮浪”抓起来,装进火车,拉到 边境上修所谓“国防工事”。二人明白,一旦到了那里,就再没有活命的机会,半夜里在火车上用上了周保中教的特工手段,自己给自己松了绑,杀了车上的鬼子, 带着一车厢人跳车逃走。再回到宁安,和地下党接上头,弄到了“劳动票”和炸药,他们这才混进了去镜泊湖的劳工队伍。一天夜里,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先 放火烧了日本人的汽油库,等日本人跑去救火,他们潜入水电站工地,将地形看了个清楚,此后将炸药放进饭盒,一天带进去一点,积少成多,最后竟然带进去整整 六公斤炸药。一日,渐渐取得日本人信任的翟学忠终于有了机会,将六公斤炸药全部放进就要建成的水电站的核心部位,还安放了延时装置。两小时后,早已离开的 他们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水电站在他们的身后被炸上了天!
        为了表彰二人的功勋,周保中代表二路军总指挥部,授予他们“孤胆英雄”的称号。
        其后,周保中又一批批将人派出去,成功地炸毁了日本人建造的湖南营水电站和日军珲春甘井子机场油库。
        如果不是当年9月,周保中突然接到了从苏联方面转来的三路军代表冯仲云邀请他过江赴苏,会商二、三路军合并及与苏军合作的信函,周保中一定会以这样的 姿态和方式与日本人战斗下去,直到身边的人全被他派出去,作为二路军总指挥的他本人亲自下山,作为最后一名“地下尖兵”,向日寇发起二路军战史上最后一次 攻击。
        如果是那样,在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授衔的将军的名册里,就不会有一个名叫周保中的中将了。
        真正忘不了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周保中将军这一年的心境。细察《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你会发觉他的心态极为平静。
        他也可能真地非常平静:他的部下都战死在沙场之上,剩下的人也正一个一个在最后的极为悲壮的攻击行动中死去,他不过是他们身后的最后一个攻击者和战死者罢了。
        还有一种可能:他的平静来自他在内心中与日本人的对峙与对视。这是一种极为有力的对峙与对视。因为双方都明白,二路军已经失败,但是只要你还没有杀死 我周保中,二路军就还在战斗,我没有承认失败,你日本人就仍然没有胜利。我还就想看看你的能耐了,什么时候你杀死了周保中,才能说你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此时的周保中,说他是二路军的最后一名战士都不足以描述他的心情,应当说他或许把自己看成了坚守在战壕里的最后一个中国人。
      
      
      
      9
      
      
        时常想念的最后一个人是赵尚志。
        1938年1月1日凌晨,在我北满抗联主力西征嫩江遭受重大损失、五万名日伪军加紧布署对我军的最后一次“讨伐”的前夜,北满抗联总司令(时称东北抗 联总司令)、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赵尚志越过冰封的黑龙江,前往苏联方面“求援”,随即被扣押,从此失去自由。一年六个月之后,他终于被释放,率领一支小部 队返回东北,整个东北的斗争环境和我军的内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北满抗联在他走后对一去不返的他的批判已经结束,形成了以三路军总司令李兆麟为领袖的新 的领导集体,不再接纳他的归来。接下来,在二路军三路军伯力联席会议上,三路军创始人赵尚志因“犯有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党籍,被安排到周保中的二路军总指 挥部任副总指挥,不久又被从国内战场召回到伯力(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失去了周保中的庇护,三路军又回不去,二路军视其为路人,当初令敌人闻风丧胆 的大英雄竟成了新成立的伯力东北抗联教导旅院内一个无人理睬的闲人。
        赵尚志怎么办呢?他仍然有许多选择。他可以选择申诉,向当时代表中共中央领导东北抗联的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申诉,甚至通过这个代表团向已经在 延安扎下根来的中共中央直接申诉;他也可以破罐子破摔,既然你们东北抗联不要我,我干脆就这样呆下去好了。凭他的威望和功勋,没有人会不让他继续呆下去, 直到抗战胜利的一天。
        当然还有最后一种选择,那就是:不管我赵尚志身在何方,也不管你们如何看我,赵尚志都仍然是一个矢志抗日到底的战士,你们可以不要我,但是我却不能不抗日,哪怕只剩下我自己一个人,也要回到东北,回到打鬼子的战场上去!
        赵尚志没有选择申诉,也没有自暴自弃,性如烈火的他选择了最后一条路。 1941年10月,他没有经过当时东北抗联教导旅的最高指挥员周保中的批准,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五名战士,越过黑龙江,回到了自己的国土上。
        三个月后,他在攻击鹤立县日伪梧桐河警察署时误入日伪特务的包围圈,壮烈牺牲。
        赵尚志直到最后,也没有实现随着他的归来,东北人民会一呼百应,再次掀起一波新的抗日浪潮的愿望,却实现了自己的另一个心愿。这个心愿是:就是死,我也要死在抗日战场上!
        赵尚志被弄到日伪鹤立梧桐河警察署后,日本人欣喜若狂。就是为了防备这个已经被抗联队伍不要的人,日本人曾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在黑龙江边维持着三道 封锁线。现在这么轻易地就杀死了赵尚志,他们不敢相信。于是,他们从刁翎城中,叫来了已经投降日寇的原东北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
        李华堂“九一八”时是东北军的一个营长,东北沦陷后拉起一支队伍抗日,后来又响应中共建立抗日联军的号召,加入了赵尚志为领袖的北满抗联总司令部。在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他都是赵尚志抗日路线的追随者和赵尚志本人的崇拜者。一九三八年冬,当赵尚志赴苏未归,李华堂的九军主力又随三路军总指挥部西上嫩江之 后,一向躲在深山里不向日寇投降的李华堂成了孤家寡人。等到他的另一个结盟者抗联二路军也在日寇打击下几乎全军覆灭后,李华堂终于承认失败,下山投降了日 寇。日寇果然没杀他,反而将他安置在刁翎城中,过所谓自由的“良民”生活。现在,为了验明赵尚志的正身,日本人又将他带到了梧桐河伪警察署。
        在一间冰冷的房子里,李华堂第一眼就认出了面前的死者就是他矢志追随多年的抗日大英雄赵尚志。尽管有不少日本人跟着,他还是哭了,大声道:司令,你也这么着了吗?你也这么着了吗?他大哭嚎啕,被日本人强拉出去。
        时常想起这一次的会见。这是曾经作为抗日结盟者的李华堂与赵尚志的最后一次会见,赵尚志已经死去,李华堂也已经投敌,可当他见了死去的赵尚志,为什么 仍要放声大哭,重复说出那样一句话呢?李华堂当时要对赵尚志表示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他有没有想过,虽然他努力在内心里为自己的投降辩解,可面 对着眼前的死者,一颗心仍然明白,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虽死犹生,而他虽然活着,其实已经死了吗?
        东北光复后,李华堂重新出山组织军队,被国民党任命为第十五集团军上将总司令,与挺进东北的我军为敌,结果被我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剿匪小分队围击于 依兰东部,负伤后被捕,死在押解的路上。李华堂死之前,有没有想到过当年他和赵尚志在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署的最后一次见面呢?
        不久前看到新编的电视剧《林海雪原》,想到书中写到的作为匪首的谢文东和李华堂,不由想道:当年他们也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抗联八军和九军军长呢。只是他们不像赵尚志那样死在了抗日战场上。他们也曾经在艰苦的年代里坚持过,却没有坚持到死。
      
      
      
      10
      
      
        开始写这篇文章时,《音乐会》刚刚出版一个月,写完它却是两年后的事了。我发觉,这两年里,虽然我写下了这个题目,却还是会时常想念这些我想要告别的人。
        那天走在长安街上,我脑海里忽然冒出了这样一个念头: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下 面,是不是都躺着一个我们时常想念却又时常想要告别的烈士的冰冷和毫无知觉的尸骨。如果鲜血没有渗入地下并且也不会凝固,这块土地上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 我们的每一步都会在这条血河里趟起汹涌的浪花。
  •   抗日战争果然是‘我爷爷’打的。
    一个人,抗过日,后来投向了日本人,你们叫他汉奸,这是关书范。
    一个人,抗过日,后来投向了SU人,你们叫他XX,这是XXX。
    一样都是卖国,有区别么?
    ‘军旅作家’这种玩意,100个里面有一个正常的就不错了。
    这个正常的,也得要他爷爷他爸爸以前端过毛爷爷的屎尿盆,才敢说话。
  •   每个人都是有理想和有标准的,每个时代也是,无论在什么年代,当拿起刺刀对着自己昔日的同袍和兄弟的时候,这种叛徒难道不应该鄙夷吗?难道要把他像范跑跑一样赞誉成时代英雄吗?
    不管什么时候,英雄永远是英雄,岳王庙里享受四方香火的岳飞,被人唾骂的在阶下跪着,无论什么时候,不要把你的脏水吐在英雄的脸上。
  •   躲在后方和日本鬼子搞默契搞秘密谈判的货色能比岳王爷?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还是你爷爷领导的呢。
  •   逆向民族主义的货自己一边自虐去好吗,别在这好好的一帖子里恶心人。
    啥P事都能给Y们扯到政治上去,真J8烦。
  •   你以为你这样转移视线就能让英雄不再是英雄么?正告你:英雄永远是英雄,老鼠一辈子过街都是人人喊打。
  •   抗联那筒子比‘我爷爷’更不堪,只是东北那段历史没人梳理,而且涉及到‘我爷爷’认史大爷做干爹的事,更敏感。周爷爷抗日的同时投俄,这是哪门子英雄?要是他真是英雄,俄国人占了东北的时候他怎么不打俄国人?
    周49年以后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先弄清楚了再说,这段历史连‘我爷爷’都不愿意提,什么J8军旅作家又瞎提,小心自己的乌纱。
    布党自称英雄,恐怕金爷爷‘我爷爷’会在棺材里笑翻。
    还有,楼上2个书托,看这书的人都在百度盗墓笔记吧里,去那吧。
  •   这文既没提炮党如何烂泥扶不上墙,也没提TG如何英明领导,一个个都是在那个大时代下发生的纯爷们儿的故事,我说你能不能不要那么容易高潮?
  •   转移话题,泼脏水,扣帽子,还有什么?坐看跳梁。
  •   ‘军旅作家’本人或者其编辑说话像怨妇。
    第一个托是个抽大麻的。
    第二个是脑残90后。
    还有什么组合?
  •   看到金老师吐槽,真是不枉我夜半难免。
  •   眠。
  •   我真不知道你哪里来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活在自己的世界挺好的,就跟我抽大麻一样. 你过得比我健康. 真的,我衷心祝福你.
  •   Google Maps说,从中国黑龙江鸡西密山市密山镇到中国黑龙江七台河市勃利县勃利镇,经308省道 and 014县道,步行距离130 km, 需时1 day 3 hours。这是正常步行速度吧。图:http://g.co/maps/qbptd
  •   英灵永生,我辈仅仅望向他们便已悲愤不能成言。
  •   现在的柏油路和以前的山路没有可比性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