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反对暴力

出版时间:2001-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施蒂芬·茨威格  译者:张全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生动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片断。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尔文以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掘不挠的精神,在日内瓦清除了天主教专制统治的影响,却建立了新教神权政治的独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良心反对暴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茨威格的描述非常的准确,也不认为卡斯特利奥站在了绝对的道德制高点,也不认为加尔文是那么的专制到不可救药,我相反的认为,作为知道宽容真谛的人更应该宽容,卡斯特利奥如此,他已经知道加尔文错了,而且犯了罪,作为一个宽容的人,他就不应该以一种匿名的方式把加尔文的错误向大众传播,让加尔文本来有忏悔的机会,而在他散布的小册子之后只能硬着头皮顶着,因为人毕竟是软弱的,有时候难以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错了,更何况是杀了人。作为茨威格来说,尽管已经是四五百年以后了,但我觉得他也不应该以一种谴责一个大恶棍的语气去评论加尔文,虽然我们理解当时专制如同加尔文一样的希特勒对他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有时候,犯罪的人需要一种能够让他们承认犯罪的机会与环境,而不是一味的谴责,这是题外话。
  •     在面对一个暴戾的社会之时,是固守内心的平静,安于自己思想的自由,还是出而入世,冒风险去蚍蜉撼树?这是个永恒的命题。
        
        卡斯特里奥对加尔文,缘由是一个“异端”在火刑堆上的呼唤。学者近乎执拗的对当权者说不,以一种平静而一去不复返的气势。因陌生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奋起反击,抛开了具体学术分歧,以及自身遭受的迫害而去捍卫自由言说的权利。他之后的伏尔泰,左拉都是他的这种思想和行动的继承者。
        
        有趣的则是,茨威格的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的是加尔文教派教士的支持。他讲到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以暴虐和清规戒律为开场,却在铺开之后被不断软化,渗透。极端主义比预想更快的消解了它的不宽容性。正是在加尔文体系内诞生了政治自由的观念,也成了英国清教徒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基础。100多年以后,同一个日内瓦的加尔文教士在保护蔑视上帝的异端伏尔泰。
  •     有些书就像有些人一样,你第一眼看见就觉得喜欢,从心里面知道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卡夫卡说,人只应该去读那些“咬人和刺人的书”,因为“如果我们所读的一本书不能在我们脑门上击一猛掌,使我们惊醒,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我觉得《良心反对暴力》恰恰就是一本这样的书,虽然以前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异端的权利》,但重读还是很受启发和震动。
      在《良心反对暴力》中,茨威格以如椽之笔,真实再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场“蚊子斗大象”的实力悬殊的斗争。当时,宗教改革家加尔文以坚定不移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日内瓦建立了新教神权政治的独裁,加尔文及其追随者为了推行加尔文的秩序并进而降至确立为唯一的秩序,不惜压制各种信念,排斥各种异见。西班牙神学家、科学家塞尔维特便因此而被处死。在这种情形下,来自法国的流亡学者塞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奥挺身而出,为了人类的自由和正义而战,勇敢地投入了一场他自己在讨伐加尔文的檄文所称的“蚊子斗大象”的斗争:一方是卡斯特里奥,一个以人类思想自由的名义向这种精神专制宣战的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不仅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靠笔译和做家庭教师艰难地赡养妻儿的乞丐般贫穷的学者,在异国他乡没有居住权和公民权的流亡者,而且除了自己的身影之外,背后并无援军,除了一个大胆无畏的心灵中的一种不屈的良心以外,别无所有。他所面临的困境是独自为众人而战,但又不得不独自同众人作战;另一方是加尔文,一个声名显赫、言出法随的大人物,其教义已被日内瓦奉为法律的精神领袖,除了拥有行政机关及其职权之外,又有瑞士联邦个城市国家当权者的支持,而且还有一大帮教士和追随者。
      虽然卡斯特里奥从一开始起就知道,自己的斗争毫无希望,但尽管如此,他仍然顺从良心的呼唤,投入了战斗,虽然最后因双方力量悬殊而饱受戕害,最终心力交瘁而殁。但正如茨威格所说,恰恰是这种神圣的“仍然”和“尽管如此”,使得人类伟大的解放战争中的这个无名小卒永远被赞颂为英雄。因为在事实上,任何出于纯粹的信念而进行的努力,都不可称之为徒劳,任何道德上的投入,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在宇宙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作为被战胜者的失败者,即那些过早提出超越时代的理想的人,也实现了自身的意义;因为一种理念只有通过亲自早就那些为这种理念生、为这种理念死的证人和坚信者,才会活于世界上。
      不由得想起以前看过的索尔仁尼琴的自传《牛犊顶橡树》一书,索尔仁尼琴写作的环境是很恶劣的,作家像革命者一样,不得不成为“地下工作者”,写作得偷偷摸摸地进行。写作的时候,要煞费苦心地去想该把未完成的作品藏到哪里去,因为他必须在生活中采取一切办法使自己更安全些,比如把写好的纸页卷成筒形,把一个个小纸筒装进香槟酒瓶里,然后再把酒瓶埋在他的菜园里,把手稿拍成微缩胶片,然后把微缩胶片藏进书籍的封皮里,然后再寄到国外去;而且要把自己的作品背下来,只以腹稿的形式保存。尽管他知道不仅不会有人出版他的作品,就连一行字就需要他付出头颅作为代价。他仍然坚持着写作,为“真理而忧心如焚”,而“写作的目的只是在于不忘怀这一切,指望有朝一日为后代人知晓”。在书末,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的一生都在于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但索尔仁尼琴至少比卡斯特里奥幸福,因为他还有不少人在暗中支持他,甚至连《新世界》的主编都请求他,不要因为不能发表而去写那些可以发表的作品。
      可能一看这个书名,大多数人会想起“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这个谚语来,但知识分子的天职就在于说话,就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
      记得博尔赫斯说过,“死了之后,他也许还不如或者的时候那样更像一个幽灵”。如果我们活着但却没有活过,就如幽灵一般,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不闻不问,那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记得在刚知道考上博士的时候,收到一个老同学的短信,劝我一定要身在塔里,心怀塔外。我明白他的意思,是让我不仅要作学术,而且要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此,在读书之外,不但要看每一朵花开,看每一个美女,而且还要培养一种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即使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至少也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又强烈的三种情感。”决定也要像罗素那样,在那些单纯而又强烈的情感中获得幸福和拯救,做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在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做一个幽灵。
      卡夫卡说,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长期潜伏的。读书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性格充分地发展,找出自己的那种潜伏的不可摧毁的信仰,让自己在尘世幸福和灵魂拯救两个方面合一,找到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   这是一个人文主义战士在争取日内瓦民众的自由何塞尔维特的清白
    这是一个平凡的学者在为着宗教宽容而呼吁
    他不是为了攻击而攻击,他是在反对加尔文的暴力
  •   良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