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曹文轩  页数:389  
Tag标签:无  

前言

  无论如何,这部由讲稿改成的书稿是要抛出手去了。  这首先是因为受我的学生们的鼓励。他们曾极真诚地支持过我讲授这门课。当时教室容纳不了那么多人,拥挤不堪使课几乎无法开讲。管教务的同志无奈,只好发听课证加以制约。这样,一些有心听课的人不得不被拒之门外。对此,我心中一直深怀歉意。还有一些“合法”的听讲者,也因座位紧张而一直自带凳子坐在人行道上。我并不认为这门课是严谨深刻的(事实上倒有许多浮皮潦草的地方),使我感激的是他们能理解我的讲授动机。他们甚至宽容地谅解了我的种种奇思怪想。  我曾向他们说我要把讲稿改成书稿。  另外,这门课已讲三轮,我也打不起精神来再讲了。我这人有个很坏的毛病(这毛病对一个教书人来说简直是致命的),这就是:我不能重复讲述自己的观点。第一次讲时,精神饱满、理直气壮。第二次讲时,便要有意振作一下精神。待到第三次再登临讲台时,便不时感到一种痛苦。一是觉得重复是乏味和无聊的,二是几乎要失去信心:你所讲的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意思,又有多大正确性呢?并为自己软弱和贫穷的理性而感到羞涩和汗颜。我总是这样太快地怀疑自己的昨天,甚至是在当天晚上就要对自己早晨苦苦思索而获得的见解惶惑。  “去开掘另一门课吧,趁早让这部书稿离开我。”我想。  七十年代后期,沉闷的中国文学原野上显出了活气,中国当代文学一日一日地向世界显示着生命复苏的迹象。但,由于巨大的历史惯性力,大部分作品仍在旧有轨道上运行,文学界在重重阻力和种种精神障碍物面前,只能作一些现在看来算不得什么的试探和突破。文学局势的根本好转,应当说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幼稚的中国当代文学由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以空前的速度在走向成熟,并迫使对中国当代文学不屑一顾的国际文坛不得不刮目相看。成熟的标志是:文学现象频繁出现。文学打破了过去凝固不变、老气横秋的沉闷状态,显示了它内部躁动不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的裂变和出新不断引起读者群的哗然、评论界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被动感。这种调整、变形的过于迅速和现象消长周期的过于短暂,固然也是不成熟妁标志,但,它却是走向成熟的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  作为历史,我要把这些现象的过程描述下来,将它们的前因后果记录在案,并企图在理论上加以实质性揭示。在这样一个还未走出专制阴影的平庸时代,我们很难指望自己有多么了不起的学术研究。我只是想使这本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份备忘录。  由于时间和一本书的字数限制,我不可能将所有现象都在这本书里描述出来。还有许多题目我已做好,如《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八十年代中国文学》、《悲剧原因的递换》、《对称性的打破》、《线性结构的衰弱》、《感觉主义》等,但觉得这些题目做得未尽如人意,又一时来不及改出,只好在将来以另一本书出现了。  我对单论某一个作家或某一部作品的兴趣始终不大。原因是我觉得,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那种点状研究已相当精致和深入了,我望尘莫及。我曾对一位搞评论的朋友说:你咀嚼一部作品太狠,一条一条地撕着吃,最后连骨头都吃了。我不愿作这种细活,只愿去大致上感觉这部作品的主要题旨和倾向,并很自然地将它跟若干这一类的作品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迅速把它们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下去分析。我以为我的这种方式也有存在的理由。事实上,对当代文学的研究,正需要加强对文学进行条状和整体的把握,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见树不见林、见池塘不见江河的研究状况。出于这种动机,我往往在点到作品和对它们稍加分析以后,便将思路荡开,把力量放在由众多作品构成的这一个文学现象的理论阐述上。  ……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理论专著,对于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由表及里,由零散串成统一,以生动的文字配上翔实的史料,刻画出明了的文学脉络,对加深当代大学生及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素养起到很好的作用。书作者是北大教授、文学博导,是长期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理论素养深厚,在全国文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有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白栅栏》、《甜橙树》、《追随永恒》、《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15种。
主要学术著作有《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小说门》、《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等。
主编《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五十年中国小说选》、《现代名篇导读》、《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等。
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意大利第三十届Giffoni电影节“铜狮”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等学术奖和文学奖30余项。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国际文化背景
第二章 基本主题:反封建主义
第三章 文学语言的演变
第四章 心理小说的崛起
第五章 从一维构成到多元复合
第六章 大自然崇拜
第七章 原始主义倾向
第八章 浪漫主义的复归
第九章 淡化趋势
第十章 寻“根”热
第十一章 硬汉形象塑造
第十二章 幽默情调
第十三章 文学研究日趋立体化
第十四章 文学对哲学根柢的寻找
第十五章 新诗潮
第十六章 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
第十七章 中国,渴望着“纪念碑”式的伟大作品

章节摘录

  其三,物质的忧虑消失,使痛从外部转向内部;不断加强的教养,使心灵世界复杂化、细腻化。现代人由于物质生活的忧虑消失,肉体的痛苦不再吸引他的注意力(即所谓为生活而焦  愁),过去物质贫乏年代所不能感受到的心灵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物质贫乏期,人类的痛苦是肉体;物质丰富期,人类的痛苦是灵魂。文化教养的加强,也进一步敏锐了对心灵世界的感觉。教养越深,心灵世界则越复杂化、细腻化。缺乏文化,物质生活艰难,必然形成愚钝倾向,失去对心灵世界进行感应的闲情和能力。较之过去,进入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的中国人,已不由自主地开始窥见、玩味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几年的心理小说所写的心理上的迷失感、紧张感、忧郁感,皆是因为生活所发生的这些变化。许多作家爱写的孤独感更是生活的反映。新生活带来了噪音、迪斯科、旋转的舞台、超级市场、五颜六色的激光、蝙蝠衫、奥琪抗皱美容霜,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产物:孤独感。  浩浩荡荡,几千年奔流不息的一条中国文学长河,实为人间奇观。几千年形成的文学传统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由于宗教、文化的源头与他民族相异,这个民族又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和很难改变的内倾性格。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这种伟大酿造了它惊人的固执。这种固执所凝聚起来的力量,大到足以同化异物,而不会被异物同化。小小台湾岛处于国际文化的排天巨浪之中,如何?一时失控,西化了一阵,便拨转马头,回到正位。就在那一片爵士乐中,在象征派、印象派、各种各样的现代派包围之中,依旧沿着中国古典文学的道路,不肯越轨,把西洋文学全化为己有。再说,中国的社会结构方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学不会被国际文化所湮没。这是一个本质上稳定性的——超稳定性的社会结构。它具有很强的抗击、缓冲和排解外来文化的能力。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严密系统的文化。在世界上似乎没有一种文化像中国文化如此经久耐磨。它不断受到冲击,但终不能使它从本质上崩溃。它的凝聚力、缓冲力,使所有冲击力量都不能达到与它势均力敌的状况。它的坚固在于它的弹性。  国际文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学的方向,但中国文学确实与国际文化发生了某种共鸣。在外来文化的顽强影响下,中国当代文学无论是它的外部还是内部,都在发生明显和不明显的效应。这些,我们在上面已作了具体分析。  我们要说的最后一层意思是:当代中国文学要义不容辞地参加世界竞争。  “竞争”这个字眼容易使人联想到商业。但,从各个作家的创作和各民族的文学都希望被世界所承认、企图在世界获得位置这个角度上讲,“竞争”一词用于文学也未尝不可。使用“竞争”这个似乎不体面的单词,可能更容易强化“文学应当走向世界”这一意识。  中国当代文学就是应当走向世界。  我们应该开始郑重地思考“世界文学”这一观念了。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只是被他本国民族所理解而世界无法理解的伟大作家——如果他真是伟大的作家的话。美国著名作家弗兰克·诺  里斯在论什么样的作家为伟大作家时说:“成为本国头号伟大作家的,他必然不属那个国家,他必将和托尔斯泰一样,是全世界的财富;提到托尔斯泰,难道不首先说他是小说家,其次才说他是俄国的,不是吗?”最后他讲了一句富有哲理色彩的话:“我们必须期望的不是伟大的美国作家,而是伟大的作家,而他又是一个美国人。”同样,鲁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全世界都能理解安娜·卡列尼娜,全世界又都能理解阿Q。  作为具有几千年文学传统的中国当代作家,有责任与世界各民族的作家—起,给人类创造最优秀的精神财富,并且应当通过自己文学的优质,对国际文化发生影响。他们应当站在世界文学之巅。  相信世界总有一天会克服偏见、语言等障碍,看到东方世界的中国有一块崭新的、并越来越充满生机的文场。  二、有规则的内部运用。  地道的心理小说,在进行了若干艺术尝试以后,纷纷产生。这些内向性的作品与过去外倾性的作品明确地区别开来,而奋力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域。在结构上,它以心灵世界为基点,以人的情感流动、情绪的飘游为线索——进行内部结构。它向读者呈现的外部世界,已不再是眼睛所看到的,而是被心灵所感受过的,染上主观色彩的。作者不再是叙述者,而过去被叙述的人物则上升为叙述者。平静的描写,变成了抒隋的感叹。过去似乎伸手可摸的具有物质感的叙述对象,变为空灵的、无法触摸的精神现象。故事无足轻重,更不需要有什么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心理流向就是作品的进展形态。人物的行动也无需是大弧度的,而往往是细微的琐碎的小动作,才是它格外青睐的。  这里,我们先说对人的正常心态加以揭示的那部分小说。张洁、张辛欣等人创作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心理小说。这种小说,是从性格小说发展而来的,与性格小说比较接近。性格小说也描写心理,但它并不把力量孤注于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它所注目的性格。而这一层次上的心理小说,全部力量就是用于描绘人物心理,将复杂的心理状态加以剖析。在这种小说里,给人深刻印象的并非性格,而是心理。它的性格比性格小说中的性格模糊得多。读者可以看到人物弯曲的、螺旋的、沉浮的、直线的、逆向的、两极的心理运动轨迹,但却难以概括它的性格特征。与我们下面要说的第三层次的心理小说相比,在它的领域,理智的力量还未被排斥出去,真正的无意识所占的比例还相当有限;从这一心理点到另一心理点,这两者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因果关系。心理流程,比第三层次的心理流程来得清晰、平缓,节奏较有规律,很少那种无从掌握的朦胧忽闪和流逝。作者在进行这种心理描写时,似乎也比较沉稳。读者对这种小说也不特别难以理解,几乎像读性格小说一样容易。  正常的心态——正常并非没有矛盾——矛盾的心理却正是正常。人想左右自己,可又不能左右或不能全部左右自己;人想解释自己,可又不能解释或全部解释自己。人常常做出与自己的理智背道而驰的事来。人的理智的方向是东,然而等他发觉时,他的身体却在西。人的灵魂是不协调的,人有两个“我”——这种小说,主要表现这种矛盾的心理现象。张洁的中篇小说《祖母绿》里的女主人公卢北河非常了解男主人公左葳:这是“一个自信的男人”,可也是一个虚有其表的所谓有教养的男人。“在大学读书时,卢北河就看出了左葳不行”,可是她却爱他。“她有健全的理智、神经、头脑和足够的力量,以抵挡这个世界的任何诱惑,而保全自己。然而她终不能不爱左葳。”反右时,另一女性曾令儿勇敢地将该是左葳负的责任拉到了自己身上。这时,在左葳心灵深处藏着的意识是:与曾令儿结合将会完全永陷痛苦的泥淖。但,他又被“道德完美”的心理制约,而违心地拿了领结婚证的介绍信。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精神高尚,一方面“却感到心里空空如也”。曾令儿过去与左葳相爱时,从未问过他“你爱我吗?”然而面对这一介绍信和左葳显示出的反常热情,她却问:“你爱我吗?”曾令儿明知他们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分裂,可还是将自己的全部给予了他,带着他留下的种子,然后永远地与他分别了。  防灵犹如斗技场,理智与情感展开了一场角斗,所不同的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并不常常是明确的、锐利的、旋风式的,而往往是难以分辨的、潜藏的、胶着状态的,像是在黑暗中进行的。许多小说写这种类似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歌德的《少年维持的烦恼》以及茨威格的作品中常常写到心理冲突。  但这种冲突并不是特别混乱不堪和根本无法看清的。它基本上还是有规则的,并为文学早已注意到的一个心理层次。我国传统小说虽不以写人物见长,但也不乏这一层次上的心理描写。到了“五四”,这种描写已经非常盛行,甚至有精于写这种小说的小说家,如施蛰存等。心理小说的消亡,应该说是在建国以后(关于消亡的历史原因,我们将留在后面加以论述)。现在,这种小说再度兴起,并又比“五四”时期有了发展,心理色彩表现得更为强烈和浓郁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看了曹文轩先生的《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觉得写的很好,又买了这本书,对于毕业论文写作很有帮助,有利于分析作品,总结现象!
  •   买了这本书填补了我书架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切价廉物美。
  •   第一次买曹老师的理论书。
    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文学现象,并提出了作者的渴望。
  •   特价买的,对八十年代的文学感兴趣,因此,想看看作者的批判力和审美观。
  •   很好的一本书,对文学现象的梳理很详尽。
  •   很有深度的文学批评,刚好可以用
  •   很喜欢曹文轩的书,草房子就是这个版本的,所以这次还是买的这一版的
  •   喜欢曹文轩的书,内容没什么好挑剔的,纸质略粗糙,但比起价位来,也算值了!
  •   曹文轩的书,很不错。书的质量也行。
  •   这个商品不错,还没看,第一次买曹文轩的书,比较期待,就是字体有点大。
  •   拜读曹文轩文
  •   不必说什么了,曹文轩的东西
  •   很好的书,对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
  •   可以作为研究资料保存,很好,价格很便宜。
  •   不错。我觉得挺好的。呵呵呵呵
  •   书很不错,商品还可以,希望越来越好~~~~~
  •   很喜欢曹老师的书,洗完能搞套全的
  •   作为文艺学入门者,很喜欢这本书
  •   特价购入,非常划算。推荐。
  •   创作和评论、感性与理性,二者并重,曹老师都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   挺棒的,值得买下来
  •   曹教授写的这部书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八十年代文学现象,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很有帮助。虽说是学术著作,但文笔很耐看,用词很讲究。不仅是这一本书,曹教授的书一大特点就是用词优美确切,读起来感觉很舒服,书卷气很浓。从阐述的观点来说也很细致,不会感到枯燥。
  •   买这本书,也花了不小的价钱,但买来后也觉得很值得。毕竟,在中国当代,能认真给我们写点东西出来的作家和学者都是不多的。
  •   内容挺好的,送货也很迅速
  •   请问我的书在十月八号已经发货了,为什么还没有收到哦。请问多久可以收获。
  •   曹先生的作品,一本也不会落下的!
  •   曹老师的书写的不错,感触良多
  •   从曹文轩的《小说门》跨入文学世界,他就给人丰富、深刻、鲜明的印象,无论是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世纪末,我们都能通过曹文轩,看到那个阶段的新文学景象,并得到思想启迪。
  •   书还不错,就是还是太简单。作者在总序中说,这是他上课用的,但是如果真是用这种教材上课,真的是太简单了。看来作者是留了一手啊!
  •   书的内容很好,估计这本书放的时间太长了,书边边都黄了。
  •   书纸张不是很好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