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俄国和冷战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美] 沃尔特·拉费伯尔  页数:370  译者:牛可,翟韬,张静  
Tag标签:无  

前言

“美国总是赢得战争,却输掉和平。”很久以来大家总是如此抱怨。但这种说法的两个部分其实都不正确。在1812年战争中,美国好不容易才免于沦丧国土。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美国被迫与对手达成维持僵局的协议。10年之后在越南,美国显然是输掉了战争。1782年和1898年两次在巴黎,美国的谈判代表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才取得了显著的外交胜利。然而,神话谬说依然流播不止,而且与之相伴随的还有美国人的一个同样大谬不然的观念,即美国人自认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事实上,我们的历史充斥着冲突和暴力。从革命时期到冷战时代,美国人一向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信念和抱负而打仗的。美国曾经为了各种目的而走向战争——1775年是为了独立,1812年是为了荣誉和贸易,1846年是为了领土,1861年是为了国家统一,1898年是为了人道和帝国,1917年是为了中立的权利,1941年是为了国家安全。自1945年以来,这个国家在亚洲投入了两场结局可悲的有限战争;在中东发动了一场短暂的冲突,一举击败萨达姆·侯赛因;又在伊拉克卷入旷日持久的斗争,以图镇压一场在穆斯林世界拥有广泛支持的叛乱。这部冷战史著作是旨在细致考察与美国介入对外战争有关的关键时期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自该书1967年初版以来,拉费伯尔教授已多次仔细修订,力求解释冷战从剧烈的危机和冲突的时期到相对稳定的时代的整个过程。在最近几版中,他对终结冷战的戏剧性事件给予特别关注,其中包括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垮台、柏林墙的倒塌以及1991年苏联的解体。他还考察了冷战终结以来十年间摩擦不断的美俄关系,敦促读者思考两个超级大国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如何给今日美俄关系造成困扰。在这一版中,拉费伯尔教授考察了“9·11事件”对美俄关系的影响,并对乔治·w·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怖主义战争的方式予以批判性分析。

内容概要

本书初版于1967年,40余年里不断修订而畅行不衰,是冷战史的一部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9,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9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两国的历史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关系,以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美苏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作者简介

沃尔特·拉费伯尔  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先后获斯坦福大学硕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1968年以来在康奈尔大学任历史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美国的时代:1750年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国内和国外方面9(2nd,1994),《不可避免的革命:美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十版序
致谢
引言 历史的重负(1941年以前)
第1章 门户开放,铁幕落下(1941—1945年)
 一、蜜月从未出现
 二、为开放的世界而战
 三、妄想狂或现实主义者?
 四、毁灭世界的锅炉被造出来了
第2章 两个冷战宣言(1946年)
 一、中国局势失控
 二、中东——两个冷战宣言
 三、德国问题与核武器控制
 四、犹疑未决中的美国
第3章 一个胡桃的两半(1947—1948年)
 一、杜鲁门主义
 二、马歇尔计划
 三、“X”文章
 四、寻求军事安全
 五、苏联人的新政策
第4章 国家安全委员第68号文件中的“别样的世界”(1948-1950)
第5章 朝鲜的战争:为了亚洲也是为了欧洲(1950-1951)
第6章 新问题和新面孔(1951-1953)
第7章 别样的冷战(1953-1955)
第8章 苏伊士运河的东西两边(1954-1957)
第9章 新边疆和老难题(1957-1962)
第10章 东南亚及其他地方(1962-1966)
第11章 新的遏制:缓和之兴衰(1966-1976)
第12章 从冷战到老式战争:里根和戈尔巴乔夫(1977-1989)
第13章 新世界秩序,还是分裂的时代(1989-1993)
第14章 后冷战时代分裂的世界:克林顿、叶剑钦和另一个布什
第15章 颠倒的世界(2001-2006)
译名对照表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蜜月期从未出现。尽管美俄两国已经有了军事情报的交换,而且在租借法案下,已有价值110亿美元的物资被运往俄国,但双方还是迅速爆发了关于大战战略与战后和平规划的冲突。随着1942年纳粹在俄国领土上长驱直人,斯大林(Joseph Stalill)急切地要求罗斯福(Franklin D.Rooscvelt)总统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派兵进攻西欧,从而迫使德国军队撤军。据一位观察家说,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V.W.Molotov)只会说四个英语单词:“yes”(是),“no”(不),“sccond front”(第二战场)。罗斯福两次许诺开辟第二战场,但他和丘吉尔却两次食言。他们认为英美缺乏攻击西欧的实力,所以代之以在北非和意大利发起进攻。这使得第二战场迟至1944年年中才得以开辟。而那时候俄国人已经靠自己把纳粹驱赶出国境,尽管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随着斯大林要求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意这样一项安排,即战后的俄国应该囊括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的一部分,斯大林的猜忌加深了。这些地区历史上曾经属于沙皇俄国,而且斯大林在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也要求收回这些地区的主权。可是,1943年罗斯福的话却让斯大林不那么高兴了,他说因为有数百万波罗的海国家血统的美国选民在,所以要他承认苏联对于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的主权是不可能的;尽管他还补充道,他当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与苏联走向战争”。罗斯福希望战争结束之后再来讨论领土问题。这个决定引发了严重后果。1945年,红军横扫东欧和中欧的大部分。再者,世界政治形势与先前显著不同:盟国正在摧毁德国和日本,而它们正是阻挡历史上俄罗斯对欧洲和亚洲扩张的两个国家,所以罗斯福和丘吉尔不得不商量一下斯大林的要求。美国决策者随即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难题:他们自己的政策是矛盾的。无论是罗斯福还是他的继任者哈里.杜鲁门(Hany S.Truman)都未能调和这些矛盾。这一失败是冷战的主要原因。这些矛盾包含了政治和经济的因素。

后记

沃尔特·拉费伯尔的《美国、俄国和冷战》(Ametica,Russia,and the cold war)最初写于1967年,在1980年,该书第三版为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为《美苏冷战史话,1945一1975》(作者名译为沃尔特·拉弗贝)。此时美苏两国冷战正酣,包括本书作者在内,无人能想象十年后一个超级大国的轰然倒塌,以及二十余年后美国人心中世界的颠覆。但尽管世界政治形势风云变幻,此书却一直居于国际冷战研究领域重要著作之列。作为一本详尽介绍冷战起源过程以及后冷战时期美俄关系的专著,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材料丰富而叙事清晰。作者广征博引各种原始资料,诸如美国外交档案、政府公文、当时的报刊记录、当事人回忆录等,以及他人研究成果,依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的将六十年的美俄关系一一道来,展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将如此繁复的资料有效整合在一起的,是作者对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总体认识。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动。在美国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修正派在60年代成为学界主流,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拉费伯尔是“威斯康星学派中最令人尊敬的一员”。他的学术研究的重大主题,在于从美国国内来寻求对外政策的动因,并且对美国外交持强烈的谴责与批评态度。《美国、俄国和冷战》鲜明的体现了他的这一观点。它并未像另一些著作一样,从全球的角度来探析冷战,力求揭示推动美苏国际行事的更大的力量或时代潮流。相反,它明确的将视野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认为苏美两国的内政决定了冷战的爆发和其后的发展。而美国在此过程中始终占据更大的主导权,故而对冷战的进程具有更大的影响。

编辑推荐

《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第10版)》:冷战史的经典叙事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第10版)》第一版面世于I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余年里历经9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住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宏阔的历史视野 《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第10版)》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问的深刻关联。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第10版)》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了美苏两围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因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展示。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第10版)》小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有力的呼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俄国和冷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7条)

 
 

  •   关于冷战的历史,有很多种写法,这本《美国、俄国与冷战》属于比较传统意义上的美国视角。   结构安排上,依然以最传统的时间轴为基础,但是本书的特点是主要资料和内容都来自美国国内,缺乏对苏联的叙述以及冷战中的其他参与者的内容。   内容没有太大意义上的新意,属于中规中矩的美国视角的冷战史。      吐槽一些小细节做的不好的地方,貌似本书作者自身的地理不是很好,但是有很多工作则是编辑与校对的问题。   看到300页左右我才开始关心这个问题,之前的没有记下来,现在就把一些错误列举出来:   P302的地图,1914年的巴尔干地图中塞尔维亚的北部边界明显是当代的,多瑙河北岸的伏伊伏丁那当时是奥匈帝国领土。   P315最后一段括号中说印度教徒有9000万,估计是翻译的错误,应为9亿(数据估计是作者写作时代的,现在已经10亿+)冷战结束至今已有20多年。或许,我们当中的许多人还能记得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刚开始的时候,全世界从东到西迅速蔓延开来的“风云变色”。那真是一夜之间沧海变作桑田。那个诡谲的时代,恐怕不仅是这20年里,甚至在今后的一个世纪中,都会不断地被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外交学家们拿出来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分析和感叹。而在2003年的德国电影《再见列宁》中,或许用了一种大部分人都可接受的幽默笔调,再现了当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颜色变化”出现时,普通人无法及时应对而上演的一出“荒诞喜剧”,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讽刺了曾经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信念、理想,在现实的面前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事实上,这种弱不禁风的意识,并不止存在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东欧和前苏联的社会生活中,在当时的地球上,似乎所有的国家和政治家都愿意相信,人类世界的稳定和平衡可以通过大国间的博弈和安排来得以实现。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真正的“大国”的领导人们,格外相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来达到某种政治安排。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成为后来大部分头脑清醒的历史学家们一再批判的目标。在这些批判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并不是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这种冷战格局是建立在“大国沙文主义”的对抗上,而这种对抗却使得二战后的人类世界无法得到迅速的恢复,更不用说变得更加美好。在跨越了几乎半个世纪的冷战时代,人类社会除了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外,几乎经历了其他所有糟糕的事情:局部战争、核扩散、军事讹诈、主权干涉……而这种糟糕的状况正是由两个大国自以为是的外交政策所带来的。美国历史学家沃尔特?拉费伯尔(Walter Lafeber)的《美国、俄国和冷战》(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2006, 10e,下简称《冷战》)正是通过详细再现冷战时代的全貌,给我们揭示了这一点。      沃尔特?拉费伯尔曾求学于汉诺威大学(Hanover College)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并先后在这两所名校中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59年,沃尔特在威斯康星大学曼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了博士学位。作为美国历史学威斯康星学派中的代表人物,沃尔特向60年代美国的“正统史学派”发起了挑战。由于在外交史上的造诣颇深,沃尔特的这种挑战是建立在对美国外交政策传统的批评上的。其中,作为美国崛起过程中重要的外交政策理念——诞生于19世纪的“门罗主义”,一直都是沃尔特批判的焦点。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如《新帝国:美国扩张的一种释义》(The New Empire: 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Expansion)、《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在中美洲》(Inevitable Revolutions: The United States in Central America),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线索。而在这本《冷战》中,“门罗主义”所带来的认识误区,依旧是沃尔特批判美国政府冷战时期外交失误的重要分析角度。在沃尔特看来,不仅仅是对二战后新兴国家掀起的红色浪潮让秉承自由主义的美国感到害怕,更重要的是“门罗主义”传统下的美国,对“赤潮”扩张给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可能带来的冲击,具有一种先天性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让美国采取了一种与苏联对抗、博弈的外交策略,并最终导致了“杜鲁门主义”的诞生,以作为对斯大林的回应。沃尔特认为,这完全是“门罗主义”影响下,政府对苏联政策意图的一次误判。所以,尽管斯大林对冷战的到来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杜鲁门的美国政府也干了同样的蠢事,这才导致世界最终被两个大国推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紧张平衡”。
  •   清晰详细的讲述了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中得前世今生和历史瓜葛。好书。
  •   看了一部分,很权威、很客观、很有说服力的论述美苏冷战的好书。
  •   绝对值得看,依据美国人的角度看当时世界的局势,很值得参考,但是看完之后,很想找找看有没有苏联学者写的同样关于冷战事情的情形,想对照着看看…
  •   冷战旁观者的学术力作,矫枉过正的板子打在美国政府身上。简明扼要,清新易读。
  •   确实是不错的一本好书。翻译者水平也很高,读起来很流畅。是一本严谨的冷战史著作,少了些奇闻异事的噱头,多了些全球政治考量和理智严谨的分析,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
  •   不错,研究冷战史的重要参考书。
  •   研究冷战史必备
  •   本来想去掉之一,就是关于冷战的最好的著作,没有之一。后来想想,不妥,冷战的书,毕竟阅读有限,万一有更好的,我上述绝对说法,一方面贻笑大方,一方面误人子弟。还是之一吧。
  •   对冷战感兴趣的就不得不看一看这本书,看完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那么的无知
  •   全面解析了冷战,非常好
  •   中国始终在美苏两国之间选边站!错过最好的发展机会,让日本成功站起来!
  •   对于此书的内容,我觉得还真的无可挑剔,论述精炼,无丝毫累赘之处。此书论述的历史使我一改原先对中、苏、美的看法。
    对于此书的质量,我有必要对大家说明一下,纸质犹如处子肌肤般细腻光滑,这方面是没得说的。
  •   语言平实。不知道是作者写得好,还是翻译的功劳。阅读非常流畅。好书!
  •   书内写的还不错吧,但是感觉翻译的有点欠缺那股味道!
  •   很早就想买的书,到手后感觉不错,先给5星,内容再看。
  •   为什么人类的争斗总是不断
  •   已成经典
  •   补充了不少课本以外的知识。
  •   这本书非常不错,后悔没早点看
  •   还好吧,翻译的也还行,讲得很透彻。
  •   还未阅读完
  •   送货很快,第二天就到了,赞一个
  •   帮朋友买的,价格很便宜。
  •   把问题讲得很透彻!
  •   虽然东西还是比较少,但已经是很全面了
  •   还没看那,但书的质量非常好正版
  •   我花了约8个小时看了,收获是往后40年收益!
  •   在嫣牛搏上看到了推荐文章,便在当当上订了一本,看了大半着实不错!
  •   很厚的一本,我几天就看完了,但我很难看完第二遍,可能是自己不需要吧。
  •   还没来得及看了
  •   本书主要从美国的角度按时间顺序详细的介绍了冷战的来龙去脉,资料翔实,视角鲜明,是本难得的研究冷战的好书,对于我们来说,冷战恍如两个重量拳击手在远处的擂台上拼杀,可是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直接进入到擂台之上,近距离的观看那个年代两个超级大国的一举一动。当今世界格局虽然变为多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冷战留下的遗产和地缘政治依旧影响着这个世界,战争的亡灵依旧没有远去。关于冷战的研究,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   这是本好书,涵盖了二战结束到现在的冷战种种事件,正在读,但是文字的话语方式全部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是很好懂,每句话都得先在心中思考一下,才能完全弄懂
  •   了解冷战历史,可以预测未来时局
  •   冷战的著作,清楚,明晰 ,见解独到,推荐
  •   适合真正想了解历史的人,不适合当闲暇时间的读物,因为读这本书不会太放松。还有,翻译的不是很好,很多句式一看就是英文的句式,希望能大刀阔斧的本土化改写一下。
  •   刚拿到书,第一感觉书的印刷质量很好,内容丰富。至于其他方面还需要认真阅读才能做出评价。
  •   不如介绍中的说的好
  •   内容不错,不过翻译有些地方好像不是和很理想!
  •   本书以美俄两个扩张性国家从19世纪因利益碰撞所产生的纠葛为引子,论述了美苏之间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如何成功地利用冷战将大半个世界纳入自己发展轨道。和国内乌七八糟的专家鸡零狗碎的国际关系“专著”不同之处在于,沃尔特·拉费伯尔站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通过理顺史实间的逻辑关系这一主线,游刃有余的把冷战全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清晰的看到,在国家关系中大国的国内政治经济需求、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人的性格、信息传递的偏差、冠冕堂皇的口号(美国人真牛,糊弄了个“天定命运”忽悠自己,我就奇怪为啥不翻译成“奉天承运”呢,呵呵)是如何左右国际关系的,小国寡民是如何在夹缝中委曲求存。一部经典再现冷战全景,一个利益道尽人世沧桑。书翻译的相当棒,一遍读下来只发现一处将“戈尔巴乔夫”错写成“赫鲁晓夫”。建议有兴趣的读一读,对开阔视野、改变思维方式还是很有帮助的。
  •   因为这本书,我喜欢上了这个出版社。这难道不是对这本书最高的评价吗?好书!好编辑!好设计!好题材!
  •   这本书封面设计非常好,没有一般历史类书籍那样沉闷的封面,其次,纸质和印刷非常好,是我在亚马逊买到过最好的一本,让人一拿到就想看。北大教授和研究生倾情翻译,翻译精准到位,为这本书保持高水准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总之这是一本好书,我这个不喜欢历史类书籍的人都看得入迷,值得推荐。
  •   对冷战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此书
  •   架构很强大,很经典的书啊
  •   书写得不错,翻译也不错,但作者偏于从批评美国的立场来看待整个冷战。这本书是写给美国人看的。
  •   多看看政治方面的书 不错
  •   这本书的行文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可以看出原著作者的敬业和三位译者的功底。真的很不错的一本书,绝对没有强加于人的说教与历史课本般的刻板,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诲人不倦。书的印刷、排版、装帧、插图、结构、文理、逻辑、语风都属上流,值得一看。... 阅读更多
  •   去年在读书馆看到该书的第二版,书都发黄了,而且还属于内部读物,现在公开出版,而且质量很好,值得认真研读。
  •   威斯康星学派的人物写得冷战史,尚未全部看完,不过确实写得不错,许多地方给人以启发,虽然看似冷战通史,但能从其中看到战后美帝国霸权构建的过程,当然,作为通史,不可能详尽,但确实值得阅读
  •   出生在冷战之后真幸运
  •   大学堂系列本本精彩,必藏!
  •   经典的著作...好看
  •   还有没有看
  •   价格合适,送货及时。
  •   冲着名气给的五星
  •   不可忘记的历史
  •   冷战经典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