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奥)卡夫卡 译者:高年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卡夫卡文集》分为长篇小说两卷,中短篇小说一卷,书信、日记、谈话等一卷。采用分册销售和套装销售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我社新出版的《卡夫卡文集》(增订版1-4卷),是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新版《卡夫卡文集》增补了三篇短篇小说,校订修改了某些译文,纠正了一些印刷错误,并以全新的装帧设计对图书进行了精美的包装,更加准确、新颖、概括地表现出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世界文学经典的品格。
作者简介
作者:(奥地利)卡夫卡(Kafka.F.) 编者:高年生
书籍目录
前言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城堡》简介城堡附录一 开篇的异文二 残章断篇三 作者删除的文句和段落四 第一版后记五 第二版后记六 第三版后记七 译后记八 卡夫卡生平创作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报刊杂志关于卡夫卡的讨论此起彼落。战后最初的年代里,西德的卡夫卡研究几乎全盘接受了欧美已有的方法和观点,宗教观、哲学观、心理分析、实证主义方法都用。唯有唯物主义的社会批判方法当时并不受欢迎。西德在五十年代初之所以拒绝将意识形态纳入文学研究之中,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政治性强的意识形态有一种排斥心理,对教条有反感。纳粹十二年的极权统治给德国人带来的深切反思之一便是:一切都是美丽的谎言,不能再轻信了。就文学而言,应将文学作品作为文学艺术对待,理解文学作品应该排除非文学因素,读者应直接面对作品,以直接的感受作为解释作品的基础,注重审美因素和文风文体分析,由此理出作品的含义。这种作品内涵阐释法将作品当作单纯的语言结构,它不受制于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种方法以客观的面貌出现,正符合战后德国的思想倾向,它在西德的卡夫卡研究中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多多少少起着主导作用。六十年代末兴起了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社会批判,赋予卡夫卡的作品社会批判的意义。七十年代兴起接受美学理论,给读者以相当大的自由度,读者在作品的科学阐释上的角色变得重要下。他可以以自己的想象力解释文本,他可以根据文本创造文本。这种理论用于卡夫卡研究适得其所。卡夫卡的作品中有极多的空白位置等待读者去填充。根据这种理论,多种解释不必互相排斥,多义正是文学作品诗意浓厚的证明。就西方世界的卡夫卡研究而言。西德是起步较晚的,但这不妨碍德国学者研究的深入。世界上知名的几部研究专著都出自德语学者之手笔,单视角问题首先由德国学者提出,影响着此后的作品结构研究。德国学者对卡夫卡作品中的犹太教影响和犹太人处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受福柯和拉康理论的影响,当今的德国学者以话语理论为支撑、从法和权力着手研究卡夫卡已经蔚然成风,希伯尔的书《法的符号》、基特勒和诺尔曼编《文字交往》为其中佼佼者,波格达尔编的《新文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当代文学理论,从各个不同的理论切入(后结构主义理论、历史话语理论、符号话语理论、社会学理论、建构理论、性别理论、评论读法)解读卡夫卡的《法之门前》,一文多解,各有理论支撑,颇能予人以启发。平行于结合新理论研究的,至今为止仅以文本内涵为主的研究仍然不断推陈出新。平行于专业研究的,有业余人士的研究,他们的读法不受行规的约束,天马行空,却能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数学教师布伦斯所写《最后的博笑》一书(2003)认为卡夫卡出于对读者、对人类的爱,尽自己的所能,写出能够博人一笑、让人欢畅的书,意欲推翻卡夫卡在世人心目中的忧郁形象。
编辑推荐
《卡夫卡文集·第1卷:城堡(增订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