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2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张平 页数:478 字数:7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常务副市长夏中民和常务副书记汪思继都是在嶝江市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但每一次对他们的提拔动议,都会在嶝江引起轩然大波,引起方方面面的骚动和纷争,有些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在新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即将召开之际,面对着老书记的即将离退,面对着书记市长位置的再次空缺,面对着新一轮的干部人事调整,嶝江市又一次陷入空前的干部与民众的激烈对垒和殊死较量之中!谁将对他们的提拔任用起决定性作用,让嶝江市的上上下下面临着严峻考验和巨大危机……
作者简介
张平,山西省新绛县人,1954年生于西安,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山西省电影协会主席。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文艺作品600多万字。重要作品有《祭妻》、《姐姐》、《血魂》、《入党》、《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对面的孩子》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山西省文艺基金金牌奖”,“啄木鸟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庄理文文学奖”,“金盾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最佳畅销书奖”,“五个一工程”等多种奖项。
长篇小说《抉择》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曾大大小小,断断续续进行过无数次整风和运动,而每次整风和运动的实质,其实都是对干部进行整顿,也就是对那些具有真正领导身份的干部进行整顿。所谓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究底里都是一次次大规模的干部整顿运动……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一词的内涵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国家公务员称谓的引用和出现,现在似乎在人们意识中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定式,只有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干部。但不管怎么样,一旦你在党政机关占据一个位置,那么在老百姓眼里,你自己就是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国家干部……国外的人们大概很难能听得懂这样的话,这种话惟有中国人才会一听就明白。 张平的《国家干部》乍一问世,就在今年的图书市场上掀起波澜。在近年来的反腐文学作品中,该小说篇幅最长、情节最为跌宕起伏。创作的手法、情景的描写、悬念的布置、人物形象的刻画等,都凸显出鲜明的特色。把该小说视为近年来反腐文学的扛鼎之作,绝不过分。 小说的精彩之笔毋庸赘言。笔者身为公务员,对小说描绘的某些情节略有体验。这里只想挑剔一下该小说中某些令人扼腕称憾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缺憾堪称败笔之作。 首先,小说依然没有脱离“清官政治”创作模式。主人公夏中民勤政为民的高风亮节,确实震撼人心。显然,张平对清官类的人物刻画已是轻车熟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对清官以浓墨加以褒颂,体现了大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求,也顺应反腐文学创作的主旋律。但是,对张平而言,仅仅把夏中民等人的勤政行为描绘得登峰造极,并未实现创作上的超越。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民主政治的建设尽管不否认清官,但反腐败不能单靠清官,而应该跳离“清官政治”的框架,在民主政治体制的范畴内,去解决腐败现象和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病。《国家干部》的结局虽然圆满,但读者没能清晰地感受到小说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呼吁和呐喊。换言之,小说只是发现了问题,并没有着力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次,《国家干部》中,“省委书记解决问题”的创作思路,显得老套而无奈。在许多反腐文学作品中,正反两股势力的撕杀,最终总是要归拢到高级领导面前,由他拍板定音,正义一方才会取得胜利。此类创作模式,已经见怪不怪。《国家干部》也概莫能外,它的创作思路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无异于“旧图纸盖新房”。小说中,夏中民代表的正义势力,遭遇了刘石贝所代表的腐败势力的冲击,当正义一方遭受重创后,不仅惊动了省委书记,而且引起了党的总书记的关注。省委书记亲临现场,这才导致了反腐斗争在整体格局上发生了质变。试想,假如夏中民没有遇到省委书记的支持,最终的命运将会如何呢?为什么正义与邪恶之间非要撕杀到省委书记面前呢?这好像古代戏剧的冤案,官司打到了朝廷,皇帝下了圣旨,大官管住了小官,冤案才能昭雪。这样的描写,表面上看,反映了党的高层领导反腐倡廉的决心,但在另外一个侧面,隐射出我们的反腐斗争在政治体制上的脆弱,令读者感到了一股失望。 第三,《国家干部》对某些场面的渲染逐渐接近一种变形的夸张,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令人产生某些窦疑。群众为了挽留夏中民,二十万人上街集会,数千人奔赴省城请愿,甚至生命垂危的病人也去为夏中民鸣不平。夏中民当选市长后,嶝江城彻夜狂欢,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这样的情节,夸张得好像有些离谱了。在现实生活中,读者对这种过分的拥戴清官的场面,是存在怀疑的。俗言道:糖多了不甜。对于小说创作而言,在情节的描述上,对某些场面进行渲染或者适度的夸张,当然是允许的,但是,如果刻意把某些场面写得极具感染力,而导致了变形的夸张,就显得有些虚假了。 第四,对武二的描写,在《国家干部》中也占了一定的笔墨。武二这种身披神秘色彩的人物,出现在小说里,能够增加读者阅读过程的悬念。但《国家干部》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武二的出现则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和不伦不类。更何况,武二与夏中民之间究竟产生怎样的牵连,小说并没有交待清楚。试想,假如缺乏武二用非法手段取得的某些证据,真相似乎很难通过小说情节本身而揭开。武二的出现,相对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这与“省委书记解决问题”一样,不够令人信服。 此外,在小说的叙述中,市委组织部长刘景芳曾担任团省委秘书长,是一处明显的瑕疵。共青团组织是没有秘书长这一职位的,只有挂靠团组织的青联、学联或青年企业家协会等,才配备了秘书长。瑕疵虽微,也算小小的败笔。小说一旦再版,应纠正这样的失误。 笔者挑剔《国家干部》的瑕疵,并非刻意否定张平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近年来反腐文学的创作精彩纷呈,《国家干部》达到了一个新的难以逾越的颠峰。但偌多的反腐小说中,“清官政治”和“省委书记解决问题”占了很大比例。此类小说,就读者看来,不像《沧浪之水》、《梅次故事》、《朝夕之间》等显得真实。张平的《国家干部》尽管作为主旋律作品,能够获得如潮的好评,但遗憾的是,它依然没有勾勒出我们国家民主政治的前景,某些言犹未尽的现实,没有反映在作品里。这多少使人感到了一丝怅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