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庚传

出版时间:2008-03-0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涂俏  页数:526  字数:5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袁庚,改革开放的马前卒。1961年任中央调查部一局副局长,曾破获轰动世界的国民党谋划暗杀刘少奇的“湘江案”。1975年10月,他调任交通部外事局副局长,受部长叶飞委派调查招商局经营状况。完成调查后,他写了一份请示报告,他在报告中所提的建议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1978年底,时任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在李先念划拨的宝安县蛇口半岛(现深圳市南山区辖内)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坚持破冰之旅,创建蛇口工业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第一人。在蛇口,他以“大不了回秦城监狱去”的大无畏精神,敢于冲破思想牢笼,在荆棘丛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响亮地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影响了全中国。

作者简介

涂俏,女,记者,作家。先后供职于《深圳晚报》与香港《文汇报》,新闻生涯十八载。现为深圳海天出版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新周刊》在“2000年太盘点”中将涂俏列为该年度“中国八大汉子”。2003年涂俏被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评选为“中国

书籍目录

激情澎湃的改革岁月(序)第一章 临老受命挂帅香江 一、“他什么都想知道!” 二、想在香港买块地 三、中央批准《请示》 四、跳出香港到宝安求发展 五、袁庚登台亮相 六、香港第一课第二章 蛇口惊雷 一、蛇口镇上的“港客” 二、李先念:“就给你这个半岛吧!” 三、夜访罗青长 四、让野鬼都能魂归故里 五、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 六、对不起,我的大鹏!第三章 让老夫冲锋陷阵 一、“荒山野岭有什么看头?” 二、都是“伊丽莎白”惹的祸 三、袁庚买船抓航运 四、张振声为何请辞? 五、袁庚的“试用期” 六、四分钱奖金风波 七、200米长的疮疤 八、皇城根下舌战群儒 九、江泽民帮助蛇口解困 十、胡耀邦问袁庚要多大权力第四章 “蛇口方式”或“蛇口模式” 一、“请问你搞什么主义?” 二、副部长被拒“国门”外 三、北欧“海盗”问:101年呢? 四、超级精明、拼命的日本人 五、船王包玉刚的话题 六、南景树的回访 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八、坚辞深圳市长之职 九、报端始见“蛇口方式” 十、江泽民替蛇口小店写报告 十一、“超级富豪团”不是扶贫团 十二、“大不了再回到秦城去!” 十三、“港督替你们做宣传!”第五章 建设时代的“黄埔军校”   一、有钱有地,就是没人! 二、“把内地那一边的东西统统抛弃掉! 三、“剑桥大学建造多大的桥?” 四、“问问红线女唱的是什么戏?” 五、捅开“干部私有制” 六、“我把大家骗来了!” 七、“你放毒,我消毒!” 八、乍暖还寒 九、大力支持不加干预 十、骑着单车上清华第六章 赤湾之痒 一、赤湾是幸运的 二、与梁湘的短暂“蜜月” 三、“要袁庚同志用蛇口的办法搞。” 四、股份制“放飞”赤湾 五、省钱,对股东负责! 六、谷牧:“到北京找国务院解决。” 七、万里说:你大胆去闯吧! 八、中央说“按袁庚的思路办” 九、“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第七章 谁在动干部的“权杖”? 一、部级调查大员 二、胡耀邦视察与袁庚借东风 三、一场特殊的民意测验 四、五湾码头塌方事件 五、许智明:“我不退位谁退呢?” 六、就职典礼第八章 桃花源里可耕田? 一、新桃花源 二、凝聚人心的地方 三、蛇口可以先行一步! 四、赤湾深水港梦幻成真 五、“出了问题再来找我!” 六、工人们的“保护神” 七、谷牧再助蛇口 八、“我愿以晚年的政治生命孤注一掷!” 九、“我跟你没有共同语言!” 十、“我们到现场去!” 十一、一九八三年的年终礼物第九章 明星时代 一、邓小平肯定争议性“口号” 二、告他对邓大人不敬 三、王震:“你每句话都是尖锐的!” 四、请五老及家人吃饭 五、黄宗英:“袁庚是米开朗琪罗!” 六、首次信任投票 七、办张小报,用舆论监督干部! 八、“袁庚才是真正的霸道啊!” 九、包玉刚送十二字诀 十、谷牧:“我请袁庚做顾问!” 十一、章含之:“袁庚顶着三道金牌挽留我!”第十章 山雨欲来 一、袁庚,跳那么高干什么? 二、玫瑰与猴子 三、袁顾问访闽 四、彩车经过天安门 五、在赵紫阳面前与梁湘冷战 六、“我们愿意接受实践法庭的审判!” 七、四处“化缘” 八、袁庚VS胡启立:“你保上半段,我保下半段!”感谢辞(代后记)附录一 袁庚个人年表附录二 我们所走过的路附录三 本书参考的图书、资料与报刊目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临老受命挂帅香江  要讲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第一人袁庚的故事,不能不说到“蛇口工业开发区”这一支中国改革的“试管”,也就不能不提到主持实施“蛇口工业开发区”规划建设任务的香港招商局。  在尖沙咀天星码头隔着维多利亚港眺望港岛的中环,紧靠海滨矗立着两幢一模一样的天蓝色大厦。大厦的顶部、腰部和底座的框架为红色。东头一幢大厦的顶端,横着一块蓝底白字的巨大招牌,“招商局”三个白色大字在蓝天、白云、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就是坐落在中环干诺道200号信德中心的招商局大厦。1998年5月中旬,也就是袁庚从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职务上退下来的五年后,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迁至这座大厦的37层至40层内。招商局大厦南望港岛,北瞰九龙,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在香港有不少中资企业,目前以中银、华润、招商局、中旅实力最为雄厚,号称四大驻港中资企业。  招商局董事长秦晓博士在2002年12月纪念招商局创立130周年时说:招商局在创立初期创造了第一次辉煌,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及诸多新兴经济领域,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局创造了第二次辉煌,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探索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并使招商局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入新的世纪,招商局有信心再创第三次辉煌。  从2004年冬季到2006年冬季,我除了在蛇口追寻改革者的足迹,还多次经罗湖、皇岗等口岸从深圳市区进入香港,走访散居在香港各处的袁庚的战友或同事,在香港招商局、香港中央图书馆查找、复印、抄录资料。在头尾三年的季节轮回里,在香港,紫荆花开满了一条又一条街,接着,一树繁花变成满地落英,随后,再一次蓄芳待来年,开满枝头。在花开花落又花开中,在人事更迭、世事沧桑里,为了印证、补充袁庚本人的自述,我多次寻访当年与袁庚一道创造招商局第二次辉煌,开创“蛇口模式”,提供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参与者、实践者,那些当代改革历史的书写者及其见证人。  一、“他什么都想知道!”  二十多年前在招商局及蛇口工业区与袁庚并肩作战的同事及其员工,大多已经离休或者退休,也有的先走了。听说袁庚接受了我的采访并同意为他写本传记,他们一个个都表示欢迎,欣然接受我的约见和采访,帮助我广泛搜集袁庚的素材。  招商局原办公室副主任朱士秀老人,在向我介绍袁庚初到招商局情况以后,还用颤抖的手写了三页纸的材料回忆袁庚,送给我作为参考。  当然也有例外。今年73岁的梁鸿坤是广东新会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广州铁路局干部,“文革”时期下放到基层工作。1973年,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为交通部,交通部从原铁道部中抽调了梁鸿坤和另一位干部外驻香港招商局工作,不久,任命梁为招商局办公室副主任。这是一个和善、精明而又谨慎的小老头,我去拜访他的时候,刚说明来意,他极不信任地询问道:“请问,你是写真实的袁庚,还是因为宣传的需要拔高他?”  我告诉他,我除了多次采访袁庚本人及其家人之外,在找你之前,已经采访了36个袁庚同事,包括至今还在反对他的人,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我的“回到现场,力求真实,客观公正,有血有肉”十六个字的为人立传方针。我特别强调蛇口老同志都很帮我。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委员、总工孙绍先叮嘱我到香港找你们这些老人谈谈。已定居上海的原《蛇口通讯》总编辑韩耀根特意飞回深圳,接受我的采访。  “那好,”梁鸿坤说完又沉默了一会,接着突然反问我,“他带我看三级片,你写不写?”  我大吃一惊,猛地站起来追问:“说什么?”  “他在香港看三级片。”梁鸿坤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  1973年9月30日,被康生罗织罪名而关押在秦城监狱长达五年半的袁庚,终于被释放回家,总算是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袁庚心里清楚,如果不是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说不定会把他关押到地老天荒。他不想回原单位中央调查部工作,在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的帮助下,他找到交通部部长叶飞,被安排到交通部任职,先是外事局负责人,不久被正式任命为外事局副局长。他珍惜新职位,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中英海事协定、中巴海事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有关国家的11个海事协定,都是袁庚组织签署的。他多次陪同叶飞或者单独出国考察,善于在比较中进行鉴别,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弊端有所认识,对当时中国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1976年到交通部工作的孙绍先不仅认为他思想开放,思路开阔,还认为他开明而有胆识。  他的胆识和开放意识,得到叶飞赏识。  1978年,已经61岁的袁庚,正思谋着“船到码头车到站”回家养老,突然受命被交通部党组委派赴港参与招商局的领导工作。  那天,叶飞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到香港招商局去打开局面。袁庚是个喜欢挑战的人,对“打开局面”几个字怦然心动,当即答应可以,但要先过去看看,做点调查研究,有了发言权再说。叶飞即派他赴港调研,要求他在招商局调查两三个月后,拿出一套让招商局走出困境的办法来,供部党组研究定夺。  1978年6月,袁庚赶到香港招商局那天,没有立即走进位于香港干诺道西15号那幢14层高的大厦,他在楼前看了看,一时默然无语。以往,每回出国公干途经香港,他会到交通部属下的这个招商局来歇歇脚。那时,他只是一名过客。现在,他可能要常驻这里了。“文革”期间,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有一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的唱腔,香港人因而把进入香港的内地干部,统称为“表叔”。部里来的“表叔”不走了,他无法预料,这对他意味着什么?也无法预测,他的人生在60岁以后会来一个大转折;更没有想到,他推行的众多变革竟然会对渴望革故鼎新的当代中国产生一道道冲击波。  袁庚在招商局集体宿舍安顿下来之后,立即找干部谈话,一天安排两个,上午一个,下午一个。办公室副主任梁鸿坤想不到安排谈话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梁鸿坤走进袁庚的临时办公室,没有在袁庚身边的椅子坐下来,选了稍远一点的位子,半欠着身子坐下去。看上去,袁庚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二十岁,身板硬朗,说话中气很足,沉稳而干练。梁鸿坤不清楚这个人的底细,更不明白他来调研的目的,也就没有多说什么。现在“钦差大臣”满天飞,你满怀改变现状的热情对他说了一大堆情况,他也很认真地记录了一大本笔记,然后呢,他说回去汇报、研究,拍拍屁股就走了,然后就“泥牛入海”没有下文。更可怕的是,这种人把你反映的情况泄露出去,他走了,你只能留在原地“吃不了兜着走”。  袁庚浅浅一笑,看穿了他的矛盾心理,知道他有话要说,却没有催他,适时地结束了谈话。其实,他走进来的时候,袁庚也在打量他,觉察出这位小个子干部是个精明而又谨慎的角色。  袁庚工作讲究效率,你愿谈,他很欢迎;你不说,他也不勉强。你不要以为你不说,他就掌握不到情况。最让人闹不明白的是,和他相处的时间一长,你就对他心服口服,愿意把心里话通通告诉他。  袁庚第一次找张振声谈话的时候,快人快语的张振声就来了个“竹筒倒豆子”。张振声是香港远洋公司总经理。交通部在香港的益丰公司与远洋公司不属招商局,却由招商局代管,属一个党委。张振声是党委委员。他说,不论是招商局,还是远洋,业务都没有什么发展,基本上是看守性质。招商局更惨,清朝洋务运动中靠船队起家的船务公司,现在连一条船都没有!袁庚大吃一惊。还有这等事?真是不可思议,请你再详细说说。张振声带点牢骚地说:国家对派来香港工作的干部限制很多,出门也必须有两个人同行。不仅思想上限制,业务上也管得死死的,凡是业务上的事,必须报北京批准,几千元的开支都必须北京同意才行。部里对派驻香港企业不放心,不放权。记得六十年代,招商局的办公室非常小,只有一座四层小木楼,旁边的房主想把自己1000平方米的房子卖掉,招商局想买下来,但是没有自主权,必须报请部里审批,我去北京跑了两次,结果没有获批。我请示的时候,领导说,香港都是我们的,为什么要买呢?好像香港就要解放似的。眼看着香港飞速发展,我们啥事都不能做,大家都觉得非常压抑。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干了20年,心里憋了一股气。  几天以后,袁庚找到梁鸿坤:“老梁,你带我到各处走走。”  梁鸿坤以为袁庚要到各个科室转一转,哪知道他要上街。梁鸿坤试探着问:“还找人谈话吗?”袁庚说:“要啊,也想实地看一看。”  袁庚走起路来,嗵嗵作响,步幅很大,比他矮一个头的梁鸿坤往往会跟不上。  袁庚一到香港,像一头灵敏的猎豹一样,翕动着鼻翼,广泛地搜集各种资讯,尽可能多地掌握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动态。让朱士秀他们大吃一惊的是,总部楼底下的士多店(杂货店)、水果摊老板的姓名、经营状况、每月盈利情况,袁庚都能一一说出来,甚至还与招商局干部的收入进行对比分析。朱士秀在这幢楼内进出好几年了,他就不知道这些情况,对袁庚很佩服。袁庚听人家夸他“厉害”,心里有几分得意,脸上漾出笑意,说:“你们忘了我是搞什么出身的吗?”  多年的情报工作,还让袁庚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报纸的字里行间获取信息。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袁庚独步于社会大变革的风口浪尖,他和他的蛇口“试管”必然孤独地承受鲜花与荣光。  ——张胜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袁董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先行者,也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探索者。他创办的招商银行体现了他这种改革精神和人格魅力。我始终为有这样一位首任董事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马蔚华(招商银行行长)  像他这样的年纪,他的人品、为人、前瞻性、宽容、对事物判断的敏锐性,很伟大也很难得,是我们最尊敬的领导。  ——马明哲(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袁老的胆略造就了“蛇口”,并深深地影响着诞生在“蛇口”的新一代企业,我们以他为中集的第一任董事长为荣。  ——麦伯良(中集集团总裁)  我在1983年大学毕业自愿来蛇口,就是为了投奔袁庚开拓的事业。我们现在推进的绿色地产也是袁庚当年理想的延续和发展。  ——林少斌(招商地产董事总经理)  如果说赵丹是令人动荡不安的大海,冯亦代就是一座高山。而袁庚呢,袁庚是雕刻家,是米开朗琪罗,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实实在在地雕刻了一个崭新的蛇口工业区。  ——黄宗英(著名演员作家)

编辑推荐

  不经意间,活的历史,那些在改革开放发轫之初坚持破冰之旅、劈风斩浪奋然前行的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们正悄然而迅速地消散在时间的风烟雨雾之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袁庚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生命如火、事业如歌,人们叫我革命者。”刚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看完现代黄梅戏《美人蕉》,其中印象很深的一段台词就用上了,用来评价袁庚再合适没有了。阅读袁庚其人,最感慨最欣赏的,是他独立的人格、自由奔放的思想。不唯书、不唯上,追求真理的脚步永不停歇。袁董(请允许我沿用蛇口人对袁庚的称呼)的故事我太熟悉了,我在蛇口工作6年,那时他是公司董事长,我曾多次亲耳聆听他的报告和讲话,那带有浓重广东口音的话语比标准的普通话还要中听。书中几乎所有的故事我耳熟能详,书中提到的蛇口早期领导人王今贵、乔胜利、周为民、熊秉权、顾立基,都是经常能见到的。王今贵在香港请王芬和我吃过饭,席间还多次提到当年在蛇口不许盖高层楼房的决定是否正确;周为民和我直接打过交道;黄小抗在我的楼上办公几乎天天见,多年后与黄不期而遇,他还记得我;为了洗衣机的事王芬请我到家里,也曾见过袁董的儿子袁中印……有趣的是这些领导人后来多数离开了体制,却只有黄小抗保持了增长,发展得不错。其他如乔胜利、周为民似乎都很无奈。我分析,他们没有明白,虽然他们在体制内有很多无奈,但他们的优势依然在体制内。看来,人最难把握的还是自己。这是袁庚传记三步曲之二,50万字,厚墩墩,沉甸甸。对我和许多人来说,阅读的意义远不如记录的意义。可贵的是真实,不为尊者讳,所有当事人全部真名实录,连当时的总理赵紫阳、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对蛇口改革开放的贡献不用曲笔,一一道来。在中国当前所有的传记文学中,这是我见到的最真实、因而也最火辣辣、充满激情的一部传记。9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说“来深圳10年最佩服两个人,袁庚和王石。”至今仍如此。比较袁董和王石,有很多不同,很多相同。都是急脾气,都是敢闯敢干的企业家,都是一身正气的铁胆英雄,都是容易被攻击的改革者,都具有穿透历史的战略眼光,都是生命如火的汉子,都是事业如歌的男人,都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为数不多、值得记录的弄潮儿。至于不同,袁董和我父亲年纪相仿,是父辈;王石和我是同龄人,我看他俩自然有辈分的区别。袁董博大精深,对旧势力疾恶如仇,对新事物和年轻人却慈祥关爱,记得一次在蛇口码头登船去香港,恰逢袁董从香港乘船返回蛇口,一上一下之间交臂而过,我认识他,不免多看两眼,而袁董一眼看出我是他麾下的员工,主动向我示意、问好,那慈祥的眼光永远印在我的心头。人们记住袁董的是他的经济改革。可不是吗,袁董晚年最得意的三件事——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赤湾南山集团——都是经济成果。然而我认为袁董留下最宝贵的是他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尝试,尽管只是局部的成功,但却是相当可贵的。在他所有的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周为民的故事。其实不只是周为民,袁董在许多节骨眼上,挺身而出保护了许多干部,对人才,特别是对年轻人才的爱护、渴求、培养、宽容,在当前中国各级领导中无出其右者。改革最大的课题是什么?是经济发展与指标上升吗?是人民能买得起房子、小汽车吗?不是,应该是人的解放,只有确立公民的自由观念和独立精神,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确立一个指标来衡量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即袁庚当年所做的事情很困难,今天是否依旧困难?袁庚当年为“人”的问题大声疾呼,今天还是否依旧需要大声疾呼?我看是的,这说明环境仍未好转,虽有经济的增长,但上层建筑几乎未改变,有点改变也是极其缓慢的,虽然我相信有一天会唿喇喇被颠覆掉。看看类似当年嘴脸的人还在坛上时不时祭起左的旗帜吓唬人,令人十分厌恶,也十分怜悯——哥们儿,你还能撑到几时?在中国的干部队伍里,太多所谓“成熟者”被组织上提拔、重用,而太少像袁董、王石这样一身棱角、浑身长刺,胸有烈火、敢于创新,浑身是伤,却注定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独特贡献的人物。因为他们不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接受,与官场的韬讳风气格格不入,最终能如袁董、王石者只能是凤毛麟角,多数都在战场上牺牲了。不是被敌人的子弹打到,而是被自己人执行战场纪律了。这是中国改革的悲剧。衡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不要去看什么经济增长,看看人的成长就行了,看看人的成长环境,只要还存在制度性的障碍,只要像周为民这样的青年才俊还需要袁董这样的前辈特别保护否则就会被制裁,只要韬讳之风还大有市场甚至是官场的不二法则,就没有理由得意于钱包里的钞票和全世界的“中国制造”。说到人,虞德海的故事最典型。在当年的蛇口,虞德海是响当当的廉洁干部,“同事之间连一斤茶叶的关系都没有”(虞德海自述),到了深圳却成为大贪官。袁董为此说了“橘生淮南、淮北”的典故。事实上1997年蛇口终止政治体制改革后,也出现了7个官员腐败罪,“虞德海还在的话,那就是
  •   我九三年到深圳,在南山区工作了七年,对袁老常有耳闻。买这本书是因为在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上看到陈小楠采访涂俏,谈到蛇口的改革和袁董艰难的拼搏时提到了这本书。对于涂俏,当年常常在报纸上看到她的文章,印象深刻,所以到书店去找这本书,没有找到,朋友告诉我上当当网去找,果然买到。认认真真的读完这本书,心情很激动也很复杂:中国的改革太不容易了,袁董太不容易了!敬佩袁董,期待涂俏。
  •   一天一夜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此书,好久没有这样读书的激情了!!一直对袁庚老十分关注,起因是我大学的室友工作后做了袁庚的叛将也是后来对立面人物的秘书,我们是好友,私下从他那里听到许多袁庚老秘闻故事。我们心里都很佩服和敬仰!我本人认识、接触过的人物也在书中闪过,更是让我读此书有着不一般的感受。其实作者还是有些忌讳笔下留情了,再放开些,那将是更惊天的波澜壮阔、、、在此,向袁庚老,向三十年前为中国的改革杀出一条血路的英雄们致敬!!!
  •   涂俏果然生猛,把袁老的历史摆得清清楚楚。期待其他两部后作。向袁老致意!向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致意!
  •   作品写得客观详实,引人入胜,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把握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前一阶段**缺货,自当当订得,读完之后,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似火、干事创业的年代。袁庚的胆识、能力是非常突出的,但蛇口之所以能打开局面,也离开不上层的推动,特别是谷牧的作用非常关键,小平同志的视察更是一锤定音。蛇口的辉煌与个人的作用、集体的作用如何看待,也值得我们思索。作品写得好,如与《梁湘传》对照起来看,感受可能会更深一些。如欲深入了解袁庚及那个年代,建议可寻《争议与启示--袁庚在蛇口纪实》方面的作品多看一看,惜这类作品现在网上较不易得。本书印刷、纸张、装帧均很好,有厚重感,极个别地方排版上有点误差,但不影响对作品的整体评价。
  •   这本大部头的个人传记很棒,传主是中国改革的先锋,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更加了解那个时代,也会更加佩服传主的勇气和智慧。非常期待袁庚传记的后两部。
  •   作者对当时的环境,人,事件的叙述和表达很深刻能让人感觉到开放初期的困难和艰辛。而袁庚和袁庚们的努力,开放的视野,大胆的做法的确令人感触颇深。读起很有味道。
  •   袁庚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一笔。传记写的不错,让人读罢沉思良久。
  •   看完这本书,对改革开放有了更不一样的认识书里提到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在现实的工作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袁老的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   袁庚传里面的一个标题《让野鬼都能魂归故里》才是王道,大大的王道!!!
  •   书很厚,内容很丰富,想了解蛇口工业区的发展,这本书最适合!
  •   很不错的书,就应该大踏步的改革,价格稍贵
  •   有一些平时找不到的真相,也看见改革的艰辛,改革的危险。很值得看
  •   买这本书,有些波折。先是集中选了一些书,下订单时被告知此书不能送达;又试了一下只购该书,好了,这下能选购了。
    书到了,品相不是太满意,但只翻了翻,我就决定要将它一字不落地读完。无他,这书必是一本用心之作、震撼之作,这样的书该读。它不仅能告诉我们期待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更会让我们见识那位“卧底女侠”为此所下的苦功,它会提示我们很多、很多。
  •   这本书是为别人代买的,因为当时折扣很划算,比在书店买合适多了,收到书后给我的感觉是书很厚实,质量很好,我对这本书没兴趣,所以没读过,但买书的朋友说写的很好。
  •   写的非常好!要好好地拜读.
  •   呃企鹅千万人请问恶我
  •   这本书我以前买了一本,被人借走未还,这次特地再买了两本,预备看一本、藏一本。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可以重温当年的激情岁月,没有经历过人,可以借此书了解一下当年的人们是如何面对当时的风云。你的生活,与那个时代密切相关
  •   书还是不错,内容很丰富,但是好像不是那种装订的,胶水粘贴的,以后估计不牢靠
  •   当当的图书有价格优势,挺厚一本,包装非常好,书封了塑封膜,保护得很好。
  •   包装很好,质量部错,还没看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贼心不死
  •   朋友收到了说不错
  •   juiojoio/
  •   好書,正版
  •   本书史料丰富,值得一读,应该有下文吧。
  •   当初着实不易。
  •   还不错 虽然跟想象有点区别
  •   内容不错,主人公是中国一位有良知的革命家和改革家。只是纸张太厚,有点浪费。
  •   一个字"正"啊!!!!
  •   托运不负责,书有明显的损坏!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不是很喜欢,深圳改革的点滴和细节,可以说是资料丰富,也可以说有点啰嗦,就是简单翻翻的话,20多岁的我看不下去
  •   此书内容差强人意,可作为了解这段历史的资料读本。不够精彩
  •   那书看着像二手的,
  •   袁庚传·改革现场(平)
  •   不错,纸有质感,内容很好
  •   袁庚是个传奇
  •   很厚很结实!
  •   价格比较贵不过是比较冷门的书也没办法
  •      不错的书,作者也花了很多心思了。重要的一点是到现在看来,描述评价还是比较客观,有褒有贬,不假,期待看其他两部,涂俏。
      
       对改革阶段的一些情况也多了些了解,比如意识形态之争,谷牧等领导人的支持,条块之争。
       很多问题,很多解决理念多少年前就有,但是现在看新闻,十几二十几年后的新闻,这些问题依然是争论中比如体制改革~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同的时代总有些人值得我们去尊敬
      
       我一直在想,一把年纪了,体制内位子混的也不错了,为何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跑来蛇口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或许只是因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现在住在蛇口,当年袁老倡导的民主氛围已然全无踪影,蛇口当年那一批出去的也有贪污犯罪入狱。政值改革貌似只是在蛇口萌芽了一段时间就悄无声息,蛇口已经不是当年
      
       心怀天下,有勇有谋,愿袁老安享晚年,我相信,蛇口终将改变,中国终将改变,改革是一条必然的路,希望这片土地能够更多温暖的生活
      
      
      
  •     本书更像是一篇报告文学,而不是一本个人传记,特别是一位中共地方领导人的传记。这个大概与作者的创作经历有关。
      
      因为像报告文学,所以更多按照事件来组织,而不是像传记一样按照时间来组织。有些时候,模糊了袁庚作为招商局蛇口特区的领导人的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书中对蛇口的各项事业如何发展和起步做了详尽的记录,但是有关蛇口与深圳,蛇口与广东,直至蛇口与中央的关系和交互,并没有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有比较详尽的反映。也许当事人都还在,现在还不能客观的就事论事的讨论当年法杖过程中的是非功过吧。
  •     去年开始接触一些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题目,也由此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慢慢追溯其源头,也由此找到了这个人的身上。
      平心而论,关于他的资料并不是很多。也许是由于我的孤陋寡闻。但有一种念想却是愈来愈明显的,就是这个人是仍活着的一个“国宝”。曾经想过可以把他拍成一部电影,主角首先想到由姜文担纲。这种联想或许是由于他们的某种气质比较靠近。
      我一直认为,如今网络评论上像我这样年龄(三十好几,“奔四”年纪)的人,针对改革开放的一些看法,或者针对目下时政的一些观点,都还留于肤浅。更多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所谓“明确的是非”以及“正义的火气”之类的指点。
      这种“浅薄”来自于很多方面。比如对政治、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缺乏深刻的了解,比如对现有的这个“社会主义”体制缺乏系统的认知。所以,往往是声音大,而雨点小。为什么?
      先举一个例子。去年以来,《炎黄春秋》在意识形态领域挑起了一面大旗,关于改革路径的问题引发出一场“政治地震”。虽然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这场争论对于后来的路径产生了影响,但我相信,历史会证明它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所以我想说的是,这些“老家伙”才真正有力量。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唱响的,不是改革的“抒情诗”,而是在描绘“施工图”。也就是说,他们从自身所处的体制内部,针对自身所从事几十年的行业经历,以相对专业的视角来提出需要改革的问题与方向。这不是年轻一辈可以做到的。当然,并不是说此就是唯一的。
      这更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袁庚。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袁庚一直拒绝接受对他历史地位的评价。是韬光养晦吗?是功高盖主吗?拟或是缘于“政治”的因素?“对夸大他个人在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作用,也深感不安。”可历史毕竟是历史,隐藏在官方宣传背后这么多年的他,随着“风烟雨雾”的消除,还是要向后人展示他招牌式的笑容。
      这里摘录《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 》书中的一节。那一辈改革先锋的风范,得以一窥端倪。
      
      第56页——第59页,摘录。作者涂俏。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从“文革”进入“改革”,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袁庚多次谈到,这一个字的变化,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一字之变,说明我们的党真正成熟了,促成中国当代历史的伟大转折。
      1998年,有位学者在一篇探讨蛇口改革的文章里说:“多年来有一个观点:中国近20年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由最高领导发动的自我改良运动。然而,真正的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作者说,1978年10月9日,袁庚代交通部起草的《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第一次提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走出门去搞调查,做买卖。” 的对外开放的建议。1978年11月下旬,袁庚正式向叶飞提出了在宝安蛇口筹建“蛇口工业开发区”的构想,叶飞支持这一对外开放的第一实验,请袁庚马上起草报告,与广东省联名上报中央。1979年1月31日李先念批复同意广东省革委会、交通部《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这一史实表明,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的最早计划,来自中央一个副局级干部袁庚,最早的对外开放具体方案来自‘蛇口工业开发区’(一年后,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才开始建立);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并非从上而下,而是由下及上再自上而下。”
      袁庚本人对这篇题为《“蛇口维新”20周年祭》的文章,有不少意见。对夸大他个人在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作用,也深感不安。
      袁庚多次告诫我,做事以及写文章,一定要实事求是。
      被人誉为时代“弄潮儿”,中国改革的实践者,晚年的袁庚却是决绝地,甚至是不留情面地淡化自己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靠一个人的脑袋,而是要靠群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他说,“千万不要夸大个人的作用。”
      ……(此处省略一段)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在蛇口打响的事实,袁庚的说法更加内敛与低调。2004年的冬天,他穿着羽绒背心,深陷在紫檀木质沙发里,不是习惯地打着招牌手势——用右手食指指着前方,加重语气,或是用左手掌在空中顺时针划着小小的圈子。
      “不要老是强调蛇口,一说到蛇口,好像什么都从这里开始的,这是不客观的。我们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从蛇口这个地方打开了国门,在过去来讲,这是犯了天条大罪。
      “这里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适逢其时。当时‘文革’浩劫,中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全国人民渴望变革图强。与此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所以,蛇口工业区的出现可以说是占尽天时。
      “第二个因素是适逢其人。一大批从中央到省市的深受‘文革’迫害的领导者,都想改变中国的面貌,如果没有这批人,中国就不可能进行改革开放。这批人中,邓小平是‘刘邓陶’中的‘邓 ’,杨尚昆是‘彭罗陆杨’的‘杨’,胡耀邦、赵紫阳、万里都在‘文革’中深受其苦,我现在还有一张任仲夷戴着最长的高帽子,在辽宁被批斗时的照片。
      “第三个因素是适逢其地。蛇口与香港毗邻而居,一水之隔。香港又是世界上市场经济发展得最佳的地区之一,政府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所以,香港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一个好样板。我们可以照搬一些香港的成功东西过来。而其他特区就没有这么好的样板。
      ……(此处省略一段)
      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可以说是一场有计划的大胆的冒险行动。这不仅因为招商局作为一个企业来单独开发一个经济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罕见的;而且还因为建设者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因而尝试并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
  •     刚拿到《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500多页厚厚的一大本。如果对页数没有感觉的话,我可以说,这是最近我看得最厚的一本书。可是,按照作者的规划,这只是袁庚传的三分之一。按照作者涂俏的规划,她将通过三部曲的形式完成袁庚一生的传记,包括:
      
      1、记录袁庚60岁以前的革命历程--《袁庚传.情报生涯》
      2、袁庚开始执掌招商局和蛇口工业区开发到被中央正式认可的拓荒之旅--《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
      3、85年之后的袁庚和蛇口--《袁庚传.蛇口试管》
      
      花这么多的精力和文字为袁庚立传是否值得?要知道,直到离休,袁庚也不过是我党一名副部级干部。而按照我对咱们国家政治序列的理解,袁庚在执掌招商局和蛇口工业开发区时,其政治级别也就是在局级和副部级之间吧。更何况,老人家还在世,这和我们国家推崇盖棺论定的习惯和风俗也不太合拍。但是,不要忘记,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而袁庚和蛇口,是改革前沿和前沿,一位60岁的老人在中国南方几平方公里的努力不仅仅是改革的试验田,而更重要的是因其成功的实践,使得更多的特区、开发区乃至整个全中国从一个封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度开始了所谓的“大国崛起”之路。估计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涂俏以1978年到 1984年这短短的几年历史,开始探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袁庚的个人魅力。
      
      读完这三分之一的《袁庚传》,给我留下了如下几点印象:
      
      1、改革开放的勇气从而何来?人民改善生活的迫切需要,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业心,可能都有一些。但那个年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桎梏也同样坚硬和冰冷。袁庚的改革故事,从李先念批准圈地开始,到邓小平1984视察深圳、蛇口后,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念的各种群体,围绕着政治路线、改革路径、工商业战略、用人制度等等,在全方位展开了缠斗、争论。书中对蛇口工业区在这个阶段的商业成就没有通过对比(和内陆)的方式去写,如果单纯从数字上看,似乎也就是那么回事。袁庚始终下的也是一句紧巴巴如履薄冰的一盘棋。还好,最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认可了蛇口模式,从而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开放搞活,这可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整个中国被所谓的政治制度压抑了多少生命力。
      
      2、条块之争。所谓条块之争,在本书中主要写的是深圳和蛇口的关系。那个年代,大家看上去都是所谓的无产阶级,但在世俗生活中,所谓的阶级仍然无处不在。以我个人经验而谈,我们的青葱岁月也依然有社会阶层的烙印。就北京而言,以老北京(所谓原著民)为代表的平民阶层、机关部委大院子弟、部队大院子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圈子,这些社会阶层的烙印,不仅影响了当时,也直接影响了以后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轨迹。袁庚传中的条块之争,主要指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深圳特区和以交通部“飞地”名义出现的蛇口工业区在产业定位、政府权限和职责、税收和海关、电信等各个方面的权利斗争。读懂了这一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持续和深化改革仍然有重要的意义,远不止梁湘和袁庚两个人的个人恩怨那么简单。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改革的进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垄断企业,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理顺,将来是否也要象当年那样,历史也许会告诉未来。
      
      3、从蛇口开始、诞生了一批明星企业,比如招商银行(600036)、平安保险(601318)、中集集团(000038)、招商地产(000024)等。他们是如何崛起的,蛇口经验起了多少作用,袁庚老人在其中的贡献几何,在这本书中没能读到。所以,我会迫切的等待《袁庚传.蛇口试管》。因为上述几个企业早已经走出了蛇口,新的时代来临了。这些有着蛇口基因的新型股份制企业对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可能丝毫不亚于当年蛇口口号对中国的震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现在是夜半,刚读完袁庚的传记。
      袁庚不容易,传记作者涂俏也是。
      袁庚的不易,在于他在从无到有的创业,在“文革”刚结束不久、“左”的思潮还未完全消失的情况下,他要大破大立,按照全新的思路建立工业区。招商引资时遭遇的置疑,体制改革时触动既得利益者时引起的反弹,与深圳博弈时造成的裂痕,都成为蛇口工业区发展史上难以忽视的组成部分。在实际遭遇中,袁庚所面临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也许要比书中呈现的高处许多。
      袁庚的特立独行是把双刃剑,在提供发散的改革思维之时,也不时留下偏激的痕迹。他似乎是站在近于干涸的土地上,面对一个巨大封闭的水缸。当他用尖利的锥子刺破水缸灌溉田地的同时,也面临被喷涌的水流冲倒的危险。尽管有时他也深谙政治之道,但并非全知全能,有时,激情使其无可避免地留下遗憾。
      再说说涂俏的不易。
      她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从采访的人物数量和对象来看,需要其付诸极大的心血。听说她为写作此书,辞职,甚至要靠卖房维持生活,非常值得钦佩。对当事人的采访保障了素材的原始性质,有时对同一事件的多重采访,也尽量弥补了口述史的天生缺憾。即便书中出现了大量昔日的对话,也大多不会使人感到编造的痕迹。这些素材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许多鲜为人知,读起来非常过瘾。
      这部传记显然带有袁庚的性格色彩,还有早期蛇口的精神特征。它不但还原了袁庚等人的努力,也重现了其存在的问题。袁庚并没有被塑造成一个神,他的缺陷与失误,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相信在这一点上,作者手中的这些素材,是没有被特意筛掉过的。
      但素材的众多也是双刃剑。勾勒一个人数年的历史,缺乏素材会变得文件化,素材太丰盈,又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他(她)如同要面对一架精密架构的器械,将成千上万的零件安装进去。
      窃以为涂俏的驾驭能力尚存缺憾。她也许太想把掌握到的东西尽量使用了,哪怕有些细节并非事关主题。这让很多章节的内容变得突兀,一个在单独阅读时或许很精彩的细节,穿插在一段本来很缜密的段落中时,不但失却色彩,更干扰了段落的结构,甚至影响了一些章节的主线,使之变得模糊起来。我欣赏王树增先生在传记《长征》中的驾驭方式,他能将个人的细节与事件的宏大巧妙地衔接,不致有太多的累赘之感,形成大历史式的叙述方式,是值得其他传记作家借鉴的。
      涂俏将这本书称为“抢救式记录”。我想,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看来,除了考虑到被采访者的年龄、身体等因素外,赶上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这个步点,可能也是一种考虑。我以为传记的写作——尤其是在掌握了这样充分素材的情况下,是不应急于完成创作的。作者宜乎以更宏观的视野驾驭文字,而不是计较于某一两个细节的得失。
      
      ps:这本书的编辑也许很辛苦,但书中出现了好几次排版上的失误,非常明显,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   我对这本书也十分期待,下个月发工资了一定会立刻去买。个人觉得我国的改革开放史中,优秀的一线领导干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观察他们的个人史,就是缩微地观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楼主的观察视角,我也会作为参考的。
  •   看了《凤凰大视野: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蛇口纪事》后,很期待看这本书
  •   书写得真好 真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