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干部

出版时间:2004-2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张平  页数:478  字数:7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常务副市长夏中民和常务副书记汪思继都是在嶝江市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但每一次对他们的提拔动议,都会在嶝江引起轩然大波,引起方方面面的骚动和纷争,有些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在新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即将召开之际,面对着老书记的即将离退,面对着书记市长位置的再次空缺,面对着新一轮的干部人事调整,嶝江市又一次陷入空前的干部与民众的激烈对垒和殊死较量之中!谁将对他们的提拔任用起决定性作用,让嶝江市的上上下下面临着严峻考验和巨大危机……

作者简介

张平,山西省新绛县人,1954年生于西安,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山西省电影协会主席。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文艺作品600多万字。重要作品有《祭妻》、《姐姐》、《血魂》、《入党》、《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对面的孩子》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山西省文艺基金金牌奖”,“啄木鸟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庄理文文学奖”,“金盾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最佳畅销书奖”,“五个一工程”等多种奖项。
长篇小说《抉择》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曾大大小小,断断续续进行过无数次整风和运动,而每次整风和运动的实质,其实都是对干部进行整顿,也就是对那些具有真正领导身份的干部进行整顿。所谓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究底里都是一次次大规模的干部整顿运动……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一词的内涵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国家公务员称谓的引用和出现,现在似乎在人们意识中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定式,只有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干部。但不管怎么样,一旦你在党政机关占据一个位置,那么在老百姓眼里,你自己就是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国家干部……国外的人们大概很难能听得懂这样的话,这种话惟有中国人才会一听就明白。  张平的《国家干部》乍一问世,就在今年的图书市场上掀起波澜。在近年来的反腐文学作品中,该小说篇幅最长、情节最为跌宕起伏。创作的手法、情景的描写、悬念的布置、人物形象的刻画等,都凸显出鲜明的特色。把该小说视为近年来反腐文学的扛鼎之作,绝不过分。      小说的精彩之笔毋庸赘言。笔者身为公务员,对小说描绘的某些情节略有体验。这里只想挑剔一下该小说中某些令人扼腕称憾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缺憾堪称败笔之作。      首先,小说依然没有脱离“清官政治”创作模式。主人公夏中民勤政为民的高风亮节,确实震撼人心。显然,张平对清官类的人物刻画已是轻车熟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对清官以浓墨加以褒颂,体现了大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求,也顺应反腐文学创作的主旋律。但是,对张平而言,仅仅把夏中民等人的勤政行为描绘得登峰造极,并未实现创作上的超越。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民主政治的建设尽管不否认清官,但反腐败不能单靠清官,而应该跳离“清官政治”的框架,在民主政治体制的范畴内,去解决腐败现象和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病。《国家干部》的结局虽然圆满,但读者没能清晰地感受到小说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呼吁和呐喊。换言之,小说只是发现了问题,并没有着力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次,《国家干部》中,“省委书记解决问题”的创作思路,显得老套而无奈。在许多反腐文学作品中,正反两股势力的撕杀,最终总是要归拢到高级领导面前,由他拍板定音,正义一方才会取得胜利。此类创作模式,已经见怪不怪。《国家干部》也概莫能外,它的创作思路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无异于“旧图纸盖新房”。小说中,夏中民代表的正义势力,遭遇了刘石贝所代表的腐败势力的冲击,当正义一方遭受重创后,不仅惊动了省委书记,而且引起了党的总书记的关注。省委书记亲临现场,这才导致了反腐斗争在整体格局上发生了质变。试想,假如夏中民没有遇到省委书记的支持,最终的命运将会如何呢?为什么正义与邪恶之间非要撕杀到省委书记面前呢?这好像古代戏剧的冤案,官司打到了朝廷,皇帝下了圣旨,大官管住了小官,冤案才能昭雪。这样的描写,表面上看,反映了党的高层领导反腐倡廉的决心,但在另外一个侧面,隐射出我们的反腐斗争在政治体制上的脆弱,令读者感到了一股失望。      第三,《国家干部》对某些场面的渲染逐渐接近一种变形的夸张,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令人产生某些窦疑。群众为了挽留夏中民,二十万人上街集会,数千人奔赴省城请愿,甚至生命垂危的病人也去为夏中民鸣不平。夏中民当选市长后,嶝江城彻夜狂欢,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这样的情节,夸张得好像有些离谱了。在现实生活中,读者对这种过分的拥戴清官的场面,是存在怀疑的。俗言道:糖多了不甜。对于小说创作而言,在情节的描述上,对某些场面进行渲染或者适度的夸张,当然是允许的,但是,如果刻意把某些场面写得极具感染力,而导致了变形的夸张,就显得有些虚假了。      第四,对武二的描写,在《国家干部》中也占了一定的笔墨。武二这种身披神秘色彩的人物,出现在小说里,能够增加读者阅读过程的悬念。但《国家干部》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武二的出现则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和不伦不类。更何况,武二与夏中民之间究竟产生怎样的牵连,小说并没有交待清楚。试想,假如缺乏武二用非法手段取得的某些证据,真相似乎很难通过小说情节本身而揭开。武二的出现,相对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这与“省委书记解决问题”一样,不够令人信服。      此外,在小说的叙述中,市委组织部长刘景芳曾担任团省委秘书长,是一处明显的瑕疵。共青团组织是没有秘书长这一职位的,只有挂靠团组织的青联、学联或青年企业家协会等,才配备了秘书长。瑕疵虽微,也算小小的败笔。小说一旦再版,应纠正这样的失误。      笔者挑剔《国家干部》的瑕疵,并非刻意否定张平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近年来反腐文学的创作精彩纷呈,《国家干部》达到了一个新的难以逾越的颠峰。但偌多的反腐小说中,“清官政治”和“省委书记解决问题”占了很大比例。此类小说,就读者看来,不像《沧浪之水》、《梅次故事》、《朝夕之间》等显得真实。张平的《国家干部》尽管作为主旋律作品,能够获得如潮的好评,但遗憾的是,它依然没有勾勒出我们国家民主政治的前景,某些言犹未尽的现实,没有反映在作品里。这多少使人感到了一丝怅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家干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5条)

 
 

  •   《国家干部》写的确实很有意思!我们可就一个县级的小市啊!你们千万可别多想。在界定了这范围之后呢,接着,前任离休的市委刘老书记呢?就成了公然的黑道老大,他享受着政府的奥迪A6,他住着够级别的大别墅,他一张嘴就是“与时俱进”、“顾全大局”、“关心人民群众”的社论术语,然后他再纹丝不乱且波澜不惊地,从容指挥白道干部、黑道首领,将一个叫登江市的地方,彻底变成了就象金三角的毒梟根据地。而且黑白两道的合流总据点就堂而皇地设在市政府里了!此书让人看过之后心里就自动举一反三,之前是草民进不得官府所以就会瞎猜,那里边可能是什么样什么样;再一看《国家干部》,咳!里边原来就这样。《国家干部》的作者是作家张平,他是山西作协的呀,净写那边的腐败纪实。这不眼前又有事儿了,黑煤窑迫害河南童工,上下紧张批示严处。可至今还有童工没找着呢。欲知内幕端详,就请看《国家干部》。还真不是有意赶着来的。可一不神留,书里书外还就真撞了车。
  •   一个好字代表所有,所有的人民公务员、国家干部应该象夏中民一样。
  •   从大学以来,一直特别喜欢张平的销售。写实!
  •   强烈推荐张平的书非常好看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看了简直是爱不释手啊.
  •   写的有点过,是那种理想中的干部,但是现在还能找到么
  •   书中的正面角色现实中找不着,发面角色倒是有能对上号的,还是学学明朝那些事的写法吧,人没有十全十美的
  •   总体来说,我觉得比起王跃文写的官场小说,节奏及文笔方面差了些,但是还是值得一读的,期待不要太高就好
  •   我是先看电视再看的书,电视跟原著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夏中民可望不可及也,是理论的中的国家好干部看后无言
  •   太理想化了
  •   好久以前看的了。现在来评,主要是作者当上了副省长。1、这本书太长,看着累。2、主人公,在我们的身边看不到影子。3、两人聊天,一个人可以连续说4000字的醉话,听者不累,我读者都累了。
  •   书的边没裁好,外面有些肮脏.
  •   《共和国作家文库》也很好,封面设计很艺术,有书香味,但原定是80本,我在网上搜集到了80本的目录,而现在是越卖越多,不知共有多少本?或要出到多少本才算是个底?我觉得:一是有新增加的书就在网站上公布新的目录;二是不要因为好卖就随意将书列入到这套丛书中去,太滥了就不好,不能只顾经济效益。
  •   无收到书,所以无法评论.
  •   我在网上找到免费下载 [...]
  •   读者评论 主题: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好像网上能看到,不书数是不一样的★★★★★作者: 可怜见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好像网上能看到,不过书数是不一样的,下载:[...]
  •   张平不愧是张平,这本书写的相当有深度、有水平,从根本上反映出了我们国家目前存在干部管理上的很多问题,值得每一个干部和我们每一个群众深思。
  •      刘石贝一个厅级干部编织的关系网,就需要省委一把手出面才能搞定。那要是省委一二把手出现问题,那谁才能搞定呢?看来省委书记和省长轮换到其他省市任职,还是会减少很多风险啊。
       刘石贝为什么能编织一个这么牢固的关系网,为什么能把各种亲戚,司机秘书都安排在各要害部门? 这就是人治的结果,缺乏监督。他手上掌握着公权利,但人民监督不到他,这必然导致公权利的滥用。
       要是人民都指望着上访,指望着出现一个青天来解决问题,就说明制度出现了问题。
      
  •     宿舍有一妹子从图书馆借阅,每天看十几页,看得很累。双鱼座的女生劳心,所以心机比较深沉吧,我闲来无事也翻阅了下,比较真实,但是后半部分的记忆是比较模糊的,大概是出版之故被和谐了,所以有些脱离逻辑。还是很值得看一看的,中国人骨子里的农业经济意识根深蒂固。
  •      《国家干部》是一部有关政治的现实题材小说,整部小说近七十万字。这部小说深刻描写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者夏中民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坚决与违背人民利益的少数干部进行斗争,从而热情地讴歌了党的执政能力。我认为这里的干部主要是指党的骨干和指挥人员。
       主人公夏中民是嶝江市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市长。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舍生忘死地维护百姓的利益,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坚决推行农民减负计划、精简行政机构及多余干部分流;坚决反对干部及家属在沙石场谋取私利、坑害民工的行为;坚决推行招商引资以治理水库、造福百姓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同时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坚决拒绝了汪思继、刘石贝的利益诱惑和拉拢;坚决与混进干部队伍的坏分子齐晓永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因夏中民破坏了他们的计划,汪思继、刘石贝等人幕后操纵、精心策划,利用谣言污蔑夏中民、覃康等国家干部,并且非法操纵选票,致使夏中民在党代会上落选。上级浩州市委采取了让矛盾充分暴露的策略,并通过省委工作组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的调查,分析了事件的性质,揭开了事件的真相,最终铲除了汪思继、齐晓永、杨小贵等社会毒瘤。夏中民重新被任命为市委副书记并在人代会上当选市长,这是民心所向,是符合人民群众心愿的所向。   
       看这部小说时,我被夏中民感动了无数次,他爱民如子,是嶝江市人民心中的好市长。他的至理名言是:“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也许有些人觉得夏中民这样好的国家干部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现实社会里鲜有这样廉政的干部。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中石油分公司原总经理贪污腐败,14年间步步高升 ”也许正是因为现在经常听到某某官员贪污了几个亿,某某官员有多腐败的新闻报道,我们不太相信一切太美好的东西,也就否认了类似夏中民这样的好官的存在。其实我觉得在我国干部队伍中大部分的干部是清廉公正,为人民谋福祉的,他们共同为把我国建设为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只是有一小部分干部抵御不住外界的诱惑,因自身的权力欲望膨胀导致走上了贪污腐败这条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不归路。
       看完这部小说我对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和我国的选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其一,通过小说对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刘石贝和汪思继要在嶝江筹划他们的夺权计划,主要就是看中了嶝江是县级市。小说中的嶝江是隶属于昊州的县级市,县级市应该是以城市人口为主,GDP的主要来源非农业。县级市是指行政地位与县、自治县相同的省辖城市,属于县级行政单位。一般由地级行政单位代管,也有部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理。名义上由地级行政单位代管,实际是省级和地级行政单位共管。正式名称是某某(省)某某市,如唐山市所代管的迁安市,称为河北省迁安市。县级市与县是有区别的:一是工作重心上,市以城市工作为重点,兼顾农村;县以农村为重点,兼顾城市。二是在配套政策上,各级政府对市城建的方面支持多;对县的农业,扶贫较多。三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上,市政府介入较多因而基本上是县级水平;县主要由驻地镇政府管理因而基本上是镇级水平。四是机构设置上,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较强;而县在农业方面强。五是对外招商引资的条件上,市的吸引力比县大的多。
       其二,对我国选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由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来行使权力。我国选举制度的特征:是基层人大代表有人民直接选举,县级以上有下级人大代表中产生,逐级选举;也就是代表人民的意志;行政机构有人大代表选举,多是根据宪法由党委或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提名,分投赞成和反对和另选他人票两种,本质是由人大决定国家机构组成。夏中民维护党的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有力地阻碍了汪思继、刘石贝等人的以权谋私的欲望,打破了他们企图一统天下的美梦,因此他们将夏中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汪思继、刘石贝等人幕后操纵、精心策划,利用谣言污蔑夏中民、覃康等国家干部,并且非法操纵选票,致使夏中民在党代会上落选。小说投射出在我国政治生活的实际中,选举制度的一些环节和方面还不够健全,已经确立的选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也还没有得到普遍而严格的遵守,从而使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加强选举制度的民主化乃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潜规则”盛行的时代,何时才能风清气正?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政治环境中,当一名领导干部非常清明和廉洁时,他手下的干部群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欣欣向荣;当一名领导干部变得十分昏庸和腐化时,他所管辖的地方就会民怨沸腾、冤狱丛生。
       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像夏中民一样,为民请命、敢当责任,我们的党才能永葆青春、永远保持先进性。
  •      “隐隐约约的他看到门好像被轻轻的推开了。”
       这是小说《国家干部》的开头,一部政治小说开始就被一种悬疑的气氛笼罩,一定会吸引不少读者——我算是其中之一,最近的阅读主要集中在冷眼向洋系列,虽然收获颇丰,但毕竟是几位国际问题专家的学术余笔,不比小说的轻松。作为调剂,当然也是意外——老婆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我顺手拈来——这是继前面提到的《西州月》之后的第二部政治小说。原先每天在家得空读个三五十页,感觉不过瘾,干脆今天上午呆坐半天,解决了事。
       夏中民——这一理想化的描写在我看来非常有力度,只是跳出小说,放眼现实之下难免如西方童话中的“王子骑白马”,向他这样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干部现今早已如恐龙般灭绝——只要是稍稍具有良知的人都会同意我的判断,小说中大段大段的对话以及老百姓情愿的描写赚取我不少眼泪——我就是眼皮子薄,心软,动不动就被整得眼泪哗哗的,成不了大事,倒还有些人性,但是我知道这不会发生。
       我无意评价中国的政治,以及玩政治的官僚。作者聪明,其实从小说中我可以看出他对现行体制的憎恨与抨击,只是借夏之口而已。嶝州的官场在作者的笔下就是黑社会,甚至比黑社会还黑,夏中民想凭借一己之力把黑了多少年的东西变白,难免付出惨痛的代价——尽管他赴汤蹈火九死不悔,我靠,中国的官场上有这样的人?结局不出窠臼——大领导出面,顺应民意,皆大欢喜。这是现实吗?
      小说写得不错,比较耐看。
       “据悉,作家张平在刚刚结束的省人大会议上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
       我关心的是本文的标题
      
  •       我始终觉得,写官场的书,更多的是在写作者内心的挣扎,权利和公平之间,永远都在角逐。这本书写的不错,人物塑造的很鲜明,并且始终洋溢着光明的理想。和其他的官场小说比如《驻京办主任》等比起来,他是乐观的,这点挺好,最起码会给读者一定的力量——
        我不太喜欢悲观的作品,他不能给人以激励,不管怎么说,历史的车轮还是不断前进的,不管大家承认与否。
  •     前日读完张平著的这部70万字的小说《国家干部》,颇有感触,现实主义的政治题材小说。是的,作者后记中说的没错,现代人都在关注经济,很少有人再去关注政治,这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政治而活是不可能的,是不现实的。政治就是现实,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逃避现实。政治是超残酷的,政治是超现实的,政治是超复杂的。假如政治生活就像海洋的话,那我们每个人就像漂流在海面上的小船。你不随波逐流,你就会被浪潮淹没。我们每个人必须关注现实,我们每个人必须关注政治。
      “在中国,一个上级领导的好恶,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干部的命运。”
      “记住,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自己摆在组织的位置上,你是站在组织的立场上,你是在为组织说话。你要以组织的名义达到你的目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灵验的很!”
      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做人必须讲义气,做事必须讲策略。而 且,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单人在这个社会上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用心去做,全心投入,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三心二意,应付差事,心浮气躁,游游荡荡,毫无目标,好高骛远,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要努力做自己的主人,身体的主人,思想的主人,行动的主人。只有做好了自己的主人,才能做好自己事业的主人。大道相通,殊途同归。健康、勇敢、财富、美德,是一个男人一辈子的追求。
      2009-12-3
      
  •     当参与官僚体制的官员发现通过献媚、贿赂、拉帮结派、互相勾结能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且成本较低的时候,这个体制必将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巨大,并且逐渐形成一种游戏规则。夏中民对于这种游戏规则而言,显然是一个违规者,不按规则出牌,当然会被其他参与者淘汰,如果不按规则出牌,还想改变规则,那么这个雪球将从你的身上滚过,粉身碎骨的可能性极大。更加可怕的是所有雪球的游戏的参与者都是通过官僚任免制度获得任命的。
  •     除了在文艺创作中,我们还能否找到这样一个“纯粹”的人!
      
      本来是想学一些厚黑,来解决我在LX的生存难题,但是却被夏中民那种高度的智慧和人格所折服。
  •     感觉不是很真实。那些腐败官员难道就那点本事啊。太极端了,好的官员就什么都好,腐败的就几乎没有好的。
      真的还有夏中明这样的人吗?应该没有了,没法生存啊。不过希望以后真有那样的并且越来越多。
  •     一边看一边在流泪,夜以继日地看完这本书后,我差点儿申请入党了。
      
      有个好干部多难啊,但其实反过头来再看,这不是歌颂一个英雄的故事,而是对中国当时的干部制度提出了深深的担忧,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好干部呢?那么群众的希望在哪里?
  •      我花了两天时间连续看了电视剧版国家干部,感触很深!塑造的夏中明不错,是个深受爱戴的好干部,一心为人民服务,不计较个人得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尤其最后部分,看到那么多村民主动举着蜡烛,期盼市长能好起来,我的眼眶湿润了,感动。。
       当然,这样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一是现在的社会更功利,二是电视毕竟是电视,人生要比电视剧更复杂。我是个大四快毕业的人,没有选择工作,而是考上了研究生,我更想通过电视剧学到也是我最缺乏的不是对夏中明的崇拜,而是电视剧中所展示的领导艺术。如何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更有利的说服别人(大家可以回顾夏中明在筹措水库清淤的事情中所应用的语言技巧,高明~)
      
  •     中国国情是不是已经走入了一个非改革不可的境地?古人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是眼下当一个干部陷入某利益群体时,若要被提拔,就只能为这个群体服务效力。如果他要为老百姓负责,要为党和国家负责,那他同该利益群体必然会背道而驰,水火不容。于是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怪圈,你要为老百姓干事,就别想得到提拔;你要是想被提拔,那就只能同这个利益群体同流合污!过去是官官相护,现在是官官相怕;过去是下级怕上级,现在是上级怕下级;过去的干部怕领导,现在的领导怕干部;过去的干部怕运动,现在的干部怕告状。大大小小的干部,谁也怕,就是不怕老百姓;谁也不敢得罪,就是敢得罪老百姓。
       还是作者说的对:文学缺失了对政治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等于让文学失去了正义感和是非感。我们的当代文学创作,应该有一批关注政治关注现实的作家,或者我们的作家们应该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去关注政治,关注现实,显示出直面社会的人格力量,表现出应有的批判精神,这既是文学的职责,也同样是对社会发展中出现危机的警示。当知识分子不再为真理而奋斗,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当知识分子隐入沉默不再进行文化思想批判和探索,民主精神就难以存在。
       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应该是时代进步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转载出自人和网(www.renhenet.com)
  •     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张平的《国家干部》。
      应该算是张平的新作了吧,今年2月出版的。
      很有一段日子了,读书只是在网上,找些玄幻、奇幻的小说来看,乐此不疲。当然,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我自己也在写《邪樱》,自然关注同类的小说——还有《邪樱》的销量;同时,赶不完的稿子更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去看书的时间也减少了许多。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就是:我似乎开始拒绝疲劳了。
      《国家干部》这样题材的小说看起来会很累。真的。很累。
      虽然这么说着,从《天怒》《大雪无痕》那个时候开始,《国画》《跑官》《十面埋伏》《抉择》,倒也是都看了的。
      有时候还义愤填膺一把。
      而更多的想法则像读《国家干部》,我面对书中那个奇迹般的结局的时候,不得不苦笑连连。
      张平在《后记》中说的很清楚:“(但)《国家干部》终究还是一部小说。”
      是的,小说。我无法责怪张平。
      这几年流行反腐反黑的小说,真的颇有些精品,但它们无一例外都有一个令人欢喜的结局——而主角则多数具备唐吉诃德的几乎全部特征。
      可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没有丝毫的弦外之音,相信我,在我敲击键盘的同时,我心里更多的在想张平在《国家干部》的后记中提出的那个问题。
      简单的说,是关于文学的现实意义,乃至政治意义。
      我可以像很多朋友一样说些怪话,抨击、批判某些东西,反正我人微言轻,大概还不会有人为此请我去“喝茶”。
      但我并不想。
      有不少朋友说央视的《康熙大帝》是垃圾,说那些清朝戏统统都是垃圾。但我却看得很带劲。在看《康熙微服私访记》时,更是把word都一直开着,随手记下些台词,以备自己后用。
      说实话,邹静之的剧本写的真是很好,听朋友说他一集本子四万块,窃以为:这个价位是很合适的,如果再高些,那就更妙了。
      文学应该记载些什么?文字的价格又该怎么计算?
      这其实并不是问题。
      在我看来,写字,不管写什么,首先最重要的是写字的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然后才是内容。
      张平、二月河、邹静之……这些作者首先拥有的都是能力,那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作不得假,自己也写了些东西出来了,对这个感受尤其深。
      至于“文以载道”——总会有载道的人,也一定会有对这些人大加嘲讽的“同志”出现。
      文字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只要加以适当的组合,就可以蔑视一切了——尽可以不讲理。
      所以,我也不想讲理。
      好久以前,嗯……总有个几年了吧,我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海洋文化”等等字眼很是敏感,把自己摆到一个“卫道者”的位置上去,张口闭口“我们中华如何如何”。
      现在,这种坚持当然还是有的,只是不把它挂在嘴上了。
      后来,曾经自以为是个“理智”的青年,在网上和某些“爱国青年”——这个引号要声明一下,绝不是贬义、反话,无非是对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部分朋友的通称罢了,事实上,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青年都是爱国的——大肆辩论。
      在得到了无数“汉奸”和更加等而下之的称号之后,我逃跑了。
      到现在我还这么认为,除了逃跑之外别无他路,换了谁都是一样。
      但我还是太不小心:前几天在旧雨清风,一不留神把自己的签名弄成了一句日文的情诗,马上挨了骂,出于一种看笑话的荒唐心态,我在情诗底下加了一句不伦不类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马上觉得自己这个人很是没劲,于是再也不要什么签名。
      文字难道不是很奇妙的吗?我笑。
      对于很多问题和现象,不管是大是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国家干部》、清宫戏……都是的,但毛病总可以改进,我宁愿相信张平的《后记》是这样的,看完清宫戏读《清史稿》是这样的……自然还有很多东西无法改进,可知道它无法改进的同时,似乎也能算是一种改进吧。
      修身。
      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邪樱》写到现在的字数大约是七十几万,巧得很,和《国家干部》一样,虽然二者绝没有任何的可比性,无论是在哪个方面。
      而且,我也一再提起白羽的那句话:“人总要吃饭,而我也是个人。”
      但是……
      修身。
      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200?-
  •       不能不说,《国家干部》在近期来说是一部反腐的好书。我前一段买了一本,最近又下载了一套根据它改编的电视剧看看。确实,这部小说能给人一种激励的力量,在塑造了夏中民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好国家干部的形象的同时,可以看到的是,《国家干部》还是深刻地揭示出潜规则在官场上的现实存在。夏中民为什么屡遭排挤甚至寸步难行?其实就是他触动了潜规则这张大网。他的同学、同僚、下属无不遵循这一规则,而他就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在人大改选中败下阵来。在这场战役中,夏中民凭着一己之力,捍卫了自古以来的“清官政治”的存在。但是,悲剧也就在于作者依旧坚守了“清官政治”的梦想,而没有从制度的建设上来挖掘反腐败的策略,反腐败不能单靠清官,但是民主政治的滞后,使得大家还是沉浸在自古以来的“清官戏剧”所营建的梦想里面,作者张平也不脱其臼。
        另外在夏中民和贪官们的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省委书记乃至于中央的支持。这依旧无法脱离我以前说过的这类反腐败小说的老套路:“胜利=反腐败的下属-(腐败的上司+腐败的省里的后台)+中央的支持”。这本《国家干部》也没有例外地走了这条解决矛盾的道路。这个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反映了我党高层领导们反腐倡廉的决心,另一方面其实也就反映了体制还不够健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不能不让读者对我们的基层权力机关的廉洁和自我清洁能力信心有可能产生一些动摇,而这个估计也不是作者的本意。
        所以这本《国家干部》尽管在反腐系列小说中确实属于杰作,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小说的处理上还是落入俗套。在感动读者之余,依旧可以看到其他远远不如《国家干部》的小说的共性。另外,小说在处理市民对夏中民的拥戴上,过火了一点,也存在不够真实的一面。
        电视剧,好像改编了不少,我还没有看完,不发表意见。
  •      洋洋70万字的《国家干部》在描绘了夏中明这样一个优秀的“国家干部”的同时,更深层次的引发了读者思考:他在得到澄江百姓拥戴的同时,却在官场举步维艰,甚至处境险恶的现实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这是怎么了?
       中国百姓千年以来就有浓重的“青天”情结,夏在百姓心目中无疑是“青天”式的好官,他深入群众,与之同甘共苦,且公私分明,不贪不贿。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口皆碑的好官,却受到了强大的利益集团的有形无形的排斥、甚至攻击,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被他们视之为威胁,于是暗杀、诽谤、阴谋诡计、贿赂等等软的硬的都来了。
      一个青天好官为什么是威胁?
       当参与官僚体制的官员发现通过献媚、贿赂、拉帮结派、互相勾结能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且成本较低的时候,这个体制必将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巨大,并且逐渐形成一种游戏规则。夏中民对于这种游戏规则而言,显然是一个违规者,不按规则出牌,当然会被其他参与者淘汰,如果不按规则出牌,还想改变规则,那么这个雪球将从你的身上滚过,粉身碎骨的可能性极大。更加可怕的是所有雪球的游戏的参与者都是通过官僚任免制度获得任命的。
       百姓拥戴的“青天”夏中民最终还是在另外一个上级的“青天”的帮助下度过险关。澄江的利益集团也在上级组织部门的查处下分崩瓦解。盼望青天来保一方平安是最不保险的,作者对于这样的基于“青天救济”的模式显然非常忧虑。面对新闻中不断爆出高官下马的丑闻,看看他们的落马经历,怎么能不为这种官僚制度产生忧虑。
      
  •     《国家干部》的败笔之作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4年04月19日15时16分 来源:星辰在线
       
       
        张平的《国家干部》乍一问世,就在今年的图书市场上掀起波澜。在近年来的反腐文学作品中,该小说篇幅最长、情节最为跌宕起伏。创作的手法、情景的描写、悬念的布置、人物形象的刻画等,都凸显出鲜明的特色。把该小说视为近年来反腐文学的扛鼎之作,绝不过分。
      
        小说的精彩之笔毋庸赘言。笔者身为公务员,对小说描绘的某些情节略有体验。这里只想挑剔一下该小说中某些令人扼腕称憾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缺憾堪称败笔之作。
      
        首先,小说依然没有脱离“清官政治”创作模式。主人公夏中民勤政为民的高风亮节,确实震撼人心。显然,张平对清官类的人物刻画已是轻车熟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对清官以浓墨加以褒颂,体现了大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求,也顺应反腐文学创作的主旋律。但是,对张平而言,仅仅把夏中民等人的勤政行为描绘得登峰造极,并未实现创作上的超越。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民主政治的建设尽管不否认清官,但反腐败不能单靠清官,而应该跳离“清官政治”的框架,在民主政治体制的范畴内,去解决腐败现象和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病。《国家干部》的结局虽然圆满,但读者没能清晰地感受到小说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呼吁和呐喊。换言之,小说只是发现了问题,并没有着力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次,《国家干部》中,“省委书记解决问题”的创作思路,显得老套而无奈。在许多反腐文学作品中,正反两股势力的撕杀,最终总是要归拢到高级领导面前,由他拍板定音,正义一方才会取得胜利。此类创作模式,已经见怪不怪。《国家干部》也概莫能外,它的创作思路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无异于“旧图纸盖新房”。小说中,夏中民代表的正义势力,遭遇了刘石贝所代表的腐败势力的冲击,当正义一方遭受重创后,不仅惊动了省委书记,而且引起了党的总书记的关注。省委书记亲临现场,这才导致了反腐斗争在整体格局上发生了质变。试想,假如夏中民没有遇到省委书记的支持,最终的命运将会如何呢?为什么正义与邪恶之间非要撕杀到省委书记面前呢?这好像古代戏剧的冤案,官司打到了朝廷,皇帝下了圣旨,大官管住了小官,冤案才能昭雪。这样的描写,表面上看,反映了党的高层领导反腐倡廉的决心,但在另外一个侧面,隐射出我们的反腐斗争在政治体制上的脆弱,令读者感到了一股失望。
      
        第三,《国家干部》对某些场面的渲染逐渐接近一种变形的夸张,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令人产生某些窦疑。群众为了挽留夏中民,二十万人上街集会,数千人奔赴省城请愿,甚至生命垂危的病人也去为夏中民鸣不平。夏中民当选市长后,嶝江城彻夜狂欢,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这样的情节,夸张得好像有些离谱了。在现实生活中,读者对这种过分的拥戴清官的场面,是存在怀疑的。俗言道:糖多了不甜。对于小说创作而言,在情节的描述上,对某些场面进行渲染或者适度的夸张,当然是允许的,但是,如果刻意把某些场面写得极具感染力,而导致了变形的夸张,就显得有些虚假了。
      
        第四,对武二的描写,在《国家干部》中也占了一定的笔墨。武二这种身披神秘色彩的人物,出现在小说里,能够增加读者阅读过程的悬念。但《国家干部》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武二的出现则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和不伦不类。更何况,武二与夏中民之间究竟产生怎样的牵连,小说并没有交待清楚。试想,假如缺乏武二用非法手段取得的某些证据,真相似乎很难通过小说情节本身而揭开。武二的出现,相对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这与“省委书记解决问题”一样,不够令人信服。
      
        此外,在小说的叙述中,市委组织部长刘景芳曾担任团省委秘书长,是一处明显的瑕疵。共青团组织是没有秘书长这一职位的,只有挂靠团组织的青联、学联或青年企业家协会等,才配备了秘书长。瑕疵虽微,也算小小的败笔。小说一旦再版,应纠正这样的失误。
      
        笔者挑剔《国家干部》的瑕疵,并非刻意否定张平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近年来反腐文学的创作精彩纷呈,《国家干部》达到了一个新的难以逾越的颠峰。但偌多的反腐小说中,“清官政治”和“省委书记解决问题”占了很大比例。此类小说,就读者看来,不像《沧浪之水》、《梅次故事》、《朝夕之间》等显得真实。张平的《国家干部》尽管作为主旋律作品,能够获得如潮的好评,但遗憾的是,它依然没有勾勒出我们国家民主政治的前景,某些言犹未尽的现实,没有反映在作品里。这多少使人感到了一丝怅然。
  •   张平毕竟和邹静之是不一样的,他现在已经在某省当副省长了。
  •   在看,唯一的感觉是,像进入了一个后清时代。
  •   有点不敢看,怕神经承受不起。
  •   人们必须觉醒 要明白将自己的福利寄希望于清官的出现是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
    要把权力者关进笼子里 放在显微镜下
    夏中民那种人的出现是违背常理,违反人性的,是作者和读者yy的梦
    宣传部门喜欢这样的作品
  •   《国家干部》用夸张和集中矛盾的手法强调了人民的力量。而人民的力量才是促进体制完善的最终力量。体制不可能自己完善,也不可能指望既得利益集团来完善,最终只要靠人民的力量。这很现实,很符合国情。小说忠于现实但毕竟是艺术创作,对人民的力量进行理想化的描写正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俗套”与否,不是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被很多人写过。相反不符合现实的“创新”才是真的意淫。
    书中取得胜利的套路正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思考体制的问题。这恰好是小说的成功所在,比直接去讨论该有什么样的体制更现实更有意义。
    只能说你还没有看懂这部书,分析的是表面,流于肤浅了。
  •   好,不错,支持
  •   一个渴冀出现清官的社会,不正是一个极为不正常的社会吗?凡是清官出现的时代,必定是有问题的社会。
  •   是转载?
  •   不好意思,是转的。
    我在那个网站上看到的这个帖子,也是转的,并且没有注明原始出处。我不知道注明那个出处好了,是原始的?还是黑转的?
    最后,只好注明作者名。写得很好,我也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以后还是自己写。有时太忙了。以后争取每天都在这里呆上30-60分钟。
  •   这几点都挺有道理的
  •   我不是很同意上面提到的前三点。夏中民是清官不错,但这个小说已经不是简单的清官政治了。它提到了我国当前清官不得上位的原因,通过对刘石贝代表的集团的描写,实际上已经将矛头指向了人大代表制度。书中的刘石贝并没有腐败,一个不腐败的官员代表的集团(这一集团也不是以腐败为最主要特征的)利益已和其所在地大多数公民对立起来,而公民并不能决定他们的命运应由谁来掌握。还有二三点,你注意到了吗:省委书记是在群体事件发生后才想留下夏中民的,之前他对夏的印象并不好。也就是说实际上不是省,“省委书记解决问题”而是群众解决问题。至于第三点说的事件很难发生我自己将它理解为张平对人民的一种期待:他们不是在拥戴清官,他们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至于他们的利益代表是个清官,这才是张平的无奈。他总不能直接宣传普选制吧。虽然我从中读到了强烈的暗示:只有普选制,才能避免出现刘石贝集团。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反腐小说,它更像政治体制小说。
  •   同意楼上的。这本书的前言里就说了,这是本政治小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