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步

出版时间:1993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莫言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十三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直到看完最后一行字,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书名叫《十三步》,因为十三步象征着与一切好运气说再见,这也印证了书中人物悲哀的结局。大概的看了一些书评,发现并不只有我对这个故事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但是要仔细梳理起来,倒也能讲个差不多。
      方富贵:一个累死在讲台上的中学物理教师,这里的死,是大家或者是社会都认为的,而放在医学角度说,他只是暂时的昏厥,所以才有了接下来换脸的故事。我想象了很多他和屠小英曾经的生活,贫困潦倒但也不缺幸福,因为他们似乎是很平凡的一对夫妻,而且方富贵这个人,是一个老好人,不抽烟不贫嘴(变脸后与小卖铺老板娘对话的反应得知),对工作热爱,对家庭负责。但他的结局是悲惨的,在两个家庭的夹缝中他的忍耐力到了极限,只能把脸刮花了上吊死去,真的死了,以张赤球的名义。
      张赤球:这个人物最终的结局是彷徨的,没有家,没有工作,在世人的眼里他已经是死了的,最后出现,工会主任说张老师的爹来了,要继续他的工作。本来他也有平静地生活,至少有安稳的工作,他的家庭生活不幸,直到最后他都在困惑为什么娶了李玉蝉,可是他们也在一起过着日子,繁乱的,无奈的。
      屠小英:一个漂亮女人,却没有好的结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在死的时候鼻孔耳朵里都灌满了泥沙。这是一个悲惨的人,丈夫还活着,却不能相认,死在了她的心里。文革受批斗,不能当老师,在兔肉罐头厂做着非人的工作,简直是在受折磨。
      李玉蝉:整容师,让我无话可说。
      只是我对人物的看法,其实也没说出故事,两个悲哀的家庭,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与大多数家庭一样,只不过离奇了些。老师们的待遇是近十年才提高的,以前就是知识分子臭老九,像书中的两名物理老师,还有他们同事及教学环境的描述,这些都是真实的,当然不乏夸张。
      虽然对李玉蝉和蜡美人有点不好的看法,但却神思玉蝉的浑身金黄,一定是极美的,像蝉脱了壳一样的肌肤。还有喜欢石榴花…………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教导就是,如果看到麻雀像小鸡一样走路,我一定只看到数到十二步的时候,这是秘密哦!
  •     《十三步》读后感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莫言的小说。感觉那时候莫言已经很出名了。一方面是“莫言”这个名字本身让人过目不忘,意味深长;第二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莫言的小说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十三步》所描述的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命运。正如本书的介绍一样,这是一部充满艺术实验的长篇小说,所以在谋篇布局的结构上很有新意。
      小说有两条情节脉络:一条是以某市中学教育系统这棵严重营养不良的大树为枯干,枯干上盘绕生存的中学物理教师张赤球、方富贵和校工屠小英的生存为一条故事情节脉络;另一条是枯干的旁边有一株根植于“美丽世界”,迎风摇曳于过去、现在“风尘”中的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婵的生存心路历程为情节脉络。
      故事通过李玉婵与物理教师张赤球的婚姻纽带使这两条情节脉络连接在一起。以物理教师方富贵劳累致死,死而复活,但“市里认为你死了,殡仪馆里认为你死了,学校里认为你死了,学校正在利用您的死做文章。你活着,学校就会大乱,不知有多少人受苦受难,教师们的房子又要成为泡影…….”,“你要死去,但舍不得妻子儿女,忘不得美酒佳肴;你要活着,就要伤害校长,伤害同行”。小说正是以方富贵虽然不想死,但现实社会让他活不成这样的荒谬现象,折射出了那个大变革时代普通人面对传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抛弃与继承、人格与精神割裂的纠结与痛苦!
      小说中有四个人物性格鲜明的主人公:
      一是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婵,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性”字。她与王副市长保持着数十年的“性”关系,由于未婚先孕所以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张赤球;由于隐私被公园猛兽管理员发现,所以与猛兽管理员发生了“性”关系,随后双方做着人肉与鸡肉的交易;由于给复活的物理教师方富贵整容,她与假丈夫“张赤球”——方富贵发生了“性”关系;同时她的情人和她母亲的情人还是同一个人——王副市长。
      第二个人物是物理教师方富贵,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爱”字。他爱物理教师工作岗位,以致累“死”在讲台上;他爱老婆孩子,即使整容后已经变成另一个人张赤球,还是念念不忘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家里;他爱自己的学生,即使冒名顶替张赤球回到课堂上讲课,由于无法摆脱失去自我的痛苦,最后还是吊死在教室里。
      第三个人物是物理教师张赤球,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惑”字。他在迷惑中娶了未婚先孕的李玉婵,在迷惑中离开教师岗位下海经商,在迷惑中被警察关进了拘留室…..
      第四个人物是方富贵的妻子屠小英,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悲”字。由于她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文革中被认定为特务受到迫害;虽然是外语学院的高材生,却只能到中学校办工厂当剥免皮的工人,还时常受到欺负;丈夫方富贵累死在讲台上被认定为老师的学习楷模,她的命运也未得到应有的改观;既使被提拔为校办免肉厂第一车间副主任,干的却是凭姿色推销免肉罐头的工作;改嫁给市委纪委书记,最后的结局是跳河身亡。
      如果要给本书下定一个总的基调的话,那就是“悲悯”。正如作者在代序中所言: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也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张永祥
      2013年4月15日
      
      
  •      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略感凌乱,有点不知所云。后来越读越有兴趣,一个说书人讲的故事,情节相互穿插。莫言总是不带给美感,写的太过直白与现实,好人穷人最后也不会摆脱困苦,只有更深的绝望。荒诞不经的文章却处处透着现实。
  •      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真是让人云里雾里的。可后来看着看着,却觉得作者的写书的风格很特别,故事很荒诞。各种情节穿插其中,却很想知道这故事的内容。引用这本书的话,“不仅活人使我们痛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痛苦,死人抓住活人。活人没必要为死人受苦,死人不能抓住活人不放!”这几句话连在一起,心里顿时觉得此书就是围绕这段话开展故事。
       死人已死,无必要还困在对已死之人的爱恨情仇中。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禁锢我们的思想,让活人受尽社会舆论的折磨,人们要解脱出来,不要再为逝去的人和事受苦。
       死是“你”一段人生的结束,生是“你”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无必要再抓住过去的人和事,这样只会让活人和死人痛苦。
  •     我们在听一个坐在笼子里的人说故事。给他喜欢吃的粉笔是让他说下去的动力。
      我以为你是张赤球,也以为你是方富贵,后来又觉得你既是李玉蝉又是屠小英。你的名称转换让人混乱,你知道每个人心里在想什么,你也知道每个人过去的故事,那么多的历史你都知道。
      
      到最后,本来就死了的人还是死了,只不过以别人的面貌又死了一遍。被悲剧命运笼罩的女人依然悲剧着,美丽的俄罗斯混血在一段混沌的描写中不知道究竟经历了什么,最后追随了她死去丈夫的脚步。至于那个浑身生着金色绒毛,嘴唇上有绿色胡须的特级整容师(实在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她木然了,任凭记者写下什么。
      
      所以你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看着麻雀儿一步一步走,只要不走十三步,那我就升官发财啦。
      这是一个活人争夺自己的生存权的例子。“我没有死”,是两个男人的呐喊,但是什么又叫没死呢?你的尸体就在那,无论他复活了还是那不是你,别人都认为你是死了的。
      
      看完小说,最喜欢的桥段是你和老人,姑娘在玉米田里的仓库里喝蜜酒吃牛肉的一段。只有在这里感觉到了人性的温暖。也终于知道,是谁杀了老虎。
  •     这本书的序很值得一读再读。翻开书就被作者的文字迷住了。
      
      这种感觉不像酒的醇香,不像音乐韵律的动人,是一种特别的感觉,是以前读书从未有过的。好像可以从每个字、言语间深入进去,找到一种真实存在我们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现象。
      就这么读下去,没有那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可以猜到的对现实的解决办法和平庸的结局,没有与作者的共鸣,尤其最后一点,是作者强调的,而且我真的从书里没有读出共鸣来,只是那种若深若浅的感觉却又很深刻。
  •     他把整个世界切割了,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就是要冲击你的一切习惯和自然,让你知道文字的荒诞和力量,让你知道生活的荒诞和力量。
  •     以前记得有对李玉蝉金色阴毛和撒尿的描写,还有最后好像拍的那个胶卷在火里底片慢慢变白等等的情节。
      但新版的好像都没有了。
  •      三个晚上, 看完《十三步》, 合上书, 回想整个故事, 思索莫言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东西。
      
       对于结局, 我感受到的凄凉, 也许远远没有体会到小说的内涵。
      
       书中几位主角的人生都是杯具, 人性、 爱情、 荒诞的生活, 最终大家理解了他, 理解了人生的悲凉, 同他一起钻进笼子里吃着粉笔末, 看着麻雀单步走来。
      
       活人活在死人的阴影里, 死人抓住活人不放, 死人是无辜的, 活人又有什么办法 ?
      
       活着不易, 无法与世隔绝, 活着就要承受别人施加的各种影响, 妒忌、 流言、 势利眼、 中伤、 指指点点, 等等。 道德活活把人逼死, 你要按照别人的想法来活, 可是人们的想法各种各样千奇百怪, 你怎么做都会有人说你不对。
      
       也许故事可以不这样发展, 整形师可以选择不为方富贵整容, 劝方去流浪, 去远方, 改名换姓, 不再回家, 就当这个人真的死了。 这样他需要忍受思家的巨大痛苦以及生活的艰辛, 可是也比那样强, 那样的痛苦, 是生命无法承受的。
      
       生命是渺小的、 戏剧性的、 荒诞的。 有时候, 真的会像小说一样。
      
       要记得,反正最终都会死, 殊途同归, 便会获得好好活着的勇气。
  •     最初看到书名居然想到了《天龙八部》,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把这个小说联在一起,根本就不具备可比较性。《十三步》显然没有《天龙八部》的草根性和大众性,如果不是“莫言”这个名字,我想我会随手翻过,不足10秒,再把书放回书架。莫言给了我对这部小说的无限期待。正如“零乱”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一样,小说里错乱的时空,把一个个荒诞的故事杂糅在一起,显而易见的虚构性从来都没有给我一个感觉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切换的叙事者,不断变更的人称,倒置的故事本末,意识流手法的运用,都给人很是零乱的感觉。我说过如果作者不是莫言,我会立马把书放回书架。〈十三步〉由十三部组成,部与部之间其实没有明显的切割痕迹,但如此设计倒也暗合了题名。
      整容师离奇的情爱历程,准确地说应该是情色经历让小说蒙上了一层幽默,或者更重一点说是讽刺的色彩。但我又觉得“讽刺”这个词语并不准确,应该是什么词语呢?可怜,惹人厌恶?其实整容师也是个凡人,她的七情六欲符合人之常情,本不该有情色意味。可是莫言所塑造的这个女人分明有淫荡的潜质。年轻从来都不是无极限,她可以以为她的下体长出的是“眉毛”,因为那个她还没有拥抱爱情的年龄,她也没有接触性的能力;当她长大以后选择自由把她推向了无底的深渊,于是她有了多过两个的性伴侣。谁为她的放荡负责?她的母亲和她享有同一个情人直到她母亲的老去,年华不再。她的父亲好像没有出现,她母亲的奇异表现,比如说喜欢和女儿一起裸体行走,虽然在自家的院落里,可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几乎没有一个母亲会这样怂恿自己的女儿和自己一起进行着一个疯狂的游戏。在一个没有男人的家庭里,两个女人可怜而又疯狂地欣赏着自己的身体。多年以后整容师也没有闻到自己身上那股浓烈的死人味,也许她脑子里存有的是自己的年轻。
      物理老师的猝死和复活把这场游戏继续下去。叙事者的超脱就在于他用他独立的视角漫不经心地讲述着这个故事。变脸不换身的两个人就这样把故事继续,各自体会换位后的人生。两个物理老师,两个猝死的人最后谁复活了呢?到底谁的妻子是屠小英谁是整容师呢?颇有一点悬念,我想,至少还有一个完整个故事可读。但当你合上书,在脑子里重组这个故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悬念不同于侦探小说或恐怖电影的手法,并不是由推理的严密或是镜头的血腥造就了它的悬念,而是故事被打断被任意组合之后的零乱让你找不到这个故事的入口和出口。方富贵和张赤球换一个身份,前者与整容师的每一次近似高潮都被耳畔发妻的哭声惊醒,整容师以为每一个物理老师都阳痿。
      情节和人物的荒诞很难把这样一个难以琢磨的故事用语言说清楚,每一个期望了解小说的人都必须自己去关照文本,没有一个人,包括莫言能把这部小说用非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莫言的功力所在。我其实有点分不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不明白作者的本意,我只觉得莫言似乎高估了小说载道的功能,把太多的目的栽种在一个单薄的故事里。比如教育,比如婚姻,比如人的本性,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小说的多义,是文本内涵的丰富。但当你细读或回想时,你还是会觉得这份多义的零乱。太过饱满的内涵有时会把文本撑破,你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把文本好好关照。即便如此,你还是会被故事的一角动容。
      步履零乱,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我心里也有写零乱。当我发现自己无法把一个故事说清,把一部小说读透时,心头会泛起一层悲哀。
  •   也喜欢那段。
  •   擦!!!
  •   哈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悟很不错了,这本书的人称与时态让人感到太凌乱了!
  •   太乱了。以至于半年时间都没有完全读完。
  •   小说开始一页说的 死人不应该抓住活人不放 前面半句忘记了
    方老师死了 假的 但是别人觉得死了 他回去找他家人 结果是假扮物理老师活下去 这下物理老师又相当于死人 去经商 后来方老师真的死了 物理老师又变成死人 其实这一切只是因为 校长要改变教师的生活造成的闹剧
    其实还有很多角度去说 是好书
  •   一点儿都没看懂,人称变换无常
  •   如不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代表作 我才不会买........根本看不懂
  •   80年代初,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莫言的小说,那时他已经很出名了。《十三部》正是写的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写得非常好。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学教师待遇低,工资低,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那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如果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对作品的内含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