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论语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冶文彪  页数:351  字数:4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汉景帝末年,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一批古简,其中有一部孤本古文《论语》,无比珍贵,世称《孔壁论语》。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将之献入宫中,虽然适逢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经籍也大多残缺不全,《孔壁论语》却深藏不见,从此失传……    侠盗朱安世接了一桩生意,送一个小童去长安,交给御史大夫儿宽。他本意是赚些正道得来的钱,找到妻儿,从此一家相守、安心度日,却没有料到:虽然只有二百里地,却耗费八年时间,历尽无数艰险,最终不但未能见到妻儿一面,反倒一步步陷入天大的阴谋……    小童驩儿身世神秘,每到饭前必先默念一阵,并被绣衣刺客追杀数年。酷吏杜周亲自追捕,朱安世被困扶风城,穷尽智勇,三进三出,在侠友帮助下,虽然终于血战得脱,却远未脱离险境,沿途波折惊险不断:关卡严查、遭友出卖、绣衣刺客围追、山野突遇猛虎、杜周预先设下埋伏……一路死里逃生,才辗转北上长安。将驩儿送到御史府后,才发觉儿宽早已亡故……    与此同步,御史大夫延广自杀前寄给司马迁一封帛书,上写六句秘语。司马迁一路追查,发现六句秘语暗示六桩历史疑案:宫中古本《论语》丢失、长陵火灾、河间王刘德之死、淮南王刘安谋反、孔安国早卒……这些疑案都与《孔壁论语》相关……    杜周追查出孔驩身世,捉到小童驩儿,上献给天子。驩儿被囚建章宫。朱安世经司马迁解释,才明白《孔壁论语》大义。经过痛苦抉择,他毁容净身,潜伏宫中,历时近三年,将《孔壁论语》刻在皮肤之上,盗传出宫,谁知却陷入一个更大的阴谋……

作者简介

冶文彪,自由思想者,独立写作人,著有作品多部。痴迷历史,酷爱真相,痛恨不公,向往至善。才虽不济,但务求字字源于体认,句句发自真心,每一部作品都能有所解构和独创。力虽单弱,却愿尽一生之努力,保有求真悲悯之心,探求自我、民族和人类命运的来龙去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汗血托孤第二章  石渠天禄第三章  潜越七星第四章  星辰书卷第五章  秘道夜探第六章  绣衣金鸷第七章  黄门诏使第八章  失而复得第九章  夹击之策第十章  虞姬木椟第十一章  高陵之燔第十二章  巫术异法第十三章  长陵圆郎第十四章  午井小亭第十五章  草野鏖战第十六章  草洞杀敌第十七章  申家童言第十八章  栈道符节第十九章  棺木囚车第二十章  山野猛虎第二十一章  锦江锦里第二十二章  梅蝉双枕第二十三章  箱底秘道第二十四章  丝锯老鼠第二十五章  九河日华第二十六章  袖仙送福第二十七章  御史大夫第二十八章  孔壁论语第二十九章  饥不择食第三十章  御史自杀第三十一章  生如草芥第三十二章  南下荆州第三十三章  游侠遗孤第三十四章  孔府泪别第三十五章  淮南疑案第三十六章  孔氏遗孤第三十七章  太液铜莲第三十八章  自残毁容第三十九章  秘传论语第四十章  人皮刺字第四十一章  宫中刺客第四十二章  壮志未酬第四十三章  茂陵棺椁第四十四章  天理不灭尾声  汝心安否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汗血托孤“宫中汗血马被盗!”杜周听到急报,面上不动声色,嘴角却不禁微微抽搐。去年,汉军西征大宛,夺得汗血宝马总共才十匹,天子爱如珍宝。杜周身为执金吾,掌管京城巡逻防盗,自然首当其责。他略一沉思,随即吩咐:“关城门,搜。”左丞刘敢领命下去,急传口谕,调遣人马。杜周则独坐府中,拈住一根胡须,不停扯动,令其微微生痛。他胡须本就稀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每逢大事,倘若没办好,就揪掉一根,引以为戒。好在为官多年,一共只拔掉几根,都存在一个盒子里,妻子都不知晓。不久,卫尉与太仆一起赶到。两人失责更重,无比惶急。杜周平素不爱多语,仕途之上,多讲一个字,便多一分危险。见二人失了方寸,他微有些鄙夷,更知道这马若追不回来,两人必定会推诿罪责,因此越发不愿多语,只道了句:“莫慌,等信。”便请两人坐下,静待消息。不多时,信报纷至沓来——“十二座城门尽都关闭!”“长安八街九区、一百六十闾里,尽数封闭,已在挨户搜查⑥!”“盗马者为未央宫大宛厩马卒,名叫硃安世。”“硃安世盗取了宫中符节,才得以带马出宫。”“西安门城墙下发现汗血马御制鞍辔!”“西安门门值报称:清晨城门才开,有一军吏身着戎装,单骑出城!那马浑身泥污,但身高颈细,脚步轻捷。”“四年前,硃安世因盗掘皇陵,被捕下狱,适逢征发囚徒,西征大宛,硃安世免于死罪,随军出征。他因善驯烈马,被选为天马侍者,护养汗血宝马。大军凯旋,宫中新增大宛厩,硃安世留在大宛厩中为马卒,仍旧护养汗血宝马。”天汉元年,秋。天色渐晚,扶风街市上人渐散去,只见天烧暮云、风扫黄叶。市西头,蒋家客店楼上,硃安世被一声马嘶吵醒,他是个魁梧的汉子,年过三十,两道浓眉,一部络腮浓须。听得出是自己那匹马,硃安世忙跳起身,扒到窗边,透过窗棂四下察看:街市上一片寂静,稀落几个路人;客店里却人声喧哗,正是暮食时分。再看马厩边,并无人影,厩里十几匹马,其他马三五聚在一处,低头吃草料,唯有他的马傲然不群,独在一边,虽然满身泥污,却昂首奋尾、四蹄踢踏,看来已经恢复了元气。硃安世伸出拇指,在唇髭上一划,朝那马点头笑笑,才放心回去穿衣。前日,刘彘试乘汗血马,选的便是这一匹。当时这马金鞍玉勒、锦装绣饰,身负刘彘,列在马队之首,身后百余名乐府骑吹乐工,击鼓吹箫、奏角鸣笳,高唱刘彘所作《 西极天马歌 》,威震宫苑,声动天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两侧臣僚、护卫、黄门、宫人列队侍从,上千人尽都恭肃屏息,除歌乐声和马蹄声,听不到半点其他杂响。硃安世平生第一次亲历这等皇宫威仪,如同身陷一派汪洋,顿时茫然自失。汗血马性烈认生,所以才命硃安世在一旁牵着缰绳,安抚天马,护从天子。他距离刘彘只有咫尺距离,能嗅到刘彘身上熏的香气。然而,他的头竟也像所有其他侍从,一直低垂着,颈背像是被人施了咒,根本直不起来。这是他平生从未有过的事,第一次森然感到权势逼人竟如此可怖。心里一股傲气激起,他才回过一点神,眼角偷瞥了刘彘一眼:这个身为天子的人,骑在马上,高昂着头,须眉稀疏、双眼凹陷,不过是一个年近六旬的寻常之人。但不知为何,浑身似乎罩着一层无形之气,让人如临绝壁,似履危岩,浩荡寒风,扑面而至。尤其是那目光,幽深漆黑,竟隐隐发烫,越过宫殿苑宇,远眺前方,像是在巡视世外无人能见的某处奇妙之所。回想起这目光,硃安世心中一阵翻涌。他之所以留在宫中做马卒,本是想等这一机会刺杀刘彘,然而真的到了那一日,身临其境,四面八方尽是庄肃之气,将这念头逼得无影无踪,直到骑游快结束,才猛然记起。这时,距歇马之处只有十几步,几个黄门已经躬身候在天子下马用的脚踏边。硃安世深吸一口气,攥紧缰绳,准备动手,心却猛地狂跳起来,比乐工的鼓声更加震响,胸口起伏、呼吸急重,更不由自主大大咽了一口唾沫,声音响得恐怕连马上的刘彘都听得到。他一向自负无所畏惧,以前听人讲荆轲刺秦王,燕国勇士秦武阳慨然随行。秦武阳十二岁就曾杀人,目光凶悍,无人敢和他对视,及至见到秦王,却恐惧变色。硃安世曾对此嘲鄙不已,此刻感同身受,才终于明白,当日荆轲从容应对之气概古今少有,让他由衷叹服,自愧远远不及。稍一迟疑,距离歇马处只有八九步了。杜周立即下令,骁骑出城,急速追赶。他想:汗血宝马身形俊逸、引人注目,这硃安世是积年大盗,必定涂饰伪装过,又假扮军吏,可免于盘查。盗贼狡猾,事关重大,他不敢信任何人,随即吩咐左丞刘敢在城中严搜细查,又命人备驾,自己亲自出城追击。平日,杜周出行巡城时,缇绮二百人,持戟五百人,威仪煊赫,声震道路。今天,他只挑了五十名精干吏士,精选快马,轻车上路。卫尉与太仆一起送至城门外,两人连声道谢,将全部身家寄予杜周。杜周越发烦腻,此刻这两人看似手足无措、毫无张致,一旦与己无关,能置身事外时,则又是一番模样,能不脚下使绊儿、背后蜇刺,已是大仁大义。因此,他仍只淡然道了句“好说”,随即下令驱车急赶。出西安门不久,先遣巡查就来回报:向东二里驿道边,一处水洼里发现几个马蹄泥印,清晰可辨“尚方”及“天马”字样。杜周即命前往,到了那里,他下车来到水洼边,泥中果然有几个蹄印。昨夜下过秋雨,清晨路上又少有人行,故而这蹄印异常醒目。他俯身细看,马蹄铁上刻字凹印在泥中,果然是宫中御制,为汗血宝马特制蹄铁。天子珍爱汗血宝马,极少骑乘,所以蹄铁未损,刻字如新。杜周站起身,正要上车,忽觉不对,又回身细看,猛然想起:硃安世为逃避追赶,自然是快马疾驶,马踏泥洼,泥水必定四处飞溅,蹄印也应前深后浅、左右不匀。但现在泥中这几个蹄印,深浅一致、左右匀称、边沿齐整。马速极慢,才能留印如此。显见是硃安世有意留下,以为误导。杜周立即上车,命人掉头反向,往西追赶,同时又遣快马在前面先行察看。果然,没走多远,另一处泥洼里又见半个蹄印,虽然印迹模糊,仍能隐约辨认出一个“尚”字,蹄印是自东向西。杜周下车过去一看,“哼”了一声,这才是贼人不小心留下的。因这摊泥洼太宽,占满半边路,贼人虽然小心闪避,但还是留下这半个蹄印。杜周立即命令四个得力骑卫急速西追,自己也随即率人向西急行。一路上,又相继发现几处踪迹,一直追向扶风城。

编辑推荐

《人皮论语》编辑推荐:中国文化第一历史悬案,历史的河道在秦汉陡然弯转,百家争鸣绝声,纵横游侠隐踪。儒家虽被汉武独尊,却也难逃被阉割的命运。挖掘两千年历史淤泥,钻探中国人精神古墓。逆推出一场控扼两千年命运的骇人阴谋。惊天秘密层层揭开,七十五次剧情急转,每三千字一道波澜。最勇敢的历史小说,最刺心的民族悲歌。一段惊心的历史探险:汉武帝为何独尊儒术?古本《论语》为何失传?《史记•武帝本纪》为何空缺?小说逆推权力的残酷逻辑,对历史发起合理质疑和严厉拷问。一场肃杀的道义围剿:儒家源始的民本与仁爱,到汉代转换为君本与纲常,小说闯入儒家的命运迷局,用生命碰撞出一场鲜血淋漓的历史真相。一幕悲怆的文化祭奠:春秋战国自由张扬的民族精神,到秦汉时期顿遭禁绝,儒者殉道,侠者死节,小说饱蘸人性的光芒,哀悼慷慨与侠义的最后道别。最重大的历史悬案:探寻《论语》版本流传真相,向中国文化的中枢神经开刀。最过瘾的历史阅读:中国古典气派,文字凝练,笔力沉厚;好莱坞情节模式,悬念重重,危局连连。最骇人的历史结局:99%读者猜不破的骇人阴谋,只要读罢,可能终生难忘。最沉痛的历史悲歌:民族之殇,文化之悲,痛刺中国良心的悲剧撼动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皮论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有人想要刺瞎我们的眼睛,于是两千年来我们是瞎的。
    刺瞎的双眼依旧可以流血泪,泪聚成河.
    沉寂于历史河底的尸骨,翻腾汹涌,浮于太阳底下,每一骨骼,犹如一笔一画,渐渐绘成那部《人皮论语》……
    三飕文字功底了得,精准而不复赘。
    驩儿和硃安世最后一次分开,便知是此生永别。深夜里,一个人捧着书流泪!
  •   数月前,偶然在网上看见《人皮论语》的帖子,便被小说深深吸引,欲罢不能。终于等到出版了,买来一口气读完。

    这本小说故事悬疑、节奏紧凑、文笔绝佳、古意盎然。由《孔壁论语》失踪,开始历史文化的探寻,最终揭示精神命运的真相。

    悲戚、震撼!值得反复回味!

    PS: 不知道古文《论语》真正到哪里去了?如果有,对照当今的版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皮论语》这本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吧?
  •   难得一见的好书,文采斐然,考证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同类作品中难得的佳作。只是不知是不是名字起得太惊悚了,所以在网上卖的不是很好,可惜了
  •   看了一部分,还没看完,但已经发现是本很好看的书,考据扎实,情节紧凑,很喜欢的一本书。
  •   结局很悲壮~~~~久久不能释怀合上书卷以后的那股伤感
  •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我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的。
  •   本书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两条线索蜿蜒递进,剧情合理,好书,建议改编成电影。
  •   唯一的疑问是什么时候拍成电视剧看,谁演朱世安~
  •   虽说跟料想的不一样,可并不难看,就是结局太惨烈了。
  •   光临这个页面的朋友,你好!我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冶文彪。百年修得同船渡,在万千书海中,感谢你能在这里停留驻足。尤其要深深感谢购买了这本书的朋友,你的购买不但是对我努力的认可,更为我的写作职业提供了精神鼓舞和生存补给。谢谢你!《人皮论语》是我写作生涯中迄今最艰辛、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小说完成后,为了总结得失,写了一系列写作手记。出版时,这本书没有照常规加序言和后记,现在把写作手记发出来,作为幕后创作花絮,给朋友们增加一个了解这本书的窗口。注:手记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小说创作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可能有些枯燥,不喜欢的朋友可以忽略。欢迎小说行家能提出批评、一起探讨。————————————————————————————《人皮论语》写作手记————————————————————————————终于完成了《人皮论语》,这是个人劳动史上最艰苦的一次长途跋涉,称之为呕心沥血绝不为过。写作过程中,感受很多、心得很多,觉得值得记下来,总结一下经验得失,归纳一下小说法则,为以后写作打好底。一、为何写小说?1.热爱故事...爱故事,应该是人类的天性。至少自己回忆出生以来的快乐,故事占了不小的比重。从小时候听评书、看连环画开始,到金庸达到了快乐顶峰,这种废寝忘食的迷醉酣畅,可能只有爱情可以相比。这一年多来,一直在想,人为什么会爱听故事?人是精神的动物,精神有两个特性:渴望自由,但无往不是束缚;渴望自明,但永远看不清自己。故事正好满足了这两个渴望——一种故事是精神游乐园,让人从现实世界遁形到虚构世界,无拘无束的畅快漫游,实现精神的暂时自由(包括电影、戏剧、游戏,其核心都是故事);另一种故事是意识折射镜,构造一个与现实世界对位的想象世界,让人从中比照、反观自己和世界。(从神话到寓言再到小说,都属于这种世界之镜)2.热爱创造从小就酷爱创造,家里从来不给买玩具,所有玩具都是自己动手。最得意的是曾经用竹竿、木板、铁片、绳子做过一整套十八般兵刃,天天和弟弟模仿评书、连环画、电影里的情节人物对打,这应该是最早的cosplay。让巷子里其他小孩口水长流,哈哈。其他创造都是局部创造,只有故事,尤其是长篇小说,是创造一整个世界,有造物主般的体验。3.热爱做梦活到一定年月,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单调很无聊,翻来覆去不过得失、爱恨、悲喜六个字。其中又有一根主线:趋利避害的本能。就是这根线操纵诱使人类不断拼命往前冲。而且,人越活世界越狭窄,慢慢被锁在某个特定的空间、位置、身份,履行相应的责任、使命。少年征服世界的梦想慢慢变成成人保住眼前一碗饭的顾虑,很不喜欢这种受困被囚感。创造故事是造梦,是解放,能让人自主、自由。二.选题1.选什么题?选题的方法很多,比如个人志趣、市场导向、找处女地、推陈出新……不过这阵想了想,发现一个人选什么题,多少有点宿命性。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性格偏好、阅历学识会共同制导人的目光。看起来好像是人在选题,其实题也在选人,这类似于哈利波特选魔杖。比如金庸为什么会选武侠?分析一下,可能原因有四:(1)在传统演义小说影响下长大,但又有新时代个体主义精神,传统文化中,只有墨家游侠精神最合拍。(2)虽然饱读史书,但金庸是文人型,不是学者型,更注重意趣,不太可能写纪实性历史小说。(3)那代人特有的民族气节,尤其是在香港殖民地,自然会生出一种古老的侠义英雄情结。(4)为促进明报销量而连载小说,要一定的格调,还得满足普通阅众的趣味需求,有历史感的武侠最合适。我为什么选《论语》?也自我分析一下,原因如下:(1)想突破自我中心,将视野放到民族命运。   (2)在所有中外经典中,最有亲近感的是《论语》。   (3)从大学后两年开始,除了思考自我,关于这个民族,开始持续关注一个核心命题:中国的现代化。  (4)权本位是这个民族悲剧不断循环的宿命之根,但很多人将矛头指向儒家,心中始终愤愤不平。   (5)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是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和中国文化从此定型,两千年延续不断。 阅读更多 ›
  •   从看到这到这个奇怪的书名,到通读完第一遍,我前后花了大约两天时间。《人皮论语》应该是我读中篇小说最快的一次记录了。紧凑的情节下居然让我在丝丝细汗中隐隐的感到了几许锥心之痛,小说的情节那怕是杜撰的,但我们思想被铸铜般的禁锢却是铮铮的实现,回头再看这个书名,起的实在太棒了! 这书值得我再细读一遍。非常棒的作品谢谢作者!
  •   在互联网阅读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了轻佻的解构,随意的机巧,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有当初沐浴焚香正襟危坐读书的感觉了吧。也更没有人呕心沥血费尽心智字字见血句句求真去做一部作品。诚然,本作在本类读物里面算不上经典,也可能上不了排行榜前列,但是我们还是有理由,为这个轻浮时代的有分量之作而感动
  •   阅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严谨的著书风范、强烈的人文情怀以及充满大爱的明镜之心令人慨服!悬疑不断 + 节奏快捷 + 史据充分 :五分!认真严谨 + 文字精炼 + 情感真诚 :五分!惊人结局 + 震撼悲剧 + 现实共鸣 :五分!一部绝对值得珍藏的五星级佳作!
  •   最早在网上看到这小说,很激动。文笔绝佳,节奏很快,十分紧张,三条线索交错并行,相当精彩。最重要的是关于论语的历史真相的探寻,使我对中国的文化、精神有了真正的认识和了解。
  •   看书的过程里,眼前经常浮现出多年前的一个情景:那个沐着秋阳,品茗读史的后生……多年过去,看到这本书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厚积薄发的真挚!其实在权力的背后,数不尽有多少屠戮、看不清淤积着多深的血垢,只有叹息、唯有叹息!有时想想,不过烟云浮世,没见精彩,心却已老朽。可是沉浸在这本书中还是无法自拔,一样要惋惜、要心痛、要羞愧……建议来看看。
  •   这本小说里的主人翁比现在大多影视剧里的更立体。每个人特刻画的都非常鲜明,而在整个故事情况推进过程中,行文自然而圆润。人物的各种心理变化描写,全都依托在紧扣在古论语遗失事件过程中。另一方面小说成功的凸显了殊安世\司马迁\小獾儿等非常赋有戏剧色彩的人物,故事的构画也极具影视效果,啰嗦了半天,简而言之这本小说不被拍成电影就太可惜了!!!作者等着改编吧,加油。
  •   之前一直在天涯上看连载,后来因为要出版就没能看到后面的内容,一直期待着出版,好一睹为快!要出版了,先顶一顶。等卓越进货了,一定买。买了,终于收到了,漂亮!!!!
  •   我个人认为,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悬疑小说, 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与象征, 它是以悬疑小说的形式出现, 但是骨子里却展示了对封建文化的解构与反思。
  •   很久没读到这样的好书了,忍不住要赞一声!读完第一页就知道是个吸引人的好故事,节奏快、线索密、悬念多、张力强,字里行间,声画效果扑面而来。怪不得天涯上有网友主动热心为此书配图,作者一支笔传神入骨,的确是将场景画面细节人物一一勾勒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如果只是故事好看、悬念丛生、推理严密,那也许还算不上最特别。难得的是作者不仅剑法出众,内力也深厚,好看的故事背后是扎实的学问和深邃的思想,追溯历史,拷问文化,剑锋直指民族精神之根,读罢让人掩卷长叹、深思,而这些深重的内容又并不影响故事的精彩好看——这才见真功夫,须知很多有学问的人反而写不出好故事,而很多好故事又缺乏厚根基啊! 总而言之一句话,这是一本充分相信、也能够充分激发读者智商、知识与思想的、既好看又有分量的好书!强力推荐!
  •   感觉一般般。不是太喜欢
  •   你可以学习到很多历史知识 很有悬念行 有空值得一看啊
  •   文笔很好,写得很精彩!
  •   非常喜欢,内容情节环环相扣,非常非常好看
  •   书很精美!不过还没看呢,是别人介绍的,说是书的内容很精彩的。
  •   得葆玲先生推荐,拜读神交已久的文彪先生大作,不胜感慨,侠者,不容于国,古往今来,一概如此。是悲哀?是。。。我和作者是同龄人,我们的共同经历,我们受到的教育,使得我们骨血中多少都流着游侠梦想的血液,文彪先生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是我辈幸事。... 阅读更多
  •   我开始是以为写孔子生平的书 但却不是 感觉像是武侠小说 两天的时间看到第28章就没继续下去了 有些章节写的冗长啰嗦了点
  •   还没有读完,但感觉确实是一本好书,有一种吸引力,没读完的时候,老想着要赶紧抽时间读完
  •   写的没有书评那么好,但是基本上还是尊重历史的。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论语是假的。不过总的来说是值得一读的小说。
  •   很高兴 终于可以在卓越买到我想看到这本书了。觉得写的非常好。事故情节波涛汹涌,而且高潮不断,字字扣人心弦,看了让我连连叫好。此外,我很欣赏作者的文斯慎密。很不错一本书籍,希望作者能再出新书,一睹为快。
  •     本可以两天便读完的书,生生拖了四天才阖卷,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便是好书的魅力---令人顷刻融于故事而不自知; 徐徐徜徉于情节跌宕而不觉尾之将至; 踽踽逶迤于结局而不愿释卷。
      
      读书时家中小猫总爱伏在身上将小小的毛猫头置于书前,一双又圆又黑的眼睛定定地望向我---每每读至驩儿处总有睹猫思人之感,令人由怜生爱,不禁使我潸然泪下。故事令我回想当年也曾有过对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探讨,可巧昔年见地与作者不谋而合,甚喜!
      
      小处说,作者对人物的拿捏有张有弛,令人信服。情节丝丝相扣,读来令人有五味俱尝之感。几番因有感于人物之命运弃书拭泪,却又欲罢不能! 另有虚设人物姓名与其性格、命运之契合与暗示,饶有趣味。
      
      大处说,作者对大历史背景以及《论语》大要之见地于解读着实令人为之一振。惜乎当世肯如此去深刻思考之人已鲜有矣!纷纷人世,朝代更迭,又有多少古圣先贤之真实面目沦丧于漫漫历史尘烟之中。如《尚书》,如《论语》...
      
      最后,于书之皮囊提出两点:
      
      一、书之包装甚为精美,令人睹之则悦,难得!书封色彩之运用隐隐暗示着故事命运,彩!封面设计古朴、苍劲,妙!
      
      二、书封之小标题尚有待改进。例:‘好莱坞式情节’,‘99%读者’诸如此类造噱之词余以为大可不用。好书自会被发掘,安需此类讨巧之言辅其商业之建树?
      
      
      在此要感谢作者和出版社以此等好书奉于读者,推荐!
      
      
      
  •      三个月前吧,大概,读完了这本《人皮论语》。忙着孩子出生,书评的事倒拖延了,只记得在微博上与文彪兄只言片语的探讨。
       冶文彪是个孤傲的人,但内心不冷。冶文彪是个纯粹的人,但不极端。这本《人皮论语》,不熟读《汉书》落不下笔,不对《论语》有从里到外的剖析,也落不下笔。
       冶文彪不是学问家,若是,他可能是李泽厚,或是康有为一类?总之,是我注六经,不是六经注我。幸甚,冶文彪是个小说家,是个沉住气耐得寂寞的小说家——因此,有了这本《人皮论语》的跌宕起伏,纵横捭阖。
       今日的《论语》到底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相信所有对中国文化有思考的人们都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但是两千多年间,有答案吗?结果是扑朔迷离的。冶文彪一定是被这个问题困扰太久了,或者已经被这样的问题逼得快发疯了,《人皮论语》算是一个交代?
       这不是一个答案,是的,冶文彪也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这依然是个问题,但是他问的更加尖锐,更直指人心。
       当时在微博上说“今夜读完冶兄《人皮论语》,掩卷太息,神情惘然。冶兄是个真性情人,正因于此,硃安世与小儿的感情才如此打动人心;而冶兄也是个冷酷的人,非要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你才算完,真是够狠。”——以今日的想法,或是爱之深,责之切吧。
       书中两个女人,让冷透的心暖了许多。
  •     一次历史小说的颠覆性探险——评冶文彪长篇小说《人皮论语》
      
      作者:姚摩
      
      
      (一)体验解构儒家经典文化之旅
      
      
        西方有《圣经》,书中之书;中国有《论语》,群经之首。
      
        作为中国人,就算目不识丁、从未读过《论语》,却也不自觉地遵循着《论语》中的箴言和教义,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国最基本的道德信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大多数普通中国人一生都在尽力践行的处世理想。
      
        我们今天所读的《论语》并不是先秦古本,而是西汉末年的拼贴删改本。秦汉之交,中国文化遭受过一次灭顶之灾。先是秦始皇焚书禁书,只允许国家图书馆收藏经史典籍。继而项羽火烧咸阳宫,宫中经籍化为灰烬,秦代以前的古书残灭殆尽,各种经籍只能靠极少人秘密口耳相传。
      
        直到西汉景帝末年,孔子旧宅墙壁中,意外发现一批古经,其中有古本《论语》,世称“孔壁《论语》”。当时经籍散亡,这部古本《论语》自然珍贵无比,是中国文化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然而,这部古本《论语》的命运却离奇无比,布满疑云。
      
        这批古简上的文字是秦以前的古体大篆,被称为“蝌蚪文”,极少有人认识。只有孔子第十一世孙孔安国能读,孔安国将这批古经献入宫中。当时正值汉武帝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壁《论语》的问世可谓正逢其时,但结果却恰恰相反,这部《论语》从此失传。
      
        《汉书·艺文志》记载:“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学官。”《论衡正说》则言:“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
      
        既然汉武帝尊崇儒学,为什么会秘藏这部孔子家族世传的古本《论语》,不令其传世?其中究竟隐含了怎样的玄机?这部古文《论语》又去了哪里?
      
        《论语》是圣人之言,被誉为“群经之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论如何评价可能都不会过当。这可谓中国历史第一文化悬案,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沉埋在历史幽暗的古墓中,始终未解,至今仍旧争议不绝。而且,它一直限于经师学者们的学术探讨,普通民众大多并不知晓。
      
        现在,有一部历史小说《人皮论语》将这一悬案公诸于世。
      
        《人皮论语》不是一部简单猎奇的消遣读物,而是以文化历史寻根探底的方式,探寻儒家命运在汉代的巨大转折。以历史的视野审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真相,追问孔壁《论语》的下落,推导它失踪的真相。
      
        作者冶文彪历尽数年,阅读、搜集、整理历史记录,在历史文本的缝隙间,寻找漏洞和龃龉,在遵照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给予合理性推测和艺术化虚构,对于这段千古迷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然,《人皮论语》不是历史研究论文,而是历史悬疑小说。作者不但以深厚的文史功底、锐利的历史眼光,推导历史真相,更汲取好莱坞惊悚悬疑手法,设计、创作出一部极具阅读快感的壮烈故事。
      
        小说悬念重重、惊险迭现,预埋下的伏笔,到最后才震撼揭开,悲剧的撼动力,猛烈撞击每一颗怀有善愿的心。
      
        《人皮论语》的悲剧意义超越了《论语》的命运、儒家的命运,上溯这个民族悲伤历史的根源。
      
      
      (二)重现小说的中国气派
      
      
        什么是中国气派?小说是一门高深复杂的技艺,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性以及鲜明的民族审美格调,它包括语言、结构、思想、情感和风格。然而西风东渐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小说丢掉了太多的传统,其中一部分传统固然陈旧落后,但更有一部分具有超越时间的恒久价值,譬如典雅凝练的诗化汉语、庄重均衡的古典结构、仁义慷慨的道德追求以及浑厚质朴的审美境界。
      
        翻开《人皮论语》,扑面而来的是苍劲的文字,简约凝练,精短有力,一股雄厚的古风浩荡而至。词句古雅却毫不晦涩,除了古姓以及少量汉代名物较为生僻外,具有高中词汇量就能通读无碍。写景状物都极尽简约,又清晰如画。如写长安秋景:“落霞,长安城。秋风如水,刷洗这座繁华富丽之城。”再如写杜周:“他胡须本就稀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每逢大事,倘若没办好,就揪掉一根,引以为戒。”一个细微举动便活画出这位酷吏的性格。再如描写刻在皮肤上的《论语》:“全身已经刺满了字,胸背腿臂上盘着八条青黑长蛇,蛇身上纹理细密婉转,看起来杀气腾腾。”纯熟的古典白描技艺。
      
        《人皮论语》小说的语言风格,是当代少见的古典小说白描技艺,文字精准古雅、简洁凝练。展卷初读,一股悠久古风扑面而至,与小说所描绘的西汉历史正相合衬,即便其间没有描写太多的汉代风物掌故,但仅语言本身,就飘荡着西汉的历史气息。这种深具汉语诗意传统的语言风格,是对当下愈演愈烈的快餐式、口水化写作的一次颠覆。
      
        当代人写古诗古文,始终难免一股老套陈腐之气。然而,《人皮论语》中却不见这种古板。细读其文,就会发现,小说通篇基本不见生僻字,行文朴白晓畅。作者没有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复古,而是深潜其中,涵养日久,汲取到了古汉语诗意生命之魂,并赋予现代的情感和节奏,简短、轻捷、快速。这又是对汉语躯壳式守旧派的颠覆。对于历史小说的写作来说,这种对古老汉语传承更新的努力,弥足珍贵。
      
        历史小说最难避免的是叙述的沉闷迟缓,《人皮论语》描绘的又是古远的西汉,而当代阅读节奏则越来越快。为了适应这一时代需求,近年来历史小说写作呈现出戏说化、搞笑化、肤浅化的局面。《人皮论语》在小说节奏的设计调控上,同样令人惊喜。首先,《人皮论语》的写作态度无疑十分严谨,仅文中近200条历史注解,就足以证明作者的认真。其次,作者跳离了传统的叙述套路,将好莱坞电影叙述技巧引入中国历史小说的结构中,作者归纳出《论语》在西汉武帝时期的八大历史疑点,将之变成一篇古辞秘语,以悬疑推理的方式,逐步深入,层层揭开,最后逆推出一个让人无比震撼悲痛的真相。另外,小说又采用多线程、交错式叙事模式,一文一武、一明一暗,四条线同步行进,让故事始终充满冲突性和压迫感,读来惊险肃杀。用电影化的叙事节奏,颠覆了历史小说沉闷的阅读印象。
      
        在结构上,《人皮论语》也采用了正面一文一武、反面一明一暗的古典均衡范式,同时,又采用好莱坞电影分镜头的叙事模式,剪切穿插,连环推动,形成强烈的节奏动感,再加之文风的精短简练,全篇如同浩浩长江波澜叠涌,最终推至悲壮的高潮,继而徐徐沉寂,消于无限悲凉。
      
        杰出的小说不但妙于形式,更要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在这一点上,《人皮论语》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反省力。作者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反思聚焦于《论语》,依照权力的残酷逻辑,对古文《论语》在汉武帝时期的千古离奇悬案,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胆推测和假设。故事固然是虚构的,但从儒家及中国古代的历史命运来看,作者的假设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儒家及传统文化,也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尤其是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思想精华,对这一思想的取舍扬抑,直接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命运走向。
      
        在小说的情感上,《人皮论语》有一种深厚、热烈和博大的情感。作者以洞穿两千年的视野,谱写了一曲慷慨侠义的民族悲歌。作者所痛悼的并不仅仅是一部经书的消亡,更是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古老精神的无限缅怀。在悲剧力量的激荡下,小说带给读者的,是万千的滋味和无限的叹惋。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所内含的情感却深埋在读者的心底,篇末一段独白正是长久积聚于民族灵魂深处的不朽信念:
      
        正要起身,远处忽然传来一声鸡鸣,他心中一动:人心郁暗,世道昏乱,孔子一片仁心,不正是这世间的一声鸡鸣?雄鸡不会因世人昏睡,便不鸣叫。仁人志士,又何尝会因为天下无道,便杜口噤声?孔子一生寂寞,但为传扬仁义,明知其不可为,却不遗余力而为之。痴吗?傻吗?的确是。但世间若没有了这一点痴傻,人心还能剩下什么?
      
      
      (三)侠义精神新境界
      
      
        侠,是中国精神中极其重要的一脉。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当时崛起的士阶层中的一支。侠的精神混杂着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殉道之志,墨家兼爱非攻、扶危救困的拯世之心,另外还有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忠烈情怀。
      
        在古代中国,侠是社会正义的重要补给,所以“侠”与“义”合成一词,寄寓对正义的向往,承担着部分维护正义的使命。当然,游侠也因为出于私愤,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到战国后期,当法家得势,侠便因为“以武犯禁”而被压制。到汉武帝时期,严厉打击游侠,随着郭解被灭族,游侠也就随之没落。
      
        不过,侠义精神却始终不绝如缕,与中国历史相伴始终,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题材。
      
        从唐传奇的《虬髯客》开始,侠客进入到小说之中。到明代《水浒传》,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旗帜将侠义精神推向古代小说最高峰。此后侠义小说层出不穷,晚清《三侠五义》是其中典范。到现代,由梁羽生首倡的新派武侠小说异峰突起,到金庸集大成,提炼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八字壮言,让侠义精神跳出私愤私斗狭窄层面,赋予了它承担国家民族使命的高远境界。金庸、古龙之后,武侠小说逐渐没落,侠义精神也随之消散,即便偶有佳作出现,侠义境界也再难企及金庸。
      
        《人皮论语》中,侠义精神有了拓展和深化。虽然《人皮论语》并非武侠小说,但它的主人公却是一位游侠——硃安世。硃安世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不过史书记载极其简略,不到百字。作者却经过艺术虚构,让这位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游侠,在小说中飒然重生。
      
        且不论作者认为古本《论语》在武帝时期被阉割,流传后世的是删改版本的这种推断是否属实,仅就小说而言,《人皮论语》塑造了一位从未有过的英雄类型。硃安世,一个豪爽重情的汉子。他接了一单生意,护送一个孩童去长安,虽然只有200里地,却耗费了8年时间,陷入到可怖的阴谋追杀中,最后毁容净身,并最终献出生命。其悲壮惨烈程度,是中国小说史上所仅见。
      
        作者没有赋予硃安世过于高深的境界,始终立足于普通的人性和良知。硃安世救小童  儿,只为守一个“信”字,只出于一个理由:“救一个孩子,要什么理由?”而他为抢救古本《论语》,不惜净身毁容,也只出于朴素的父子感情:“若能救出孔壁《论语》,纵使不见,只要儿子能读到孔壁《论语》,明白道义、不受巫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我也算尽了一番心力,没有枉为人父。”而正是这种根植于人性中的良知,使得硃安世具有了更真实也更深刻的道德情怀,他不识字,却去抢救古本《论语》,充满了反讽,同时也更具备了强大的悲剧震撼力。
      
        硃安世这一形象超越了此前侠客以武力扶危救困的现实层面,拓展至更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正如小说最后司马迁所言:“硃安世为孔子后裔和孔壁《论语》而献身,虽然最终人书俱灭,但我想一部《论语》不过‘仁义’二字,硃兄弟这番豪情义气,足以抵得上半部论语。”
      
        在现代法制社会中,侠客以个人武力解决纷争、讨还公道的行为已不被允许,也不宜提倡。但硃安世这种源于人性亲情,为维护良知、献身道义的侠义精神却不该也不会磨灭,这是人类谋求公正的最源初的情感,也是社会维持正义的基本动力。
      
      
      (四)失忆的历史
      
      
        海子在《村庄》中有句诗:“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我一直深爱着这句诗,却其实一直未能领会其中的悲伤。海子是我们这个古老农耕文明的歌者,随着这位诗人的寂然离去,悠久的诗意也渐渐弱去,我们迎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人们的目光投射着惶惑与焦虑,城市里只回响同一种茫然又急切的足音。中国,这条潜伏于万里麦地和稻田中的古老土龙,也镶嵌上银亮滚烫的商业标记。
      
        当我读到《人皮论语》的尾声,忽然明白了海子的那句诗:最令人悲伤的,不是遮挡晴空的乌云,而是万里如洗、不着痕迹、难以言说,甚而完全失忆、一片空白的“晴朗”。
      
        《人皮论语》正是一个关于“失忆”的故事。我们有这个地球上最悠久连贯的民族记忆,我们的史书堆积如山。也许正是因为长寿,我们的痛感神经早已钝化,我们反复咏唱“是非成败转头空”,用“青山依旧在”的现实慰藉,去笑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轮回。我们总是或有意或无意,或主动或被动,忽略、蔑视、回避来自历史良知和民族苦难的创痛提醒。
      
        《人皮论语》沿历史的河道逆流而上,回溯幽暗的时光,抵达我们文化格局定型的源头——西汉,它讲述那部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老“圣经”——《论语》的秘史,以锋利的历史目光,扫射民族文化的中枢神经。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其实需要修正两个前提:首先,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和权力去打扮历史;其次,历史也并非天真柔弱的小姑娘,而是藏在我们心中,在暗中指导我们的命运和选择。确切说,历史如同川剧中的“变脸”,我们并不是观众,而是同台的演员,必须随着那主角面孔的变幻,不断调整自己的戏路。
      
        如果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一部大戏,《论语》则是压轴的台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大戏的风格、结构、剧情走向,都与《论语》息息相关。《人皮论语》讲述的正是《论语》的“变脸”。
      
        不同于一般戏剧,中国历史这部超长篇连续剧的导演和编剧在不断更替,翻开历史,每一部开篇登场主角都是帝王,虽然他们也是剧中角色,命运被剧情预先设定,但在很多时候,这些历史台柱的权力会冲破舞台限制,转身升级成为编剧甚至导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人皮论语》中,汉武帝刘彻就是这样一个编导。中国最重大的一次历史变脸,正是由秦始皇和汉武帝联手完成,秦始皇勾勒线条,汉武帝填充色彩,汉人、汉语、汉字……最终绘成一张“汉脸”,穿上汉服,为两千年中国人奠定了基本的造型。
      
        在这场大变脸中,最关键的变化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多主角、多主题群戏,收缩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独角担纲戏。儒学从此成为历史剧本的纲领,调整此后两千年每一行台词的语气,设定每一张面孔的表情,不论主角还是配角,甚至亿万没有面目的龙套。
      
        《论语》作为儒家群经之首,在当时尚未形成定本,更没有后世的神圣面容,古文、今文,齐学、鲁学,正在争抢正宗地位……其间的内情,早已被历史的尘土掩埋殆尽。这场变脸是如何发生的,至今仍旧众说纷纭,甚至连是否发生都有异议。但无论如何,这张以儒家为墨描画出的“汉脸”成为此后历史的固定脸谱,尽管舞台不断拆换,角色更替不休,表情也变幻莫测,历史的面相和剧情的走向,却万变不离其宗:三纲五常、君临天下。
      
        《人皮论语》的作者冶文彪手握历史考据、文化探源和小说演绎这三把手术刀,清理出汉代武帝时期的历史面孔,揭开那涂满疑云、装饰金粉的假面具,拆穿权力的易容术,显露出底下那血淋淋的真容。
      
        艺术比现实更贴近本质真实,它所描画的是历史万变躯壳深处幽暗不变的魂魄。当《人皮论语》最终揭开温情的历史面皮,其狰狞真相不能不让人为之震惊痛心。然而,悲壮惨烈之余,心底的良知也会随之崛起,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洗刷掉历史面孔上浓重的油彩,寻见它本来的面目,但我们应该也必须让未来素面朝天、净对阳光。
      
        我无意于探究这个故事的真伪,因为《人皮论语》其实更像一则隐喻,它超越了一部经书的诡秘命运,在故事终止的地方,悲伤才开始蔓延。这悲伤如同万里无云的晴空,以不变应万变的镇定,从容抵挡时光的质疑。这不是暗渡陈仓的阴谋,而是偷天换日的阳谋。没有原告,没有被告,一切敞露无疑、毫无遮掩,像是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历史原本是由鲜血写成,但我们展开史册,看到的却是茫茫白雪上刻画的冰样文字,当阳光照射,一切消于无形,历史就这样淡化,记忆一再清空刷新,而曾经的悲伤,则变成时光的河床,不再涌动悲伤,因为它本身就是悲伤。
  •      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习惯于按照老师的要求归纳课本中各幅名篇的中心思想,结句往往是:这是一部带有批判性质的,具有民主主义理想和主张的佳作。我且大胆地将此说法套于《人皮论语》,因为我以为,它看似讲古,实则喻今,而且力道遒劲,实在是一部大智慧兼俱旷绝之美的佳作。
      
       小说围绕《孔壁论语》,在寻、保、毁三条线上注入了深沉厚重却又是云淡风轻的大爱,它将一些看似无关的人物一个个抓起来,最终汇入一起,跌进同一个命运之中。
      
       ——司马迁执着于个人理想,始终纠心莫名失去踪影的《孔壁论语》,而当他拖着残躯在中书令的位置上目睹到当权者对各种真相的残害,他的理想升华为信仰;初始混沌,为泄私愤盗走汗血宝马的朱安世,误打误着成为保护孔子后裔的侠客,亡命天涯的路上他逐渐脱胎换骨,终弃个人荣辱,成为负载公道的“人皮论语”;杜周追捕盗马贼,没想到追出一个天大的秘密,他以为能借此除掉政治强敌吕步舒,到头来却机关算尽,反误性命……人物命运的折转沉浮带给他们的是更高一层次的高尚或邪恶,内心戏结合层层剥离的故事内核,使《人皮论语》中出现的几个关键人物避免了平板式的坦露,形成生动深刻的纵深成长。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人物背后的女人,却被作者统一定型为一类人,泛化来讲,就是好人。知书达礼、忠义温婉的柳夫人,恬静超脱、聪慧淡定的郦袖,娇俏明媚、仗义痴情的韩嬉,就连故事最后惊鸿一瞥却协助朱安世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的阿绣,也是巧致贴心,令人无法不爱。她们就像一个理想国,在男人为命运厮杀的同时,成为他们的心灵港湾,托着一颗颗流血流泪的心不断朝更远处飞去,不会随时掉下来。
      
       我不知道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只是一个碰巧形成的格局,更或者是潜意识的杰作,无论如何,这种格局流露出了一种与故事悲观情绪丛生的结局相逆的温暖,重要的是,它不是一锤定音的生硬的表达,而似涓涓细流贯穿于整个故事。如果仔细体会,你会发现结局人物的归去带给观者的痛,会因为有了这些可人的一路相随而变得不那么沉重了,甚至还生出一种凌跃疾苦的超脱感。个人以为,即使作者只是无心插柳,也反映出了他潜在的对待命运的态度,即对真善美和爱勇往直前的追求,我想,这也正是这部作品豪情义气溢于格言的真正原因。而作者的这种精神,相信还会反映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之所以说《人皮论语》是批判性的借古喻今的作品,全因它讲了一个穿越千年的历史悲剧,而其悲不在于其中所有仁义之人最终全军覆没,而在于,引发悲剧的因由至今仍在横行。
      
       且看书中最高权利者刘彘如何处心积虑地让《孔壁论语》消失,又如何将了解真相的大小人物赶尽杀绝,并残酷地利用有识之士的良知与疼痛传播经过拣择的符合他意愿的令他无比心安的脱水版论语。他所喜欢的强调阶级立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与其他和君权掌控无利害关系的修身养性之言就这样被留了下来。赵普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人们对这部儒家经典之作的推崇,或与《人皮论语》中借题发挥的原初一脉相承。但读罢《人皮论语》,我却在心痛之余,再难对类似的言论产生共鸣。我无法想象,北宋之于战国,那么漫长的历史通道中,为“治者”所弃所泯的内容会有多少,而今所存的20篇中又有多少字句是因顺遂了最高权利者才得以安然存续。
      
       再看今时今日,罗彩霞已经斜出的人生事故还余波未了,LG就大摇大摆地向我们走来又走去,毫发无伤。LQ村长案更是在民众一边倒的质疑声中强硬地维持着原判……事件一次比一次扭曲,特权阶层也一次比一次嚣张。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性何去何从,真相又将跟着人性何去何从,许多民主斗士在个中思痛之余自发地摇旗呐喊追讨着真相。
      
       遗憾的是,历史永远没有真相。真相或多或少都会被每个阶段的当权者“因势利导”,并在他们作古的同时永远地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皮论语》尝试复原一段真相,仅此一段便足够触目惊心,与今天遥相呼应,不禁令悲者更悲。这部作品的批判性正在于此。而这种呼应似乎也证明了,百年甚至千年之后,对真相的掩埋和追讨所冲撞出的悲剧还将继续上演。这是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拣择和演化,就像永远无法消失的与太阳同在的阴影一样。
      
       然而,历史虽然无可避免地被拣择,公道人心却是自然永续的唯一。这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真理,也是刺激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火炬,它成为这部作品力透纸背的核心力量,令我们的目光在看过一片萧杀之后,仍保有合适的可以继续期待的体温。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皮论语》不失为一部明处慨吟悲歌,实则号角长鸣的民主思辩与道义传承文。
      
       不过,形而上的东西固然引领灵魂,但高空之上始终少些地气,想必作者十分清楚摧人泪下的终是人之常情,故而并没有将主题拉到博大的天理公道上后就再也下不来。小说中那些平凡但真实的关系,始终以最原始的方式相依相偎,即使如朱安世与郦袖这般天各一方,我们仍能从前者精微的断肠挂念中触到平凡而真挚的爱的脉动。而相较于代表各种美的全体女性,我更钟意于朱安世这个草莽形象的原因也大抵在此。这个开篇就讲明自己舍不下妻儿,也就做不了英雄豪杰的壮士,虽然最终彻底颠覆了小我,但他的大义是建立在首先对妻儿爱的浓郁之基础上的,转化地令人信服也着实令人钦佩。此外,接地气不仅需要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欲求,也必须以实体承载才能落到实处,于是作者借物传情:司马家的枣树、会飞的鸡蛋壳、可以在案上奔跑翻跳的漆虎,以及朱安世歪歪斜斜的那些字:“永思吾妻、永念吾儿……”终让一部充满民主思辩与道义传承意味的小说没有脱离人间烟火,读来令人动容。
      
       除开精神内核,单就艺术表现来讲,《人皮论语》史料丰富,逻辑严谨,推理严丝合缝,情节铺设精巧,阅后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同时也深深为作者出众的才华和舒卷开合的大气所折服。本人尤其喜欢这部作品富含历史韵味的语言风格,深沉内敛,简练深刻,无半句拖繁,这使全书之意境如秋水长天,美得浩淼而悲凉。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闪烁着民主思辩和道义传承光芒的悲情大作,值得细品和珍藏!
      
  •      在悬疑惊悚等通俗小说甚嚣尘上之时,在国学热、儒学复兴的浪潮之中,小说《人皮论语》以其瑰丽的文学想象与严肃的史学考据,成为当代文坛的一抹亮色!
       《人皮论语》融精巧构思、文学想象与历史考据为一体,显示出作者相当的文学、史学功底,以及不俗的长篇小说驾驭能力。小说以文学的方式解答历史疑案,给出了一条不同于学术研究的思路,使人耳目一新,精彩之处,令人击节。
       另,建议《人皮论语》再版时,应附上作者的创作手记。创作手记与本文可以形成互文,其中含有不少作家对创作理论的独到思考。感谢友人郭葆玲的热诚推荐!
      
  •     最早看到这本书,是在天涯社区,吸引我眼球的是惊诧的四个字——人皮论语!《论语》前加上“人皮”二字,确实让人惊心,也让我不得不看了。谁料初读之下,便不能罢手,从此每日守候,等待作者更新,殷殷期盼,日甚一日。如今终于有实体书捧在手中,幸甚!书的封面上老人的背影传达出了本书的含义,而本书的排版也是我所喜欢的,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每一页书下方,都有清晰完整的注释,省了我多少百度的功夫啊,呵呵!
      本书分三条线来叙述,第一条,侠客硃安世;第二条,史家司马迁;第三条,朝廷的追捕者杜周。三条线交相辉映,最终汇成一线,跨度颇大,作者匠心独运,才能运用自如。侠客硃安世,原为刺杀武帝刘彻,却在盗走汗血宝马后卷入对一神秘小儿的保护中,从此天涯海角,躲避追杀;史家司马迁,发现古本《论语》竟然从皇家图书馆失踪,并发现背后有惊天阴谋,引祸上身,却因史学家的良知而不能自拔,深陷其中;杜周,追踪硃安世盗走的汗血宝马,却也卷入此番争斗。三条线,步步惊险,却能收放自如,引人入胜,不忍掩卷。而书中所写的三位女性,都堪称是智慧与美丽的化身。司马迁夫人柳氏,硃安世的夫人郦袖,侠女韩嬉,个个情深义重,聪慧过人。作者对女性的美好刻画真是深得我心,呵呵!
      如今的网络小说,涉及古代的也很多,可是如这部书般叙事严谨,契合古意的确实难得一见。初次阅读,便对作者佩服不已,不得不说,作者的叙事行文风格颇有古风,是我所喜欢的,也是我这个学历史的人所能够认可的。看惯了那些打着古人旗号写出的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的文章,这一部,确实让人惊喜!更欣喜的是,楼主在更新间隙不吝赐教,将他的研究心得都贴出来以作参考,更令我又惭愧又佩服。我虽是学的历史,但是领悟程度和深度都不如作者,从作者的文章里,更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一点,是要深深致谢的。
      《论语》有遗漏有矛盾,这一点倒是曾经听说,可是从未见如作者般的把这一事件分析的头头是道的。书中,对古本《论语》因何失传何时失传,根据史料做出了充分的猜测,而处处看来都是如此契合,这样的功夫实在是让人叹服。而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爱和痛,也是让人感触颇深。时常阅读古籍,为古人担忧,掩卷深思,也未有解决之道,能如作者般形成于文字,传之于天下,斯为善也。若作者没有对古文化的了解,没有赤子之心般的胸怀,也不可能有这本书!当此中华衣冠人物俱亡之时,正需要有这样的书来振聋发聩,引国人深思。
      
      
  •     现在从网络中走出的小说不说越来越多
      虽然质量上参差不齐 
      但我个人觉得 
      这就姑且称之为中国的独立写作行业吧
      
      这本书算得上是闲书里面不错的
      虽然还未能读完 但是这本书我肯定会多读的
      我觉得从字里行间 篇幅上来看 作者用心在写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天涯上闲荡的时候。随意浏览了几行,一股古意扑面而来,作者的叙述很“给力”,文字的画面感很强,气场很强,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但是坦白而言,我并没有读完这个帖子。因为我已经过了读通俗小说的心境。
      
       后来断断续续的和楼主交流,直到看到楼主写的类似于这本书的“后记”的“写作手记”,方始感到震惊,方始从心底察觉到楼主的真诚,对写作的真诚,对书籍的真诚,对自己的真诚,还有对所有广大网友以及想象中的读者的真诚。
      
       我向来以为,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写作,真诚是第一位的,只要导演或者作者是一个真诚的人,他的电影或者书籍,即使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因为有他自己在那里管着自己,如果一个真诚的人而且还很有才华,那他的书,一定是一本难得的上乘佳作。
      
       幸好,我们的这个作者,就是一个真诚而且有才华的人。
      
       别的我不多说,贴几个链接吧。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850401.s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culture/1/358581.shtml
  •   这个评论简直写到心里了,我很久就想写,可是总觉得情绪没有到,还没有到,怕写不好,对不起这本心血之作,说等等,再等等,一等就这么过去了很多时日。这几天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心里很沉,隧有了动笔的冲动,不想络绎已经写了,很多感受就犹如从我心底里来的一样,赞叹一声写得真好,络绎有双敏锐之极的眼睛,人皮论语就该这么读。
  •   络绎写得真好!拜服……
  •   深有同感,今天才注意到,去天涯看了一下午,很不错的一本书,视角很独特,论语发展至今早已非当初之原本,令人思考良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