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那拉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窃书女子  页数:257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她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妻子,溥仪的母后,是晚清宫廷里无数人的牵线木偶——叶赫那拉·静芬——末代皇后眼中的晚清历史。    光绪反感,珍妃反衬,因而她只是一个名不符实的皇后。她也并不在乎,只求在慈禧和光绪母子君臣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心满意足。可是慈禧强迫她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叶赫那拉家的铁腕女人,光绪又时时误会她陷害珍妃,善良无能的静芬两面为难,幸亏珍妃从中化解误会,才让众人的关系稍稍缓和。    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光绪被禁瀛台,珍妃被囚冷宫。静芬在珍妃的鼓励下决心救出皇帝,让他和珍妃远走天津。不想,计划被慈禧知晓,功亏一篑。    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静芬仓皇西行。一路患难,静芬和光绪推心置腹,两人终于在成婚之后第一次开始了解对方。沉浸在喜悦中的静芬竭尽所能协助光绪:废了候补皇帝“大阿哥”,又促成慈禧“两宫同心”,争取珍妃死后加封,更勉励心灰意冷的光绪重新振作。    只是好景不长,光绪、慈禧相继辞世,把小皇帝仪溥和风雨飘摇的国家都交到了静芬的手上。

作者简介

窃书女子,五界人偶师。“红袖十大女作家”,白鹿书院、剑花社、清韵书院、红袖添香、榕树下、新浪等传媒热推作家。《胭脂马》、《叶赫那拉》、《投海记》等热文引发网上百万追捧,坊间公论:窃书女子的学问功底、笔法力度厚积薄发,不作第二人想。人称“再世张爱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叶赫那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个人觉得是描写清朝后妃的小说中比较耐看的一本,基于历史写实的基础上的小说,比纯粹描述历史的有趣味,比纯粹“戏说”的那种靠谱,不背离历史,挺好。
  •   觉得买的不值
  •      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没细看,一直以为这是讲慈禧的呢,毕竟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叶赫那拉非慈禧莫属,在这之前,我都压根不知道隆裕皇后这个人,因为比起她来,一提到光绪还是更多的会提及那个在井中香消玉殒的珍妃。
       如果这本书真的是正史,那么静芬未免也太可怜了。她的一辈子都受人摆布,被历史置于一个何等尴尬的位置,清朝的灭亡是累积了几代人的过错,也和当时的世界形势有关,可以说,当时在她的位子上就是换一个女人也未必救得了大清,大清气数已尽,再是能干的人也顶多只能拖延它灭亡的脚步罢了。
       她或许是清朝皇后中最可怜的一个了,她是一个亡国太后,她既不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也没有铁血手腕,甚至连死也是那么憋屈的死去,以至于后世都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不甚了解,这真是很悲哀!
  •     我知道关于清朝亡于叶赫那拉的隐语,我一直以为那个女人是叶赫那拉杏贞,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
      
      原来慈禧还真的不是亡国之后,慈禧不是末代皇帝的皇后或是太后,宣布宣统皇帝退位的诏书盖的也不是她的印章。慈禧甚至早在溥仪未登基前就已经撒手归天。
      而真正的亡国之后也真姓叶赫那拉,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静芬。
      
      静芬的照片摆在那如果注释不加上光绪皇后四字,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她是个贵女的。长的不好看是客气的说,实际上有点偏难看,很没有存在感的站在慈禧身边,就是一个放到人海中就会消失不见的人。
      静芬非但不好看又不会耍手段,之所以能坐上皇后的宝座完全是被自己的姑妈捧上去的。
      
      她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仅为少有的悲情皇后,面对的是光绪的厌恶眼神,承受的是光绪与珍妃传为佳话的真情相爱。
      她本来就不是做皇后的料,没有在后宫中摸爬滚打过的人硬要做皇后,得到的只能是被凤冠给砸死的悲情命运。静芬因为自己的姓氏不想也得想,不做也得做皇后。
      
      在一个宫廷中,如果有一方势力强极,必然会削弱他方的生气,所以慈禧是尊闪闪发光的佛,她吸纳着一切的力量,所有的人贵到皇帝皇
      后下至百朝文武都在她的万丈光芒下黯然神伤。静芬自己也是慈禧威严之下证明权力的工具而已。
      
      又说静芬呢,其实很笨。她不懂什么三民主义什么君主立宪什么民主共和,她甚至不会去学习去请教。她不懂怎么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所以一辈子想杀个袁世凯最后却拱手向他让出了祖宗基业。静芬真的很笨,却因为是在慈禧和光绪手中接过了江山,不得不笨下去,她不可以弃之不顾称病不朝归隐山林,当满朝文武看着大势所趋都倒戈共和制时,她一定要说不能共和。因为没有办法,她是满清朝的皇太后,她从慈禧手中接过了这破碎的山河,明知不能守还要守,因为守不住那就是亡国之后,那就死也死不成了,死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看文章的人都知道历史的走向不可违背,都知道那个结局是怎样,可看着静芬优柔寡断不知所措却顽固的就是不肯共和制时,我只能是苦笑。
      哀其不幸怒亲不争都用不上,不论静芬争不争山河破碎就是气数已尽,不论静芬幸不幸,她的终结是历史前进的必然铺垫,她的不幸是民族的大幸。
      可还是会觉得很悲凉。我想到每一任亡国之主其实都是委屈的吧,不见得江山就是因为他们造的因而得到的果,可能是几代累计的孽障只是等到他们这代才一起算账。他们有善良仁厚甘愿偃旗息鼓的如李后主,也有励精图治想要重振山河的如崇祯,只是历史的转盘不可违背,转盘转到了哪里天命就到了哪里,已非人事。
      
      所以窃书说,这个题目,和这个隐语,都是败笔。 我想这个隐语是个笑话,狠狠的嘲弄着每个深信的人。
      
  •      叶赫那拉家的女人,在我的印象里只有两个,一个是孝庄,一个是慈禧,(事实证明,孝庄不是叶赫那拉氏的,可是我记得以前看的一个记事节目把他们联在了一起,或许我的记忆偏差了吧。)现在又添了这个叫静芬的女人,清王朝最后的一个太后——隆裕。隆裕长的并不好看,乍一看她的照片,便会生出对光绪惋惜的心情来。我们知道光绪和珍妃之间的真爱恋,我们只看到珍妃和慈禧之间的假斗争,说是假斗争,那时候,谁又能斗得过慈禧,只不过是自寻死路罢了。但却将那样一个安静的人生生在时间的隧道中遗忘。
       窃书女子笔下的静芬,贤淑、柔静、本分、温婉,把我从来不知道的这样一个人描写的如斯细致。她没有好看的脸,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这一辈子,为了光绪,为了清朝,算是耗尽了。她爱的人一辈子没有爱过他,抑或她陪伴了她也不爱的一个人就这样生生的一辈子,只因为她是叶赫那拉家的女人,只因为她生在了这样一个家庭。但愿来世不予皇室家,化作鸳鸯比翼游。
       大体上,我觉得,无论一个女子是什么样子的,能登上世界的至高点,总归需有些手段。可是,笔下的那个静芬呀!替她担忧,替她惋惜,替她哀叹,替她着急。历史书上那一套一套的陈词滥调,都比不上书中的这一个静芬来得真实,我的心,很容易地就跟着她走了,跟着大清王朝走了,甚至是跟着慈禧走了。叶赫那拉家的女人啊,每一代每一代都不一样啊。
       我看到了慈禧的仓皇出逃,我看到了洋人的蛮横无理,我看到了清王朝的任人唯亲,我看到了民间的怨声载道。我看见黄兴,我看见孙文,我看见恭亲王,我看见了庆王爷,这一切的一切加起来,变成就了清王朝从下面透到上面的腐朽,大清之亡是迟早的事。而静芬只是一介红袖,红袖善舞,她,对江山无能为力。
       从某方面来说,慈禧是有些本事的,一切事情都在她的算计之中,而光绪这般的软弱,更使得这个历史上颇有骂名的女性彰显了一份阴狠,一份可恶。朝廷的权术之争,都在她手上把玩着。大清朝的江山要保,那好,我们就割地求和!只要这天下还受我的控制,就还是这大清朝的天下。从另一方面来说,慈禧又是无知的。她无法明白西方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潮,她无法从自我的欲念中解脱开来,支持国内所举行的救国图存的各种运动,甚至拿着北洋水师的钱大兴她的土木,大做她的寿宴。这样的女人,天下的人怎能不恨。可是她心里面明白,就算是全天下的人都把她恨尽了,她依旧是这清王朝的主宰。清王朝不在她这一代亡,可是清朝在她这一代死了。她九泉之下能和咸丰说,她守住了清王朝的江山么?
       是的,她可以,因为光绪不是末代皇帝,她不是末代皇后,不是末代皇太后。可是这算计好的一切落在了隆裕的头上,静芬不明白,为什么大清朝就这么在她这一代毁了,她拿着玺印,在溥仪的退位诏书上恨恨地无力地按下一个大印。原来,这个皇太后老佛爷的大印,就是用来终结这两百多年的大清江山的。静芬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悲哀的,甚至是卑微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叶赫那拉家的女人,她却不会玩权术,不会拢人心,不会用人,不会看人。什么东西都弄得她不知所措,她不知道新政是什么,不知道立宪是什么,不知道清王朝的天下,男人们为什么要剪辫子。死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只是她要为德宗皇帝守好这江山,将他的遗愿实现。末了,却是叶赫那拉家的女人毁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这,是一个两百年的复仇。
       叶赫那拉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悲哀,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她只是生错了年代,生错了家族,生错了性别。如果她不是叶赫那拉,或许他会是一个反清的热血青年,在时间的洪洪潮流中淹没,虽然没有痕迹,但一定会幸福很多吧。或许,她可以牵着爱人的手,或许,她可以追逐自己的梦。如此可怜之人,如此可悲。所以,当她说为了守住大清朝的江山,要依靠日本人的武力,割让满蒙时,我的心里只是再次为她悲哀,却丝毫未曾怪罪。你让这样一个弱女子能怎么样?内有反清大浪潮,孙文的三民主义一出,这江山不依靠外国人能撑得下去么?可是要真是割让了,这就是卖国啊,只会加速这亡国的浪潮。这,就是一个无知无力的弱女子,最最无奈的决定。
       静芬不该生在叶赫那拉家,她不该是慈禧的侄女,那样她就不会成为光绪的皇后,她就不会被她自己所爱的人恨了一辈子。从她一生下来,她就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过。这大清朝只是一个牢笼,一个天大的牢笼,把她活生生得关在里面,生不如死啊!这红袖是做不得天下的,天下只是一个闷热的箱子,一个如斯的弱女子,又怎能将这命运的枷锁挣脱开来。但始终,悲剧还是归于这亡国的红袖啊!
  •   。人其实都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过这样的一生,即使有些时候他认为自己明白了。
  •   严重错误啊...楼主...孝庄是科尔沁草原来的,博尔济吉特·大玉儿,博尔济吉特是科尔沁草原最尊贵的姓氏,跟叶赫那拉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   接受错误
  •   满虏婆姨,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此种殖民部族心态,竟有人将其与苏格兰血统的英国王室相提并论,是在自取其辱
  •   楼主写得好,是因为楼主对清末的历史了解,不是在读书的内容,而是在联想自己的见闻,可是换做我,实在是觉得这女人太SB(抱歉),因为我对清末这段历史确实不了解,而且文中提到静芬想帮助光绪和珍妃逃去天津还什么远走高飞,直接让我觉得太TM扯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先读读清末的史事,在回头看看这书,看看能不能到楼主的这高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