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杨杰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和杨杰是好朋友,年龄相差十几岁,因而叫“忘年交”。之所以能在交往中忘了“年”,实在是我们比较有缘分。第一次认识她是在北师大很有名气的学生社团“农民之子”的一次例会上。那天,她是活动主持人,我是旁听者。我之所以心血来潮去“旁听”,是很想了解一下当时的年轻人,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尤其这样一个心系农民的社团,它到底聚集了一群怎样的年轻人呢?于是看到了杨杰。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成熟、大方、稳重,感觉她对场面有很好的控制力。活动结束后,我们随便聊了几句,算是认识。我认识不少年轻人,很多人令我欣赏,但“代沟”这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大多数不会太多地交往。杨杰却成为少有的例外,这例外是缘于另一次小小的契机。有一天,我们在北师大服务楼前相遇,本来是随便打个招呼,却由一个话题开始,越说越亲近,越说越贴心。这个话题居然是我们共有的一个痼疾:头痛。
内容概要
这本书写了作者身边的和家庭教育有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对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做了反思,对指导家庭教育很有意义。 作者是家族里最大的孩子,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从小到大,只做了一件事儿一一玩!常常带着一群孩子疯玩,最高纪录是17个。在若干年的玩耍岁月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也积累了无数对付小孩子的招数,很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 今天,当她读了教育学硕士考上家庭教育指导师后,回头反思自己以前管理孩子的经验,并上升到教育理论上,从中发现很多有益的经验。同时,由于时间间隔不是很长,能很好地回忆起当时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对很多人家庭教育很有指导作用。 从小就被戏称为“懒人”,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却相当地“勤快”、见家长搞不定,就忍不住出手相助、最近十年,持续不断地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绞尽脑汁地琢磨家庭教育难题的破解方略。 读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先是靠小聪明名列前茅,后因贪玩厌学而跌落后五名。高中时代终于觉醒,再次进入前五名,没想到又被生病一竿子打回“原籍”,此后,靠不懈的坚持完成学业,对学生的冷暖处境深有体会。
作者简介
杨杰,北师大教育学硕士 曾做过教育期刊的编辑,首批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作者是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在带领孩子疯玩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当她回头反思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以及以前管理孩子的经验,并上升到教育理论上,从中发现很多有益的经验,对家庭教育
书籍目录
序言 她是个会讲故事的“小魔女”楔子第一章 读懂孩子的心 1.五岁的故事 2.欠揍的小屁孩儿 3.“群魔乱舞” 4.我是懒人我怕谁? 5.谁懂我心伤? 6.最恨作业 7.初中的挣扎 8.一对母子对话的细节 9.“把枪扔了吧!” 10.谁破坏了规矩? 11.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 12.我最老的朋友不在了 13.大人和孩子的利益,谁服从谁? 14.恶作剧的往事第二章 与孩子斗智斗勇 1.看电视的较量 2.“治”好了表妹的失语症 3.谁说我们不爱做作业? 4.让孩子体会真实的后果 5.拍拍后脑勺 6.洗脸、吃饭还要谈判? 7.赢水果的游戏 8.说脏话的代价 9.小小的冲突 10.狠心的我 11.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第三章 孩子会树大自直 1.不恰当的疼爱 2.孩子会树大自直? 3.小儿科的战争 4.为童年而战 5.童年决定一生 6.反思对弟弟的教育 7.来自童年的忧伤 8.让孩子自己来 9.催出来的慢性子 10.把局限留给自己第四章 教育全在细节中 1.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2.从建立信任开始 3.把握教育的契机 4.令人惊喜的转折 5.一家人的渐进变化 6.只说五句话 7.正面交锋 8.我不上课! 9.说到做到 10.小事中的转变 11.和坏脾气说再见第五章 有一种影响了无痕迹 1.史上最“年轻”的父母 2.家庭中的虚假规则 3.说说吃饭这件事儿 4.清晰的规则 5.爸爸的“政治课” 6.处处是课堂 7.孝顺的接力棒 8.有一种影响了无痕迹 9.拜年 10.我的另一个家 11.玩耍的岁月第六章 内心力量的觉醒 1.再也不能这样活! 2.不要抹掉孩子的优势 3.人生的觉醒 4.战胜自己的一年 5.十年困局 6.考研的不可思议 7.坚持中蕴藏着可怕的力量 8.让坏毛病寿终正寝 9.学外语的一波三折 10.用什么激励孩子?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读懂孩子的心爱孩子,就慎重地说每一句话。就算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和体验,千万不要因为没发觉,就当一切都不存在。不要随意地批评和责备孩子,哪怕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最习以为常的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说你你没听见啊?”“再不乖就没人喜欢你了”“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稚嫩、更敏感。1.五岁的故事父亲是家族的长子,父亲这一辈还是按家族的序列排行。我的亲叔叔和堂叔共六个,姑姑也是六个。我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孩子,这个位置注定我会得到很多特别的爱。父亲兄妹四人,我出生的时候,一个叔叔结婚了,另外一个叔叔和姑姑还都没成家,加上爷爷奶奶,我们这么多人住在一个院子里。小的时候,家里人多,争着抢着和我玩,很是娇惯我,现在想想那时候其实很“欠揍”,而且不是一般的欠揍。五岁的时候,有一次缠着姑姑和我玩,她有事情,就让我出去和那群孩子玩。当时他们大概正在玩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那时候家里都没电视呢,孩子全在外面玩,很容易动员起庞大的队伍。我印象中当时可能有三五十个孩子在一个空场上疯跑。那种欢乐的氛围感染了我,我很想玩,就混进去和他们一起跑。我当时只有五岁,又很瘦弱,很快就被发现。最先反对的竟然是我的小堂叔——他只大我两岁。他大概嫌我像绊脚石,不带我玩,也不准我跟着跑。他恐吓我,驱赶我,在那么多孩子面前取笑我是“小麻雀”,我难过得不知如何是好。我躲在一垛矮墙的后面,看一群孩子疯跑疯闹,他们多快活啊!那伤感的体验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心里朦朦胧胧地在想:小叔叔,你不知道我很难过吗?如果你们嫌我小,不带我也行,就让我跟着跑也好啊。如果你怕碰倒我,告诉我在边上跑也可以啊,我会听话的,可是,你为什么不和我玩呢?为什么吓唬我?还在那么多孩子面前羞辱我?之后很久我都为这件事情绪低落,我那时候还太小,还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家里那么多人都没发现一个孩子的心事,那是我第一次不愉快的体验。因早早有了被排斥的体会,我就想,以后要是我在跑,有更小的孩子要加入,我一定同意。我会照顾他,或者让他在边上跑,总之不会像小叔叔那样做。反正我不要让别的小孩子不开心。之后,我的弟弟妹妹、堂弟堂妹、表弟表妹陆续降生。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游戏圈子,在一起玩了很多年,发生过很多开心有趣的事情。因这些孩子很少有同岁的,玩游戏就有参差不齐的感觉,所以我分组的时候都是大小搭配,尽量照顾到所有孩子的感受,让每个孩子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你相信吗?我真的就做到了这一点。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现在,我自己做了教育咨询才发现,一次带十几个孩子玩,并能保证友好相处,让每个孩子都感到快乐,其实蛮有难度的。每当想起,心里都会偷偷得意五秒钟。五岁的故事和后面的经历,让我坚信如下的理念:一、爱孩子,就慎重地说每一句话。就算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千万不要因为没发觉,就当一切都不存在。不要随意地批评和责备孩子,哪怕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最习以为常的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说你你没听见啊?”“再不乖就没人喜欢你了”“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稚嫩、更敏感。二、每个孩子都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调动。我身边的大人都奇怪,我这个小人儿怎么就能让孩子言听计从呢?我当时也说不清。我对孩子很乐观,我相信他们内心有善良和积极的东西可以激发出来,不像大人那样,总觉得孩子都是不听话的捣乱分子。我坚信就算他们把事情做砸了,但都有一个良好的初衷。三、每个孩子的感受都需要得到尊重。那些大大小4、的孩子,高矮不一,性格各异。玩的时候,我总是留心所有孩子的表情,如果发现谁被冷落了,我就会想办法创造机会让他参与进来。孩子虽小,但也很懂得领情,知道我对他好。四、玩耍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我一直很庆幸生长在农村,虽然那时候没有好的经济条件,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一群孩子在天地间疯玩,上山、上树、上墙、上房,下河摸鱼,用最简陋的玩具,玩出尽可能多的花样。孩子们喜欢我,是因为我最能玩,和我在一起,总有新奇的体验,当然。也会有恶作剧什么的。哭是武器。我心里清楚得很,小孩子哭,除了饿了、困了、身体不舒服或者受伤,最常见的就是把哭当作武器,逼迫大人就范。这个时候,如果像我奶奶一样,不加识别地支持,他就会越来越娇气,凡事都要挑战规则,很难缠。2.欠揍的小屁孩儿欠揍的小屁孩——这是说我自己呢,当然,主要是指两三岁到四五岁的我。那时候一大家人在一起住,我是最主要的开心果,宝贝着呢。最宠我、最放纵我的,要数奶奶,她是我的第一靠山;爷爷紧随其后,是我的第二靠山。先说说一些欠揍时刻吧:睡觉:夜已经深到不知几点了,我从睡梦中醒来,哇畦大哭,我要找奶奶。爸爸妈妈当然哄我说爷爷奶奶睡了,明天早晨再找,我说啥也不行,哭得个惊天动地。没多久,奶奶打发姑姑过来问,这是怎么了?听说我要找奶奶,奶奶在那边的窗口喊:赶紧抱过来!于是,我成功地转战到奶奶屋里继续睡。这个把戏我不知道重复过多少次,有时候是从爷爷奶奶屋转战到二叔的屋里,有时候一夜就转移两次。我一哭,一大家子人就别想睡消停。最欠揍的是,我当时已经有了记忆,我恍惚记得当时心里在想:我再哭大声点,爷爷奶奶就会过来抱我!吃饭:现在姑姑还常常取笑我,说我小时候最能折腾人。那时候我吃饭要在碗上堆个“小山”,喝粥要满到往外溢,吃饼要最大的那一张还不能掰,要不我就哭给你们看——反正有人心疼!而且我吃饭的碗是专用的,我现在还记得,是一个绿色带花的小瓷碗。当时虽然住在一个大院里,但分三处开伙:爸爸妈妈、二叔二婶、爷爷奶奶老叔老姑。我是游民,但不论“游荡”到哪里,都要用我的绿瓷碗吃饭。有一次二叔不小心将我的碗打了,嗬,这可成了一个大事件,我无论如何都不吃饭。最后,竟是二叔专门坐车去市里买了个碗——车费够买好几个碗的!这事儿二叔“耿耿于怀”好多年。玩耍:我的玩简直是为所欲为。想要什么,不给的话,就没完没了地闹,直到答应我为止。还不让别人说,比如,我有一次扯着背心裹住膝盖,二叔只提醒了我一句,我就哭起来,一定要让奶奶打二叔一顿才行,奶奶没办法就真“打”了二叔一下,长大了才明白,那是做给我看的、,还有一次,我玩腻了,非要让奶奶背着我,但奶奶有气管炎,身体很虚弱,邻居都说不能背,我就是不依不饶,最后奶奶还是背了。那之后半年,奶奶就去世了,现在想来,这件事情最欠揍!奶奶去世,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那时候我才五虚岁,还能记得奶奶葬礼的情形。我当时还不大明白,最宠我的人走了,我最硬的靠山不在了。没有奶奶撑腰,其他人就不那么惯着我了,我也乖了不少。紧接着,妹妹出生了,到了夏天,妹妹才几个月,家里没人带孩子,我就成了妹妹的保姆,似乎一夜之问长大了。因为我撒娇耍赖的时刻,已经有了记忆,还朦胧记得当时的心理活动。所以我很擅长和爱哭闹的小孩过招。一、哭是武器。我心里清楚得很,小孩子哭,除了饿了、困了、身体不舒服或者受伤,最常见的就是把哭当作武器,逼迫大人就范。这个时候,如果像我奶奶一样,不加识别地支持,他就会越来越娇气,凡事都要挑战规则,很难缠。二、对哭闹的免疫力。后来,我再遇到像我当初一样欠揍的小孩,当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论怎么哭闹,我都不会答应,心里还很得瑟地想:你玩的把戏,姐姐我几十年前就玩过,哼!倒也不会真的揍他,我向来反对武力解决问题。小孩子的招数有限,让他都使个遍,如果他见怎么都难以达到目的,才舍不得那么多眼泪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看楼主很轻松地对付小东西真是让人崇拜! 杨杰,加油,受你的启发,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的内心世界,尽量让小家伙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天涯网友留言1 将楼主的文章细细读来,真如清泉细流沁人心脾。 我在乎的不全是楼主教育孩子的技能,而是流淌在文字中的爱——一种充满亲情和责任的爱! 楼主的智慧在于对孩子心理体贴入微的洞察与把握。 ——天涯网友留言2 杨杰,我非常喜欢看你写的这些小故事,生动有趣还有意义,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珍贵的知识!!!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我打算以后就用你这里教到的东西教育我家孩子了!!! ——天涯网友留言3 不得不回的好贴 没有空洞的说教,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对孩子无私的爱我已经打印出来,我儿子4岁半,我感觉和他也是在斗智斗勇 教育孩子用蛮力或者武力是没有用的 多一点点心思,从孩子的肢体语言和行为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好! ——天涯网友留言4 我本身就是从事早教行业的,看了杨杰的帖子真是过瘾 把教育理念和儿童心理分析得深入浅出,最重要的是可操作性强 更特别的是还结合分析自己的成长经历,试问有多少人梳理过自己的成长轨迹,性格成因? ——天涯网友留言5
编辑推荐
《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作序推荐。她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她是第一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她对家庭教育有着惊人的天赋,她对身边家庭教育故事的反思,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