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巴金  页数:664  
Tag标签:无  

前言

  没有神(作家版代序)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再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  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内容概要

作家版巴金《随想录》为《随想录》1-5卷合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已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出了这部在当代中国产生世大影响的伟大的书,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道德忏悔,从全人类角度看待“文革”、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这是《随想录》在当代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三点贡献。  作家版的《随想录》还收入巴金先生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十几幅,装帧设计精美庄重,将历史的凝重和文化的深厚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书籍目录

没有神(作家版代序)合订本新记总序随想录 谈《望乡》 再谈《望乡》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 “结婚” 怀念萧珊 “毒草病” “遵命文学” “长官意志” 文学的作用 把心交给读者 一颗桃核的喜剧 关于丽尼同志 三次画像 “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小人、大人、长官 再访巴黎 诺·利斯特先生 在尼斯 重来马赛 里昂 沙多一吉里 “友谊的海洋” 中国人 人民友谊的事业 中岛健藏先生 观察人 要不要制定“文艺法”? 绝不会忘记 纪念雪峰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 《随想录》后记探索集 “豪言壮语” 小骗子 悼方之同志 怀念老舍同志 大镜子 小狗包弟 探索 再谈探索 探索之三 探索之四 友谊 春蚕 怀念烈文 访问广岛 灌输和宣传(探索之五) 发烧 “思想复杂” 世界语 说真话 《人到中年》 再论说真话 写真话 “腹地” 再说小骗子 赵丹同志 “没什么可怕的了” 究竟属于谁? 作家 长崎的梦 说梦 附录 我和文学 《探索集》后记真话集 三谈骗子 我和读者 悼念茅盾同志 现代文学资料馆 怀念方令孺大姐 《序跋集》序 怀念丰先生 《序跋集》再序 十年一梦 致《十月》 《序跋集》跋 怀念鲁迅先生 “鹰的歌” 《怀念集》序 小端端 怀念马宗融大哥 《随想录》日译本序 《小街》 三论讲真话 《靳以选集》序 怀念满涛同志 说真话之四 未来(说真话之五) 解剖自己 西湖 思路 “人言可畏” 上海文艺出版社三十年 三访巴黎 知识分子 《真话集》后记病中集 “干扰” 再说现代文学馆  修改教科书的事件 一篇序文 一封回信 愿化泥土 病中(一) 汉字改革 病中(二) “掏一把出来” 病中(三) 我的哥哥李尧林 怀念一位教育家 “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 谈版权 又到西湖 为《新文学大系》作序 我的“仓库” 怀念均正兄 我的名字 我的日记 《茅盾谈话录》 病中(四) 我的噩梦 “深刻的教育” 关于《复活》 病中(五) 我的老家 买卖婚姻 再忆萧珊 附录 答井上靖先生 《病中集》后记无题集 访日归来 幸福 为旧作新版写序 人道主义 “紧箍咒” “创作自由” “再认识托尔斯泰”? 再说端端 “寻找理想” “从心所欲” 卖真货 再说知识分子 再说“创作自由” 《全集》自序 四谈骗子 答卫×× 可怕的现实主义 衙内 “牛棚” 纪念 我与开明 我的责任编辑 “样板戏” 官气 “文革”博物馆 二十年前 怀念非英兄 三说端端 老化 怀念胡风 附录 核时代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 《无题集》后记

章节摘录

  随想录  谈《望乡》  最近在我国首都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上演日本影片《望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公开反对,有人说“映了这样的影片,社会上流氓不是更多了?”有人甚至说这是一部“黄色电影”,非禁不可。总之,压力不小。不过支持这部影片放映的人也不少,报刊的评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望乡》在今天还能继续放映,当然不会是无条件的放映,是进行了手术以后的放映。我看放映总比禁止放映好,因为这究竟给我们保全了一点面子,而且阐明了一个真理:我们的青年并不是看见妇女就起坏心思的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据说老年人对《望乡》持反对态度的多,我已经踏进了七十五岁的门槛,可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我看过电影文学剧本,我看过一次影片,是通过电视机看到的,我流了眼泪,我感到难过,影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阿琦的命运像一股火在烧我的心。我想阿琦也好,三谷也好,都是多么好的人啊。我写过一本小书:《倾吐不尽的感情》,我对日本人民和朋友是有深厚感情的。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我对日本人民的感情只有增加。我感谢他们把这部影片送到中国来。  我喜欢这部影片,但是我不愿意多看这部影片。说实话,我看一次这部影片,就好像受到谴责,仿佛有人在质问我: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来改变那个、那些受苦的人的命运?没有,没有!倘使再看,我又会受到同样的质问,同样的谴责。  我生在到处都有妓院的旧社会,一九二三年五月我第一次同我三哥到上海。当时只有十九岁。我们上了岸就让旅馆接客人用的马车把我们送到四马路一家旅馆。旅馆的名字我忘记了,我只记得斜对面就是当时的一家游乐场“神仙世界”。我们住在临街的二楼,到了傍晚,连续不断的人力车从楼下街中跑过,车上装有小电灯,车上坐着漂亮的姑娘,车后跟着一个男人。我们知道这是出堂差的妓女,但我们从未因此想过“搞腐化”之类的事。后来我在上海住下来了。上海大世界附近、四马路一带,每天晚上站满了穿红着绿、涂脂抹粉的年轻妓女,后面跟着监视她们的娘姨,这是拉客的“野鸡”。我们总是避开她们。我从未进过妓院,当时并没有人禁止我们做这种事情,但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军阀、官僚、国民党反动政府封建法西斯统治下的旧社会,年轻人关心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哪里有心思去管什么“五块钱”不“五块钱”?那个时候倒的确有黄色影片上演,却从未见过青年们普遍的腐化、堕落!  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需要把他们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难道今天伟大的现实,社会主义祖国繁花似锦的前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不能吸引我们的年轻人,让他们无事可做,只好把大好时光耗费在胡思乱想、胡作非为上面?我想问一句: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正面的东西是不是占主导地位?那么为什么今天还有不少人担心年轻人离开温室就会落进罪恶的深渊,恨不得把年轻人改造成为“没有性程序”的“五百型”机器人呢?  今天的青年,拿《天安门诗抄》的作者和读者为例吧,他们比我们那一代高明得多!他们觉悟高,勇气大,办法多,决心大。没有这样的新的一代的革命青年,谁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说他们只能看删剪后的《望乡》,否则听到“卖淫”、“五块钱”这类字眼,就会——,这真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是极其可悲的民族虚无主义!  再谈《望乡》  曹禺最近来上海,闲谈起来,他告诉我,不久前他接待过几位日本影剧界的朋友,他们谈了一些关于《望乡》的事情。据说《望乡》给送来中国之前曾由影片导演剪去一部分,为了使这影片较容易为中国观众接受。我们最初就是根据这个拷贝放映的。过了日本电影周之后,主管部门又接受一部分观众的意见剪掉了一些镜头。曹禺还听说,这部影片有些镜头是在南洋拍摄的,在拍摄的时候,导演、演员、工作人员都吃了苦头,这说明影片的全体工作人员都非常严肃认真;还有扮演阿琦婆的演员,为了使她的手显得又粗又老,她用麻绳捆自己的手腕,至于怎样捆法我听过就忘记了,现在也说不清楚,不过因此她扮演得更逼真,但后来也因此得病促成自己的死亡。这是为了什么?我不能明确地回答,因为我不知道她的情况,我想这可能是忠于她的工作,忠于她的艺术吧。我看影片中那位三谷圭子也就是这样。田中绢代女士已经逝世了,可是阿琦婆的形象非常鲜明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栗原小卷女士扮演的三谷也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这样想:像三谷这样“深入生活”和描写的对象实行“三同”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不讲一句漂亮的话,她用朴卖的言行打动对方的心。本来她和阿琦婆之间有不小的距离,可是她很快地就克服了困难,使得距离逐渐地缩短,她真正做到和阿琦婆同呼吸,真正爱上了她的主人公。她做得那样自然,那样平凡,她交出了自己的心,因此也得到了别人的心。她最初只是为了写文章反映南洋姐的生活,可是在“深入生活”这一段时间里她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她的心也给阿琦婆吸引住了,她们分手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的留恋,那样出自肺腑的哀哭,多么令人感动!最后她甚至远渡重洋探寻受难者的遗迹,为那般不幸的女同胞惨痛的遭遇提出控诉,这可能又是她当初料想不到的了。这也是一条写作的道路啊。  看完《望乡》以后,我一直不能忘记它,同别人谈起来,我总是说:多好的影片,多好的人!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  我在两个月前写的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一句:“多印几本近代、现代的西方文学名著,又有什么不好呢?”这句话似乎问得奇怪。其实并不稀奇,我们这里的确有人认为少印、不印比多印好,不读书比读书好。林彪和“四人帮”掌权的时候,他们就这样说、这样办,除了他们喜欢的和对他们有利的书以外,一切都不准印,不准看。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希特勒。他们煽动年轻学生上街大“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东西,都在“大破”之列。我还记得一九六七年春天,张春桥在上海发表谈话说四旧破得不够,红卫兵还要上街等等。于是报纸发表社论,大讲“上街大破”的“革命”道理,当天晚上就有几个中学生破门而入,把一只绘着黛玉葬花的古旧花瓶当着我的面打碎,另一个学生把一本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拿走,说是准备对它进行批判。我不能说一个“不”字。在那七、八、九年中间很少有人敢挨一下西方文学名著,除了江青,她只读了少得可怜的几本书,就大放厥词,好像整个中国只有她一个人读过西方的作品。其他的人不是书给抄走下落不明,就是因为住房缩小,无处放书,只好秤斤卖出,还有人被迫改行,以为再也用不上这些“封、资、修”的旧货,便拿去送人或者卖到旧书店去。西方文学名著有汉译本的本来就不多,旧社会给我们留得太少,十七年中间出现过一些新译本,但数量也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经过“四人帮”对西方文学名著一番“清洗”之后,今天在书店里发卖的西方作品(汉译本)实在少得可怜。因此书店门前读者常常排长队购买翻译小说。读者的要求是不是正当的呢?有人不同意,认为中国人何必读西方的作品,何况它们大多数都是“封、资、修”?这就是“四人帮”的看法。他们在自己的四周画了一个圈圈,把圈圈外面的一切完全涂掉、一笔抹杀,仿佛全世界就只有他们。“没有错,老子天下第一!”把外来的宾客都看做来朝贡的,拿自己编造的东西当成宝贝塞给别人。他们搞愚民政策,首先就使自己出丑。江青连《醉打山门》是谁写的都搞不清楚,还好意思向外国人吹嘘自己对司汤达尔“颇有研究”!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只有在“四人帮”下台之后,我们才可以把头伸到圈圈外面看。一看就发现我们不是天下第一,而是落后一二十年。那么究竟是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咬紧牙关、往前赶上好呢,还是把门关紧、闭上眼睛当“天下第一”好?这是很容易回答的。现在的问题是赶上别人,那么先要了解别人怎么会跑到我们前面。即使我们要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也得先学习,学懂了才能够批判。像“四人帮”那样连原书也没有挨过,就用“封、资、修”三顶帽子套在一切西方文学名著头上,一棍子打死,固然痛快,但是痛快之后又怎样呢?还要不要学,要不要赶呢?有些人总不放心,把西方文学作品看成羊肉,害怕羊肉未吃到,先惹一身羊骚。有些人认为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品就难免没有毒素,让我们的读者中毒总不是好事,最好不出或者少出,即使勉强出了,也不妨删去一些“不大健康的”或者“黄色的”地方。不然就限制发行,再不然就加上一篇“正确的”前言,“四人帮”就是这样做了的。其实谁认真读过他们写的那些前言?

编辑推荐

  《随想录(30周年纪念版)》还收入巴金先生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十几幅,装帧设计精美庄重,将历史的凝重和文化的深厚融为一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随想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0条)

 
 

  •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在晚年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著作。喜欢巴金的真,喜欢他直面灵魂的拷问和救赎。
  •   很久没有读文学作品了,总觉得跟自己的专业不相关,自然也少了几分兴趣;也由于平时很少能与文人接触,对待文学更加表现出了漠不关心;最重要的,现在也确实没有多少好书可以读了。

    初中的时候喜欢读鲁迅的文章,自己也曾经模仿过鲁迅的风格写出过自己的东西,可是到了高中,由于高考那把无形的利刃将自己仅存的一点文学爱好抹杀的无影无踪——要么是语言华丽得枯燥,要么是内容干煸得没有头绪。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作文也成了我要练习的课程之一。最后连语文读本上那些精美的文章也都没有心情去细细地体会了。

    《怀念萧珊》是我只知道名字,也未曾读过的文章。也有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巴金的《随想录》,三天前在网上专门找到这本书的精装本,本来是出于巴金老人对文革的纪实,也是个人对文革的好奇而买的。但是当我读到第一篇《望乡》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如果单纯是出于对历史的考虑去读,那么就根本体会不到作者当时写这些文章的本意。

    从《望乡》到《怀念肖珊》,里面根本没有华丽的文辞,也没有激昂的语句,巴金的文章像一汪清水缓缓到来,又缓缓离去,朴实的文笔一下子将你拉到书里。仿佛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文革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当最后一个词语看过时意味深长的觉得,我们身处的新时期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忽然,我觉得自己很长时间没有那种读书的欣慰:大学与硕士期间,自己也读过不少的书,也看过不少的文学纪实,但是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读过之后会有很深的震撼。好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要有优美的语言,对于小说,也不一定要有多么曲折的情节,也不一定非要像金庸那样将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得精通,在让你读来访佛是看到一部部中国的武术发展史,没有这些仍然能使你读起来感觉震撼的文章,我想:这就是大师的文学魅力——巴金。

    对于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每天要面对的或许是繁杂的英文符号,或许是茫茫的科技文献,难得也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好好的读读大家的作品。现在的文学或是以荒诞而又真实的情节著称,或是用极为前卫的语言而吸引读者,字里行间却透着功力的色彩,就算科技文献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噩运,这又是谁造成的呢?

    四人帮毁了一个时代,却摧毁不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于我,无论有多么艰难,内心之中要保留自己的愿望,并且要对这种愿望去付诸实践。最初读到《家》的时候,就有一种读过书的幸福,自己坐在已不知何处的摇椅上,把那本书从头读到尾,忘了时间,忘了吃饭。那是一种享受,后来想去读《春》,想读《秋》,或是根本没有时间——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课程与考试;要么就根本买不到了……当时的愿望就是真正闲暇之后,好好的品读一下激流三部曲,可是当真正的有时间了,我又做了些什么?时代的进步滋生出许多新奇刺激的东西,这些东西能让人激发起极大的兴趣,又使你的兴趣急剧的衰退,可怕的是:当新奇的心情衰退之后又变得有些茫然,甚至将自己原先单纯美好的愿望忘记得一干二净,读过几篇《随想录》里的文章,却能将以前的一些愿望与思绪捡起,我觉得这才是我要去读文学作品的真正含义吧……
  •   巴老的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对文革时期的回忆录散文集,语言朴实,是对文革时期被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一个真实写照。不仅是文革期间的宝贵资料,对于我们人生的生活态度也颇具指导意义。尤其是此书精装珍藏版,价格便宜,值得收藏
  •   买了才知道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厚.里面不仅有巴金的文章,还插入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都知道巴金先生早年的一些经典作品,如《家》《春》《秋》,《雾》《雨》《电》.还有我们熟悉的名篇《鸟的天堂》,《海上的日出》,《爱尔克的灯光》等.而晚年的巴金最大的成果,大概就是这本《随想录》了.它记录了“文革”后老先生的心路历程,怀念了一些人,包括了对时局的感慨.难得的精品,不得不看.
  •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   受到家人熏陶,喜欢上了巴金老先生的文笔。《随想录》(精)写的很真实,浏览完一篇篇像是亲身感受历史遗留下先前淳朴朴素的生活。是一本非常棒的书!书的包装也特别好,很具有收藏价值!这次买了这本《随想录》,感觉非常高兴!!!
  •   这是一本对读者掏出心的真诚的作品。巴老在他70岁后对朋友对家人对社会对人生重新做出思考的佳作。真诚是这本随想录的最大的特点,对读者负责是这本书的社会价值所在。在现如今社会上时间是金钱的这种观念认知下,发时间读读这本书对你的时间是一种负责。其中《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先生》》《中岛健藏》《忆烈文》等等都是我读后让我感动的几篇。其中贯穿《随想录》始终的思想是反思文革。对读者来说也可以作为感受文革的一本书。这本随想录也许不是畅销书,但一定是一本长销书。所以在这里我可以严肃认真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随想录。书的内容是百分百地,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有轻微的脱页现象,但这丝毫不影响这本书整体的品质。
    巴老说的把心交给读者,从他的一生来看,他不但做到了还绰绰有余了。
  •   刚看完随想录的前15篇,心情很沉重。为了对巴金所提的日本电影《望乡》了解一下,还特地在网上找到该电影的视频,共121分钟,完整的没有用快进看完,典型的反战电影。对巴金作品的感觉,特别是随想录——他沉重的代表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民族的脊梁。值得细读,推荐一读。
  •   如果没有《随想录》巴金的书可能我一个字也不会碰,因为我对五四那一批当代文学主观的偏见,但有了这本书,他超过了那一批人中的大多数。
  •   巴金的随想录很早就知道了,但一直没有拜读。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很好的精装本。书中回忆录过去好多事情,讲述的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尤其巴金先生勇于讲真话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后辈们佩服和值得学习,当今的社会能讲真话和发自肺腑地解剖自己,勇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实在难能可贵。看到这本书也代表的社会的巨大进步。
  •   巴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随想录对文化大革命的描述是诚实的
  •   巴金先生的文章,字词通俗易懂。《随想录》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的话语,发人深省。。。
  •   正所谓文如其人,巴金的《随想录》处处透着他耿直与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说理,也十分本份诚恳。 七十五岁的老人,经历了劫难,历尽沧桑。这份善良与诚恳,应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写于文革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载。今天读来,言辞不免有些老套,绝不能与新生代如韩寒者来比现代感。 惟有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这......
  •   巴金随想录,好书,老师推荐读的书,挺好的!
  •   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周年纪念版,非常值得看,就是有点小贵~
  •   在实体书店里看到《巴金再思录》,当然,折扣9折,没当当网便宜,书很好,叫人爱不释手。于是,上网搜巴老的书,给《巴金随想录》翻出来了,先买下来再说。那本《再思录》,当然也很好,可惜网店暂时缺货。只有等等看了。这本书大部头,但文章普遍不长,有巴金独立的思考在里面,有讲真话的勇气。从中可以读到,纵然巴老那样的大家,也曾因文章遭到非议,受到压力,可见,讲真话的不易。当然,现在情况要比上世纪80年度强多了。希望日子越来越好。
  •   去年开始接触到巴金的文字,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次买了这本《随想录》,感觉非常高兴,书很好!!!
  •   朋友因为感动巴金对妻子萧珊的爱所以让我帮忙买的,一代文豪的随想录,我想应该不错吧。
  •   读过《随想录》,读过《怀念萧珊》。我想应该就不会有人再拿巴金的文笔说事了,在直透心灵的文字面前,文笔是个屁。
  •   巴金的随想录,看着就就是很厚实的一本。给人一种厚重感,很喜欢。希望慢慢翻看
  •   像巴金先生到了晚年,能够如此直面过去文革发生的事情,对自己深刻的剖析,勇气可嘉,已经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了,但愿这场民族的浩劫再也不要发生!
  •   随想录是一个老人的反思,尽管我总觉得他有沉痛的负罪感,可是我觉得他才是最无罪的人,他敢于直面过去,回忆过去,所以,这个人值得大家的尊敬
  •   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     文革中的记忆,除了巴金先生和季先生的两作品之外,好象都沉寂于时间,那些当事人,不管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哈,施害者就更不用说了。
      书中关于夫人的那一段,真是让人心碎啊
      这段历史,到底要让人民忘却多久
      难道要等这些当事者从都死光光,哈,季先生说,那些当事者,现在高高在位的不少。真的吗。
      中国人善于忘却历史,对日本人如此,对越南人如此,对印度亦这样。
      好吧,忘得好,当小说看看
  •   多年前看过的,早已忘却,当时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大部分东西,纯粹是为了看而看。看过那么多,想过那么多后,渐渐地就明白了一些道理,加上受到其他作家的作品进一步的巩固,也更加坚信了某些东西。因此,觉得有必要重温下作为某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推荐的“文化巨人”——巴金。
    很多人都说巴金是伟大的作家,文学家,他自己不承认,有文人重点分析过这个问题,我也觉得如此。看巴金的《家》、《春》、《秋》,抑或是《雾雨电》等,都会觉得文辞朴素,内容贴近生活,尤其没有酸臭味。这是我喜欢的风格。到后来看了巴金的随想,知道了巴金的人格所在,但是当时一直无法理解,看他的随笔尤其的痛苦,拐来拐去没有多少亮点,其实它的“亮点”恰在“随”字上,体现了他敢于说真话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过去了这么久,现在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已经不是当时的无知加无助了,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就有必要再回过头去看看这些有良知的文人给我们留下的东西。虽然有人评价我很容易受到一些作家的观点影响,但我也必须强调,我所承认的绝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而是我与作家共鸣的一些东西,我想,我事先就想过的,或者认可的,此时刚好碰到了能够以更强大的力量与魄力的作品,是我的幸运,也不是说明我只是一个“跟屁虫”。如此,只能说我有“先见之明”!当然,有些东西是我现在才知晓的,尚且当作它们是尚待探讨的吧!
  •   这本随想录外观一流 有一种很厚重的感觉 但是纸张的味道实在不怎么样…不过重在内容 内容真实好!
  •   书本包装的很漂亮,包括了几本小得集子,所以这本书的价格非常合理!纸张也很不错!
    最后,就是,《随想录》真的非常棒!
  •   很完整的随想录,五卷都有,物美价廉
  •   随想录这本书值得看,书质量好。
  •   《随想录》不错,一看书面就有一种急着想看里面的内容……赞
  •   随想录 很不错哦!
  •   随想录
  •   巴金力作,值得推荐!整本书制作优良,内容是巴金对文革的总结,都是短篇,喜欢研究文革的人可以看看!
  •   特别敬佩从文革中历尽磨难而不沉沦不抱怨依旧从容的巴金老人。
  •   巴金先生晚年作品,反思历史,值得一读!
  •   相当好的书,就想和巴金老先生对话一样,比起韩寒、郭敬明,巴金先生谦虚多了,但人家是真才实学,写的东西都有思想,就这样,人家自评也就是个“写家”,而韩寒、郭敬明之辈竟自称职业作家。哎,人应该写一些有意义的文字,也应该读一些有意义的文字。
  •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真诚和忏悔。巴金老人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向我们娓娓叙说那个时代的悲剧,字字珠玑,对后世,是警醒,更是鞭策。
  •   看到了巴老的真诚、善良以及自我反省,他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为了不要忘却的纪念。要大家不要忘记文革的惨痛教训,要铭记历史教训,为的是避免历史重演。
  •   巴金老人的书,倾注了自己最真实的感情,以莫大的勇气书写出曾经的真相,触人心灵,百转千回荡气回肠。
  •   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话:这真是一本好书.
    看了巴金这本书的一些序跋,我深感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再看看我们的时代吧,这样的作家太少了!
  •   书的质量很棒,非常精美的装帧!巴金的文笔更是没的说的了,语言很随和,感觉就像在聊天!非常喜欢....很值得珍藏!我买的是40块,打的7.8折,而且免邮费,算合理的了!
  •   “文化大革命”中国知识分子的噩梦,全中国人民的一场噩梦。作者从那个年代坚强的挺了过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亲人的离去,朋友的失散。最后还是一群公正的外国友人锲而不舍的惦念,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国民的悲哀,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牢牢记住那个年代的教训,但愿悲剧不再来。年轻人也该多了解文革的一些事情,从而获得一些有意义的感悟。
  •   读这本书,能让人心静,回味历史,去感受巴金老先生的情感。虽然我只是一个小读者,但依然能隐隐地感到那段艰辛的时代。
  •   巴金先生著名作品,对于一个时代的反思!
  •   巴金老人留给世人最珍贵的礼物,读了对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花了一个月看完这本厚书,被巴金先生的“真”深深感动
  •   首先,必须肯定,一切敢写自传的人,但这得是真实的,五保留的。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看见巴金的人生历程和他的自剖。不过,我还是有一些遗憾,还是有些东西,巴金没有写出来,也许,那是他至今都无法担起和面对的吧。
  •   喜欢巴金,喜欢巴金的所有书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   第一感觉很好
    古老式牛皮封面 精装版 拿到手上就会感觉到巴老那沧桑苦难的岁月。
    书页的质地也非常好,还有一些老旧照片,和那种微黄的书页和在一起更能让我们走进巴金的世界
  •   我认为这本书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的!文革那段历史不能忘记,文革那段历史更不能再次上演!半点也不行!
  •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冲着巴金先生的名号,应该不错。
  •   其实一直都很想读这本书的了。收到这本书时就有点出乎意料,精装、朴素的风格,再加上对巴金先生的了解,不由肃然起敬。很好的一本书。就如巴金先生向你娓娓道来,回首过去、谈人生、谈未来,真诚而坦诚。很好的一本书。
  •   巴金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让人热泪盈眶的同时又给予以深刻反思。这才是他老人家的高明之处。
  •   巴金老先生的那句“说自己思考过的话”,给我影响很大,我想他能给我更多启示。
  •   巴金确实在变革时代体现思想的**性
  •   巴金的书一向好看,看看巴金的名气有多大就知道了。高中语文教材上面有这本书的选文。
  •   为了看看怀念萧珊才买的,封面很好看,巴金老先生的书就应该是这种厚重的
  •   从《家》《春》《秋》开始爱上了巴金爷爷的书~
  •   朴实的文笔充满了亲情,感情。孩子很喜欢的书。她喜欢巴金爷爷的文笔。
  •   这样的书已经不用我多说~现在这个年龄,希望自己可以读懂巴金!
  •   就是喜欢巴金老人的书,2本都买了,送给朋友一本。
  •   巴金的书,不管是方面的质量,都是没得说的!!!
  •   巴金老人的反思,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吗?质量不错,很喜欢书的封面!不过就是贵了点~~~~
  •   巴老的书我很喜欢,读后知道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
  •   怀念巴金老人!
  •   非常喜欢巴金老师
  •   巴金的散文总是有种让人流泪的感动,因为经历过人生的心酸,文章才会有那样的感染力...
  •   巴金的文字,古朴的装饰,真的很不错!
  •   喜欢巴金的质朴
  •   我喜欢巴金
  •   首先讲“外表”,这本书也是封起来的,所以送过来的时候没有一点损伤或者折角或是灰尘,而且封面就给人厚重感,感觉物有所值;排版也很好,让人感觉很舒服。
    其次讲“内容”,巴金的这本书发人深省,老人一字一句都在“揭”自己的伤疤,有紧张有惶恐有羞愧,但更多的是坦然
  •   是巴金大师的随想,也是拷问
  •   封面很有一种厚重感,内容也还好,很喜欢巴金老人
  •   一直在看,颇有心得。巴金的真诚感动了我。
  •   书质量,印刷都不错,还在看着,这类反思文革的书太少了!
  •   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今天活的可贵,反思文革,希望不要走老路。
  •   敢于直面错误,解剖自己的人非常伟大。
  •   直面人生!
  •   作家的责任就是讲真话,我们读者需要听真话。受到鼓舞后,我们能渐渐学会真心,明白真的价值。真是朴素但真的非常实用。
  •   许多作家受了政治的熏陶,失去了作家应有的精神,巴老一生敢说敢做,值得敬佩,也正是值得今人学习和发扬得到地方。
  •   没得说的,书的内容、质量都很好!巴老晚年的著作,值得拥有。
  •   书很精美,大家作品,没的说,我们课本上对它的评价也很高。
  •   第一天下午拍的,第二天上午就送到了,太快了!书的内容只看了一点点,大家的作品就是非凡,书包装很好,印刷精美,绝对正版,值得拥有收藏!
  •   重读那段历史
  •   连续买了十几本书,很多都还没有看!不过,全部都迫不及待的的随便翻看了一下!这本都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收藏的书,没拿到之前还担心书的质量和内容,可拿到书就知道了,真的是本好书!封面很漂亮,很美!
  •   先说出版社的制作水准吧,对于精装来讲,还算是合格的,硬封的质地比较坚实,希望里面的纸张千万别开胶。再说内容,读过几篇,发现就如老人家说的,十年浩劫给文人带来的伤害一直影响至今,深入脊髓,但是我在想老人都能用笔作刀,血淋淋地解剖自己,毫不隐晦,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却少有,这让人不仅感怀神伤,不去引起疗救的注意,就永远没有根除弊端的希望!我想,经年之后,或许会有这方面的更多的披露和揭伤,让人以史为鉴。
  •   翻了一下,先生“讲真话”对我影响大
  •   语言简洁易懂,接近生活,感情朴素,能够客观、公正看待社会现象。
  •   刻骨铭心的痛应该永远不会得到抚平吧,但愿那场灾难不会再来!!!
  •   真像大学文学老师讲的那样:大师心灵的独白,朴实的语言句句皆感真诚,让人肃然起敬。使我明白了人生活在真实里是很幸福的。
  •   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   老公心心念念想买的书,终于到手了,爱不释手
  •   一直很想买的,终于买到了,包装很细心,外面塑料纸包的很严实,精装的书,印刷质量很好,唯一不足的是,纸张偏薄,还有纸的味道有点大。。。
  •   很喜欢的书,终于入手啦,开心
  •   一位老人的真情告白,一个肯负责任人的血泪之书
  •   内容装帧都很好值得购买
  •   作家就该说真话。
  •   书很不错,包装精美,读着赏心悦目
  •   非常好的书,包装精美,值得收藏!!!
  •   老师推荐的书,买了一定要好好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