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法] 埃里克·侯麦 页数:244 字数:150000 译者:胡小跃
Tag标签:无
前言
译后记 翻译和出版侯麦的这本《六个道德故事》,本身也有一个故事。我最初接触侯麦,并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电影。此前虽然知道法国的这个大导演,但一直没有看过他拍的电影。直到有一天在碟友沈强家中发现了一盒6碟精装的《六个道德故事》,便夺人所爱,“借”回家中。看完第一个“故事”,也就是《蒙索街面包店女孩》,我就喜欢上了他的东西,心想还有这么好看的电影,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部不到半小时的黑白短片,虽然年代已久,画面简单,演员也不怎么漂亮,更没有今天的高科技助威,但构思之巧妙,结构之精致,尤其是戏剧性的结尾,让人拍案叫绝。它给我的艺术享受,远远超过当今的许多好莱坞大片。于是,这六张碟,也就是六部电影,成了我的挚爱,不时都会拿出来“复习”一遍,喜欢的,是它可以咀嚼的味道,也就是作者所谓的“文学性”。虽然它所谈论的话题和表述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有些过时和老套,但就文艺片而言,它永远是经典。 后来有一天,到巴黎出差,去L’Herne出版社谈项目。这是一家出版高档学术著作的“小”出版社,我曾购买过他们长达70万字的《解读杜拉斯》的中文版权,和他们的老板塔古女士很熟。谈完项目,塔古女士指着书架上的书,说喜欢什么书随便拿,我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六个道德故事》,原先以为是同名的其他小说,谁知竟然就是侯麦的那六部小说的原始版本。我说你们怎么也出小说?塔古女士笑笑说,我碰上运气了。我当即决定买下这本书的中文版权,并在回国后马上就动手翻译,边译边看碟,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译完5个故事,对方合同却还未到,我有点担心,便停下了下来。这一停就近一年,等我拿到了合同,也腾出了时间,准备完成全书的翻译时,电脑却突然坏了,两个硬盘同时出了问题,行家都说这种情况很少见。我找了全城最出名的电脑“大王”,甚至联系了高校和安全系统的专家,希望能把文件抢救出来,但最后谁也无能为力。人脑有时敌不过自己发明出来的电脑。 我无法再面对这本书,不单心疼白白浪费的那几个月时间,而是重新翻译断然已没有当初的惊喜、新奇、满足和由此带来的灵感,于是又放了近一年,直到我带着遗憾离开了中国。初到蒙特利尔的前几个月,身心感到异常轻松,终于可以不带功利地躲在窗明几净的市图书馆、区图书馆、镇图书馆安安静静地读自己喜欢的书了。但在一个天气极其寒冷、暴风雪肆虐全城的日子,我在温暖如春的蒙特利尔国家图书馆的文学书架上,又看到了我熟悉的这本书。奇怪的是,在资料和图书极为齐全的这个“大图书馆”里,侯麦的书却只有一种,也就是这本《六个道德故事》,但有三个版本,除了我原先就有的L’Herne的2003年版本外,还有该社1978年的最初版本和法国电影手册出版社“小图书馆”丛书的版本。我对照了三个版本,发现我据此翻译的2003年版本有不少印刷错误,而电影手册的版本编校质量要高得多。于是,在三个版本的鼓励下,在法国和中国以外的第三国,我又重拾旧心情,开始了新的翻译。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是一个国际级的电影大师,但很低调。他是那种靠实力而非靠喧哗征服观众的人,初次看他电影的人,都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他的作品实在是妙不可言。但大师出道时并不顺利,第一次拍长片便遭遇“滑铁卢”,而且伤得不轻,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再敢找他拍电影。是《六个道德故事》救了他。在将近10年的时间内,他耐心而精心地陆续将他自己写的这6部小说都搬上了银幕,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并逐渐跻身于世界一流电影导演的行列。 侯麦被普遍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但他更多是扮演理论家的角色,在实践上,他还是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说,戈达尔是把新浪潮当作一种“反传统和反大众口味”的宣言,特吕弗认为新浪潮的最大意义就是把个人体验带入电影创作,对侯麦来说,新浪潮则更多是意味着电影可以低成本制作。在多年的电影创作生涯中,他都坚持采用最简单的拍摄方法,启用非职业演员和非明星演员,摄影器材也很普通,摄制组人数很少。他早期的电影明显带有知识分子的特点,片中没有山崩地裂的爱情和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致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状态和矛盾冲突,孜孜不倦地阐述他所感兴趣的命题,如忠诚、背叛、猜忌等,不厌其烦地纠缠于让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所以有评论家认为他的电影是“思考而非行动的电影”。《六个道德故事》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一倾向,他把镜头对准法国的年轻小资们,细致入微地刻划他们的情爱困惑与纠葛。影片往往以自命不凡的男主人公为主导,女性常常是被动的形象,受男性的戏弄和嘲笑,但最后,陷入道德困境的男主人公会发现,他们所嘲弄、所鄙视的女人虽然受了伤,但离去时都带着微笑,并很快找到了自己幸福,而自以为得胜的男人最终却一无所获,《苏珊的爱情经历》中的贝特朗就是这样,他与朋友纪尧姆一唱一和,先是勾引然后是捉弄和抛弃苏姗,把她当作是一个甩不掉的讨厌包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当“我”门门功课都不及格,而且失去了爱情,备受奚落和侮辱的受气包苏珊却找到了幸福。“当我在大街上、咖啡馆或游泳池里遇到她挽着她英俊的弗兰克时,她会不由自主地嘲笑我……苏珊剥夺了我同情她的权利,完全达到了自己报复的目的。” 《克莱尔的膝盖》是“道德系列”中获得荣誉最多的一部,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电影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讲的是两个与洛莉塔一样的年轻女孩和一个中年男人热罗姆的故事,热罗姆为了作家朋友的灵感而越过道德底线,去勾引年轻女孩劳拉,却被劳拉的姐姐克莱尔的美丽膝盖所吸引,最后他如愿以偿,尝到了青涩之果,但他刚转身,克莱尔又回到了她那个不诚实的男友的怀抱,让热罗姆心里泛酸。《收藏男人的女人》中的阿德里安也是如此,他蔑视天天游走于不同男人之间的艾黛,却又忍不住想沾腥。收藏家山姆的出现使他们的关系骤然拉近,就在阿德里安的道德观念倒塌,准备接受艾黛时,他们在开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以前跟艾黛鬼混过的几个男人,阿德里安感到一阵恶心,大倒胃口,于是匆匆订了前往伦敦的机票,远走高飞。侯麦把阿德里安的两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刻划得十分微妙,对他脆弱有时甚至是糊涂的道德观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莫德家的一夜》是“道德系列”小说的第三部,却比第四部《收藏男人的女人》晚两年推出,可见侯麦对此片的用心程度,事实上这也是他思想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作品。34岁的天主教徒让·路易被同学维达尔邀请到离异美妇人莫德家里作客,三个都着不同道德思想的人整晚都在讨论帕斯卡尔,最后维达尔离去,而让·路易则被莫德以大雪之夜道路难行为由而挽留。在这个不眠之夜,让·路易在莫德的引诱下既不屈服又不拒绝,而就在他投降之际,道德又战胜了欲望,他翻身下床,匆匆离去。这个著名的莫德之夜,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同样临阵而逃的还有《午后之爱》的弗莱德里克,他家庭幸福,事业顺利,与妻子相亲相爱,却被一个他原先看不起的潦倒女人克罗埃黏住。他对克罗埃从同情到友情,最后发展为一种朦胧的爱,但当克罗埃要跟他来真的时候,他又良心发现,偷偷地溜走,回到了妻子身边。不过,他的道德力量能维持多久,谁也不知道。如果说他的肉体没有出轨,他的思想却非常危险,整个人随时处于失足的边缘。他不是琢磨坐在对面的女子,就是看大街上的美女,甚至异想天开地想象能发明一种小仪器,消去别人(主要的女人)的意愿,让别人就范。 在这6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蒙索街的面包店女孩》。这部短片说的是一个大学生与一位妙龄女郎每天在街上相遇,大学生对女郎渐生爱意,但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失去了女郎的踪影。在这段时间里他天天在老时间去老地方转悠,希望能碰到女孩。饿了,便到蒙索街的一家面包店买点心吃,无聊之余,开始跟面包店女孩眉来眼去,展开了一段调情游戏。故事的神来之笔在于结尾,就在大学生俘虏了面包店女孩,与她相约外出看电影时,久违的女郎出现了,并且接受了他的感情,结果,面包店女孩瞬间就被无情地抛弃了。《蒙索街面包店女孩》大致确定了《六个道德故事》的整体基调,即恋爱中或婚姻中的男主角被另一个女性吸引,但经过一番灵与肉的搏斗,男主人公翻然悔悟或是临阵脱逃,回到原先的女人身边,或回归以前的情感和生活。侯麦认为,把一个主题连续拍摄多遍,才能更加充分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于是,他的道德故事不是一个,而是六个。 侯麦的电影与其他“新浪潮”大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擅长描写普通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一些看起来平常的小事就是影片的全部,观众想看故事,影片中却并没有什么故事,侯麦展现的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的电影镜头简洁,风格朴实,很少配乐,只有大量的对话,他想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观点,大多是通过对白来表现的,而剧情的发展、故事的叙述,也是用对话来推动的。他的对话轻松幽默,耐人寻味,虽然有时给人以绕舌的感觉,但并不显得沉闷。许多思想火花,就是在唇枪舌剑的语言交锋中迸发出来的。他的电影,体现了法国人浪漫的天性,也反映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宗教束缚的抗拒。不过,侯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点还是比较正统的,因为他让“故事”中的主人公经过一段迷失,最后都回归道德,回到了“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道德故事”系列是侯麦的起步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但很难说是他的代表作。除了这一系列之外,他在八十年代拍摄的“喜剧与格言”系列,九十年代拍摄的“四季故事”系列,可以说部部都是精品,尤其是《绿光》等影片,让观众们有口皆碑。他导演的作品已超过四十部,如今,年近90的侯麦还在陪伴着他的观众,这是大家的福气。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曾把金狮终身成就奖颁给了这位老导演,以表彰他为电影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这实在是名至实归。
内容概要
侯麦的电影致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状态和矛盾冲突,用影像来揭示他们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他把镜头对准法国的年轻小资们,细致入微地刻划他们的情爱困惑与纠葛,体现了法国人浪漫的天性,也反映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宗教束缚的抗拒。
《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作品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设计和文学性的对白,揶揄了知识分子在夸夸其谈和理性外表之下隐秘的情欲煎熬。
“道德故事”典型地反映了侯麦的创作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书首次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
作者简介
埃里克·侯麦(1920-2010)国际电影大师,法国著名导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格言”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曾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电影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等众多奖项。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颁给他金狮终身成就奖。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蒙索街的面包店女孩
二 苏姗的爱情经历
三 莫德家的一夜
四 收集男人的女人
五 克莱尔的膝盖
六 午后的爱情
译后记
章节摘录
蒙索街的面包店女孩 巴黎,维里埃十字路口。东边,是巴蒂尼奥尔大道,路的尽头是蒙马尔特的圣心大教堂高地。北面,是莱维街及其市场,“圆顶”咖啡店与维里埃大道形成了一个直角,而在对面的人行道上,是维里埃地铁口,开在一座钟楼的下面,头顶有树,种树的土台如今已被弄平了。 西边,是库塞尔大道,通往蒙索公园。路边是过去的城市俱乐部,如今已改为大学生之家,这地方原先是拿破仑三世的公馆,1960年拆掉了。我准备考法学院时,每天晚上都去那里吃饭,因为我就住在附近的罗马街。在蒙索街某画廊工作的西尔维在同一时刻穿过公园回家。 我还不认识她,只是面熟。我们有时在十字路口和学生公寓之间的那条300米长的大街上相遇,匆匆地对视了一眼,仅此而已。 我的同学施密特要我大胆些: “可惜,她对我来说高了一点。不过你可以试试运气。” “怎么试?我不会接近她!” “为什么?谁说得准!……” 是的,她不是那种在马路上随便让人接近的女孩,而“这样”搭讪更不是我的风格。不过,我猜想,为了我,她会违反自己的原则,准备这样做的,就像我已经违反了我的原则一样。可我绝对不想由于某种不成熟的举动而错失良机,相反,我极其小心,有时甚至避开她的目光,让施密特去盯着她。 “她看了?” “是的。” “看了很久?” “挺久的。绝对比平时看得久。” “听着,”我说,“我想跟着她,至少想知道她住在哪里。” “大方地跟她搭讪,但不要跟着她。否则,你会受伤的。” “搭讪!” 我发现自己对她是多么关住。现在是5月份,学期快结束了。毫无疑问,她住在这个街区。我们曾看见她手里提着篮子买东西:那是在“圆顶”的露天咖啡座前,我们吃完饭正在喝咖啡。当时是7点45分,商店还没关门。 “她在马路的角落拐弯,”我说,“也许就住在那里。” “等等,”施密特说,“我去看一眼。”不一会儿,他回来了: “她进了一家商店。我不知道她是从哪个方向出去的,太冒险了。” 稍后,我们看见她又回来了,“有点不自然地直视面前,”施密特评说道,“想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不管,我要跟着她!”我说着站起身来。 我很莽撞,在莱维街跟着她,几乎就跟着她后面。但我马上就得后退了,因为她在露天货摊间走来走去,我随时都有可能暴露在她的视野之内。我回到原位坐下。当晚,我们没有看见她再走回来。不过,尽管我没有一直跟到她家门口,我不是往前走了一步吗?施密特说得对:这种小小的接触战不会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我决定孤掷一注,也就是说,当机会最后来临的时候,干脆在马路正中向她迎去。 十字路口的钟敲响了7点,我们去吃晚饭。我停下来买报纸,施密特没有等我,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对面的人行道上,然后看着我低着头跑过去。我来到斑马线时,看见他使劲朝我摆手,我起初不明白,还以为他向我指着人行道,好像有什么危险。事实上,他指的是我背后右边的人行道。我扭过头,但西下的夕阳晃得我眼花,我后退一步想看得更清楚:结果,我可以说是迎面撞见了施密特所指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西尔维,她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过来。我局促不安地道歉说: “噢,对不起!” “没事!” “真的?” “我们并没有碰到。” “幸好……我不知道今天怎么了:刚才,我差点摔到那些东西上面。”我指着堆在人行道上的瓦砾。 她笑起来: “我倒很想看看!” “我是说'差点'。” “您说什么?” 马路上的噪音在这个时候太大了,我们很难听见对方说些什么。我几乎是在喊: “差点,没事……噢,这些汽车!我们什么都听不见!” 显然,不可能进行任何谈话。西尔维要走,我不敢留她。 “我从那里走。”她说。 “我也从那里走。”我说。 然后又很快加了一句: “我得给您一个补偿。您愿意一个小时后跟我一起喝杯咖啡吗?” 因为我觉得她不会这么快就接受吃饭的邀请。 “我今晚有事,下次吧!我们经常遇到。再见,先生。” “再见,小姐!” 我甚至没有看她走远,就自豪地跑着回来找施密特。 在我们谈话的那短短几分钟内,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不惜一切代价地留住她,随便说些什么,不管我会给她造成什么印象,这种印象肯定不会太好。但毫无疑问,我胜利了。应该说,我在慌乱中作出了一点努力,她好像并不反感,反而急忙抓住抛过去的球。她的拒绝一点都没有使我不高兴,因为她答应下次遇到时可以跟她说话,而我们很快就可以相遇。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然而,发生了一件我怎么也没想到的事情。我意想不到的好运后面跟着同样意想不到的厄运。三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我没有再遇到她。施密特为了更好地准备他的论文,回父母家里住去了。我虽已堕入情网,但一点也没想过要占用学习时间去寻找西尔维。我惟一的空闲时间就是吃晚饭的时候。于是我不吃晚饭了。 吃晚饭要花半个小时,来回三趟,遇到西尔维的机会就会增加十次。但我觉得在马路上不是最好的观察点。事实上,她完全可以走其他路,甚至--我不知道她从哪里来--可以坐地铁和公共汽车。而且,她不可能不再买东西。所以,我决定在莱维街扩大调查范围。 还有,应该老实地承认,傍晚的这个时候,天很热,在马路上监视,既乏味又累人。市场上的食物琳琅满目,新鲜诱人。胃折磨着我,它已厌倦了饭堂,预感到假期即将来临,它很明确地要求好好地吃一顿,这在樱桃时节是完全应该的。复习了那么长时间的达洛兹 和“讲义”之后,马路上的饭菜香及其嘈杂声无疑是诱人的,堪与家里的喧闹声及做饭的味道相比。 不过,我的寻找没有任何结果。住在这个街区的有几千人,它也许是巴黎人口最密集的街区之一。呆在原地呢还是四周转转?我很年轻,心里产生了一个也许有点傻的念头,我希望看见西尔维突然出现在她家的窗前,或突然从一家商店里出来,像那天一样,差点与我撞个满怀。于是,我决定到处走走,蹓跶蹓跶。 我就是这样发现勒布特路角落里的那家小面包店的,我养成了习惯,每天去那里买糕点,它们成了我主要的食粮。面包店里有两个女人,女老板在那个钟点几乎总是在厨房里忙着,还有一个棕发女孩,挺漂亮的,目光活泼,嘴唇肉感,脸长得很可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开始几天,我常常遇见街区的几个小混混在纠缠她,跟她说些蠢话。只要他们缠着她,她就慢慢地替我服务。我也就慢慢地挑选,但最后只买几个油酥饼。这里的油酥饼不比别的面包店的油酥饼好,也不比别的面包店的油酥饼坏。都是工厂里做的,到处都找得到。但是,一方面,我刚好在这里结束游荡,这条路没什么人,所以我可以不慌不忙地吃东西,而不用担心会被西尔维看见,因为她随时有可能在市场的人群中突然出现;另一方面,买糕点最后成了我和那个面包店女孩的一种仪式。 说实话,仪式是由她开始的。为了激怒那些小混混,她常常在他们闹得最厉害的时候,强装笑脸,朝我眨眼,好像她和我之间有什么默契似的,而我却还她以一副冷面孔。我只买一块油酥饼,一路走一路吃,吃完刚好来到市场。到了那里,我还想再吃一块,于是又原路返回。面包店女孩现在一个人了,她朝我笑笑,好像是个老熟人似的,但这只能让我更加冷漠。在我这个年龄,没有比买东西更让我讨厌的了。我小心地避免与售货员太亲近,我走进商店时,总喜欢让自己说话的语气和走路的动作都像初次来到这家店里的人一样。 “我要一块油酥饼。”我用毫无表情的声音说。 她很吃惊,好像是为了弄清有没有认错人,有点异样地扫了我一眼,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我不敢继续演戏,便装出同样天真的样子问她“多少钱”。 “40法郎?”我问,尾音没有提得太高。 “是的。”她马上回答说。她已经猜到我的怪癖,决定开个玩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