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札书法百品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孟兆波  页数:201  
Tag标签:无  

前言

  手札,根据《辞源》的释义,指的是“手书,亲笔信”。“手札”一词最早见于唐诗。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中有诗云:“道州手札适复至,纸张要自三过读。”此外,白居易《常庆集》亦有诗云:“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人谓手札亦称尺牍。据《辞源》,“尺牍”一词,释为:“牍,书版。汉代诏书写于一尺一寸长的书版上。汉书九四上匈奴传:‘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后省称尺牍,用为书信的通称。”  结合这两个义项,我们可以明确这两个词的含义与发展状况。“尺牍”一词出现较早,并一直包含有现代汉语所谓的“书信”之意。在“手札”一词出现之前,书信归属于“尺牍”的范畴。由于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学者皆以“尺牍”代称“书信”,使得“尺牍”一词的内涵逐渐变为以书信为主体,故后人常以“尺牍”作“书信”解。而“手札”一词出现较晚,内涵单一,指的就是书信,因而,“手札”与“尺牍”常被人们理解为同一事物。但是,如上文所言,书信确实可称为尺牍,而尺牍却并非只包含书信。同样的,手札确实可称作尺牍,但手札并不等同于尺牍,而只是尺牍的一部分。建立在对这个问题这样的理解之上,我们编著此部名为《手札书法百品》的书稿,在内容的选取上,便严格地以历代的书信作为对象,而不得不把一些篇幅短小的经典法帖排除在外。  由于在“书信”这个意思上,“手札”较“尺牍”而言,是一个后起的称谓,所以,我们探讨手札之源流,仍得回溯到作为“书信”的尺牍的源流上。  手札,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实用文体,数千年来积极地传递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也从一个侧面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其自身的历史亦可谓源远流长。  关于书信的产生,赵树功先生在其专著《中国尺牍文学史》中提供了两种说法:一日书之为体,始于周公之《君爽》;二为后人根据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一语进行的推测。赵先生指出,这两种说法由于科学性欠缺,故均只可作为参考,而尺牍之源暂不可考。

内容概要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以汉字为造型基础,以文学为表现内容,以点画为外形特征,以性情为表现手段,以欣赏为目的的书法艺术,浓缩了中华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包孕了中华文化思想的全部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书法艺术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艺术创造精神,是古代精神文明的具体象征。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能增长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社会越发展,经济越繁荣,科学越进步,人们越需要用书法艺术来充实自己,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文雅、敏锐,成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人。事实已经证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书法艺术日益受到我国各阶层人士的普遍喜爱。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业创作和业余自学相结合,呼唤精品,多出人才,已成为当今书坛的新气象、新风貌。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日益繁荣的对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国书法已经走出国门,不但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而且已经逐步走向欧美,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欣赏、借鉴和接受,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籍目录

陆机(261-303)王羲之(303-361)王羲之(303-361)谢安(320-385)王献之(344-386)王殉(349-400)怀素(725-785)杨凝式(875-954)杨凝式(875-954)李建中(945-1013)蔡襄(1012-1067)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蔡京(1047-1126)米芾(1051-1107)吕嘉问(生卒年不详)陆游(1125-1210)范成大(1126-1193)辛弃疾(1140-1207)张即之(1186-1263)赵孟坚(1199-1295)赵孟頫(1254-1322)虞集(1272-1348)康里崾崾(1295-1345)杨维桢(1296-1370)饶介(1300-1367)方孝孺(1375-1402)张弼(1425-1487)沈周(1427-1509)张骏(生卒年不详)李应桢(1431-1493)金琮(1449-1501)王鏊(1450-1524)祝允明(1460-1526)唐寅(1470-1523)文徵明(1470-1559)陈淳(1483-1544)徐咸(生卒年不详)王宠(1494-1533)文彭(1498-1573)王榖祥(1501-1568)文嘉(1501-1583)彭年(1505-1566)归有光(1506-1571)黄姬水(1509-1574)俞允文(1513-1579)周天球(1514-1595)韩世能(1528-1598)王樨登(1535-1612)莫是龙(1537-1587)张凤翼(1550~1636)邢侗(1551~1612)董其昌(1555~1636)陈继儒(1558~i639)范允临(1558~1641)黄道周(1585~1646)倪元璐(1593~1644)傅山(1605~1690)(或作1607~1684)朱耷(1626~1705)金农(i687~1763)梁同书(1723~1815)王文治(1730~1802)翁方纲(1733~l8l8)吴锡麒(1746~1818)伊秉绶(1754~18l5)阮元(1764~1849)曾国藩(18I1~1872)杨翰(1812~1879)俞樾(1821~1907)李鸿章(1823~l901)张裕钊(1823~1894)赵之谦(1829~l884)翁同龢(1830~1904)杨守敬(1839~1915)吴昌硕(1844~1927)沈曾植(1850~1923宋伯鲁(1853~1932刘鹗(1857~1909)康有为(1858~1927梁鼎芬(1859~1919)郑孝胥(1860~1938)朱益藩(1861~1935)齐白石(1863~l957)黄宾虹(1864~1955)李瑞清(1867~1920)赵熙(1867~1948)傅增湘(1872~1950)梁启超(1873~1929)陈衡恪(1876~1923)李叔同(1880~1942)沈尹默(1883~1971)胡小石(1888~1962)顾颉刚(1893~1980)溥儒(1896~1963)吴玉如(1898~1982)陆维钊(1899~1980)王蘧常(1900~1990)高二适(1903~1977)白蕉(1907~1969)启功(1912~2005)

编辑推荐

  《手札书法百品》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更好、更多、更精良、更系统的历代书法图文资料。这套丛书按照书法史发展中不同的载体或题材来分类,分类较细,体系科学,特色鲜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手札书法百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