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艺术至上

出版时间:2002-3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冯骥才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和图文相偕的形式颇具特色。它既是作家写画家,又是画家写作家,亦文亦画,是一本典型的冯骥才式的作品。
书的内容包括“美是精神的浪漫”、“历史是一种灵魂”及“巴黎的艺术家们”三大部分,收录《街头的吻》《巴黎的天空》《地中海的菜单》《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孤独者的自由》等散文。

书籍目录

逆光里的午宴(代序)美是精神的浪漫街头的吻巴黎女郎地铁中的乐手巴黎的天空翁弗勒尔地中海的菜单爱犬的天堂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历史是一种灵魂精神的殿堂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巴黎的历史美家庭的遗产双重的博物馆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都德的灵气活着的空间塞纳河边的中国古董巴黎的艺术家们燃烧的石头孤独者的自由最后的梵·高秋天巴比松神奇的左手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法国人肚子里的中国画家天上的摄影师

编辑推荐

《巴黎,艺术至上》的文字表达和图文相偕的形式颇具特色。它既是作家写画家,又是画家写作家,亦文亦画,十一本典型的冯骥才式的作品。 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文字,传达给人独特的意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巴黎,艺术至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最近发法国疯和巴黎疯,所以买了不少书。和这本一起还买了王受之的《巴黎手记》。我想看王老师这本后看冯老师。前者的书写得比较理性,知道很多巴黎的地理知识和建筑、景点的相关知识,主要范围是巴黎著名景点。后者比较感性,讲的其实还远至地中海,巴尔扎克、梵高的故居和坟墓,所以写了很多关于名人的身前故事,还有老师游时的一些感情抒发,感性较强,所以我看后者比较轻松和感触。前者看得有点儿“累”,可能介绍得知识多。
  •   书很不错,印刷和纸张都很有感觉,图片也很清晰大冯的这些文字很有看头唯一的缺憾就是书脊上面有点挤压坏 虽然不影响阅读 但是对于爱书的人来说 还是有点小小遗憾的
  •   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下午茶的功夫就了解了巴黎
  •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已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巴黎。但是现在卖的是新版本的,封面换了,还是喜欢以前的封面,好像里面的照片有更换吧?感觉多了好多作者和夫人的照片。
  •   其实注册好久了,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这是第一次买!觉得客服很好的,会有短信通知你的书什么时候到~虽然今天是下午才到,不过已经让我非常的激动和兴奋了!书的品相简直了!像我这种爱书如命(看书前要洗手,不能吃东西看书。。。)的人,真的是太喜欢新书啦!!!
  •   差不多10才收到,蛮喜欢的
  •   可以看看的,作者的视角
  •   很有趣,看起来不会闷。想去法国啊!!
  •   能带领我们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特别是艺术的鉴赏力
  •   纸质,插图都不错,推荐
  •   很值得一看的书,被巴黎的文化的深深打动.
  •   这本书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读过了,因为这个是新版的所以买了。相较而言我更喜欢旧版的,这个版本书大很多但内容看起几乎不变。我要提意见,发货太慢了~
  •   让人惊喜的一本书。印刷质量很好,图片清晰度也很高,书的手感也不错。冯骥才先生带领读者仿佛真的进入到了巴黎的世界
  •     同样是在学校图书馆发现的,精品区.。 .那段时间刚好是想背离艺术修为的时期, 厌倦了每天在画室里闻那些 干固颜料的味道. ... .然后看到了这本书里描绘的各种诱人的艺术作品和高品质的旅行体验, 其中对某些画家的剖析和讲述让我受益匪浅. .. .记得当时还偷偷拿了笔记本进去, 摘抄当中的经典话语. ...这是本好书。
  •     《巴黎,艺术至上》是几年前就买的书,近日才读完。
      印象中是在贝塔斯曼邮购的,但最近发现书上有西安图书大厦的印章。
      买回来之后翻看了一下就丢开的原因,是觉得感觉实在太普通了。
      文字缺乏独到的见解,任何一个对艺术有些热爱的人到了巴黎都会有那样的感受的。
      和我以前读过的冯骥才的书差远了,所以很失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书中的溢美之词太多了。
      他到巴黎之前就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看法了,到了那里之后不断的加深那种感觉。
      带着先入为主的看法之后,就如同眼睛和心灵被部分蒙蔽,缺少发现了。
      
      今日读完之后还是有同样的感觉,没有期望的那么好。
      高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当代作家的小说精选,里面有《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当时我热衷的是外国文学和港台纯文学的东西,对那种针砭时弊的小说没有兴趣。
      但是那篇小说却意味深长,让我对冯骥才乃至当代作家刮目相看。
      后来对他有过一些了解,觉得他确实是一个有深度的作家。
      但是这本书却缺少一些属于他的独到的东西。
      而我读书,最容易被吸引的就是浓郁的个人色彩。
      不过总的来说还不错,文字干净利落,读起来很愉快。
      当作一本巴黎旅游指南,领略巴黎之美的艺术指导,也不失为一本好书。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带领游人欣赏了巴黎的艺术之美。
      第一部分是“美是精神的浪漫”。
      写了巴黎街头的吻,巴黎的天空,地铁中的乐手,食物,人们对狗的热爱等等。
      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描述,展现了巴黎是一个艺术而浪漫的天堂。
      
       法国人的浪漫多些精神意味,美国人的浪漫直接通这性。法国人幻想着一个长长的吻能够到达永远。而美国人的吻不不超过一分钟就开始脱衣服了。美国人的好莱坞所描述的爱情的最高境界,便是性的如狼似虎。而法国人说性“不是自私的情欲,而是肉体也要参与一份的崇高的友谊”。
      
       法国南部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生活的守旧于精神的浪漫——奇妙的统一!
       浪漫是针对束缚而言的。人的最大的束缚是自己创造的历史与人文。浪漫则是让天性钻出历史与人文的缠裹,自由自在地放任一下。。。。
      
       人类的行为是一方面将万物从无到有的创造出来,一方面又把万物从有到无地泯灭掉。
       当然,人类在这方面的帮凶是时间。
       时间的色彩学是调和。时间会把一切本来反差很大的色彩模糊了,协调了,中和了。
      
       但是阳光的色彩学刚好相反。它偏偏要从万物中找出反差和亮色,强调出来。于是把这些素雅的古屋所有窗前的花儿都照亮。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还有旺盛而鲜亮的绿色。这样,古街便从它沉湎的历史中苏醒过来,一切变得生气盈盈。
      
       巴黎人的一只脚站在优越的现代世界,一只脚仍留在优美历史空间里。
      前者享用物质,后者享受精神。这才真正是现代人的享受!
      
      第二部分是“历史是一种灵魂”。
      写了巴黎的博物馆,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家庭的遗产,已故的艺术大师,活着的空间。
      通过这些的描写,表现了巴黎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的殿堂。
      
      
       有一种说法:到美国去看新的,到欧洲去看老的。
       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在美国向未来的事,在欧洲想历史的事。
       欧洲的名城全都浓浓而优美的充满着历史感,尤其是雅典,罗马和巴黎。
      
      在谈到保护历史文物和古迹的时候怎样把握好尺度。
      是整旧如新,还是整旧如旧,以什么为标准,到底要锁定在哪个程度上。
      
       我的想法是修复工作应尽量用减法,少用加法。减法是减去三种东西,一是朽坏糟烂,不能恢复并有碍观瞻的部分;而是有害的微生物;三是污染痕迹,如烟尘,酸雨,霉点等造成的污染。这个减法的极限是不能减去历史感和美感,我生造一个词吧——历史美。
      
       在历史久远的时间长河里,物品不再仅仅是一种物质。世间事神奇而有力量的,它会把它深远的历史内容无形地注入进去,同时将潜在其间的特有的时代美与文化精神升华出来。时代美过后就变为一种历史美。但只有它成为历史才变得更加清晰和更加动人。于是,历史物品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精神,一种美。这种美往往与它的沉默,斑驳和残破同在,而修复古物的关键,不仅是技术高超,更要理解历史和懂得美之所在。
      
      我知道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这段话是网上搜来的,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有关访谈节目)。
      在书中他提到历史遗迹和文物的时候,用词多是“古物”,而不是文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爱着历史文化遗产的人的用词,他看到的是古物散发出来的美,而不是那些东西所具有的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我觉得他的观念确实是人们对历史应该保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他在法国拜谒那些故去的艺术大师,怀着景仰的心情。
      让读者随着他的脚步,重温那些大师们留下来的震撼,和他们不可磨灭的精神食粮。
      
       今年是巴尔扎克诞辰二百周年,我在天津发起一个小小的纪念会,邀集此地的文学界人士抒发心怀,同时请来巴黎的巴尔扎克故居巴尔扎克博物馆馆长卡尼欧先生等法国朋友做客,交谈感想。我还买了一些新版的巴尔扎克著作送给与会的文友——这其实更是一种情感行为,以表达我对巴尔扎克特殊而深远的敬意。
      
      我觉得买书赠友的做法实在是对大师们一种最深远的纪念。
      他在欣赏巴黎那些充满着历史美的建筑的时候,看到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在拜谒艺术大师的墓地的时候,分享着世界各地人们对他们的景仰和怀念。
      同时也在感叹我们国家对于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墓地,故居的没有足够重视。
      看到那么多的古迹被破坏,那么多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不由得让人为国人汗颜。
      
      书中的第三部分是“巴黎的艺术家们”。
      在书中看到了久违已久的罗丹的一些雕塑作品,那曾经给我巨大震撼的美。
      我最爱的不是《吻》,而是另一个,一个裸身的女人的趴在石头上,头发向前披散下来。
      那身体的线条,凹凸与质感,都是罗丹的手曾经从克洛岱尔身上感受到的吧。
      是她,把自己像祭品一样献祭在给他的艺术,才成就了那个男人。
      
      还在书中读到了我所不知道的塞尚的故事。
      他和左拉曾经是挚友。随着左拉的成功,塞尚的不为人们认可,左拉抛弃了他们的友谊。
      他的小说《杰作》里写了一个固执而终生失意,最终自杀艺术家,他毫不避讳原型就是塞尚。
      他们不可避免的决裂。但是后来在左拉胸像揭幕仪式上塞尚失声痛哭,劝慰不止。
      他心中对朋友还有着深切的情意,并为此而怀着深刻的孤独。
      塞尚我是不了解的,但是却非常认同他的一些观点。
      
       “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
       他说出孤独真正的的价值。
       孤独通向精神的两极,一是绝望,一是无边的自由。
      
      在书中再次看到梵·高那些画,再次读到他的故事。
      我觉得其实我最喜爱的画家的画作就是梵·高那些曾经为人唾弃的画。
      
       他的一位画家朋友纪约曼回忆他突然激动起来的情景时说:
       他为了迫不及待地解释自己的看法,竟脱掉衣服,跪在地上,无论怎样也无法使他平静下来。
      
      一个人得到是人的认可就那么重要吗,所谓的成功才能带来动力吗?
      但是一个沦陷于光环和荣耀中的人还有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吗?
      到底是精神病摧毁了他还是成就了他呢。
      对于梵·高来说,不会是失败使得他疯癫的吧。
      而是心里强烈的创作的欲望,急于表达心中所感到的美的迫切感使得他疯狂的吧。
      就像他急于解释自己的看法时的那种异于常人的失控表现。
      真正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我有一本很厚很大的梵·高的书,里面有很多画作,还没有静下心来看完。
      书中还附赠了一叠藏书票。实在是太喜爱了。曾经想送给一个朋友,但是终于没能舍得。
      我总想什么时候静下心来的时候把那本书读完,但是一定不会平静的吧。
      即使是平静的人,也会被梵·高的激情点燃,变得如同那个词的状态——CRAZY。
      为什么我总是能够和一些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精神疾病的人产生共鸣?
      或许我也是疯狂的,病态的,只不过我的病态没有促成一个艺术家而已。
      
      除了那些真正的大事,书中还写了一些“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
      说的是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里那些所谓的艺术品,以及创造它们的艺术家们。
      和我的看法一样,冯骥才说一走进蓬皮杜博物馆,就感到一种人类智慧与才能的尽头感。
      那些怪异的弄出来就是为了让人看不懂的所谓艺术品,它们的美感在哪里呢?
      我没有兴趣去破解那些艺术家们的天书,只希望他们能够在悬崖边上及时回头。
      
      我觉得这个书评写着写着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之前对它的不满和失望都渐渐没有了,只觉得它是一本值得一度的好书。
      虽然我更爱的是陈丹燕的欧洲纪行,那种不断的发现和感悟的过程。
      当我对冯骥才失望的时候,读到的是他写景的部分,觉得并没有写出景色本身的美。
      或许因为巴黎本身太美了,是笔力难以企及的那种美。想要描绘是吃力不讨好的。
      当我读到他关于古物的保护和修复的时候,就看到了属于他的观念和见解。
      重新看到了他的深度和境界。所以就冲淡了之前的失望了。
      喜欢游记的,热爱艺术的人们,可以买这本书来读。
      他的语言朴实真诚,没有用一些深奥的让人越看越困惑的文字把艺术解构得面目全非。
      去读吧,从那些文字中,不管是眼睛还是心灵,都能领略到大气磅礴的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