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英] 伊恩·麦克尤恩 页数:238 字数:220000 译者:夏欣茁
Tag标签:无
前言
那么让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人是什么?在某个城市中。在某个世纪里。在蜕变之中。在群体之中。被科学地改造。被有组织的力量统治。被滴水不漏地控制。生存在后机械化的环境里。极端的希望一个一个破灭。在一个没有集体意识而同时又贬低个人价值的社会里,多如牛毛的大众已使得个性变得毫无价值。统治者将数以亿计的物资浪费在对外的战争上,却不知维护自己家园的安定。而任由野蛮和原始在高度文明的城市里继续肆虐横行。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人开始意识到,也许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可以成就巨变,如同数以兆吨的水曾孕育了海底的有机生命,如同水滴终有一天会令石穿,如同风儿终能镌刻出悬崖的轮廓。巧夺天工的机械为芸芸众生开创了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否认凡人存在的权利吗?你怎能忍心自己保守着旧有的价值观却看着他们辛苦劳作还依然无法果腹?而你,难道忘记了自己本身就是这群体中的一员吗?你们本是兄弟姐妹。背叛亲缘的人是忘恩负义、浅薄无知的傻瓜。明白了吗?赫索格问自己,这就是你要的例子,这就是世界运转的方式。
内容概要
时间是2003年的2月15日,星期六。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家庭美满。妻子罗莎琳是位小有名气的报业律师;一双业已成人的儿女:女儿是颇有前途的诗人,儿子则是才华横溢的蓝调音乐家。贝罗安拥有着大家公认的幸福人生的一切。然而,星期六的这一天,贝罗安一反常态,短短的一天中发生的事情竟然如此难以捉摸:家庭、事业、人生,周遭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变了……贝罗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不安,他的生活是否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简介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 )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毕业于布赖顿的萨塞克斯大学,后在东安吉利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自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获1975年毛姆奖以来。他多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其作品《阿姆斯特丹》1998年布克奖折桂,《赎罪》获2002年布克奖提名,《星期六》获2005年布克奖提名。
主要作品:《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1975年《水泥花园》
1978年《床第之间》
1978年《陌生人的慰藉》
1981年《时间的孩子》
1987年《无罪者》
1990年《黑犬》
1992年《白日梦者》
1995年《爱无可忍》
1997年《阿姆斯特丹》
1998年《赎罪》
2001年《星期六》
2005年
书籍目录
原著序主要人物表第一章 子夜冥思——祥和中的隐隐不安第二章 劫后余生——骚乱中的片刻欢愉第三章 天伦之乐——变迁中的微妙尴尬第四章 劫数难逃——团圆中的突然袭击第五章 雨过天晴——喧嚣中的重获宁静答谢词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子夜冥思——祥和中的隐隐不安 距黎明尚待许久,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却已从睡梦中苏醒。他坐起身来,推开被子,下了床。他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何时醒来的,但这似乎也无关紧要。这种情况以前从未发生过,但他并未对此感到惊惶甚至有丝毫的意外,因为此刻的他动作灵活、四肢舒适,连背部和双腿也格外的强健。他一丝不挂地伫立在床边——裸睡是他素来的习惯——他挺直了身躯,耳边传来妻子舒缓的呼吸声,卧室里清凉的空气轻抚着他赤裸的肌肤,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床头闹钟显示现在是清晨三点四十分。他无法理解是什么唤醒了自己:他既没有方便的需要,也不曾被梦境或是昨日的思绪所惊扰,甚至不是这世界的状态使他夜不安寝。伫立在黑暗之中的自己仿佛生于混沌,形神俱全,无拘无束。尽管时间尚早,近日来也颇为劳顿,但他却并未感觉疲惫,新近也没有任何事务让他烦心。事实上,他此刻神清气爽,心无杂念,有一种莫名的愉悦。他漫无目的地、毫无理由地走向卧室三扇窗户中离他最近的一扇,步伐的轻松和灵活让他不由得怀疑自己若非身在梦里便是正在梦游。倘若果真如此,倒要叫他失望了。因为他对梦境毫无兴趣,而情愿此刻是真实的。他一切如常,这毫无疑问,他也知道自己睡意已消:知道梦与醒之问的差别,并了解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清醒的根本。 卧室四面宽敞且陈设简单。当他以近乎滑稽的轻松穿过卧室的时候,想到这种惬意终会消逝,他不由得一阵伤感,但这种情绪转瞬即逝。他站在正中的窗前,轻轻地拉开狭长的木质折窗,小心不去惊动罗莎琳。这样做固然是出于对妻子的关爱,但也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他不想被问到在做什么一他该如何回答,又为什么要让解释破坏这一刻的美妙呢?他又拉开第二层百叶窗,将它折到一边,然后轻轻地抬起玻璃窗。窗子高出他数英尺,但内置的牵引力让他毫不费力就将它推了上去。二月的寒意立时涌来,让他不由得浑身一紧,但他并不以为意。他从三楼眺望着窗外的夜色,整个城市笼罩在霜色的曙光里,广场上几棵枯树形影相吊,三十英尺下的一楼,黑色的箭形围栏犹如一排长矛巍然耸立。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些许薄雾。街灯的光亮尚未完全湮没星空的璀璨;广场对面,南方星空的余晖照耀在丽晶公园的上空。酒店是重建的,一个仿造品——战时的费兹罗维亚区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破坏一背后紧挨着的是邮政大楼,后者在白日里看起来繁忙而破旧,但到了夜里,楼体半隐半现,再配上像样的照明,看起来仿佛一座见证着往日辉煌的丰碑。 然而,现今的世道已经变成何等模样?他常常带着迷惑和忧虑在工作之余思考这一问题。但此时此刻,他并没有那种感觉。他俯身向前,双手撑在窗台上,将全身的重量都落在掌心,尽情享受着窗外的安宁和纯净。他的视力——一贯很好——现在似乎更加敏锐了。他看到步行广场上云母铺就的小径熠熠生辉;鸽子的粪便因为日久和寒冷而凝结,几乎可称之为美丽,如雪花般洒落在地面。他喜欢广场上对称的黑色铸铁栏杆及其投射在地上的更加浓烈的阴影,还有那鹅卵石铺就的方格形的阴沟。满溢的垃圾箱暗示着生活的富足而非窘迫;环绕着花园的空荡荡的长椅,温柔地期待着每天川流不息的访客——上班一族来这里享受午餐,印度青年公寓里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攻读,浓情蜜意的情侣也来卿卿我我或者吵吵闹闹,这里也不乏昼伏夜出的毒贩的光顾,更时常有位落魄的老妇在这里不住地咆哮着“滚开”。她会一连数小时地吼个不停,听起来好像沼泽地带的鸟类或者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 他矗立在那儿,如大理石雕像般对周遭的寒意无动于衷,眺望着夏洛特街,注视着远处一峦峦渺小的房屋、脚手架和尖尖的屋顶。贝罗安觉得这座城市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辉煌的创造、自然的杰作——数以百万的人穿梭在这个历经了千年的积淀和不断重建的城市里,如同是在一个珊瑚礁上,每天休憩、工作、娱乐,多数时候是和谐的,几乎所有人都期望它能这样运转下去。贝罗安所安居的这一方乐土就是这辉煌的缩影;完美的环形花园围绕着罗伯特·亚当设计的完美广场——十八世纪的梦想沐浴在现代文明的光芒之中,头顶着街灯的照耀,脚踏着地下的光缆,新鲜的供水在管道中奔淌,废弃的污水转瞬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惯于审视自己的思绪,常常为自己这种持续而扭曲的欣快症而困惑。或许在他熟睡的时候,体内的分子发生了化学事故,如同被打翻了的饮料托盘,促使多巴胺似的受体在细胞内激起一股强烈的反应;不然就是由于星期六的来临,或者是过度的劳累产生了物极必反的效应,才导致了这种兴奋。的确,他这一周过得分外疲惫。下班回来时家里空无一人,他索性躺在浴缸中读书,满足于这种沉默。他正在读一本达尔文的传记,是他过度爱好文学的女儿黛茜寄给他的。说是和她希望他接下来该读的康拉德的小说有关,他还不知道何年何月会去碰那本书——因为航海的题材,无论多么富含哲理,实在难以勾起他的兴趣。几年来她常常批评他的无知已经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于是引导他接受文学教育,纠正他的低俗品位和麻木不仁。她的做法不无道理——他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了医学院,接着又成为像奴隶一般工作的普通医师,再下来就是占据了全部精力的神经外科的培训,其间还穿插着担当人父的责任——一晃十五年过去,他几乎没碰过任何医学书之外的书籍。另外一方面原因则在于是他自认为所目睹过的死亡、恐惧、勇气和苦难已足以充实多部文学作品。尽管如此,他还是遵照了女儿的吩咐接受了她列出的书单,尤其是自从她移居巴黎市郊去开始一段充满未知数的女性生活之后,这已经成为了他和女儿保持联络的一种方式。今晚将是她六个月以来第一次回家——这是导致他欣快症发作的又一诱因。 他已经落后于黛茜布置的任务了。他一边用一只脚趾不时地控制水龙头以添加热水,一边迷离迷糊地阅读着达尔文如何在仓促之间创作了《物种起源》,以及对再版时修改过的结尾篇章的概述。与此同时,身边的收音机正在播放着。不苟言笑的布里克斯先生又一次在联合国发表演讲——人们普遍感觉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战争的理由。当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读进去的时候,就关掉了收音机,又回到书本上重新再来。有时这本传记会让他陷入一种舒适的怀旧情绪,缅怀当初碧草如茵、车水马龙的浪漫英伦;但其他时候这本书则令他沮丧。达尔文用区区几百页的文字就概括了生命的全程——犹如自制的罐装酸辣酱。尤其当他想到一个生命的存在,及其梦想、亲人和朋友,所有这个人奉为至宝的东西和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可能在一瞬之间轻而易举地灰飞烟灭时,他就会陷入忧郁。接下来,当他躺在床上考虑晚餐可以吃什么的时候,这些思绪又被忘得一干二净了。一定是下班回来的罗莎琳给他盖上了被子,她甚至可能还给了睡梦中的他一个吻。四十八岁的年纪,却在周五的晚上九点半就已经熟睡了——这正是现代高级白领生活的写照。他工作努力,周遭的人也是如此,但这一周他格外辛苦,因为医院的员工中爆发了流感——他的手术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 凭借周密的安排再加上分身有术,他得以在一间手术室里实施大型手术,同时督导另外一间手术室里的一名高级实习医师,还兼在第三间手术室进行一些小型手术。他的医疗中心目前有两名神经外科的实习医师——一个是莎丽·麦顿,她的医术日臻完善而且堪当重任,另外一名是处在培训期第二年的来自圭亚那的罗德尼·布朗,很有天赋,也非常努力,但对自己仍然缺乏信心。贝罗安手下的高级麻醉师名叫杰伊·施特劳斯,也在指导他自己的实习医师吉塔·席亚。这三天来,贝罗安一直让罗德尼跟在自己身边帮忙,一同穿梭于三个手术室之间——他的脚步声在打磨过的走廊里有力地回响,伴随着手术室的旋转门所发出的或低或高的噪音,合成了一首管弦乐团的协奏曲。星期五的手术日程和往常一样。在莎丽为病人缝合的时候,贝罗安则走到隔壁为一位老祛除三叉神经疼和痉挛。这种小手术至今仍能带给他愉悦——他喜欢其中的迅速和精准。他将戴着手套的食指滑进老人的嘴里,试探一下疼痛的部位,然后仅仅瞄了一眼影像强化仪,就拿起一根长长的探针,从口腔外部刺向三叉神经集中的部位。杰伊从隔壁过来观摩吉塔如何使老人恢复片刻的清醒。探针尖端的电刺激设备抵着老人的脸颊,让她感到一阵刺麻,在她迷迷糊糊地确认地方是正确的以后——贝罗安一开始就找对了地方——她又再次进入麻醉状态,同时神经接受着射频热凝治疗仪的烘烤。这个手术的难度在于既要让患者保持轻微的触觉,同时又为她祛除疼痛一所有的一切都在十五分钟内完成;三年的痛楚,所有尖锐的、刺骨的疼痛,都彻底结束了。 他轻轻地钳住中脑主动脉上的动脉瘤——他是医学艺术的大师——并在丘脑的肿瘤上做了一个活组织切片检查,丘脑部位是不可能动手术的。病人是一个二十八岁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已经出现了急性失忆的症状,当贝罗安从颅内深处抽出探针时,他一眼就判断出那里的组织已经发生变异,化疗和放射治疗不太可能有明显的疗效。实验室的口头报告证实了他的诊断。当天下午,他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知了患者年迈的双亲。 接下来是一个开颅手术,患者是一位患有脑膜瘤的五十三岁的小学校长。肿瘤正处于运动中枢神经区,贝罗安透过探针借助脑膜分离器对它采取了彻底的治疗措施,将它从大脑里清除干净。接着,由莎丽进行缝合,贝罗安则到另外一间手术室给一位四十四岁的肥胖患者实施多层腰椎切除手术,他是海德公园的一名园丁。贝罗安切开足有四英尺厚的皮下脂肪才看到病人的椎骨,每当他用力下压去切除椎骨的时候,患者都会在手术床上不合作地扭动。
媒体关注与评论
麦克尤恩展示了他无与伦比的才华——无论在艺术上.道德上还是在思想上,他都更胜一筹。 ——《泰晤士报》路斯·斯卡尔 扣人心弦,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经典,这无疑是麦克尤恩的巅峰之作。 ——《旁观者》安妮塔·布克纳 《星期六》终于让麦克尤恩得以大展才华。 ——《星期日电讯报》卡罗琳·摩尔 麦克尤恩在《星期六》中再展风采——自信,杰出,野心勃勃。 ——《每日电讯报))路易斯·琼斯 麦克尤恩天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无比精确的文笔,现在更增添了张力和厚重的文风。整个故事没有一丝牵强的感觉。作者成熟的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情节紧张又发人深省的小说。 ——《观察家报》蒂姆·亚当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