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大江健三郎  页数:236  译者:许金龙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因着发现这些书,与这些书邂逅,我觉得写出自己所发现的这些书的那些人,都是我真正的老师。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知道,写出那书的人的精神是在如何活动,一个人的思考又将使其精神如何发挥作用,读者将借此发现现在的自己遇见了怎样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也将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如果说,有什么具体的人生智慧能够传授给今后将大量阅读书籍、开拓自己独特工作的那些年轻人的话,那就是“读书人”必须是正确地“进行引用的人”,因为那是在传承文化。

作者简介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著名小说家。1957年发表《奇妙的工作》,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的《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被视为日本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1994年,凭借《含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Football》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在中国受到读者广泛的喜爱。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生活·读书  一  别了,我的书!  二  被驱离出故乡  三  解读文体,创造文体  四  始自于接受布莱克  五  书中的“令人眷念之年”  六  但丁与“令人眷念之年”  七  没办法!我必须埋葬自己的想象力和回忆!第二部  “晚期风格”之思想——全面阅读萨义德  后记  我作为“读书人”而生活——写在或是最后一次读书讲义之后译后记  感受大江先生为我们带来的“最大乐趣”

章节摘录

  为我提供了这个机会的,是在淳久堂书店池袋总店开办的“大江健三郎书店”。该书店商定开办半年,昨天我也环顾了书架,觉得比较有趣。那些书确实都是由我自己选定的,可实际看到它们被摆放在书架上时,还是为之感到新鲜。  那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这是事实,但在缓慢眺望着书架、整理那些或凸出来或凹进去的书籍的过程中,却感到所有这些书籍都与我这个人连接着。我回想起自己曾在一部小说里写过相关内容,今天早晨试着找了一下,却没能找到那部小说。我要说的是名叫迭戈·里维拉。的墨西哥大画家(无论在描绘巨大壁画还是其风格的独创性方面,他都是一位大画家)的夫人、同样非常独特的画家弗瑞达·卡罗。在她的一幅绘画作品(确切地说,是题为《亨利·福特医院》的画作)中,有好几根血管伸出自己的体外,连接在胎儿呀蜗牛呀兰花呀台钳上。我一直生活在一种感觉中,觉得我书房里的书与自己的血管相接相连,现在,面对自己书店里的书架,就好像在重新打量着那一切似的,我为此而感到了满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书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0条)

 
 

  •   书名虽然是读书人,主要是讲对作者影响深远的几本书,阅读与他的生活的关系,阅读与他的写作的关系。特别是书中提到的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很值得学习与参考。我们读书常常不求甚解,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大江健三郎不光读了,还结合生活感悟着,并运用到他的写作中,真是了不起。他对智障儿子的爱也很了不起。
  •   这本书还不错,作者很详细的讲述了自己读书创作的过程,对于读者来说可以知道该怎么读书.而更让人庆幸的是读了作者的作品又可以认识一些作家,通过一个作家认识另一个作家,读书列单就是这样展开来,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面.不过关于爱伦坡的和艾略特的诗集在网上很难找到,很遗憾.
  •   读书并非为了邂逅别人,而是为了遇见真实的自己。
  •   满意。作为爱好读书的读书人,这本值得推荐看。
  •   不太喜欢,日本人写的东西。
  •   读书人读的书!
  •   作者用自己的阅读经历串起了自己的青年少年时期,高中的阅读决定了大学的专业,大学的学习和阅读引领着自己开始创作的历程,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书,看书、写书,生命的不完美因此而得到了弥补,而生命因此而更加具有力量和勇气。
  •   看到推荐的,就买了。我觉得那是他的读书,我们应该要找到哦自己的书读
  •   愿自己成为一个读书人!
  •   第一次看大江健三郎的书,很有人文关切。
  •   看看大师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的、有什么特别的心得,对照一下自己。。。
  •   读书人,很好的文字。
  •   读书人看读书人
  •   有志于文学的人,应该看看。
  •   满意。希望贵网能多进些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   书每一页的字都很大,看起来很舒服。
    写的内容也很不错。
  •   我喜欢这本书 尽管 确切的来说 某些地方还不是很懂 大江健提到的很多书我也围城阅读过 但是 感觉就是很喜欢
  •   很好的一本书,喜欢大江健三郎
  •   书还没读,不知道怎么样,应该是不错的吧。是为了满额送书才选的,呵呵!
  •   我很想看看筱山纪信给大江健三郎拍的相片。
  •   女儿同学要买的书,看外表还好,内容没看。
  •   挺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   比较艰涩难懂
  •   造像买这本了,就是贵了点啊。
  •   有味道的好书。
  •   值得一读的好书,喜欢
  •   挺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   读书人该读的书
  •   在学校的图书室先读了大江健三郎的另一本书《别了,我的书》名字非常诱人,但内容实在看不下去。果然还是跟个人的阅历有关吧。这本书也是先看着名字和作者买的。但内容很不错,读着很流畅。最早知道大江健三郎其实不是因为诺奖,而是铁凝女士所写的一篇与大江先生有关的文。还知道了他的儿子光。总之挺不错的一本书。
  •   挺炒错的一本日本书话书,翻了一些,值得认真阅读。
  •   作者的名气很大,文中也展现了作者读书的历程,但价值待估。
  •   一开始挺不错,介绍了一些作者读英语书查字典理解英文诗的方法,还有作者为什么选择到东大学习,到后来主要讲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一些解读。
    一开始我比较有兴趣,后面的可能是自身原因,不太看得下去。
  •   自己很喜欢读书,所以就买了,还不错
  •   看到大师读书的态度,学习学习
  •   读三毛的书 学会生活
  •   作者的知名度,加上网上的人气。
  •   刚拿到这本书,我感觉是小说,但是翻出看看,感觉又不像。看来需要用心去领略了。
  •   同时买回5本书,还没有看。书包装很典雅。
  •   我还没读。说实话,不过买了很久了,先来评价吧。应该不错的。我都是看了大家的评论才来买的。
  •   没看呢,大体看还不错。
  •   哥哥说不错,自己看中的,下次自己再买一本。
  •   不错,可以买来看看。
  •   诺贝尔奖得主大江的随笔集,装帧不错,精装
  •   不愧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啊
  •   读起来了,有种别样的味道
  •   还不错,了解了很多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作者很博学!是我榜样!
  •   目前只看了几页,有些失望,作者谈论的很多是西方著作,恰好是我比较少接触的,所以看的兴致不是很大,加上翻译不够通畅,需要找个时间耐心地看得下去
  •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受教益。翻了下,不是太好。
  •   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看不懂,不容易看进去
  •   看了介绍觉得这书不错,但阅读后感觉满难懂的,有些看不下去的感觉,也许是自己水平有限吧
  •   这本书呢,是我在看梁文道的节目时他有点到书。因为是外语专业,所以关注一切可以让外语水平提高的学习方法。梁文道呢就挑他认为重要或是吸引他的内容讲。在这本书里,大江健三郎说他的读外文书的方法就是,日文译本和原版书放在桌子两侧,中间放字典。这样可以借由查字典来加深为文字的理解,从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所想。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外语学习方法,就在书店中买了,觉得这里面应该还是会有很多的方法。谁知道,大师自言自语起来也是很让人苦恼的一件事啊。方正买了就没多看。后面内容里介绍的作者我都没有听说过。所以这本书的读书计划算是搁浅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新阅读。还有啊,大江健三郎最喜欢的书,至今一直在影响他的书竟然是什么汤姆历险记。我最不喜欢这类书了。
  •   读书人读书人
  •    一半是写作人,一半是读书人
  •   喜欢,给女朋友买的
  •   品相不错。价格实惠,值得推荐
  •   书的包装质量挺好
  •   在书中慢慢研究
  •   精装的书
  •   看看写书人写的读书人
  •     出生在四国森林里的大江健三郎在十二岁时因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文学结缘,在高中时代因为看到渡边一夫的《法国 文艺复兴断章》以及从受影响最大的朋友伊丹十三那里得知渡边是东京大学法国文学教授而立志考取东京大学并师从渡边一夫,这样的纯粹的和简单的人生选择令我着迷。在音乐、哲学、数学、诗歌、物理这许多领域中的杰出人物,经过这种偶然的刺激条件就走上一条路的比比皆是,这使得许许多多大学生的勉为其难或者无所适从让人遗憾。留存在我印象基础的三个大江先生视若生命之础的方面其一是读书,其二是二人组,其三是晚期风格。大江先生反复强调的读书方法是将原文和译文比对着读,当阅读译文感到难以把握时,就需要找到原文,用权威的词典查阅那若干关键单词的所有意思,以确保自己理解原文,再反观译文,便知译者的准确性以及是否下苦功选择最好译法以及是否有天才的翻译。关于翻译,我最近读了一部分北岛的《时间的玫瑰》,在我所看的四位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和策兰的选诗后都会比较不同译者的译文,深感天赋译者的难得。对我来说,最为难受的是拗口的且并不具配得上这种拗口的缜密逻辑的译文,这种译者最为差劲,且最令我生气,我会列出作者黑名单,更会列出译者黑名单!比如最近在读的三联书店出的新知文库里的《为什么不杀光?:种族大屠杀的反思》,译者是薛绚,连作者的序都不忍卒读啊!
      
      《奇怪的二人组合》是大江先生三部长篇《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别了,我的书!》合集的名字。二人组是理解大江文学的线索,二人中总有一个是大江自己,另一个总是扮演着拯救他、激励他、影响他,也可能困惑他的人。其中的典型就是大江先生的一生的朋友伊丹十三,他自杀身亡,给大江很大的震撼。这源于伊丹对大江文学生涯的深远影响,正是伊丹十三让大江接触到了《兰波诗集》《坡诗集》,告诉大江《法国 文艺复兴断章》的作者渡边一夫先生是东京大学研究法国文学的教授。伊丹的自杀让大江想到了儿时的死亡记忆,这一部分虽然有画面,但是太像《太阳照常升起》一样令人难以捉摸了。这二人组我想不仅是伊丹十三,还有许多给大江健三郎以影响的不同阶段的人和那些作为书籍作者的人,比如渡边一夫和武满彻,比如大江曾反复阅读的威廉.布莱克和但丁,比如爱德华.萨义德。大江的大儿子患有癫痫,他在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通过反复阅读威廉.布莱克的诗歌来汲取力量和对儿子的理解。书给予大江的不仅是提供小说创作灵感和准确的引用,还为生活提供了引导,在面对那些无法和解无法纾解的问题时。刚刚看到马伊琍一句“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婚姻不易,如果现在我都没有等上七年付出上七年的耐心和恒心和痴心,我又有何自信说我重情和钟情呢?
      
      《论晚期风格》是萨义德的绝笔,按照大江的解释,“表现为在终生所从事工作的后期,面对不久后将要来临的死亡,某种类型的艺术家们显现出迥异于他本人此前的工作以及所处时代习俗的、甚至可称之为奇妙的作风和生活方式,直到最后也不向社会妥协”。大江与萨义德有深厚的友情,我以为大江拒绝接受天皇颁发勋章,以及更多地为促使反思文化帝国主义而发声便是这种晚期风格的表现。当我理解晚期风格这个词之后,我一直感到熟悉,当我查明来源是,想到的那个人就是陈独秀。陈独秀在晚年彻底抛弃了年轻时的激进主义的信仰,转向为民主和自由呼声,这真的非常令我感动。《陈独秀的最后岁月》是我很早就预备看的,去年在图书馆曾借阅过,却因为期末的缘故,没能读。读书的习惯就是往自己身上联想,往中国人身上联想。今天和蔚婕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江南邨餐厅吃饭时跟她说了几个爸爸妈妈的画面,那是我最宝贵的记忆。
  •      从开卷八分钟那里知道这本书的,预期的和实际的不太一样。但是这本集子非常有意思。正是因为这样,让我对读书人的阅读充满了惊奇。
      
       之所以说惊奇,是因为大江健三郎的读书方法实在不是一般的读法。想来都有点痛。痛才深刻吧。要是再辅之专注认真,不成为大家都难嘛!几年一个周期的专题式阅读,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一样的方法。好像以前我还见过其他一些大家的读书方法,也是差不多的“自虐”。如此一来,带给自己的冲击就可想而知。好像宴会上昔日同学无意间谈笑几千万的订单,而自己最近还因没钱交房租而苦恼挣扎。我因此而怀疑起自己以前读书的经历了。那是一种任务式的,并以此来炫耀的读书方法和动机。我因此而责备起自己。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并不是看了大江健三郎的读书人就可以改掉的,任重而道远,但至少给自己提了一个醒。
      
       就书的细致内容而言,我并不十分懂得。但丁的神曲于我而言便真的是神曲,没有读过,现在也没有去读的欲望。不过最好还是去尝试尝试,翻一翻。如果还是不想看,那也还有大江先生安慰,这是缘分还没到。而倘若因此而读了起来,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之所以说实际内容和自己的预想不一样,是因为读书人并不是只写读书方法,而是把作者自己也深深地写了进去。如此一来,字里行间充满了诚意,即使那些晦涩的分析并不太懂,也会为大江先生的赤诚热心所感动。我之所以能够看完,也是因为我能明显感到作为读书人的大江健三郎的快乐喜悦,以及他那份如孩童般天真无邪的真诚。每次看读书人都让自己特别想也成为那样的纯粹的读书人。也就是说这本书深深让我感到读书的快乐,所以即使内容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可还是非常喜欢。而且话说回来,可能这样才真正是“读书”的书的“正统”写法吧。
      
       其实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怀着一种期望,那就是“后面的内容会变得有趣起来的”。可一直到最后一篇,也未见到有那方面的转机。整个阅读的过程,就好像长跑一样,一直感觉不行了,可总有一个声音在温柔地鼓励自己,就快到了就快到了。大江先生的诚恳,就这样让我看完了这本内容一直处于走上坡的“晦涩难懂”的但无处不洋溢读书快乐的读书人。
  •        读书人、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读书讲义。老先生讲了自身的读书经历、方法,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讯息,所谓的读书清单,都是大可不必要的,许多时候,在读书的过程之中,接下来所要阅读的书本都已经渐渐地浮现在脑海之中。
        
         大江健三郎的阅读方法很独特,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说是“变态”一点也不为过。对于文字辞藻的专研细究,怕是连相关的专家都要汗颜。能够长时间、一年或连续几年专门读一本书,仔细甄别译者跟作者的文字表达,抠出最原始的文字内涵,并且将之吸收,化为己用,实在是强悍。正是在这种方法与毅力的帮助之下,大江健三郎成为了日本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在读书的路上,大江健三郎这种读书方法,令其能够最终成功触及到作者的内心,跟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文字成了他的力量源泉,文字的作者所下的良苦用心化为他不断进步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读书人来说,大江健三郎的这种方法,也是一种极具威力的武器。令我们在有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时,能够回过神来,问问自己,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真的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吗?如果不是,自己算不算白读了?
        
         本书作为大江健三郎的读书感想,是他在演讲是相关的讲稿与自己的思想的呈现,推荐了不少对他具有影响的书籍,如《法国 文艺复兴断章》《创始者但丁》《但丁:皈依的诗学》等等,以及他的作品《致令人眷恋之年的书信》三部曲等等。
        
        
         最后,要以大江健三郎众多读书习惯中的的一个结束。在书中他如是说:“从大学刚毕业那段时期开始,我便每三年选择一位诗人、小说家或思想家,每天下午就持续阅读其作品和有关他(她)的研究著作。这已经是将近五十年的习惯了。”
         原来,持之以恒,方是王道!
  •     我原来想给大家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好跟大家示范一下,我心目中理想的阅读文本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但是有个问题,这些一流的文学批评文学著作,有时候你会发现很难去跟大家介绍,三言两语说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他首先假设大家要读过他评的那些书,如果你没读过,光听我这么讲话,他里面讲的又那么的仔细,听起来简直是闷透了,而且有时候还会变得非常的繁复,非常的复杂,甚至是晦涩深奥。没关系,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我们不一定要从学者的角度,像昨天我给大家介绍那本书,不一定要从教授的角度去读文学作品,你也可以从作家的角度去读文学作品,而一样可以读书得很仔细,读得甚至是别有一番意味。
      
      比如说,我今天给大家介绍这本书《读书人》,它的作者就是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将健三郎,我手上现在这本是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的出品,但是同样的一本,也有一个大陆的出品,那就是作家出版社《大江健三郎集》里面的那一部,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先讲一下,这本书是什么书,这本书是这样的。大江健三郎跟一个书店合作,那个书店大概是日本东京一个很受年轻人欢迎,大家常去的书店,那个书店跟他怎么合作呢?就是请这位大作家在里面有一个小房间,这个小房间跟书店一样,有一个书柜摆满了书,只不过那些书都是大江健三郎自己选的书,他选出来的书是依据什么来选的呢?就是依据他的口味,影响他很深的书,他仔细读过的书,他同时也很想别的年轻人读的书,然后放好了。
      
      放好之后,就定期的好像是在这里面,每隔一个周期上一课那样子,去跟来这个书店听他讲的年轻朋友们去谈自己读书的经历,自己怎么去读他选择的那些书,于是讲课集结下来,就成了我手上的这本《读书人》了,所以这本书你可以说是大江健三郎,这位了不起的当代日本作家,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怎么去看读书这件事,而且示范给大家看他怎么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江健三郎在日本文学是个艺术,就是说他不是过去我们熟悉的川端康成他们那一代的,是属于传统型的日本作家,当然像三岛由纪夫,他们已经很受欧洲文学的影响,但是大江更甚,因为他在念大学的时候就读法文,他随着总是谦称自己外语不够好,但是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很刻苦的去学读英文原著的文学作品,后来学了一点希腊文,学习了一点意大利文跟西班牙文等等。
      
      为什么他那么努力的去读这些外国作品,一方面是兴趣,表示他对当时的日本文学兴趣不太大,这有点像他不太喜欢的一个,但是比他有名的作家村上春树一样。第二,他自己本身身为一个小说家,他发现在用外文去读外国作品对照日译本,就是翻译本的时候,能够学到一些很特别的东西,什么东西呢?我们来看看,这里面这么讲。
      
      他说,他当年年轻中学的时候,开始读美国作家艾伦波的诗集,用英文对着日译本来读。他说我开始对文学语言充满惊异,这种感觉是因为这本《艾伦波诗集》而萌醒的,尽管如此,我不会想到用那种文体去作诗和写小说,那根本可能,但是存在的这种文体,在日语中存在着自己置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化的文体,以及如此绝对不同于他的这种文体,我幻想着,倘若将这两种文体融汇在一起,并写出自己的文章来,那该多好啊。
      
      这个话为什么重要?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写作、读书的人,往往忽略了文体这件事,我们太容易的。比如说!看大江健三郎中文写字说他中文比较好,他好在哪呢?我们就说他比较流畅、比较自然、生动等等,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了我们所谓的好的写作,是在我们中文现有的文体选择之内的艺术写作方法。
      
      假如我们去看一些翻译作品的话,你会发现不同国家的文学语言都有一种不同的文体,那些文体我们一开始接触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觉得不适应,后来才慢慢、慢慢觉得能够读进去,那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另一个语言的世界里面。假如你对这个东西够敏感,你就有可能像大江健三郎这样子,很努力的能够在自己的母语内,比如说在他的日文想办法开创一种新的文体,而这个新的文体诞生才是伟大、了不起的,只不过他必然是被当下的,你的母语的读者觉得是奇异的、特殊的,因为你新发明的这个文体是他们没有见过的。
      
      我们再来看看他怎么样透过读书?读《艾伦波诗集》去读诗、读翻译,来练习发展自己的文体。这里面他说道,他很注意看到的一些诗人,像艾略特,里面的一些诗人写诗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主人公一边行走在街道上面,然后同时开始有所感慨,对世界有观察,有反思的状态,为什么呢?他认为小说的写作方法中,最困难的就是在文章里如何巧妙的让人物的行走伴随着节奏感,于是他就透过读艾略特的诗,想寻找,使得叙述者慢慢前行的样态,连通此人的精神层面,都能够完美描述出来的文章。
      
      这样的一种文体他具体连接着人们活动和行走的状态,连接着叙事者对事物的感知方式,连接着与友人之间,就是跟你一起散步那些友人之间的对话之类的日常活动,还连接着人们心中的问题,连接着或许超越人而存在于某处的非常深奥的东西。他说,我确信,小说的未来就存在于这其中,尽管这是我出生之前就已经问世的诗歌,他讲的是奥登跟艾略特,那么他就认为要透过读的这些外国的东西而寻找一种新的文体,这是他的一个读书方法。
      
  •     人家看的书,就是和我们这种寻找小消遣的不一样.人家都是看<神曲>什么的, 及很多不熟识的外国作家.
      
      
      
      三郎同学,首先是位学者,然后是个作家.书中他本人自述,每5年会集中读一位作家的书.外文原著和日文译本对照着,一句一句解析和学习, 阅读各种研究原著的论述.从文法到思想,全部学来.另一方面,颇详细的解剖了他作品中某些桥段的来由,从什么书中什么地方得到的启发,和自己生活的经历对作品的影响等等.这让我想起温妮宝贝(她也是一位作家)曾经说,写作是一种劳动.而不是我通常所想像的,顺手拈来的通神抒怀之举.至少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不是.
      
      
      
      也记不清有没有看过他的书,总的来讲,是没什么印象.也许对于看过他的主要作品的朋友,这本书读起来会比较有意思.不过对我来讲,稍微觉得好像看了魔术解密一样,对文学创作这个人类神秘的精神劳动有失望之感. 另一方面对先人的智慧更加的佩服, 三郎很聪明, 他吸收到了许多前人伟大的思考. 中心思想有了, 等级至少是优秀, 只是再加几分的区别而已.
      
      
      
      还是很局限于日文的读者的,作者介绍了一些外文书籍的优秀的日文译本,这个我是品味不了.如果介绍优秀的中文译本就很有价值,不过当然就不是三郎的使命了.
      
      
      
      神曲也许应该拜读,就像三郎君说的, 如果大家觉得十分生涩或者难理解,也没有关系,就当是自己与这本邂逅的时机还没有到,不妨先放下.确实,许多思想与书,或者俗尘琐事不都是这样么~
      
      
      
      十分敬重作者的坦诚, 是啊, 有什么不可以说呢. 这不正是大家才有的泰然么......有几个人的勤奋,投入和执著可以拿来相比的呢? 世上没有什么了大不起的事, 只有故弄玄虚的人. 就只有我等说了这句没下句的,才会遮遮掩掩的挤出半句, 好让人觉得自己满腹学问, 攀不得碰不得而已.
      
  •      在书的227页,大江健三郎提到:从大学刚毕业那段时间开始,我便每三年选择一位诗人、小说家或思想家,每天下午就持续阅读其作品和有关他(她)的研究论著。
       他的这种读书方法跟彼得德鲁克的读书方法非常的类似,德鲁克也是每隔几年选择一个领域研究和学习,随后成为了一代管理学大师。
       虽说人生很短,但如果真的像如上两位大师那样坚持的话,十年、二十年后,确实能有目的地学到不好东西,而十年、二十年后正是你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辅以自己沉淀所学,必能如虎添翼。
      
       共勉。
  •     原本只是想看看作家会给读者推荐些什么作品,却意外地发现在作家的生命中阅读竟然如此的致命。无论是无意的邂逅,还是有意识的找寻,所有的书都在他的人生中闪光。读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要跟书一同活下去。写什么也不重要,关键是人物的行走要伴随着节奏。
      大江先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些让他受教的书,特别是一开始就邂逅了将他推向未知世界的书:《哈克贝利·费恩探险记》。我也渴望找到一本像《哈克贝利·费恩探险记》这样闪光的书,一口气读下来,或许我能对自己说:“就这样,我就作为这样的人生活下去吧。”
      
      
  •   确实如此。两人一样。看来可以效仿。
  •   哈哈
    乐倒
  •   个人以为,绝大多数人读原版效果并不好。因为并非使用母语,我们在阅读原版的时候,思维是先将外文译成母语,再进一步理解消化。没有几个人花在翻词典、查资料的精力能大于原译者,又何来自信自己的翻译比得过原译者呢?
    诚然译文有很多地方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一般不影响全局的话也就无需苛责。比较好的方式就跟老爷子说的,译文和原文结合着看。外语能力强的先看原版也可以,不怎么样的就先看译文,再对照原版。前提是这书值得花这样的精力。
  •   @兰若
    我也比较赞同你的观点,并非大多数人都有能力或适合阅读外文原版资料。有心就去看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