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晓晨,默成 著 页数:195
内容概要
《诗化人生》洋洋洒洒,共二十余万字,八大章节,如“欲作诗先做人”、“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诗词的象与境”、“诗人的社会责任”、“诗词与书法”、“诗词的风格”等。我觉得“知人善论”是整个论著一大特色。对诗词艺术的研究和探讨,离不开对诗人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踪迹”的深入追寻。碧泉先生出生在雷州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正如论著中所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压力和父母教诲,使他潜移默化地继承了中国农民质朴、勤劳和坚韧性格特质。这是他人格修炼的起点。”碧泉先生长大成人后,当过兵、当过教师,然后又从政,丰富的人生阅历,锻造了诗人敏锐而又深厚的心灵,“诗为心声”,可以说是碧泉先生的诗词艺术的真实抒写。面对祖国的草木山水,面对历史现实的流动巨变,面对人性的幽光暗影或温暖光芒,诗人总是直面人生,将自己的欢乐、悲伤、激愤、感慨、沉思、美妙乃至想象、梦境和幻念融化在诗词艺术中。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欲作诗先做人家庭教育是人格的起点苦与乐的军旅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友情滋养下的个人气质第二章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用典与文化积淀积累·思考·观念第三章 诗词的象与境特定物象的撷取寓情于物,化意为象以意境论高低第四章 诗人的社会责任人间情的至圣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历史的关切对农村和农村生活的深情对重大事件的感应以继承传统文化、振兴古词为己任第五章 诗词与书法韵律章法法古“真”第六章 诗词的“力”至情至性的感染力阴阳相济的张力辩证哲思的说服力共振效应的多重冲击力……第七章 虚实相生的诗词艺术第八章 诗词的风格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欲作诗先做人 常言道:“文如其人”,文学创作是作者思想的折射,这点毋庸置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睿智的思想折射于诗词中,是清明的文字,是通透的哲思,是畅快的豁达。读碧泉先生的诗词,便有此种感觉。他常说:“诗词创作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修身明德为之道,严谨思辨为之法,遣词用字为之术,因此,欲作诗先做人,这是诗词创作的第一要义。” 其实,不但诗词创作如此,文学创作皆如此。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创作的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一种载体。高尚的人格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带给读者的是精神的震撼;积极的心态,带给读者生活的鼓舞;深刻的思想,带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碧泉先生的诗词中,始终充盈着直面人生、积极奋进的精神魅力,读之让人振奋,这就是诗词背后的人格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多少房屋轰然倒塌,多少生命瞬间凋零,天地变色,举国悲恸。碧泉先生用一组诗词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其中有一首诗词: 定风波 别北川 正是熏风红杜鹃, 如今光景不同前。 伤感红花红似血, 离别。 北川古邑讫千年。 挈妇将雏天未暗, 轻担。 残垣断壁省牵连。 小童问父何所处? 前去! 勤劳无处不桃源。 面对如此天灾,深感四川受灾群众的生活艰难,诗人的心情是沉痛的,但在诗词的末尾,他仍然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精神--“勤劳无处不桃源”。中华民族经历过多少天灾人祸,但都能始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在中国人的眼中,没有跨不过的坎--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这种精神薪火相传,才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诗人将“勤劳无处不桃源’’的寄语用父亲对孩子的鼓励表达出来,也正是体现了希望灾区群众将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的良好祝愿。同时,也是他本人的精神写照,如果自己没有这种自强乐观的性格,断难写出如此振奋的词句。 怎样的人生历练才能造就一位诗人的个性魅力?让我们看看碧泉先生的一些诗词,从诗词的点滴去了解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历程。 家庭教育是人格的起点 碧泉先生出生在雷州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为了家庭的生计,他的童年是在劳动中度过的,根本谈不上像如今那么系统而科学的家庭教育。但也正因为这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造就了他心智的早熟。生活的压力和父母的教诲,使他潜移默化地继承了中国农民质朴、勤劳和坚韧性格特质。这是他人格修炼的起点。 江城子 织绀 母亲织绀在前庭。 月光明。 手轻盈。 天暗冬寒, 屋内小油灯。 照教儿歌评世事, 无用看, 纵横清。
编辑推荐
以人生作诗 诗化人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