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精神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赵为民  页数:345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日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人文科者甚少,人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人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人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日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人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日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日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日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内容概要

北大精神经过110年的发展沉淀,弥久而愈新,而公民参与、公民社会责任和公益、志愿精神与北大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脉相承。北大精神的历史、传承以及如何弘扬北大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正是本丛书的意义所在,要书是其中的一本。     本书以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就职演说》开篇,依次选取了包括诸如严复、鲁迅、马寅初、胡适等北大先贤历史上论述北大精神的经典文本,以及当代著名教授有关北大精神的著名文章,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风,全方位呈现北大的发展历程,并以此来探索北大思想与精神之魂。

作者简介

  赵为民,1954年生,福建人,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大学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书籍目录

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就职演说(代序)  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我观北大北大之精神北大的支路纪念北大五十周年并为林宰平先生祝嘏北大之精神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纪念感言我与北大留别北大学生的演说北京大学五十周年值得感念的岁月在北京大学的回忆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致蔡元培也算纪念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大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发展学术以昌国运“但开风气不为师”怀疑与信仰我与北大青春的常新的北大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北大的“老”与“大”  自由之神百年之际话北大北大的校风和学风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漫议北大历史定位问题共同的心愿献给自由的精魂永远的校园闲话“北大特色”我感觉到的北大方正与北大大学精神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观北大清华北大印象北大的学术创新我对北大办学理念的理解我看北大的教育理念谈谈北大精神北大人的精气神儿师风散记附录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后记

章节摘录

  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 梁启超  (1912年10月)31 日下午,北京大学校开会欢迎先生。先期在讲堂遍悬国旗,校长教员学生成集。先生莅会后。由马校长述欢迎辞,略谓戊戌新政所留存于今日者,惟一大学校,先生实与此校有关系,今请赐训辞于诸生云云。先生演辞如下:  鄙人今日承本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校之欢迎,无任荣幸。适马校长所言鄙人与大学校之关系一节,当年诚有其事。今请略述一二,以告诸君。  时在乙未之岁,鄙人与诸先辈,感国事之危殆,非兴学不足以救亡,乃共谋设立学校,以输入欧美之学术于国中。惟当时社会嫉新学如仇,一言办学,即视同叛逆,迫害无所不至。是以诸先辈不能公然设立正式之学校,而组织一强学会,备置图书仪器,邀人来观,冀输入世界之智识于我国民,且于讲学之外,谋政治之改革。盖强学会之性质,实兼学校与政党而一之焉。在今日固视为幼稚之团体,然在当时风气未开之际,有闻强学会之名者,莫不惊骇而疑有非常之举。此幼稚之强学会,遂能战胜数千年旧习惯,而一新当时耳目,具革新中国社会之功,实亦不可轻视之也。至创设此会之诸先辈,今日存者,已寥若晨星,袁大总统即最尽力于此会之一人焉。厥后谣诼频兴,强学会之势力愈强,而政府嫉恶强学会之心亦愈甚。迄乙未之末,为步军统领所封禁,所有书籍仪器,尽括而去。其中至可感慨者,为一世界地图。盖当购此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乃此图当时封禁,亦被步军统领衙门抄去,今不知辗转落在何处矣。及至戊戌之岁,朝政大有革新之望。孙寿州先生本强学会会员,与同人谋,请之枢府,将所查抄强学会之书籍仪器发出,改为官书局。嗣后此官书局,即改为大学校。故言及鄙人与大学校之关系,即以大学校之前身为官书局,官书局之前身为强学会,则鄙人固可为有关系之人。然大学校之有今日,实诸先辈及历任校长与教师之力。谓鄙人为创设大学校之发动人,则不敢当。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大之精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200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她110周岁的生日,这个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学校,饱经沧桑而青春依旧,精神的魅力一如既往。
      《北大之精神》可谓一部北大精神的实录。它以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就职演说》开篇,选取了包括严复、鲁迅、马寅初、胡适等诸多先贤关于北大精神的经典文本,以及当代著名教授的精彩文章,加上最后所附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一共50篇文字,它们接续相连,就像一幅长长的书卷,徐徐展开中,尽现北大一百多年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本书,读者能以最少的时间纵览北大110年的发展历程,感受北大历久弥新的思想与精神之魂。
      北大精神是丰富的、多层面的,很难用一两句话作准确全面地概括。人们对北大精神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奠定北大精神之魂并造就北大辉煌的是蔡元培,他在《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就职演说》中“以三事为诸君告”: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砥砺德行与敬爱师友自不待言,抱定宗旨即抱定研究学问之宗旨。蔡元培对学生“抱定宗旨”的期望没有落空。时至今日,北大校园学术气氛之浓厚在国内高校中罕有其匹,学生毕业后走向研究学问之路的也非常多;北大学子爱思考,喜欢坐而论道,对“无用”之学特别感兴趣,比较理想主义,有“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味。梁启超在《莅北京大学欢迎会演说辞》中对于北大学生的期望则不同于蔡元培:服从,朴素,静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对于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有直接贡献,可以说与北大很有渊源了。他的三点期望中第一条“服从”,看来是落空了。北大学生一向以自由无拘著称,对权威和官员也素来报以怀疑的态度,有时甚至有些“不敬”,所以要他们去“服从”是不可想象的。第二点“朴素”算得上是北大学生的特点,因为比较关注“学问”和“大事”,对物质生活倒不很在意,但在学习和思考上肯下苦功,比较勤奋,没有贵族气。第三点“静穆”不好说,因为虽然北大学生中确有不少一心向学、刚毅木讷而当得起“静穆”两个字的,但张扬不羁、爱发议论的北大学子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
      书中还选了蔡元培另一篇文章——《〈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其中有“思想自由”和“兼容并收”之语,是蔡元培的名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较早的表述,是公认的北大精神。周作人在《北大的支路》中说:“北大该走他自己的路,去做人家所不做的而不做人家所做的事。北大的学风宁可迂阔一点,不要太漂亮,太聪明。”他所说的就是思想、行为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科学也被很多人看做是北大的精神和传统,但如果用来概括北大校园的风气和北大学生的特点,自然是独立自由比民主科学更切实一些。马寅初认为北大精神即牺牲精神,从历史上看,这一点也很突出。如果要给“北大”加一个修饰词,那么,“青春的北大”这个称呼是很好的,因为抱有理想主义、思想活跃、激情澎湃并不计利害敢于赴死的一向以青年人居多,而北大就是有着这样的品格特点:理想主义、牺牲精神、独立自由等。蒋梦麟总结的北大精神是:大度包容,思想自由。但他同时指出:“我们有了这两种的特点,因此而产生两种缺点。能容则择宽而纪律驰;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驰。”蒋梦麟指出的缺点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传统的力量。但正所谓一枚硬币的两面,优点和缺点永远互为依存,很难留此舍彼,北大的特点(也即特色)就是上述优点和缺点的交融,任彦申在《我观北大清华》中对此有传神的描写和独到的分析。
      谢冕在《永远的校园》中则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北大的感情和对北大精神的理解。“未名湖秀丽的波光与长鸣的钟声、民主广场上悲壮的呐喊,混成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校园记忆。一种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的合成;一种朝朝夕夕的弦颂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的合成;一种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的合成;这校园的魅力多半产生于上述那些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的合成。”谢冕的文章很美,饱含着对燕园深深的眷恋,这也是很多北大人共有的感情,这种感情即缘于北大作为“思想的圣地”所具有的“精神的魅力”。
      北大的特色对于北大的管理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王义遒《闲话“北大特色”》中说得好,“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个性,棱角磨光,大概是难以有所作为的;一个人要是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概也成不了大事。北大的驾驭者好像在走钢索,要制御平衡,既使北大保持自己的特色,又不致这特色过于膨胀。这样,北大才能顶天立地,永往直前。”
      北大精神不仅仅属于北大,它也属于百年中国。《北大之精神》让我们了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曲折历程,感知一代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探索、呐喊和战斗。阅读书中那些或激情张扬,或理性思辨;或轻灵活泼,或厚重深刻的文字,无异于接受一次思想与精神的洗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