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白燕升 页数:215
Tag标签:无
前言
因为爱好戏曲,自然地成为了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与后来的戏曲频道的忠实观众。正像众多的戏迷都喜欢燕升一样,我也很早就被他的风度、他的风格、他的风雅所吸引,成为他的忠实“粉丝”。今年春节前,燕升到高密主持一台晚会。我正在老家高密休假,终于有缘与仰慕多年的“偶像”相会。我们交谈甚洽,对艺术、对人生的看法,所见略同,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尽管大多数电视主持人在荧屏上的形象与在生活中的形象有较大的差别。但也有极少数的主持人,在荧屏上和在生活中是统一的。尽管他上场时也需要化妆,但化妆了的仅仅是外表;脂粉油彩遮盖不住他的内心。尽管他上场前也要有所准备,但事先背好的文案,并不影响他流露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燕升就是这种能与观众交心,能与嘉宾交流,亲切自然但又不逾规矩的主持人。近年来躲序如躲虎狼,但为燕升这本书作序,却是我主动请缨。原因有二:一是基于我对戏曲的爱好;二是出于我对燕升人品的敬仰。我认为,所谓戏曲振兴,重造辉煌,并不是要恢复到上世纪那种一旦名角登场,一票千金难求的状况。那是时代造成的繁荣。如今社会,一是娱乐方式多多,二是生活节奏加快,要想把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吸引进剧场看戏,绝非一件易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是剧场艺术的克星,但与其抱怨,不如结缘。中央电视台开设戏曲频道,是一个英明的决定。燕升从当初投身冷清的传统品种,到十几年后依然坚守寂寞清苦,对他个人而言只是一种难得的选择,对广大戏迷而言,则是幸运的降临。我个人认为,燕升是上天为我们准备好的戏曲主持人。他自幼喜欢河北梆子,少年时即粉墨登场,并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虽然遵父命放弃进入专业剧团的机会而考入大学中文系,但戏曲的种子在他的心里埋藏着,一旦机会到来,便会开花结果。现在看来,白老伯父逼儿子上大学的决定也是对的。河北大学中文系四年的学习,使燕升具备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而这无论对于一个演员,还是一个主持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振兴戏曲,再造辉煌的目标已经实现,这就是通过电视这个媒体,通过中央台十一频道和各省市台的戏曲栏目,使戏曲真正进入了千家万户。想想历届电视戏曲大奖赛那种盛况,想想那些身怀绝艺的票友,想想那些才华不让成人的童星,我觉得我们已经造就了戏曲在新时期的辉煌。而在这再造辉煌的过程中,燕升立下了汗马功劳。燕升是河北沧州人,那里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他的母校河北大学设在保定,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孕育了“白洋淀派”和诸多文学大家的地方。我有幸在此地当过四年兵。我最初的五篇小说都是发表在保定市的《莲池》上。是保定市和河北省文学界的诸位老师扶持我走上了文学之路。提起保定,提起河北,心中便涌动着感激之情,也因了这层关系,我对燕升便在敬重之外又多了一种类似乡党、袍泽的情感。我们当然不能以人的籍贯来判定人的品格,但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文化风物却的确对人的品格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何为慷慨悲歌?我想河北梆子就是慷慨悲歌。那高亢激越、穿云裂石、千回百折、动人心魄的腔调里,包含着英雄气概和似水柔情。燕升是听着河北梆子唱着河北梆子长大的。他的性格里有英雄般的骨气,又有赤子般的真情。他不谄上,不阿贵,敢于坚持真理,嫉恶如仇,是一条痛快淋漓的汉子。他对亲人,对朋友,对乡亲,对弱小者,是那样的呵护、忠诚、谦恭、慷慨,这些,都可以在他这本写得很克制的书里得到印证。在漫长的岁月里,舞台曾经是老百姓的公开课堂,戏曲是老百姓的公用教材。中国人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理想境界,多半是借助戏曲传播、塑造而成。在新的时代里,戏曲的这种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而且不可挽回。但戏曲艺术的巨大审美功能,却依然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中国戏曲,是相当遗憾的一件事情。一个外国人,如果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绕开了戏曲,那是不可能的。燕升主持戏曲频道,是广大戏迷的幸运,也是他自己的幸运。这十几年里,一方面是他将戏曲之美、演员之功介绍给观众;另一方面,他也从戏曲中和演员身上学到了许多。如果有朝一日他离开了主持人的岗位,完全可以到大学里担任戏曲学教授。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他刚刚四十,正是黄金岁月,我们期待着他为中国戏曲作出更大的贡献,也期待着他在电视和戏曲的结合上,作出更有创意的探索。2008年9月2日北京
内容概要
燕升从当初投身冷清的传统品种,到十几年后依然坚守寂寞清苦,对他个人而言知识一种难得的选择,对广大戏迷而言,则是幸运的降临。我个人认为,燕升是上天为我们准备好的主持人。他的性格里有英雄般的骨气,又有赤子般的真情。他不掐上,不阿贵,敢于坚持真理,嫉恶如仇,是一条痛快淋漓的汉子。他对亲人,对朋友,对乡亲,对弱小者,是那样的呵护、忠诚、谦恭、慷慨,这些,都可以在他这本写得很克制的书里得到印证。
作者简介
白燕升,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于河北。
199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保定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工作。
1993年通过层层选拔,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曾荣获2001年度主持人“金话筒”奖。
现为CCTV-11戏曲频道主持人、制片人,担任2007年“CCTV春节戏曲晚会”总导演。
作为中国戏曲在电视舞台上的代言人,白燕升凭着良好的文学素养,以稳健儒雅的气质,明快大气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他用极大的热忱和人格魅力碰撞出了艺术界里可贵的真实,以及鲜为人知的人间百态,被誉为“充满人文关怀和书卷气息的主持人”。
书籍目录
序 莫言自序 缘起乡音乡情 故乡是什么 七岁红 唱戏没出息 为了父亲我的大学 摘下黑纱 声音里的沉醉 怀念老师 缘分天空 旧梦重温 蝴蝶飞不过沧海走近电视 想念小操鲁村 第一次直播 我想主持《正大综艺》北漂时光 CCTV的多余人 想回河北台 没躲开戏曲风雨兼程 感谢无情 感谢谢导 把我揉碎了成你 一碗米价值多大 头在云里脚在地上 刮风下雨要关窗 “白玉兰”的坚守 听周杰伦的歌想到的我唱我歌 歌为悦己者唱 一生的太阳雨 你在他乡还好吗 歌声背后是爱 我的歌友会家让爱有了着落 连累你了 病房里的化妆 背她下楼晒太阳 两个生命的奇迹 牵手 女儿的足迹戏里戏外 谁与风骚 泪光里的爱 奥运与戏后记 逝水
章节摘录
乡音乡情故乡是什么人对家乡的情感很复杂,我也是。实话说,并不都是爱。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出生于号称“苦海盐边”的渤海湾畔的一个内陆村庄。对那块土地,我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好感。它让我的先辈们苦苦挣扎,流尽了血汗,耗费着生命。我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比牛马付出的都多,却依然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夏天在酷热中煎熬着,冬天在寒冷中蜷缩着。因为穷,从小看惯了村民们的争吵打架;因为闹分家,见识了哥们儿兄弟的分道扬镳形同陌路;因为轮流伺候老人的交接日期有了分歧,妯娌之间拳脚相加,我二哥就是因为生病,家里穷耽误了医治,五岁的时候死去了,那时我三岁。大人们都说,小哥哥又懂事又听话,比我长得也好看。耳闻目睹了种种不美好,我真难以想象:家乡会给一个人的童年留下多少幸福眷恋?我生于斯长于斯,但这里从未让我有过扎根于斯的归属感。那会儿经常幻想:早点儿逃离这块土地,一旦离开就再也不回来。很长时间,我一直采取着抵制故乡的态度。但是,在1988年的寒假,我从大学放假回到家,之前妈妈已经去世,当我迈进大门口隔着窗户玻璃看见了等待我回家的父亲和姐姐们,“爸爸”两个字还没喊出口,一股滚烫的热流哽噎了我的喉咙,满腔的热泪夺眶而出。那个时候,我就隐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牵引。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这片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却无法摆脱它。于是,“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飞黄腾达了要回家,“富贵不还故乡,犹如衣锦夜行”;身处困境时也要回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你和故乡是有着“地缘”和“血缘”的,故乡不仅指你的父母之邦,还是你童年或青少年成长的见证地。无论你走到哪,别人问起你的故乡,你都得回答是这片生你养你的地方。这里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里埋葬着你的祖先,这里有你的天真和蒙昧,更有你的叛逆和梦想。海明威有句名言: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童年的艰苦生活是我的财富,至少对我产生了火箭升空般的推动力,促使我好好学习考取大学。老人们总爱忆苦思甜,希望年轻人能回到从前那样吃点苦。我不认同,所以也不愿听这些。不幸福的童年很容易让心灵扭曲,导致莫名其妙的梦境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畸形对抗。我虽然没经历过大苦大难,但趋利避苦是人的本能,人之常情,我还是幻想来生能有个温暖殷实的童年。好在如今我有这个能力,可以尽情地让女儿无忧无虑地享受灿烂。我渴望灿烂的童年。记得我七岁那年,上小学一年级,个头儿很高了;但到了夏天,我经常不穿衣服,一丝不挂地光着屁股。因为只有一条大短裤和一件跨栏儿背心。我从小爱干净,衣服脏了就脱下来,自己蹲在池塘边洗干净,晒干了再穿上。有一点值得庆幸,我在家最小,上面有哥有姐,这样一来我可以偷懒不用去下地干活。但农忙的时候,妈妈做好了饭,我负责给父亲他们送去。因为家里穷,妈妈把不多的细粮留给干活的人们吃,自己吃粗粮,每次往地里送饭,妈妈都把家里最好吃的带给他们。我记得有玉米面窝头、红高梁面儿的饼子、炒虾酱,偶尔也有一顿烙饼和大葱炒鸡蛋,骑着自行车往地里赶,就像电影里的红军小战士去执行光荣任务,可神气啦!到了田间地头,找个树荫儿坐下,等着父亲他们收工吃饭。看他们向我走过来时,我只好作汗流浃背满脸愁苦状,唤起大人们的同情,以免哥哥姐姐们训斥我眼里没活儿。我确实不愿干农活,没做过自然也不会做,放学回到家,就爱看书。但我看的不都是课本,有些是小人书,有些是唐诗宋词,有些是小说。邻居一大婶看见了,跟我家人说:你家“少爷”不干活儿,净看些闲书,没出息。
后记
谢谢你耐心读完这些文字,它是我迄今为止的生活记述,做完这件事,就像为过去的四十年结了一回账,买了一次单,很爽心也很安心。说来奇怪,我从小对年龄就比较模糊。因为长得“自来旧”,眼睛里总有与年龄不相称的思考和忧郁,加上个头儿大,七八岁时,总让人猜成十多岁的大孩子;我18岁上大学那年,清楚地记得有人问过我:你的孩子几岁啦?我意识到自己的岁数,总是在别人问起我的时候,在他们惊讶不信的神情里,我读出了自己的“老成”和“沧桑”。我的年龄和外表趋于统一,大概是在三十五岁左右的时候,这也是别人反复的判断,让我觉得自己终于“表里如一”,自然和谐了。这几年,人们又说我和原来没什么变化,变得年轻了。我相信,说年轻决不是指我的外貌,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轻;不信,你拿出三五年前的照片看看,或许穿衣打扮有些过时,但皮肤和眼神还是比现在要光亮许多。其实,我也觉得这几年精神了些,是有几分年轻了,这一定得益于心态,心态又外化为神态。我仔细想了想,健康生动的神态是婚姻和女儿带给我的。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构成了我最常见的生活环境,加上我特“居家”,不愿外出应酬,必要的工作之余几乎都与妻女相伴,她们的年轻一定影响浸润了我。我常自嘲为“宅男”,有例为证:1999年6月,妻子在家养病期间,前九个月她平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我也懒得出去,最长的一次,整整一周我都没下楼;以至于第八天,走到楼下院子里,看见无遮拦的阳光,我近乎眩晕。最近的一次,2008年6月,妻子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种牙,顺便带女儿去古城走走,看看她上大学的地方,那段时间正是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阶段,电视文艺节目暂停播出,我刚好空闲,一人在家写书稿,同样又是一周没下楼。学中文的人,大都有文人气质,也有些清高,骨子里喜欢安静和不被打扰,至少我是这样。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对此,我无意反驳,从大方向来讲,或许是对的;但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命运似乎也在和性格开玩笑。比如,从小不愿见生人,不愿凑热闹,甚至说话还有些结巴的我,竟把“说”当做了职业。我自己也经常纳闷儿,一个儿时见人脸红的人,如今何以如此“厚脸皮”?这一点上可能蒙蔽了不少观众。究其根源,一是从小酷爱“说唱”,一是电视特性培养教育的结果。但蒙蔽观众的不止这些,还有我的真实年龄,记得2004年5月《北京娱乐信报·戏剧电影周刊》精心策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让全国的戏迷为我过生日。看着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台湾等地戏迷的真情留言,我很感动。从此,每年的5月,我总能收到陌生人的祝福。事实上,从小到大,我也一直把1968年5月的这个日子当做生日。可是,包括身份证在内的所有有效证件上,我的出生年月清清楚楚地写着1969年6月,我就这样不明不白稀里糊涂地过了几十年。妻子总拿我打趣:好可怜呢,长这么大,都不知自己的准确生日。每次我都自命不凡地回复:一般说来,圣人大都生卒不详。我和家人的记忆都是1968年5月,但我的记忆是父母给的。有好几次,望着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1969年6月,我都怀疑起父母的记忆来。因为我们家兄弟姐妹多,那时的农村,也不太在意过生日,恐怕是父母记错了。可几十年对于“属性”的认同难以改变,属猴的,怎么就变成属鸡的了?2008年3月和几位“大仙儿”聚会,人家从星座、性格和婚姻的幸福指数等综合判断,结论是:以身份证为准。这样一来,2009年我40周岁,写下点滴感悟,做个小结,算是归零,以便重新轻装上路。过去的成败得失就让它过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路上,也还会遇到挫折,但我对个人的遭际看得并不太重;我还算清醒,知道自己是谁,因为我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2009年7月,我将推出((非常梨园非常人物》(暂定名),作为送给自己40岁的生日礼物;同时献给爱我、爱戏、爱梦想、更爱生活的所有朋友。我很简单感性,是一个能及时调整复原心态的人,激烈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管是家人还是同事朋友,理解我的一定会感受到,我的“做减法工作生活”的直截了当和真诚坦荡,否则,无意中又增添了“非朋友”。就像季羡林先生说过:-个人一生不可能没有朋友,也不可能没有非朋友。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私敌,也不愿伤害任何人。生活中的我甚至没有隔夜的苦恼和困扰,但是,我对戏曲,准确地说,是对我目前所从事的电视戏曲的境况深感痛苦和失望,但对我并不构成实质上的伤害,更不会影响我对一些戏一些人的喜爱。除此而外,剩下的反倒都是些有滋有味的快乐和希望。40岁,好像人走到了桥中央,回首来时路,苦乐参半,感慨良多。想起京剧程派名剧《锁麟囊》中唱到的:他(指老天爷)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生,早悟兰因。站在承前启后进退两可的桥中央,抬头前瞻,似乎感觉人生才刚刚开始。我忠实记录下过往的一切,书中涉及到的人和事及相关的叙述和评论,都是当时的真实感受,无关爱恨无关是非。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对不想说的只字不提保持沉默。实在绕不过去的,说出来又怕伤害人家,只好隐去姓名。因为我毕竟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毕竟还要和那么多人合作共事。许多事情处于正在进行时态中,还缺乏回忆所需的必要距离。现在不想说不可说的,或许再过三五年,我会记录下来,但愿对戏曲这个行业有一些价值。不管你褒我贬我,至少我提供了一个靶子,供你参考击打。只望有誉,不能有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忽想起从网上看到的一个戏剧漫画,给我的震撼很强烈:有个圆圈缺了个角,因有缺陷而不快乐,于是不管烈日当头还是冰天雪地,它执着地寻找自己所缺的那部分,以期完美。它缺了一角,滚得不快,所以能和树木说话,和花草聊天,和蝴蝶嬉戏。它漂洋过海,翻山越岭,找到一个角,问:你是我的角吗?那个角说:我不属于谁,我就是我。它继续上路,不怕坎坷艰险,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个角,组成了完整的圆。但从此它再也停不下来了,越滚越快,再也感觉不到鸟语花香了。它太累了,觉得完整的感觉一点也不好。最后,它把那一角轻轻取下,从容上路,快乐地唱起“寻角”之歌……我愿做那个有缺口的圆。老子日:“物壮则老,是以不道”“夫惟不盈,是以能敝复盛”。不完满有残缺,就意味着有挣扎奋斗的可能和空间,也就能够真实地感受风雨雷电,收获一路风景,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永远找不到那一角也好,因为真正的幸福快乐就在路上。最后,真诚地感谢一个人——我敬重的莫言老师。请莫言老师作序,这是书还没写就自作主张一厢情愿的决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大学期间看过电影《红高梁》后,就记住了莫言的名字,同时被他作品的厚重、悲情,语言的大胆、凌厉所震撼。那时就认定:莫言定会成为当代文学巨匠。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读了他的很多作品,特别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如《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四十一炮》《梦境与杂种》《酒国》,还有前两年的章回俐、说《生死疲劳》都写出了农民或弱势群体对生命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2006年9月,七十多岁的日本资深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专门到莫言的故乡参观过。他在公开演讲中称:莫言是当前中国作家中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候补者”。而之前莫言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却说:“我所以写作,不过是为了传达-个怕挨饿的孤单孩子,对过好日子的渴盼。”莫言的作品影响广泛深远。因为他的贡献在我的心中那是天,他不但应允为我的小书写序而且做了我意想不到也不敢当的评价,我只能把这理解为一份感情、一份激励,以后只有更努力啦!有人说,把爱好变成职业是最幸福的。其实不尽然,爱好一旦变成职业,你很难再找到爱好带来的单纯、自我、无所顾忌的享受了,而是被理性的思考、客观的分析、冷静的判断所取代。往小里讲,职业就是养家糊口,往大里讲,职业应是一种担当和责任。爱好是一种纯粹的快乐,职业则变成了一种痛苦和快乐交织的难分难解。2009年,不管我面临的处境有无改善,岗位有无变动,有一点不会更改:我会依然如故地将真诚进行到底,在荧屏之外将灵趣和思考带给大家。2009年7月,我将推出又·本新书《非常梨园非常人物》(暂定名)。
编辑推荐
《冷门里,有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今年春节前,燕升到高密主持一台晚会。我正在老家高密休假,终于有缘与仰慕多年的"偶像"相会。我们交谈甚洽,对艺术、对人生的看法,所见略同,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尽管大多数电视主持人在荧屏上的形象与在生活中的形象有较大的差别。但也有极少数的主持人,在荧屏上和在生活中是统一的。尽管他上场时也需要化妆,但化妆了的仅仅是外表;脂粉油彩遮盖不住他的内心。尽管他上场前也要有所准备,但事先背好的文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