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医生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王凡,东平 著  页数:299  

前言

作为领袖和伟人,与大众不同的是他们要为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走向高瞻远瞩、殚精竭虑,要面对险恶政治军事风云和国计民生要务筹谋决断、日理万机;而与大众相同的则是他们也要面对寻常的生活问题,也会受到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的烦扰甚至折磨。负责领袖们的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保健大夫们,恰恰因为他们特殊的工作对象和环境,更多地观察到伟人们在这些大众同样要面对的问题来临时表现出的态度和所言所为,领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战胜疾病痛苦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又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代伟人们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保健大夫和护士长们,是在领袖和伟人身边工作的普通人,但他们让常人看在眼里心生羡慕的是荣耀和幸运、“通天”的便利,因而人们也对他们的经历充满好奇。殊不知“高处不胜寒”,特殊的职业和环境,实际上使他们舍弃了许多常人不愿和不能舍弃的对人生来说尤为珍贵的东西,数十载默默奉献,支撑他们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尚情操和境界。伟人的高尚,以不朽的勋业美誉为回馈;而普通人的高尚,则通常是更多的付出和牺牲。因此,我们愿以自己的辛劳记录下这些保健大夫和护士长们不寻常的经历。本书所记述的这几位保健大夫和护士长,经历了共和国领袖保健制度从创建到完善的全过程,是这一领域内威望很高、口碑很好的佼佼者。也许是受到领袖们的影响和感染,他们忠诚于党的事业,任劳任怨,为人正直,襟怀坦荡。这些保健大夫们审慎而翔实的回溯,告诉了人们保健大夫们的工作职责,他们和领袖们的真实关系;这些保健大夫们对那些恶意污蔑和不负责任杜撰的批驳,还有力地澄清了一些所谓回忆传播的流言和谬说,也有助于消释由此导致的社会误解。时代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当年领袖们采取的一些健康保健措施,生活饮食方面的一些规范和讲究,是今天的广大群众都可以达到的。因此书中的一些叙述,也可以使如今日益重视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人们从中找到有益的借鉴。

内容概要

  本书系“全国优秀畅销书”《红墙童话——我家住在中南海》的姊妹篇。通过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新中国第一代领袖们保健大夫的特殊视角,写出了领袖们在对待健康与疾病问题上的真实状态和动人故事。特别是本书所选择的几位保健大夫和护士长,是在领袖保健工作领域威望很高,口碑很好的佼佼者,他们也是常人眼里充满神秘色彩的特殊职业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第一位保健大夫王鹤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的第一位保健大夫周尚珏,原中南海保健办公室主任,北京医院副院长马苏高,原陈去等人的保健大夫、中南海保健办公室副主任力伯畏,董必武保健大夫王才,原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原中商海护士长马晓先等。  在他们的特殊视角中,新中国领袖们在纷繁的国际国内政治风去变幻中,在繁忙的党务政务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对特健康与疾病问题上的真实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本书中这些保健大夫和护士长们审慎而说实的回溯,告诉了我们保健大夫们的工作职责,他们和领袖们的真实关系;这些保健大夫们对那些恶意污蔑和不负责杜撰的批驳,还有力地澄清了一些所谓回忆传播的流言和谬说。  本书中叙述的当年领袖们采取的一些健康保健措施,生活饮食方面的一些规范和讲究,也可以使如今日益重视健康的人们从中找到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王凡曾经生活在中南海。撰写了《新编中国近代史话》、《近代中国御辱求强史话》、英文版《中国史话》近、现代卷、《中国历史大事典》、《目击历史——关于当代中国大事伟人的口述实录》、《红墙警卫——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邬吉成实录》等书。《知情者说》丛书最初即其个人文集。是大型史书。《图文共和国史记》、《开国元勋——共和国首届政要纪实》的策划、主编、撰稿之一。 
  东平,其父于六十年代前期调入中南海工作。著有《东方之女》、《天涯路》、《中国人探险纪实》、《走过彩去南》、《宋庆龄:永远的美丽》等书。
  他们合作的《红墙童话——我家住在中南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获“全国优秀畅销奖”。

书籍目录

一、他心中有个不可磨灭的形象——记新中国第一位毛泽东的保健大夫王鹤滨二、从孤儿到中南海保健负责人——原中南海保健办公室主任、北京医院副院长马苏高回忆三、“我在的时候,总理还年富力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的第一位保健大夫周尚珏四、从弓弦胡同2号到中南海——新中国领袖保健工作见证者力伯畏五、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的难忘往事——曾经担任董必武等保健大夫的王遹回忆六、五进中南海的医疗保健总管——“文革”后第一任中央保健局长王敏清七、红墙内的护士长——访“文革”期间中南海保健组成员马晓先

章节摘录

马晓先以她以往对待困难的那种坚韧毅力,以她对医务工作崇高宗旨和人道准则的理解,以一个共产党员对组织的忠诚,支撑着自己,承受住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各种压力,很好地完成了拘禁审查初期对江青的看护工作。那一时期,马晓先不光要像以往那样,照顾好江青的吃、喝,保证她身体的健康,她的日常生活,还要教江青逐渐地能够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因为以后她不可能再继续昔日那种事事靠他人照顾的生活了。她教江青自己洗衣服,长期没有自己洗过衣服的江青,不知道先要把洗衣粉放在水里溶解,把衣服放在水里洗,而是直接把洗衣粉倒在衣服上揉搓,马晓先就手把手地教她。马晓先还要教她自己擦桌子,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搞房间里的卫生,自己刷洗自己用的浴缸等等。江青显然心里也明白,自己不动手,一切皆由他人伺候的日子不会永久延续,所以有时能平静地跟马晓先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但她并不是总能控制自己的心绪,有时还会挑起事端,发泄她内心淤积的愤懑和不满。最经常的是挑剔饭菜,要不就是嫌饭硬,要不就是说菜咸了或淡了;说房间里有风,影响她的健康。有时候,她会拒绝自己打扫室内卫生。江青虽然很清楚她目前这种处境是中共中央的决策,但她却对马晓先嘟囔:“主席尸骨未寒,你们就对我这样!”每当这种时候,马晓先就觉得又见到了隔离前的江青,偶尔也会让她想起原来在江青身边的工作班子。工作班子的党支部书记,是江青的厨师程汝明。那时谁都怕江青发脾气,只有程师傅能治江青。江青也经常挑剔饭菜,让退回去重做,可程师傅不理她,搁一会儿就原封不动地又让给端回去了,弄得江青也没了脾气。因为只有程师傅做的饭菜最对江青的胃口,江青离不开他。所以即使她真的对某次饭菜不满意,也不对程汝明发火,而只能拿别人撒气。此刻,江青已经被隔离,成为历史的罪人,她不仅不能再颐指气使了,而且普通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对她进行管束。在后来的日子里,中央办公厅曾组织过对江青面对面的批判,有人还因为她态度恶劣出手打人而对她还了手。但马晓先并没有因为两者的角色和处境变了,就对江青言语生硬或加以诘责,而是等她情绪好了,再要求和督促她习惯自理生活。住在地下室的那几个月里,马晓先看见江青有时在默默地写日记一类的东西。这些文字的东西,后来被有关方面收存,因此马晓先也被告知了部分和自己有关的内容。她告诉笔者,其中也有个别像“连小马对我的态度也不好了”之类的话。笔者以为那只是江青在特定环境下的感觉,如果马晓先对她不是心平气和、仁至义尽的话,以江青的性情,是绝不可能与马晓先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共处那么久的。马晓先说:“我当时也理解她的心情,说实在的,护理她是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如果我的护理对象出了问题,那就是我的失职,而绝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我也绝不可能通过亏待江青捞取什么。”当时负责监管江青的几乎都是中央警卫团的人员,而且都是男同志,能接触到江青的有一位值班的警卫,还有中央警卫团警卫科的两个科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处的高云江,还有其他一些战士。这些监管人员是轮流倒班,可以替换着休息,而且能到地面上活动。在近距离照顾江青的,只有马晓先一人,她则只能在地下建筑中活动,既见不到太阳,休息时间又少,睡眠的质量也差。马晓先说时间久了,人老是处于晕晕乎乎的状态,完全靠自己硬撑着。从工作和责任心出发,马晓先向上级提出这样下去不行,总得再有个人替换才行。但当时出于多方面考虑,也许是组织上觉得一时难觅合适人选,所以一直没有安排加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组织上才从中央办公厅服务处,调来一个江青不认识的叫陈世冠的服务员,和马晓先替换着照顾江青,她终于有了稍微多一些的时间休息了。直到从地下室离开,江青在这里能接触到的人员中,只有马晓先一人是她认识的,是曾在她身边工作过的老人,其他的人员她都不认识。因此在她所写文字中,涉及到她身边的人员,只有马晓先的名字她能写出来。那么,当她要用文字表达她对待遇和服务的不满时,也就只有向这个她唯一知道的名字来发泄。在“四人帮”隔离审查期间,他们的伙食标准是由上级规定的,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比机关工作人员水平还要高一些。早餐有稀饭、馒头、牛奶、小菜。中晚饭多是一荤、一素、一汤,主食是米饭、馒头。饭菜注意到时不时有所调剂,面食也有水饺、面条、大饼、油条等花样。在地下室后来一段时期,江青的起居、饮食和情绪就比较稳定正常了。马晓先说江青甚至比她适应得还早,因为江青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且处于没有事情的状态,她反倒没什么精神压力,想睡觉就可以睡觉。过去,江青一直是靠安眠药入睡的,此刻一粒安眠药也不给她了,却并没因此而影响睡眠。“她最初是否提出过要安眠药?”笔者问。“没有,她来到这里就没有提出过这种要求,显然,她对她将受到怎样的对待心里很清楚,所以她适应得很快,没有安眠药也睡着了。”因为江青有便秘的老毛病,所以她比较喜欢吃洋葱头,喜欢吃苹果,这些基本都能满足她。过了一些时候,江青还自己主动提出要吃点粗粮,吃点长纤维的蔬菜。这都是很对她的病症的,多年来她对自我保健还是相当注意和精通的。白天,江青有时还看上去很认真地在翻阅《 毛泽东选集 》,但躺着的时间更多一些,有时她睡熟了,有时则处于似睡非睡状态。江青有时也会提出像“是不是邓小平上台了”、“你们这样,是不是邓小平叫你们干的”一类挑衅性的问题。马晓先对这些还是有些心理准备的,总能以无懈可击的言辞来回应她。……

后记

开列了一个二十余人的名单后,我们开始了共和国第一代领袖保健群体纪实的采访写作。我们真的没有想到,让他们回顾自己亲历的往事,竟然是那样的困难。“那是组织上交给的工作,我们尽心尽力去完成了,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都是如此。我们亲眼看到了年纪如同父辈的首长们,为了党的事业、国家命运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我们做的那点工作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几乎在每一位采访对象那里都听到了类似的话。这些朴素的言语,使他们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巍峨。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陈述,许多最初从事领袖保健工作的人相继老去或身体渐衰,却没有留下一部有关这方面工作历程和制度健全的比较翔实的记载,没有留下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领袖保健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勤恳敬业的奉献与情怀的信史;特别是只有他们,最贴近地直观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者们以怎样的精神和毅力在疾病和衰老加身的情况下忘我工作、冷静而理智地面对死亡这些构成高尚人格却又鲜为人知的部分;如果他们这些正直的、真正的知情者不对之加以追溯,将造成历史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并使那些心怀叵测、道德卑下者得以虚构歪曲;我们这些年所致力的就是通过对知情者陈述的记录,    留下尽可能真实的历史痕迹,同时也给失真杜撰设道屏障;如今我们记录的新中国领袖保健工作群体追溯,已经得到了许多老保健的支持和认可,他们才勉强答应我们,谈一些他们认为可以说了的有关情况。由此我们益发景仰这一代老保健工作者的情操和境界。在采访和写作开始以后,我们才感觉我们初定的名单太少了,第一代领袖的保健人员是一个更大的群体。但仅就完成这二十多人的全部采写任务,我们已感觉很艰巨、时间还要拖得较为漫长……故而我们目前先将已写就的这七位人物纪实辑集成书,作为这一选题第一阶段的成果。

编辑推荐

《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张素华推荐:《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首次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如护士长马晓先讲述了陪同张耀祠拘捕江青的经过以及她为江青收拾东西、陪着江青乘坐同一辆车到隔离地点,然后同江青一起生活几个月的情况。马晓先的回忆,澄清了社会上有关江青这段历史情况的一些不实说法。还有,《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记录了当事人口述刘少奇在中南海的最后期间,医务人员对刘少奇的治疗和护理情况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墙医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
  •   这书适合喜欢猎奇的人看,休闲书。
  •   为国家领导人服务的中南海保健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   帮单位入的书,同事推荐,还没来得及看呢。看后再评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