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出版时间:2000-07-0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张贤亮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贤亮(1936-),江苏盱眙人。五十年代初在北京读中学,高中毕业后自愿去甘肃支边。1957年因诗作《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由此开始长达二十二年的被管制、关押、劳改、流浪的生活。1979年平反后陆续出版了《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情感的历程》等中篇小说,另有《张贤亮中篇小说选集》、《张贤亮选集》等小说

书籍目录

一、丛书前言
二、评选委员会
三、丛书编辑委员会
四、丛书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十月份以来,我读过的书目有: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房龙《人类的故事》,沈从文的《边城》,约翰·安德森的《杨德昌》,贾平凹的《浮躁》,韩炜、陈晓云所著《新中国电影史话》的后半部分,胡星亮、张瑞麟主编的《中国电影史》第五编即“在探索中前进(1977——1989)”,郦苏元、胡克、杨远婴主编的《新中国电影50年》的第三辑即“文革后到2000年这一时间段内对中国电影的理论述评。”
         我所借阅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库系列《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书中,包含了张贤亮老师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两部小说,两部是姐妹篇,两部作品分别写的是知识分子章永璘在“反右派”期间的“恋爱生活”、与“文革”期间的“婚姻生活”。《绿化树》中,章永璘一直想要进入“围城”,与马缨花结合,但是个人感情生活又毫无反抗力的湮没在宏大的政治运动背景中,章永璘被送去劳教后,这段感情纠葛也就随之结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则与之相反,章永璘在与黄香久成立家庭后却无法融入这个家庭并一心想逃离,最终达成目的离开这个家庭。这两部小说有很好的故事性,但也夹杂诸多作者大量的内心独白、内心感情抒发,并且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革命话语,读起来难免觉得文辞有些酸旧,不想再读第二遍。
         房龙的《人类的故事》的主要篇幅是写欧洲人的故事,以一种非常轻松、诙谐的语言写出来,无论多么恢弘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总是不紧不慢的跟谈论自己的家事一样娓娓道来。看历史的循环往复,不过是一个政权消灭另一个政权,建立新的政权又被新的势力消灭,周而复始的并不一定是向前的进行着。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历史按照时间的顺序是滚滚向前的,但人类社会文明并不是就是滚滚向前进的。
         静心去读《边城》,很喜欢里面的文字与不温不火的感情表达的。读到最后爷爷过世故事戛然而止,让我很不适应,本还觉得翠翠与傩送应该还有故事发生,就像《浮躁》里的金狗与小水,最后还是会走到一起的。但故事确实就戛然而止了,爷爷悄无声息的离去,白塔轰然倒塌,跟贾平凹《秦腔》里的夏天义之死一致,夏天义悄无声息的被倒塌的山体掩埋了,旧的价值观坍塌了,他们的时代结束了!
         约翰·安德森的《杨德昌》是个200页的影评集,评述了杨德昌导演的所有导演作品。杨德昌导演的有些电影作品我并没有看过,但是看了这个影评集之后,会让人有极强去看的欲望,所以去看了《麻将》和第三遍的《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当前影评人与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客观有操守的影评人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的,影评人能在舆论上推进影片的传播与交流,扩大影片的影响力。而中国的社会又极度重人情味,当下影评人难免会受到人情、世俗的影响,很难做到客观公允而不断的给宣发公司卖人情,以至于落到人人鄙夷的下场!
         本月所读书中最喜欢的是贾平凹老师的《浮躁》,该书故事性强、生动形象,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发生的变革与浮躁气息。整部小说以金狗的个人仕途命运为主线,以其感情生活为辅线,两条线又密切相关不时交织在一起,读起来很是过瘾。如金狗因受制于英英,差点丢掉在州城的工作,最后与田家撕破脸才彻底摆脱英英。又比如金狗因雷大空案件命悬一线,红颜知己石华舍身相救,其才得以逃脱。小说中除了故事情节吸引人,民俗风情、作者对大时代的思考、活灵活现有性格的人物,都让人感受到这部小说的厚重与饱满。《秦腔》写的是近三十年中国农村变革的缩影,而《浮躁》则将从农村到中小城镇的变革一展现出来,特别是书中那句金狗说感悟出来的道理:“作为人,就既要以不变应万变,又要力求多变以适应历史!”更是体现了这本书的“变革”主题!讲变革,还讲了人在面对变革时的反应,雷大空走的过火,成为变革的牺牲品,金狗被裹进时代大潮中,但还是保持了自我,作为一个时代参与者见证了这个变革!
         与电影史论相关的书即开头所说的那几本书的几个章节,因为对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娱乐片大潮”、“娱乐片主体”感兴趣,所以借阅了包含这段电影史的书目。《中国电影史》第五编与《新中国电影史话》的后半部分对我很受用,从这两本书中能看到对当时处在社会变革之中对电影思潮、电影格局的理论研究文章,使我了解到当时有关“娱乐片主体”与“主旋律影片”之争。
         从1987年开始,中国电影受经济大潮冲击,各制片厂做出重大调整,“娱乐片主体”被提出,引起轩然大波,从主创人员到制片厂再到批评家、理论家,都展开对“娱乐片”的争论。回头看看“娱乐片主体”,首先提出要恢复电影娱乐性的并不是一线电影工作者,而是电影理论家。80年代中期,郑洞天、钟惦棐、邵牧君都提出过要重视电影娱乐功能。进而,在受到电影市场危机下,一线创作者被动的从转向娱乐片,张西河《峨眉飞盗》(1985年)、张子恩《神鞭》(1986年)等。
         关于《峨眉飞盗》,我在上学期撰写校友韩三平访谈稿的时候,我看到过有关该片拍摄的一些背景资料。1984年,韩三平从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毕业回到峨眉电影制片上任副厂长,厂里通过立项准备拍摄的片子有4个类型接近,故事大同小异。各种权衡之后,最终保留两个。面对依然可能同质的两部电影,韩三平连夜作了决定。在其中一部开机前一天,他来到了剧组。
         那部片子名叫《峨眉飞盗》,导演张西河是峨眉电影制片厂一位很有资历的老导演,所以他那个肯定不可能砍掉,但是韩三平不会就这么让他拍,卖不掉的话还是要厂长负这个责。
         新任副厂长来到剧组,张西河非常高兴,他带领剧组欢迎新厂长讲几句。韩三平一脸严肃:这个片子改成动作片。话一出口,张西河都有点傻了。“我明天开机,这哪儿来得及?”
         “你给我加7场动作戏,怎么加,周力帮你弄。”说完韩三平就走了。
         当年,一部影片的拷贝卖到70个,基本保本;100个,就是值得庆功的盈利。这一年,动作片《峨眉飞盗》在全国的采购拷贝达到300个,与北影《神秘的大佛》一起,跻身当年最卖座的两部影片,也创下峨影拷贝发行纪录。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当时的制片厂的确有市场压力,但一线创作者实际上并没有自觉考虑市场,在副厂长的要求下才被迫家了7场动作戏,娱乐性增强,拷贝也卖到300个。回到学术界,1987年,《电影创作》1、2月连续发表了北京多数电影与美学专业研究生所做的关于电影危机与出路的讨论。《当代电影》在一年中连续三期刊载《对话:娱乐片》的三次大讨论。1988年,《当代电影》正式召开“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正式提出“把娱乐片确定为今后中国电影在数量上的主体。”这一论断在在官方话语中受到批判,但在学术话语中得到肯定。1988,各类娱乐片已经占到了全年拍摄影片的六成以上。1989年,各类娱乐片有近百部,约占年产量的70%,但“娱乐片主体”的理论导向很快被“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取代。
         从已读这些文章看,当时的娱乐片大潮的爆发是有多重原因,并且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点的。因为当时的电影格局也是极为复杂的,并不是娱乐片一家独大,而是娱乐片、主旋律影片、艺术片共存的一个局面,并且官方主流话语与电影界理论话语以及市场话语是不一致的。所以想要理清“娱乐片”大潮,除了要多看一些书之外,当时的主流有影响的影片也应该观摩一下,才能将这一电影现象认识的更准确更清楚。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称得上是张贤亮最具争议的一本书,之所以读到它,多半源于老师将其列为必读书。
      曾被称作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冲破性禁区的小说,香艳的题目初入眼帘,便让人想入非非。然而看过之后,心中却有一个角落隐隐作痛。三俗文学无孔不入的今天,再看这部小说其实不算什么。
      入狱二十余载,人生最美好的光景被乌黑肥大的囚衣笼罩。生活在清一色的男犯中,所以看见女性后有种难以名状的特别的兴奋,即便是同穿着黑囚衣,辨不清身形的女犯。无数的夜里,想象着女性柔美的身体。于是沉浸在幻境里,并与女性对话成为对自我的释放的方式。情色描写的背后,是一个正常男性对自然生理需求的呼唤与渴望,而造成人性畸形的根源——政治压制。文化大革命仅仅是政治打压的一种表现形式,借此清洗右倾思想,净化革命队伍,控制国家乃至人民。在此过程中,压抑人性不可避免。因此许许多多的章,遭遇一轮又一轮的批斗,坠落在人与非人的边缘,最终沦为了革命的殉葬品,永远变成时代的炮灰。
  •      这是从80年代出版至今争议不断的一本书,伤痕文学的一支。本人历来是倾向女权主义的,女权主义的叫嚣,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早有耳闻,所以怀着好奇之心借来一读。看完心情还是很沉重,张口无言的感觉,该怎么去评判章永璘呢?面对女权主义的批判,觉得苍白并浅薄。她们仅仅把故事情节从整个历史语境中抽离出来,单从男人和女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显然是不够的。在这里想到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小说的意义就在于,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小说的前一半还多的内容都是在写劳改对章的异化,或者说“物化”,在我看来是在为下文的情节打精心打下伏笔。的确,章是那个年代的人物,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许不能真正理解他,只是知道他这种损伤从心灵深入到官能,他的苦难像漫长的黑夜编织成的牢笼,把他全身心笼罩,无法挣脱。
       黄香久重新塑造就了章永璘,而章却弃她而去,这是令很多读者不解的问题,也是女权主义骂声的焦点所在。跳出这个思维,而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看,章永磷之所以要离开黄香久正是因为她唤醒了他尘封已久的激情。正如弗洛伊德在《爱情心理学》中所说:“伴随文明而来的种种不满,实乃性本能在文化压力下畸形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性本能一旦受制与文化,就没有能力求得全盘的满足。它那不得满足的部分,便大量升华,缔造文明中最庄严最美妙的成就。”原来人们投身事业都是性趋力过剩的产物,呵呵,但也确实解释了这个问题。黄香久激发了章永磷已失去活力的“力比多”,让他重新做回一个男人,所以他才有勇气向现实挑战,要去开创新生活。于是他走了,投入到火烈的“革命”中去了。
       另外,作为一个女读者,不得不唏嘘一下男人这可怜的的嫉妒心,章永璘对黄香久的感情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因为爱她,不希望她受到革命的牵连。恨她,是因为她以往的婚史和身体的背叛。这复杂的爱和恨共同导致的一个结果:那就是离开。
       然而女人永远是男权社会中的弱者啊!作者在小说中刻意塑造黄香久这一美好人物形象,美丽,率性,善良,勤劳。这段失败的婚姻她并没有错,正如她所言“这就是命”。这个“命”是时代给的,也是命里定的。惋惜她的际遇,同时也感到很纠结,无力。
  •     女人,不会爱上被骟的男人。而尚未被骟的男人一定会压抑。这种压抑不仅来自于时代,更来自于他自己内心的欲求不满。当力比多充满这个39岁的男人的胸膛,他会骄傲地走上堤坝,跳入洪水,从半个人蜕变成整个人、找回他的动物性;他也会忘了,那个在身边唤醒他的女人,那个给他洗衣做饭的女人。所以这是一场必然的悲剧,不仅属于那个年代。
  •     黄香久很真实 章永麟爱幻想 她愿意为了他付出一切 而他 却为了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害怕接下来的运动伤害连累他,这是理由吗?)而拒绝了她 离开了这个让他成为完整的人的女人 而他不知道 她不会再有机会像这样依靠一个男人 不会再一次像这样完整的献出自己的身心 小说毕竟是小说 若是现实 那个离开的决定也不好下定吧 我只想说 如果有这样一个女人为我 我愿意和她厮守一生 呵呵...
  •      章永麟这知识分子断然无法用朴实的家庭生活性与肉欲来寄放自己的心 他总是忖度这不能永恒。
       什么是他追求的爱情?爱情本来就像烟火,因为它美丽得炫目刺眼。但婚姻,亲情可以让它生华,积淀。
       这本来是一部以爱情婚姻来记住那段历史的小说。历史是令人痛心的,主人翁的故事也是让人惋惜的。
  •     世界给每个人规定的路都非常窄。只要在这第路上迈出第一步,就必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只有在第一步这前可以选择,一经选择之后人便成了木偶---不是自己在走,而是两旁的高墙把人向前推挤。
      
      只有成天抱着非现实的幻想的人 和成天什么都不想的人才能保持青春。P93
      ------说我么??
      
      被摒弃在人群外并不是坏事,而是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使理性得到了净化。P193
      
  •     在家里翻书看居然从旧书堆里找出了这么一本、、比巴掌大一些的册子
      泛黄纸页上的灰尘让我想打喷嚏
      因为之前误打误撞 看过《一亿六》
      这只是一个 情节并不太复杂的小说吧?
      因为我懂得很少很少 并不能很快了解这是想要表达些什么
      硬着头皮向下读
      收获、、、一开始觉得没有什么的
      越到后来 越迷糊 只是隐隐的
      感觉到了 他的 厚重 却也豁达幽默
      朗然的感觉、、、
  •   但是其实我一直觉得是黄成全了章,可能或许女人可以为了爱他的人放手 ,而男人不一定是这样做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