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桥集

出版时间:1994/9(第2版第2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汪曾祺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蒲桥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俺喜欢沈从文,所以就从“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开始读起。读完十分气愤,觉得汪老先生有点太不像话了。只说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可究竟怎么个好法,却这个也忘了,那个也没留。我最爱看高明的读后感,读到那句“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时,气得我!尤其对最后那声“可惜!”恨之入骨。比照一下他自己说到的那个后来用课堂笔记编了《闻一多论唐诗》的同学,只觉得他对老师太不上心了!
      
      
      这篇下来的另外两篇都还是写沈从文的。“一个爱国的作家”让我略微惊异。这篇的语气是汪氏文字少有的激越,对沈从文所遭受的误解一一驳斥,一颗爱师之心昭然若揭。然后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细细碎碎地,写了好些沈从文的琐事,还抬了一两个杠,说从未见过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那件什么“细毛料长衫”,至于老师在自传中声称的很会炖狗肉,那更是从所未闻,其常吃的荤菜乃猪头肉是也。后来写与老师遗体告别,“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让人止不住泪下。
      
      
      读汪曾祺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只知道读,其实并不能够细细体会,对许多别的书也是如此。现在重读许多文字,会像新读一样,生出前所未有的感慨来。一本集子,连续三篇都是写沈从文的,里面还有好几处重复提到的情节。换作他人,恐怕俺就会猜测有以文字换钱之嫌,但是汪先生笔下,却只觉得情深意长。有的情节他一提再提,甚至后记中还写,读来愈加使人辛酸。
      
      
      对了,看了“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才发现,那个提着情书跑警报的金先生,这件事竟是沈从文讲给他听的呢。看来他们师生之间,也是常常八卦的。
      
  •     这本集子第一版有两刷,一刷是1989年,二刷是1991年。封面是一样的白色粉框黑体字,不同之处在于二刷本有一篇汪曾祺先生写于1990年12月3日的《再版后记》。《再版后记》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文人文学或学者文学”的那段讨论,老头儿很不以为然。说,“我的小说大概不是‘学者小说’。‘学者散文’的名声比‘学者小说’要好一些。英国的许多Essay都是‘学者散文’。……“学者散文”在中国本来是有悠久传统的,大概在四十年代的后期中断了。”“我倒乐于接受‘学者散文作家’这样一个桂冠的,可惜来不及了。我已经七十岁了,还能读多少书?”
      
      另一段则是关于散文有没有新潮派的问题,老头儿却承认自己说了不免轻薄的话,“这反映出我的文艺思想还是相当的狭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我想和我一样狭窄的人,甚至比我还狭窄的人还有。在文艺创作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谁也不要以权威自命。不要对自己看不惯,不对自己口味的作品随便抓起朱笔,来一道‘红勒帛’,‘秀才辣,试管刷’。至于有的把一切现代派、新潮的作品,无论是诗、小说、戏剧一概视为异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大人物,则宜另当别论。”我怀疑这段话是有所指向的。
      
      不知道是不是这篇《再版后记》中有关新潮派的议论有点碍眼,作家出版社在1994年出《蒲桥集》第二版时,不仅换了版式装祯(黄色封面,“四季文丛”四字也不大醒目了),而且一并撤去了这篇《再版后记》。倒是此后的数个汪曾祺的散文选本中,还时常可以看到这篇有趣的《再版后记》——其实严格说起来,只是《二刷后记》而已。港版的《蒲桥集》也是1994年印的,倒是保留了这篇《再版后记》。
      
      《蒲桥集》中有一篇《云南茶花》,历数滇茶与浙茶之别后,文章结尾这样写:“茶花女喜欢戴的是什么茶花?大概不是滇茶,滇茶太大。我想是浙茶。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白的。”
      
      绝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